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壕裏的積水在月光下泛著冷光,漢斯·米勒下士用刺刀挑起一段發黴的麵包,突然聽見遠處傳來鐵鍬撞擊凍土的聲響。這是協約國軍隊在加固工事——自從四天前德軍釋放的氯氣在晨霧中失效後,戰場的主動權正悄悄從德軍指縫間溜走。
淩晨4點,師部傳來緊急通知:第46預備師將在日出後對“格拉文斯塔費爾”高地發動牽製性進攻。漢斯摸了摸防毒麵具上開裂的橡膠密封圈,這種用浸過尿液的粗麻布改良的“應急裝備”,在潮濕的戰壕裏散發著令人作嘔的氣味。他想起三天前,當第二波毒氣雲飄向法軍陣地時,對方士兵竟戴著浸過石灰水的麵罩繼續射擊,彈幕像暴雨般砸在暴露的德軍衝鋒隊列中。
指揮所裏,團長馮·裏希特霍芬少校盯著地圖上用紅筆圈住的英軍野戰醫院標記。“總參謀部認為協約國軍醫正在後送中毒傷員,”他的手指劃過標有“60號公路”的虛線,“隻要切斷這條補給線,加拿大第1師的防線就會崩潰。”但副官遞來的報告顯示,德軍第3毒氣連僅剩12罐壓縮氯氣,而負責掩護的第11工兵營在昨夜的炮擊中損失了40%的爆破器材。
7點15分,德軍炮兵對高地前沿進行了20分鍾火力急襲。當漢斯隨第一波攻擊群躍出戰壕時,迎麵而來的不是想象中的毒氣窒息聲,而是馬克沁機槍特有的“撕裂亞麻布”般的轟鳴。協約國軍隊顯然提前預判了進攻方向,在斜坡上布置的三重鐵絲網後,密集的步槍火力織成火網,前導的突擊工兵剛接近障礙區就被掃倒在地。
“毒氣!毒氣!”不知誰喊了一聲,漢斯本能地將麻布麵罩捂緊口鼻。但等來的不是刺激性的黃綠色煙霧,而是英軍迫擊炮發射的白磷彈——燃燒的磷粒粘在鋼盔上滋滋作響,一名新兵慘叫著扯掉頭盔,火焰瞬間吞噬了他的麵容。漢斯這才意識到,所謂的“毒氣支援”根本沒有實施——也許是風向突變,也許是毒氣儲備已瀕臨枯竭。
在持續兩小時的衝鋒中,德軍三次逼近協約國戰壕,但每次都被雨點般的手榴彈和刺刀反擊打退。當漢斯趴在彈坑裏更換彈匣時,他看見左側30米外的中尉正用止血帶捆紮自己被炸斷的手腕,鋼盔上的金鷹徽記沾滿泥血,像隻瀕死的猛禽。
下午5點,師部突然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漢斯拖著疲憊的身軀撤迴己方陣地時,發現後方的野戰包紮所已變成人間地獄:中毒傷員蜷縮在帆布擔架上,喉嚨發出破風箱般的喘息;被彈片削掉下巴的列兵用手指在沙土上畫著歪扭的十字,鮮血從牙床不斷湧出。醫療官施密特上尉正在訓斥衛生兵:“為什麽不用尿液浸泡紗布?難道你們想讓這些小夥子被自己的肺水腫淹死嗎?”
夜幕降臨前,團部傳來絕密通報:法英聯軍已從阿爾芒蒂耶爾方向調集兩個師的預備隊,而德軍第4集團軍的後勤列車在根特至伊普爾的鐵路線上遭協約國飛機轟炸,彈藥補給延遲至少48小時。更令人不安的是,情報顯示協約國正在試驗一種“金屬濾罐式防毒麵具”,德軍倚為殺手鐧的化學戰即將失去威懾力。
漢斯靠在戰壕壁上啃著硬麵包,聽著遠處斷斷續續的槍聲。他想起入伍時母親塞在他口袋裏的銀十字架,此刻正硌得胸口發疼。三天前的毒氣攻擊曾讓他們推進了800米,卻在協約國的反擊中丟了600米。現在,陣地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著雙方士兵的鮮血,而所謂的“突破”,不過是參謀地圖上用紅筆標出的幾個小點。
零時,團部書記員在作戰日誌中寫下:
“5月3日作戰結束。第46預備師在格拉文斯塔費爾高地損失837人,前進距離:零。毒氣攻擊因氣象條件不利未能實施,協約國防禦火力密度較前日增加30%。據俘虜供述,敵方已將‘戴麵罩的德國野蠻人’作為動員口號,士兵戰鬥意誌頑強。建議軍部停止正麵強攻,轉為塹壕對峙……”
漢斯望著東方天際線泛起的魚肚白,突然聽見遠處傳來熟悉的家鄉民謠——不知哪個連隊的士兵在低聲哼唱《萊茵河上的警衛》。曲調斷斷續續,混著傷員的呻吟和炮彈的轟鳴,在潮濕的夜空中顯得格外淒涼。他知道,當太陽升起時,又會有新的進攻命令傳來,而他們這些“皇帝的士兵”,隻能在這充滿毒氣與鋼鐵的絞肉機裏,等待下一次衝鋒或死亡。
這一天的伊普爾戰場,德軍終於明白:當“以毒攻毒”的戰術不再奏效,當速勝的幻想被鐵絲網和機槍撕得粉碎,剩下的隻有無窮無盡的消耗與煎熬。那些曾被視為“終結戰爭”的化學武器,此刻正成為戰爭陷入僵局的象征——就像戰壕裏淤積的雨水,倒映著雙方士兵同樣年輕而絕望的臉。
