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深秋,柏林威廉街76號的帝國殖民部大樓籠罩在鉛灰色的霧靄中。德國外交大臣伯恩哈德·馮·皮洛夫站在辦公室巨大的非洲地圖前,手中的銀製裁紙刀輕輕劃過喀麥隆與德屬東非之間的空白區域。這兩個殖民地像啞鈴兩端的球體,被兩千裏的非洲叢林和英國控製的羅德西亞所阻隔。


    \"閣下,最新的地質勘探顯示,這一區域的銅礦儲量足以支撐帝國十年的需求。\"殖民部次官施特恩巴赫男爵遞上一份蓋有\"最高機密\"印章的報告,\"但我們需要修建一條穿越葡屬莫桑比克的鐵路。\"


    皮洛夫的手指停在尼亞薩湖東岸,那裏標注著\"未開發處女地\"。這位以\"讓德國擁有陽光下的地盤\"聞名的外交家,正在策劃一個改變世界經濟格局的計劃——將喀麥隆與東非殖民地連成一體,建立\"赤道非洲聯邦\"。地圖上的鉛筆痕跡勾勒出鐵路線,從杜阿拉港延伸至維多利亞湖,最終抵達達累斯薩拉姆。


    與此同時,倫敦白廳的帝國殖民事務部裏,英國首相阿瑟·貝爾福正在審閱一份來自南非的電報。\"德國人的鐵路計劃一旦實施,將切斷我們從開普敦到開羅的''雙開鐵路''。\"殖民大臣埃爾金勳爵指著地圖上的交叉線,這條從開普敦到開羅的縱貫線是英國殖民帝國的生命線。


    貝爾福的手指劃過剛果自由邦邊界,那裏的橡膠種植園正源源不斷地向利物浦輸送乳膠。\"我們控製著全球60%的橡膠生產,但德國人正在用飛艇技術突破我們的海上封鎖。\"他的聲音裏帶著焦慮,\"必須加快對坦噶尼喀鐵路的投資。\"


    在巴黎奧賽碼頭的法國外交部,總統盧貝與總理魯維埃正在進行深夜密談。\"德國在摩洛哥的經濟滲透已經威脅到我們的磷酸鹽礦。\"魯維埃指著桌上的財務報表,德國企業已經控製了摩洛哥北部30%的礦山,\"他們用克虜伯大炮換礦石,這是赤裸裸的資源掠奪。\"


    盧貝沉思片刻,按下了辦公桌上的銅鈴:\"通知海軍部,地中海艦隊進入二級戰備。同時,給突尼斯總督發電,加強對德商的審查。\"窗外,塞納河上的駁船正裝載著從阿爾及利亞運來的鐵礦石,這些黑色的金屬將在勒阿弗爾的煉鋼廠變成法蘭西的戰爭機器。


    1911年,柏林證券交易所的氣氛如同夏日的雷暴雲。德國工業家中央協會主席克虜伯·馮·博倫-哈爾巴赫男爵站在交易大廳的陽台上,俯瞰著下麵騷動的人群。\"銅價突破每公噸1200馬克!\"交易員的呐喊聲中,他的臉色變得鐵青。德國90%的銅依賴進口,而英國正通過\"銅業聯盟\"控製著全球供應鏈。


    \"我們必須建立自己的原料儲備體係。\"克虜伯在帝國議會的聽證會上揮動著手中的報告,\"建議政府投資開發納米比亞的楚梅布銅礦,同時與智利簽訂長期供貨協議。\"他的話音剛落,社會民主黨議員李卜克內西立刻站了起來:\"這是用納稅人的錢為壟斷資本鋪路!\"


    在漢堡港的倉庫區,德國央行行長哈芬斯坦因正在視察新落成的黃金儲備庫。\"倫敦控製著全球40%的鐵路網,他們的英鎊匯兌體係讓我們的企業每筆交易都要支付3%的手續費。\"他對陪同的銀行家們說,\"從今天起,帝國銀行將發行以黃金為錨的''馬克匯票'',打破倫敦的金融霸權。\"


    1913年,紐約華爾街的摩根大通總部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德國工業家瓦爾特·拉特瑙。\"我們需要1億美元貸款,用於建設巴格達鐵路。\"這位通用電氣公司的創始人遞上計劃書,鐵路將從柏林經伊斯坦布爾延伸至波斯灣。摩根財團的合夥人拉蒙特審視著地圖上的紅線:\"這會威脅到我們在波斯的石油利益。\"


    拉特瑙微笑著打開公文包,露出一疊文件:\"這是德國與奧斯曼帝國簽訂的《柏林協定》,我們保證美國石油公司在摩蘇爾油田的開采權。\"他的手指劃過底格裏斯河,\"這條鐵路不僅是運輸線,更是我們向中東滲透的經濟命脈。\"


    在聖彼得堡冬宮的樞密院會議室,俄國財政大臣科科夫佐夫正在主持緊急會議。\"德國的巴格達鐵路將切斷我們經黑海到波斯灣的貿易路線。\"他展示著最新的照片,德國工程師正在安納托利亞高原鋪設鐵軌,\"我們必須加快對高加索鐵路的現代化改造。\"


    此時,東京丸之內的日本銀行總部,副總裁高橋是清正在研究德國的\"赤道非洲聯邦\"計劃。\"如果德國控製了非洲的橡膠和銅礦,將嚴重影響我們的工業發展。\"他在給大隈重信首相的密報中寫道,\"建議政府加快對馬來亞橡膠園的收購,同時與英國簽署《日英同盟》升級版。\"


    1914年6月,薩拉熱窩事件的槍聲尚未響起,世界主要大國的經濟戰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在倫敦勞合社的保險庫裏,英國秘密儲備了價值5000萬英鎊的橡膠;柏林的克虜伯工廠裏,工人們正加班加點生產用於鋪設鐵路的鋼軌;巴黎的法蘭西銀行開始囤積黃金,準備應對可能的貨幣戰爭。


    當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時,德國總參謀部的作戰地圖上,不僅標注著軍隊調動路線,還疊加著原料產地、鐵路網和金融中心的紅色標記。這場後來被稱為\"世界大戰\"的浩劫,本質上是一場經濟與資源的生死博弈。正如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後來在《和約的經濟後果》中所寫:\"當各國為爭奪橡膠、銅和石油而劍拔弩張時,和平的喪鍾已經敲響。\"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每一個經濟決策都在為軍事衝突埋下伏筆。當1918年停戰協定簽署時,戰勝國瓜分的不僅是領土,更是全球的資源控製權。而那些在1914年夏天做出的經濟決策,那些被資本驅動的國家博弈,永遠成為人類曆史上最慘痛的教訓之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戰,二戰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小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小峰並收藏一戰,二戰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