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絲網在晨露中凝結著冰碴,二等兵卡爾·布勞恩將刺刀插進發黴的麵包,突然聽見頭頂傳來飛機引擎的轟鳴。三架塗著紅、白、藍三色的法爾曼偵察機正從雲層中掠過,機身下投下的照明彈將無人區照得雪亮——這是協約國軍隊慣用的“黎明警戒”,提醒德軍任何異動都會暴露在炮火之下。
淩晨3點,卡爾所在的第12偵察排奉命前出偵查敵軍動向。他們貼著潮濕的戰壕壁緩緩移動,防毒麵具的橡膠管在胸前摩擦出沙沙聲響。當爬到“死亡彎道”時,上等兵繆勒突然舉手示意——前方20米處,幾個戴著新型金屬濾罐麵具的英軍士兵正貓著腰布置詭雷。
“見鬼,是加拿大工兵。”繆勒低聲咒罵著,摸向腰間的木柄手榴彈。自從5月3日進攻失敗後,協約國軍隊趁夜加強了前沿警戒,在鐵絲網上掛滿了帶倒刺的三角鐵和連接地雷的絆線。卡爾曾在昨夜聽見連續的爆炸聲,那是誤入雷區的德軍傳令兵在黑暗中送命。
偵察組撤迴時,東方已泛起鉛灰色的晨曦。野戰廚房裏飄來煮蕪菁的氣味,卻蓋不住戰壕裏彌漫的屍臭味——三天前的陣亡者仍橫陳在無人區,英軍狙擊手會對任何試圖收屍的人開槍。衛生員霍夫曼中士蹲在牆角,用粉筆在木板上記錄著:“第46預備師可戰鬥人員降至1200人,醫療站僅剩17瓶嗎啡。”
上午9點,協約國炮兵突然對德軍二線陣地展開零星炮擊。卡爾躲在防炮洞裏數著爆炸次數,發現炮彈落點總是避開前沿塹壕——這是典型的“騷擾性射擊”,旨在打亂德軍的補給節奏。果然,當炊事班試圖將熱湯送往前線時,一枚榴霰彈在交通壕拐角處爆炸,滾燙的菜湯潑在新兵埃裏希的腿上,疼得他滿地打滾。
“他們在等援軍。”排長施耐德上士擦拭著毛瑟98步槍,槍管上的烤藍在陰暗的戰壕裏泛著冷光,“情報說英國第27師正從阿茲布魯克趕來,帶著成箱的‘維克斯’重機槍。”他忽然指向遠處隱約可見的風車廢墟,“看見那個白點了嗎?昨天還沒有,那是法軍的觀察氣球,現在我們每個動作都在他們望遠鏡裏。”
更讓德軍不安的是,中午時分一架德軍偵察機墜毀在己方陣地後方。駕駛員臨終前斷斷續續說,他在阿爾芒蒂耶爾上空看見協約國正在卸載一種“帶銅罐子的神秘裝備”——後來證實,那正是首批運抵前線的“海波”式濾罐防毒麵具,能有效過濾氯氣,徹底終結了德軍的毒氣優勢。
下午5點,戰場突然陷入反常的寂靜。卡爾看見對麵戰壕裏站起幾個英軍士兵,他們揮舞著係在步槍上的白手帕,抬著擔架走向無人區——是來收殮戰友遺體的。施耐德上士抬手製止了準備開槍的士兵:“讓他們收屍,今天雙方都打不動了。”
在距離德軍戰壕不到50米的地方,英軍士兵與德軍偵察兵隔著鐵絲網對視。一個戴著平頂帽的英軍下士掏出半盒“ yers”香煙,扔過鐵絲網,卡爾撿起來分給戰友,火柴的微光在暮色中明明滅滅。沒有人說話,隻有炮彈在遠處爆炸的悶響,和傷兵從野戰醫院傳來的呻吟。
“明天會更糟。”繆勒嚼著煙屁股,眼神空洞地望著漸暗的天空,“師部說我們要轉攻為守,把傷員和新兵都填到第二道防線。知道嗎?後勤列車在根特被法軍飛艇炸了,現在每人每天隻能分到半塊黑麵包,子彈剩三排。”他突然笑起來,笑聲裏帶著哭腔,“那些將軍們以為毒氣能贏下戰爭,現在毒氣罐空了,我們剩下的隻有爛泥和虱子。”
零時,團部書記員在作戰日誌上字跡潦草:
“5月4日戰況:全線無大規模交火,敵方實施17次炮擊,斃傷12人。我軍派出5次偵察巡邏,均因雷區和狙擊手受阻。俘虜供稱,協約國正將‘伊普爾的毒霧屠夫’作為反德宣傳核心,其士兵戰鬥意誌因仇恨而增強。後勤報告:毒氣彈庫存耗盡,步槍彈藥僅能維持3天,軍馬飼料不足——建議立即申請後撤至梅森防線重組。”
卡爾蜷縮在戰壕角落,聽著雨水滴落在鋼盔上的聲響。隔壁散兵坑裏,有人在用生鏽的湯匙敲飯盒,哼著走調的《莉莉·瑪蓮》。他摸了摸口袋裏母親寄來的家書,信紙早已被雨水洇濕,模糊的字跡裏還夾著一片幹枯的矢車菊——那是戰前家鄉田野裏常見的藍色小花,此刻卻比任何毒氣都更讓他喉嚨發緊。
這一天的伊普爾,沒有毒氣遮天蔽日,沒有刺刀見紅的衝鋒,隻有雙方士兵在泥濘中默默對峙。當探照燈的光柱掃過無人區時,照見的是同樣疲憊的臉:德軍士兵用繃帶纏著凍僵的手指,協約國士兵在鋼盔上畫著“殺死德國佬”的塗鴉,卻都在心底祈禱著這場該死的戰爭能在明天終結——哪怕知道這隻是比毒氣更虛幻的幻想。
