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6月28日,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一場改變世界格局的簽約儀式正在進行。戰勝的協約國與戰敗的德國在這裏簽署了《凡爾賽和約》,又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這一和約不僅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正式結束,也深刻影響了此後的國際政治、經濟與軍事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四年,給世界帶來了巨大創傷。1918年11月11日,德國在勝利無望的情況下,寄希望於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原則”,向協約國請求停戰並簽署了停戰協議。為了解決戰後問題,1919年1月18日,戰勝國代表齊聚巴黎凡爾賽宮召開會議,史稱“巴黎和會” ,由法國總理克列孟梭、美國總統威爾遜和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主導。然而,這三位巨頭對處置德國的態度截然不同。


    法國在一戰中損失慘重,約380萬人傷亡,北部地區作為主要戰場,基礎設施被嚴重破壞,財產損失約90億法郎。克列孟梭力圖徹底削弱德國,以消除安全威脅。他主張德國賠償法國的戰爭損失,削減其軍事力量;懲罰德國軍國主義,防止其恢複到戰前政治格局;法國收迴阿爾薩斯 - 洛林,把萊茵河作為法德邊界,並在萊茵河左岸建立受法國保護的萊茵共和國作為緩衝地帶;簽訂封鎖德國海岸線的秘密條約,控製德國進出口貿易;由戰勝國分配德國全部海外殖民地 。


    美國在19世紀末成為經濟大國,一戰後試圖爭取世界領導地位,按照自身意願重建世界秩序。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和平原則》,主張美國成為世界和平和民主的扞衛者,包括取消秘密外交、保證公海自由、倡導平等貿易、裁減軍備、協調各國殖民地和維護殖民地人民權益、歐洲實行民族自決、建立獨立的波蘭,以及建立多國聯盟組織維護各國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還表示德國若接受這些原則並建立民主政府,可重新成為國際組織平等一員 。


    英國在一戰中傷亡320萬,耗費軍費438億美元。勞合·喬治既要考慮國內民意對德國的懲罰訴求,又擔心徹底削弱德國會使法國成為歐洲大陸超級大國,違背英國維持歐陸均勢的傳統政策,且英國與德國存在貿易關係,過度削弱德國會損害自身經濟,還擔心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政策威脅英國海外殖民地。所以他主張保持英國海上霸權,分配德國海外殖民地增強自身力量,削弱德國軍力,讓德國支付賠款但不過度刺激其複仇心理,同時幫助德國重建經濟 。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在凡爾賽宮開幕,27個戰勝國代表參會,蘇維埃俄國未被邀請,德國、土耳其等戰敗國被拒之門外。會議最初由英、法、美、意、日五國代表組成的“十巨頭”主導,後因矛盾重重,最終由英法美三國首腦掌控。由於三方對德處置意圖不同,經秘密協商與相互妥協,4月18日通知德國到凡爾賽宮簽署和約。


    德國代表因和約與《十四點和平原則》相悖,遞交反建議。在英美壓力下,法國修改部分條約。德國代表收到和約最終文本後,被要求在6月23日下午7點前答複,否則停止停戰。德國再次遞交反建議,被和會拒絕 。在英法美武力威脅下,1919年6月28日,德國新任外長赫爾曼·米勒與各戰勝國代表在凡爾賽宮正式簽訂《凡爾賽和約》,1920年1月10日,和約經各方政府批準後正式生效,不過美國國會否決了該和約,最終未在美國生效,直到1921年8月25日,美德兩國另行簽訂《恢複和平條約》 。


    《凡爾賽和約》共計440條,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國際聯盟盟約》,規定成立國際聯盟,通過集體安全和軍備控製預防戰爭,以談判和仲裁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設立仲裁機製處理成員國爭端,對不遵守規定從事戰爭行為的成員國采取斷絕商業和財政往來等措施;劃定三個等級托管地,處理德國在非洲和太平洋殖民地及奧斯曼帝國中非土耳其人口占多數地區,規定委任統治國權利和義務,還設立國際勞工組織 。


