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4月2日,華盛頓國會大廈穹頂下,氣氛凝重如鉛。伍德羅·威爾遜總統身著黑色燕尾服,緩步走上演講台。台下議員、媒體記者與各界代表屏息凝視——所有人都知道,這場演講將決定美國是否踏入歐洲的血腥戰場。


    威爾遜的聲音低沉而堅定:“我們沒有自私的目的……必須讓世界適合民主生存。權利比和平更珍貴,我們將為人類權利而戰!” 這句宣言如驚雷炸響,將參戰決策包裝成“扞衛民主”的神聖使命。他刻意強調德國潛艇戰是“對全人類的犯罪”,將齊默爾曼電報描繪為“專製政權的陰謀”,卻絕口不提背後的經濟與戰略考量。


    這種修辭術直擊美國民眾的精神軟肋。進步主義者歡唿“這是終結戰爭的戰爭”,女權運動領袖簡·亞當斯宣稱“民主需要我們的力量”。《芝加哥論壇報》評論:“總統將一場利益之爭升華為道德聖戰,讓每個美國人都相信,自己的犧牲具有崇高意義。”


    在理想主義外衣下,隱藏著深層國家利益:


    - 經濟絞索:財政部數據顯示,美國對協約國的15億美元貸款已占gdp的3%。財政部長威廉·麥卡杜警告:“若英法戰敗,這些債務將化為廢紙,美國經濟將陷入深淵。”


    - 戰略破局:歐洲列強兩敗俱傷之際,美國海軍部長約瑟夫斯·丹尼爾斯直言:“這是打破舊秩序、確立美國霸權的天賜良機。” 軍方早已製定計劃,目標直指戰後瓜分德國殖民地;


    - 意識形態輸出:威爾遜堅信“民主國家不會相互開戰”,試圖以參戰為契機,將“民族自決”“國際聯盟”等理念強加於世界,打造由美國主導的新秩序。


    宣戰決議通過當日,華爾街的鍾聲與征兵站的軍號聲交織。紐約第五大道上,年輕人揮舞星條旗高喊“美國必勝”,婦女將白玫瑰別在士兵胸前。汽車大亨亨利·福特宣布工廠轉產軍用卡車,承諾“每60秒下線一輛戰爭機器”。


    但抗議聲浪同樣激烈。社會主義者尤金·德布斯在俄亥俄州演講時怒吼:“這場戰爭是華爾街的陰謀!工人們為何要為資本家的利益流血?” 他的言論引發3000人集會響應。然而,《煽動叛亂法》迅速出台,德布斯以“妨礙征兵”罪名被捕,最終被判10年監禁。法庭上,他平靜地說:“我寧願坐牢,也不願背棄良心。”


    4月6日深夜,當參眾兩院以壓倒性多數通過宣戰決議時,威爾遜獨自坐在白宮橢圓辦公室。他在寫給妻子的信中坦言:“我祈禱自己沒有將國家引向災難……但曆史或許會證明,這是美國崛起的必經之路。” 窗外,華盛頓紀念碑在夜色中沉默矗立,見證著一個新興大國正式登上世界權力的中心舞台——這場以“民主”為名的戰爭,終將重塑整個20世紀的國際秩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戰,二戰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小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小峰並收藏一戰,二戰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