淩晨3點,卡爾所在的第12偵察排奉命前出偵查敵軍動向。他們貼著潮濕的戰壕壁緩緩移動,防毒麵具的橡膠管在胸前摩擦出沙沙聲響。當爬到“死亡彎道”時,上等兵繆勒突然舉手示意——前方20米處,幾個戴著新型金屬濾罐麵具的英軍士兵正貓著腰布置詭雷。
“見鬼,是加拿大工兵。”繆勒低聲咒罵著,摸向腰間的木柄手榴彈。自從5月3日進攻失敗後,協約國軍隊趁夜加強了前沿警戒,在鐵絲網上掛滿了帶倒刺的三角鐵和連接地雷的絆線。卡爾曾在昨夜聽見連續的爆炸聲,那是誤入雷區的德軍傳令兵在黑暗中送命。
偵察組撤迴時,東方已泛起鉛灰色的晨曦。野戰廚房裏飄來煮蕪菁的氣味,卻蓋不住戰壕裏彌漫的屍臭味——三天前的陣亡者仍橫陳在無人區,英軍狙擊手會對任何試圖收屍的人開槍。衛生員霍夫曼中士蹲在牆角,用粉筆在木板上記錄著:“第46預備師可戰鬥人員降至1200人,醫療站僅剩17瓶嗎啡。”
上午9點,協約國炮兵突然對德軍二線陣地展開零星炮擊。卡爾躲在防炮洞裏數著爆炸次數,發現炮彈落點總是避開前沿塹壕——這是典型的“騷擾性射擊”,旨在打亂德軍的補給節奏。果然,當炊事班試圖將熱湯送往前線時,一枚榴霰彈在交通壕拐角處爆炸,滾燙的菜湯潑在新兵埃裏希的腿上,疼得他滿地打滾。
“他們在等援軍。”排長施耐德上士擦拭著毛瑟98步槍,槍管上的烤藍在陰暗的戰壕裏泛著冷光,“情報說英國第27師正從阿茲布魯克趕來,帶著成箱的‘維克斯’重機槍。”他忽然指向遠處隱約可見的風車廢墟,“看見那個白點了嗎?昨天還沒有,那是法軍的觀察氣球,現在我們每個動作都在他們望遠鏡裏。”
更讓德軍不安的是,中午時分一架德軍偵察機墜毀在己方陣地後方。駕駛員臨終前斷斷續續說,他在阿爾芒蒂耶爾上空看見協約國正在卸載一種“帶銅罐子的神秘裝備”——後來證實,那正是首批運抵前線的“海波”式濾罐防毒麵具,能有效過濾氯氣,徹底終結了德軍的毒氣優勢。
下午5點,戰場突然陷入反常的寂靜。卡爾看見對麵戰壕裏站起幾個英軍士兵,他們揮舞著係在步槍上的白手帕,抬著擔架走向無人區——是來收殮戰友遺體的。施耐德上士抬手製止了準備開槍的士兵:“讓他們收屍,今天雙方都打不動了。”
在距離德軍戰壕不到50米的地方,英軍士兵與德軍偵察兵隔著鐵絲網對視。一個戴著平頂帽的英軍下士掏出半盒“ yers”香煙,扔過鐵絲網,卡爾撿起來分給戰友,火柴的微光在暮色中明明滅滅。沒有人說話,隻有炮彈在遠處爆炸的悶響,和傷兵從野戰醫院傳來的呻吟。
“明天會更糟。”繆勒嚼著煙屁股,眼神空洞地望著漸暗的天空,“師部說我們要轉攻為守,把傷員和新兵都填到第二道防線。知道嗎?後勤列車在根特被法軍飛艇炸了,現在每人每天隻能分到半塊黑麵包,子彈剩三排。”他突然笑起來,笑聲裏帶著哭腔,“那些將軍們以為毒氣能贏下戰爭,現在毒氣罐空了,我們剩下的隻有爛泥和虱子。”
零時,團部書記員在作戰日誌上字跡潦草:
“5月4日戰況:全線無大規模交火,敵方實施17次炮擊,斃傷12人。我軍派出5次偵察巡邏,均因雷區和狙擊手受阻。俘虜供稱,協約國正將‘伊普爾的毒霧屠夫’作為反德宣傳核心,其士兵戰鬥意誌因仇恨而增強。後勤報告:毒氣彈庫存耗盡,步槍彈藥僅能維持3天,軍馬飼料不足——建議立即申請後撤至梅森防線重組。”
卡爾蜷縮在戰壕角落,聽著雨水滴落在鋼盔上的聲響。隔壁散兵坑裏,有人在用生鏽的湯匙敲飯盒,哼著走調的《莉莉·瑪蓮》。他摸了摸口袋裏母親寄來的家書,信紙早已被雨水洇濕,模糊的字跡裏還夾著一片幹枯的矢車菊——那是戰前家鄉田野裏常見的藍色小花,此刻卻比任何毒氣都更讓他喉嚨發緊。
這一天的伊普爾,沒有毒氣遮天蔽日,沒有刺刀見紅的衝鋒,隻有雙方士兵在泥濘中默默對峙。當探照燈的光柱掃過無人區時,照見的是同樣疲憊的臉:德軍士兵用繃帶纏著凍僵的手指,協約國士兵在鋼盔上畫著“殺死德國佬”的塗鴉,卻都在心底祈禱著這場該死的戰爭能在明天終結——哪怕知道這隻是比毒氣更虛幻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