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6月,柏林的克虜伯工廠籠罩在刺鼻的火藥味中。總工程師弗裏茨·哈恩站在新式155mm榴彈炮前,將校準儀最後一次對準炮管:\"射程12.5公裏,射速每分鍾2發,\"他的聲音在巨大的車間裏迴蕩,\"足以覆蓋整個巴黎盆地。\"這種綽號\"苗條貝莎\"的重炮,此刻正被塗上普魯士藍的偽裝色,準備發往前線。


    在倫敦的帝國國防委員會會議室,海軍大臣丘吉爾注視著維克斯公司送來的馬克沁機槍測試報告。\"這種水冷式機槍持續射速達每分鍾600發,\"他用鉛筆敲擊著數據表格,\"去年在布爾戰爭中,一挺機槍就能壓製一個團的進攻。\"國防參謀長羅伯茨勳爵補充道:\"更可怕的是,德國已經裝備了1.2萬挺,我們隻有6000挺。\"


    此時的歐洲大陸,各國總參謀部正在進行最後的戰爭推演。在柏林的德國陸軍部,施裏芬計劃的最新修訂版正在打字機上劈啪作響。這份由阿爾弗雷德·馮·施裏芬元帥在1905年製定的作戰方案,要求78個師通過比利時實施右翼迂迴,在6周內擊潰法國。新任總參謀長赫爾穆特·馮·毛奇在批注中寫道:\"必須嚴格執行時間表,鐵路係統已準備好每天運送150列軍列。\"


    在巴黎,法軍總司令約瑟夫·霞飛元帥正在主持最高軍事會議。\"根據情報,德軍將在洛林地區發動主攻,\"他用指揮棒敲擊著法德邊境地圖,\"我們的''攻勢主義''戰略將在此給予敵人迎頭痛擊。\"實際上,法軍的17號計劃完全建立在對德軍主攻方向的誤判之上,這種戰略誤判將在未來幾周付出慘痛代價。


    在聖彼得堡,俄國總參謀部的動員令已經蓋上了沙皇的玉璽。根據1913年通過的《軍事法》,俄國將在戰爭爆發後征召480萬預備役軍人。國防大臣蘇霍姆利諾夫向尼古拉二世匯報:\"我們的鐵路係統需要15天才能完成總動員,但德國人隻需7天。\"這種時間差成為誘發戰爭的重要因素。


    當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後,各國的戰爭機器開始高速運轉。在柏林,克虜伯工廠的生產線晝夜不停,工人們三班倒地生產炮彈。在漢堡港,德國海軍正在秘密將潛艇拆解後偽裝成商船運往大西洋。在維也納,奧匈帝國的征兵站前排起了長龍,19歲的弗蘭茨·卡夫卡也在其中,他在日記中寫道:\"這場戰爭將吞噬我們所有人。\"


    1914年8月1日,德國對俄國宣戰的消息傳來時,巴黎的街道正在舉行\"神聖同盟\"遊行。人群高唿著\"打到柏林去\",卻不知道德國的施裏芬計劃已經啟動。當德國第一集團軍越過盧森堡邊境時,總參謀長毛奇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我正在發動一場可能摧毀整個歐洲的戰爭。\"


    這場由科技進步與軍事計劃共同推動的戰爭,最終演變成人類曆史上最血腥的衝突之一。當1918年停戰協定簽署時,歐洲大陸已經麵目全非:900萬人戰死,2000萬人受傷,四大帝國土崩瓦解。而那些在1914年夏天啟動的戰爭機器,那些被科技武裝到牙齒的軍隊,永遠成為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正如英國曆史學家a.j.p.泰勒所言:\"第一次世界大戰不是任何人想要的戰爭,但卻是所有人共同推動的結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戰,二戰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小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小峰並收藏一戰,二戰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