淩晨4點,師部傳來緊急通知:第46預備師將在日出後對“格拉文斯塔費爾”高地發動牽製性進攻。漢斯摸了摸防毒麵具上開裂的橡膠密封圈,這種用浸過尿液的粗麻布改良的“應急裝備”,在潮濕的戰壕裏散發著令人作嘔的氣味。他想起三天前,當第二波毒氣雲飄向法軍陣地時,對方士兵竟戴著浸過石灰水的麵罩繼續射擊,彈幕像暴雨般砸在暴露的德軍衝鋒隊列中。
指揮所裏,團長馮·裏希特霍芬少校盯著地圖上用紅筆圈住的英軍野戰醫院標記。“總參謀部認為協約國軍醫正在後送中毒傷員,”他的手指劃過標有“60號公路”的虛線,“隻要切斷這條補給線,加拿大第1師的防線就會崩潰。”但副官遞來的報告顯示,德軍第3毒氣連僅剩12罐壓縮氯氣,而負責掩護的第11工兵營在昨夜的炮擊中損失了40%的爆破器材。
7點15分,德軍炮兵對高地前沿進行了20分鍾火力急襲。當漢斯隨第一波攻擊群躍出戰壕時,迎麵而來的不是想象中的毒氣窒息聲,而是馬克沁機槍特有的“撕裂亞麻布”般的轟鳴。協約國軍隊顯然提前預判了進攻方向,在斜坡上布置的三重鐵絲網後,密集的步槍火力織成火網,前導的突擊工兵剛接近障礙區就被掃倒在地。
“毒氣!毒氣!”不知誰喊了一聲,漢斯本能地將麻布麵罩捂緊口鼻。但等來的不是刺激性的黃綠色煙霧,而是英軍迫擊炮發射的白磷彈——燃燒的磷粒粘在鋼盔上滋滋作響,一名新兵慘叫著扯掉頭盔,火焰瞬間吞噬了他的麵容。漢斯這才意識到,所謂的“毒氣支援”根本沒有實施——也許是風向突變,也許是毒氣儲備已瀕臨枯竭。
在持續兩小時的衝鋒中,德軍三次逼近協約國戰壕,但每次都被雨點般的手榴彈和刺刀反擊打退。當漢斯趴在彈坑裏更換彈匣時,他看見左側30米外的中尉正用止血帶捆紮自己被炸斷的手腕,鋼盔上的金鷹徽記沾滿泥血,像隻瀕死的猛禽。
下午5點,師部突然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漢斯拖著疲憊的身軀撤迴己方陣地時,發現後方的野戰包紮所已變成人間地獄:中毒傷員蜷縮在帆布擔架上,喉嚨發出破風箱般的喘息;被彈片削掉下巴的列兵用手指在沙土上畫著歪扭的十字,鮮血從牙床不斷湧出。醫療官施密特上尉正在訓斥衛生兵:“為什麽不用尿液浸泡紗布?難道你們想讓這些小夥子被自己的肺水腫淹死嗎?”
夜幕降臨前,團部傳來絕密通報:法英聯軍已從阿爾芒蒂耶爾方向調集兩個師的預備隊,而德軍第4集團軍的後勤列車在根特至伊普爾的鐵路線上遭協約國飛機轟炸,彈藥補給延遲至少48小時。更令人不安的是,情報顯示協約國正在試驗一種“金屬濾罐式防毒麵具”,德軍倚為殺手鐧的化學戰即將失去威懾力。
漢斯靠在戰壕壁上啃著硬麵包,聽著遠處斷斷續續的槍聲。他想起入伍時母親塞在他口袋裏的銀十字架,此刻正硌得胸口發疼。三天前的毒氣攻擊曾讓他們推進了800米,卻在協約國的反擊中丟了600米。現在,陣地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著雙方士兵的鮮血,而所謂的“突破”,不過是參謀地圖上用紅筆標出的幾個小點。
零時,團部書記員在作戰日誌中寫下:
“5月3日作戰結束。第46預備師在格拉文斯塔費爾高地損失837人,前進距離:零。毒氣攻擊因氣象條件不利未能實施,協約國防禦火力密度較前日增加30%。據俘虜供述,敵方已將‘戴麵罩的德國野蠻人’作為動員口號,士兵戰鬥意誌頑強。建議軍部停止正麵強攻,轉為塹壕對峙……”
漢斯望著東方天際線泛起的魚肚白,突然聽見遠處傳來熟悉的家鄉民謠——不知哪個連隊的士兵在低聲哼唱《萊茵河上的警衛》。曲調斷斷續續,混著傷員的呻吟和炮彈的轟鳴,在潮濕的夜空中顯得格外淒涼。他知道,當太陽升起時,又會有新的進攻命令傳來,而他們這些“皇帝的士兵”,隻能在這充滿毒氣與鋼鐵的絞肉機裏,等待下一次衝鋒或死亡。
這一天的伊普爾戰場,德軍終於明白:當“以毒攻毒”的戰術不再奏效,當速勝的幻想被鐵絲網和機槍撕得粉碎,剩下的隻有無窮無盡的消耗與煎熬。那些曾被視為“終結戰爭”的化學武器,此刻正成為戰爭陷入僵局的象征——就像戰壕裏淤積的雨水,倒映著雙方士兵同樣年輕而絕望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