1939年9月25日,波蘭戰役進入第25天,波蘭在德蘇的雙重打擊下已搖搖欲墜,而這一天的華沙,迎來了最為殘酷的時刻,被永遠銘刻為“黑色星期一” 。


    華沙:煉獄降臨


    清晨,太陽還未完全升起,德國空軍第8航空軍的轟炸機群便如烏雲般壓境。一波又一波的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唿嘯而下,尖利的唿嘯聲劃破長空,那聲音仿佛來自地獄,讓華沙的軍民們毛骨悚然。重磅炸彈雨點般落下,古老的建築在爆炸聲中紛紛崩塌,磚石橫飛。華沙王宮那精美的巴洛克式建築瞬間被火光吞噬,聖約翰大教堂的尖頂也在爆炸中轟然倒塌,碎玻璃和石塊如雨點般灑落。


    街道上,到處是斷壁殘垣和燃燒的汽車,黑煙彌漫,讓人幾乎無法唿吸。波蘭守軍在廢墟中艱難抵抗,他們的防線被不斷壓縮,但士兵們依然沒有退縮。有的士兵藏身於倒塌的房屋廢墟後,用步槍瞄準德軍,一旦有敵人靠近,便果斷射擊;有的士兵則抱著手榴彈,衝向德軍的坦克,試圖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阻止敵人的推進。


    波蘭的平民們也陷入了絕境。一位年輕的母親,名叫魯爾卡·蘭格,她帶著8歲的兒子喬治和3歲的女兒阿尼亞,在樓道裏躲避轟炸。她緊緊地將孩子們護在懷裏,身體因恐懼而微微顫抖,但眼神中卻透著堅定。一波又一波的轟炸讓樓道裏塵土飛揚,孩子們嚇得大哭,魯爾卡輕聲安慰著他們,告訴他們要堅強。她想起自己在美國瓦薩學院接受教育的時光,那時的生活是如此平靜美好,而如今卻身處這人間煉獄。


    華沙的醫院裏擠滿了傷員,醫護人員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依然忙碌地救治著每一個傷者。手術台上,醫生們在昏暗的燈光下,用簡陋的器械為重傷員進行手術,豆大的汗珠從他們的額頭滾落。走廊裏,傷員們痛苦的呻吟聲不絕於耳,有的傷員因失血過多而生命垂危,卻得不到及時的輸血。


    其他戰場:局勢惡化


    在利沃夫,德軍第1山地師與蘇軍的先頭部隊逐漸靠近,波蘭守軍被夾在中間,形勢岌岌可危。波蘭第10摩托化旅殘部在城市周邊的防線多處被突破,士兵們隻能且戰且退,向城市中心收縮。他們的彈藥即將耗盡,而援軍卻遙遙無期。


    在布列斯特,德蘇軍隊的聯合巡邏更加頻繁,他們加強了對當地的控製,波蘭的抵抗力量被進一步打壓。地下抵抗組織的成員們隻能更加隱蔽地活動,他們在黑暗中等待著反擊的機會,秘密收集武器和情報,為日後的抵抗做準備。


    波蘭流亡政府在羅馬尼亞繼續為國家的命運奔走,但國際社會的冷漠讓他們感到絕望。英法等國雖然對德國宣戰,但依然沒有采取實質性的行動來支援波蘭。流亡政府試圖通過各種渠道聯絡波蘭國內的抵抗力量,鼓勵他們堅持戰鬥,但通訊的中斷讓這一工作變得異常艱難。


    民間抵抗:不屈的微光


    盡管局勢如此絕望,但波蘭的民間抵抗運動並未停止。在鄉村,農民們組成了小規模的遊擊隊,他們利用熟悉的地形,襲擊德軍的補給線。他們會在夜晚埋伏在德軍運輸車隊必經的道路旁,等車隊靠近時,突然發動襲擊,用簡陋的武器攻擊德軍,搶奪物資後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在城市裏,一些年輕人自發地組織起來,他們傳遞情報、破壞德軍的通訊設施。他們知道自己的力量微薄,但依然堅信,隻要抵抗的火種不熄滅,波蘭就還有希望。這些民間抵抗力量,就像黑暗中的點點微光,雖然微弱,卻給波蘭帶來了一絲希望的曙光 。


    9月25日的波蘭,尤其是華沙,遭受了沉重的打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但波蘭軍民的抵抗意誌並未被摧毀,他們在廢墟中堅守,在困境中抗爭,為了自由和尊嚴,絕不向侵略者低頭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戰,二戰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小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小峰並收藏一戰,二戰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