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7月23日,維也納霍夫堡宮的金色大廳裏,奧匈帝國外交大臣貝希托爾德伯爵正在向各國公使宣讀最後通牒。塞爾維亞必須在48小時內接受\"允許奧匈官員入境調查\"等十項條款,否則將麵臨戰爭。俄國駐奧大使哈特維希男爵在日記中寫道:\"這是對塞爾維亞主權的公然踐踏,沙皇絕不會坐視不管。\"


    此時的柏林威廉街,德皇威廉二世正在仔細閱讀貝希托爾德的電報。\"我們必須無條件支持奧匈,\"他在電報空白處批示道,\"但要避免與俄國直接衝突。\"這位以\"水手國王\"聞名的君主,堅信英國會因\"家庭紐帶\"(他是英王喬治五世的表兄)保持中立。7月28日奧匈宣戰後,他在波茨坦行宮對首相貝特曼·霍爾維格說:\"英國不會參戰,他們的商人不會允許。\"


    在聖彼得堡的冬宮,沙皇尼古拉二世正與外交大臣薩佐諾夫進行深夜密談。\"我們必須動員軍隊,但隻針對奧匈,\"尼古拉二世反複強調,\"不能刺激德國。\"7月29日,俄國宣布\"部分動員\",將四個軍區的兵力調往 galicia 邊境。但德國駐俄武官通過截獲的俄軍電報,發現實際動員範圍已覆蓋整個西部邊境。總參謀長毛奇立即致電外交部:\"俄國的''部分動員''等同於全麵戰爭。\"


    巴黎的法國外交部裏,總統普恩加萊正在接見英國大使弗朗西斯·伯蒂。\"我們需要貴國的明確支持,\"普恩加萊急切地說,\"否則無法應對德國的進攻。\"伯蒂卻閃爍其詞:\"我國政府尚未做出決定。\"事實上,英國外交大臣格雷正在猶豫是否履行《英法海軍協定》。這種曖昧態度讓法國誤判了英國參戰的可能性,進而影響了自身的戰爭準備。


    最致命的誤判發生在德軍總參謀部。7月31日,毛奇向德皇報告:\"俄國已完成總動員,我們必須立即宣戰。\"但事實上,俄國的鐵路係統直到8月1日才完成15%的動員。這種認知偏差直接導致德國在8月1日對俄宣戰,8月3日對法宣戰。當德軍入侵比利時後,英國終於在8月4日參戰,威廉二世驚唿:\"全歐洲都背叛了我!\"


    這些外交誤判在當時的通信中留下了清晰印記。7月29日,英國駐德大使戈申與德皇的會麵記錄顯示,威廉二世堅持認為\"英國不會為塞爾維亞流血\"。同一天,法國駐俄大使帕萊奧洛格向巴黎報告:\"俄國的動員不會超過奧匈邊境。\"而德國駐法武官克斯特林的情報評估則斷言:\"法國將在洛林發動主攻。\"


    這些錯誤判斷最終導致了戰爭的全麵爆發。當8月4日德軍入侵比利時的消息傳來時,英國首相阿斯奎斯在下議院宣布參戰:\"我們不能容忍一個軍事大國對國際法的踐踏。\"而此時,德國的施裏芬計劃已經啟動,78個師正通過比利時向法國推進,而法國的17號計劃仍在等待德軍在洛林的進攻。


    這場由外交誤判引發的戰爭,最終演變成人類曆史上最血腥的衝突之一。當1919年《凡爾賽和約》簽署時,戰勝國的外交官們在鏡廳裏重提七月危機,法國總理克列孟梭感歎道:\"我們都成了電報的囚徒。\"而那些在1914年夏天做出的錯誤決策,那些被誤判的戰爭風險,永遠成為國際關係史上最慘痛的教訓之一。正如曆史學家芭芭拉·塔奇曼在《八月炮火》中所寫:\"各國領導人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盲人,每個人都堅信自己掌握著真理,卻最終將世界推入了深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戰,二戰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小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小峰並收藏一戰,二戰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