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大明國公的等級
天幕直播靖難,朱棣你別跑! 作者:老張5592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至於丘福(未來的淇國公)的‘淇’,一條小河溝!姚廣孝(追贈榮國公)的‘榮’,不過是個虛名!那更是未等中的未等!”
他深吸一口氣,仿佛要將那股因忌憚而生的寒意壓下去,但聲音卻帶著更深的驚悸,死死釘在天幕上那“鎮國公”三個刺眼的金字上:
“可是這個‘鎮國公’!‘鎮’字何解?!”
朱元璋的聲音陡然拔高,帶著一種近乎尖銳的穿透力,他的身體微微前傾,眼中爆射出駭人的精光,仿佛要穿透天幕,看清那“朱壽”的真麵目:
“‘鎮’者,安邦定國!威壓四海!這封號的分量,豈是‘魏’、‘曹’、‘宋’能比的?!它簡直……簡直是要淩駕於所有開國勳貴之上!是要壓過咱定下的規矩!”
他猛地站起身,背著手在禦階上來迴踱步,每一步都踏得金磚悶響,顯示出他內心的極度不寧。
“自古以來,用‘鎮’、‘護’這等封號的……天德,文忠,你們熟讀史書,告訴咱,接下來是什麽?!”朱元璋猛地停步,目光如電,掃視著階下噤若寒蟬的勳貴們,聲音如同從牙縫裏擠出來,帶著徹骨的寒意:
“九錫!加九錫!天子旌旗,出入警蹕,劍履上殿,讚拜不名!離那謀朝篡位,就隻差一步之遙了!司馬懿怎麽上位的?!王莽是怎麽篡漢的?!前車之鑒!血淋淋的教訓啊!!”
“鎮國公朱壽……”朱元璋反複咀嚼著這個名字,每一個字都像淬了毒的冰棱紮進他的心裏。
雖然天幕早已揭示大明有二百多年國祚,但這“正德”是第幾代皇帝?是中興之主還是亡國之君?萬一這“朱壽”就是那個在末世攫取最高權柄、最終葬送朱家江山的“朱司馬懿”呢?!
一股冰冷的、源於對權力更迭最原始恐懼的寒意,瞬間從朱元璋的腳底板竄上頭頂,讓他幾乎要打個寒顫!
他的目光不受控製地、帶著一種近乎神經質的敏感,猛地掃向大殿右側那個空著的、屬於韓國公李善長的位置——那個老謀深算、根基深厚、此刻正因為天幕所示,洪武二十三年因“胡惟庸案”牽連被他打入詔獄、而氣暈昏迷!
他洪武十三年初殺胡惟庸,洪武二十三年下獄李善長,洪武二十六年清洗淮西勳貴,不就是為了防微杜漸,將一切可能威脅朱家皇權的“權臣”扼殺在搖籃裏嗎?!
可若禍起蕭牆,子孫後代不爭氣,讓一個同樣姓朱的權臣(或勳貴)坐大到能封“鎮國公”的地步,那他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再殺伐果斷,再算無遺策,又能如何?!他能殺盡洪武朝的勳貴,還能管得了百年之後子孫朝堂上的事嗎?!
“朱……司馬懿……”朱元璋低聲喃喃,這三個字如同夢魘。他看著天幕上那虛無縹緲卻重若千鈞的封號,再看向階下那些此刻在他麵前戰戰兢兢、卻未必沒有野心的勳貴,尤其是徐達(魏國公一脈太過顯赫)、藍玉(桀驁難馴),最後目光又落迴那個空著的李善長座位……
一股前所未有的、對未來的無力感和深沉的恐慌,如同冰冷的潮水,徹底淹沒了這位開國雄主。
朱元璋那句如同淬了冰碴的“九錫之階!司馬懿之始!”,如同無形的枷鎖,瞬間勒緊了奉天殿內每一個人的脖頸。空氣凝重得仿佛能擰出水來。
徐達、藍玉、耿炳文等勳貴個個屏息凝神,臉色鐵青,連大氣都不敢喘。文官隊列更是死寂一片,仿佛被那“鎮國公”三個字蘊含的滔天兇險壓彎了腰。
朱元璋的目光,如同實質的探針,在階下每一個重臣的臉上逡巡,那眼神裏翻滾的猜忌與冰冷的審視,讓每個人都感到如芒在背,仿佛下一刻就要被那“朱司馬懿”的疑雲所吞噬。
階下那個屬於韓國公李善長的空位,此刻更像是一個無聲的嘲諷,提醒著所有人皇帝對權臣的忌憚已深入骨髓。
就在這令人窒息的死寂幾乎要將大殿壓垮之際,天幕的畫麵如同被一隻無形的手撥動,倏然變換!