    第二部分是對德和約,主要內容包括:


    - 領土方麵:德國將莫雷斯納、歐本及馬爾梅迪兩圈域全部領土割讓給比利時;同意盧森堡退出德意誌關稅同盟;把阿爾薩斯 - 洛林歸還給法國;將薩爾煤礦開采權交予法國,管轄權交予國聯,15年後公民投票決定歸屬;石勒蘇伊格北部地區經公民投票決定歸屬(1920年3月結果是歸屬丹麥);承認捷克斯洛伐克與波蘭獨立,將上西裏西亞南部的忽爾欽地區交給捷克斯洛伐克,將波美拉尼亞部分地區、大部分西普魯士地區和一部分東普魯士地區交給波蘭;但澤作為自由市獨立,由國聯專員管轄;上西裏西亞通過公民投票決定歸屬(1920年10月,經國聯裁定,北部和西部重歸德國,南部劃給波蘭);放棄東普魯士東部涅曼河右岸的梅梅爾地區;承認並尊重奧地利在協約國規定疆界內保持獨立 。德國因此失去戰前13%的領土。


    - 軍事方麵:德國軍隊規模被嚴格限製,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不得超過1.5萬人,廢除義務兵役製;禁止擁有重炮、坦克、潛艇、軍用飛機等武器,解散總參謀部及類似組織;萊茵河西岸的領土(萊茵蘭)由協約國軍隊占領15年,東西岸50公裏以內德軍不得設防 。


    - 殖民地方麵:德國在非洲和太平洋占領的殖民地全部被各戰勝國分配,轉變為國際聯盟托管地,由協約國管理。多哥蘭和德屬喀麥隆被交給法國托管,盧旺達和烏隆地交給比利時托管,德屬東非大部(坦噶尼喀)讓與英國,德屬太平洋島嶼之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馬裏亞納群島歸日本,新幾內亞歸英自治領澳大利亞,西薩摩亞歸新西蘭 。


    - 賠款方麵:德國需對戰爭造成的損失進行巨額賠償,1921年確定賠償金額為1320億馬克 。成立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總數,在1921年5月1日前,德國應付清總值200億金馬克的賠償,可用黃金、商品、船隻、有價證券及其他物資支付,還需負擔境內外國占領軍的維持費用 。


    《凡爾賽和約》的簽署對世界產生了多方麵深遠影響:


    - 對德國的影響:條約的嚴苛條款讓德國民眾極為不滿,認為是“恥辱的條約”,國內複仇主義情緒滋生,經濟陷入困境,通貨膨脹嚴重,魏瑪共和國為償還賠款大量印鈔,德國馬克大幅貶值,1921 - 1923年,1美元從能換64馬克變為能換億馬克,經濟整體崩盤,民眾生活困苦,為極端民族主義和納粹主義崛起提供了土壤,最終納粹黨建立獨裁統治,為二戰爆發埋下隱患 。


    - 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和約雖構建了戰後國際秩序,但未能有效解決國際爭端,反而加劇各國緊張關係。德國複仇心理在政治舞台上愈發強烈,成為二戰爆發的重要因素;同時,和約重新劃分歐洲各國邊界,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時矛盾,卻也引發新的民族和領土爭端 。


    - 對國際聯盟的影響:國際聯盟雖旨在維護世界和平,但因缺乏有效執行機製和主要大國參與(美國未加入),未能阻止侵略行為,最終在二戰後解散 。不過,它為後來聯合國的建立提供了寶貴經驗 。


    - 對中國的影響: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被轉交給日本,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引發五四運動,中國代表最終沒有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


    凡爾賽和約是20世紀國際曆史的重要轉折點,它既是結束一戰的和平協議,也是新衝突的源頭。其簽訂反映出大國間利益博弈與矛盾妥協,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持久影響。盡管國際局勢已發生巨大變化,該和約的曆史教訓仍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與借鑒,提醒著人們和平的維護需要各國共同努力與公平公正的國際秩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戰,二戰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小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小峰並收藏一戰,二戰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