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索姆河上的死亡黎明


    1918年3月21日淩晨4時40分,索姆河北岸的英軍第5集團軍防線突然被地動山搖的炮聲撕裂。近萬門德軍火炮在5小時內傾瀉100萬發炮彈,其中15%為窒息性毒氣彈,黃綠色煙霧裹挾著爛白菜味的死亡氣息,迅速淹沒前沿戰壕。二等兵威廉·泰勒在臨終日記中留下模糊血字:“毒氣灌進喉嚨時,聽見戰友抓撓戰壕木板的聲音……他們的指甲縫裏全是泥和血。”


    炮擊剛停,晨霧尚未散盡,德軍暴風突擊隊(sto?truppen)已如幽靈般逼近。這些頭戴鋼盔、身披防彈圍裙的精銳士兵,每人攜帶30公斤裝備——火焰噴射器、伯格曼衝鋒槍、卵形手榴彈,以及供72小時消耗的壓縮口糧。他們遵循“滲透戰術”原則:不與堅固據點糾纏,而是利用炮擊形成的缺口直插敵後,目標直指英軍指揮部與通訊樞紐。


    當英軍從毒氣造成的眩暈中掙紮著戴上麵具時,德軍突擊隊已突入第二道戰壕。下士湯姆·格林迴憶:“我們的機槍手剛探出身子,就被德軍的衝鋒槍掃倒。有個德國兵扛著火焰噴射器衝進來,戰壕裏的積水瞬間沸騰,好幾個人被活活燙死在泥裏。” 至中午,英軍防線出現12處突破口,第5集團軍司令戈夫將軍向指揮部哭喊:“部隊正在瓦解!他們像潮水一樣湧過來,而我們連完整的建製都沒有了!”


    黃昏時分,德軍推進8公裏,俘虜1.7萬人,繳獲火炮200餘門。這場被稱為“鋼鐵暴雨”的突襲戰,創造了一戰中單日突破距離的最高紀錄。法國總理克列孟梭接到戰報時麵色鐵青:“德軍距巴黎僅剩120公裏,而我們的預備隊還在百公裏之外。”


    3月22日—24日:狂飆突進的致命隱患


    德軍趁熱打鐵,投入當時最先進的a7v坦克(共20輛)與騎兵部隊,實施“機動追擊”戰術。在佩羅訥鎮,第18集團軍軍長胡蒂爾將軍展現出驚人的指揮魄力:他命令先頭部隊攜帶輕便的7.5厘米步兵炮與噴火器快速機動,後勤部隊則將汽油桶改裝成拖車,冒險在未修複的鐵路上運輸彈藥。這種“不要後方、隻爭速度”的打法,讓德軍在48小時內突破英軍三道防線,將戰線推進至索姆河中遊。


    然而,閃電攻勢的隱患正逐步顯現。德軍每推進1公裏,補給線便延長2公裏,泥濘的道路與英軍殘留的地雷場,讓30%的運輸車輛癱瘓在途中。暴風突擊隊指揮官布魯諾·卡斯特納在給軍部的報告中警告:“士兵們已經兩天沒有熱食,機槍連每天隻有200發彈藥配額,火焰噴射器的燃料僅夠維持一次衝鋒。” 更嚴重的是,隨著戰線拉長,德軍的炮火支援出現斷層——當突擊隊在巴波姆郊區遭遇英軍頑抗時,後方重炮因缺乏校準數據,竟誤炸己方部隊。


    至3月24日,德軍創造了一戰中單次戰役的最遠推進紀錄:65公裏。前鋒部隊已能望見蒙迪迪耶的教堂尖頂,這裏距離巴黎僅有70公裏,法國政府緊急啟動“遷都計劃”,外交部的機密文件開始打包運往波爾多。但此時的德軍士兵早已疲憊不堪,許多人倒在行軍路上便再也沒有醒來,他們的鋼盔裏盛滿雨水,成為野鳥的臨時飲水池。


    德軍總參謀長魯登道夫在指揮部興奮地拍打著地圖:“隻要再給我三天!巴黎將成為我們的戰利品!”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英軍元帥黑格已在亞眠集結預備隊,而美軍第1師的先頭部隊正從大西洋彼岸全速趕來。這場賭上德國國運的突襲戰,即將在後勤極限與戰略透支的邊緣,迎來命運的轉折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戰,二戰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小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小峰並收藏一戰,二戰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