富麗堂皇的宮苑景象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蒼茫遼闊、透著肅殺之氣的北地風光。
鏡頭拉遠,展現的是連綿起伏的枯黃草原,低矮光禿的山丘在勁風中沉默矗立,漫天黃沙被狂風卷起,遮蔽了昏黃的日頭,一派肅殺荒涼。
畫外音適時響起,低沉而清晰地穿透了奉天殿的壓抑:
“土木之後,瓦剌勢衰。然北疆狼煙未熄,韃靼部於漠北再起,其首領乃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嫡係後裔,自號‘大元可汗’(達延汗),兵鋒日盛,控弦數萬,屢寇我大明邊牆。宣府、大同、延綏諸鎮告急,烽燧連年不息,邊民苦不堪言……”
隨著解說,天幕上快速閃過幾個極具衝擊力的畫麵:燃燒的邊鎮村落,驚慌逃竄的百姓,以及遠處地平線上如烏雲般壓來的、影影綽綽的韃靼騎兵!那彪悍野蠻的氣息,隔著天幕都仿佛能撲麵而來!
緊接著,畫麵再次聚焦到那份引發滔天猜疑的明黃聖旨上!這一次,聖旨下方關於“鎮國公朱壽”的任命內容被清晰地放大展示出來,每一個字都金光閃閃,不容錯辨:
“……著令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鎮國公朱壽,統率京營精銳及宣、大、延綏諸鎮邊軍,即日出征,蕩平虜寇,以靖邊疆,揚我國威,欽此!”
天幕的聲音,恰到好處地在這裏戛然而止,隻留下那句“蕩平虜寇,以靖邊疆”的餘音在殿內迴蕩,仿佛故意留白,讓洪武君臣自己去填補那巨大的信息落差。
死寂被打破了!
如同在滾燙的油鍋裏滴入了一滴冷水,奉天殿內凝固的氣氛瞬間“劈啪”炸開!
“嗨呀——!!!”老將馮勝第一個反應過來,猛地一拍自己覆蓋著甲片的大腿,發出“砰”的一聲悶響,那聲音裏充滿了劫後餘生的巨大慶幸和自嘲,“原來是這麽迴事!是派這位‘鎮國公’去北邊收拾韃子啊!可嚇煞老夫了!還以為……還以為……”
他後麵的話沒好意思說出口,但那“虛驚一場”的表情已經說明了一切。他轉向臉色依舊陰晴不定的朱元璋,語氣輕鬆了不少,甚至帶上了一絲笑意:“上位!看來這正德皇帝還是明白人!知道該讓大將頂上去!隻要不是皇帝自個兒再犯渾跑去禦駕親征,那就好!那就好!就算……就算這位‘鎮國公’一時打不贏,折損些兵馬糧草,總好過再出一個被蠻子生擒活捉的皇帝吧?那才是塌天大禍!”
“馮老將軍說得對極!”耿炳文緊跟著接口,他長長籲出一口憋在胸中的濁氣,心有餘悸地抬手抹了抹額角(其實並沒有汗),聲音洪亮了許多,帶著一種“原來如此”的釋然。。
“雖然這‘正德’年號和那個晦氣的‘正統’聽著隻差一個字,但這位皇帝陛下顯然比他祖宗(英宗)明白事理多了!至少知道輕重緩急,懂得讓大將去衝鋒陷陣,而非……”
他差點順嘴說出“而非像他祖宗那樣去送死”,話到舌尖硬生生轉了個彎,變成了更委婉也更安全的“而非……咳,親自披掛上陣,置江山社稷於險地!”
更多的文臣此刻也如夢初醒,紛紛從“權臣篡位”的驚悚想象中掙脫出來,臉上露出了“撥雲見日”般的輕鬆神情。他們互相交換著眼神,捋著胡須,頻頻點頭,低聲議論起來。
他深吸一口氣,仿佛要將那股因忌憚而生的寒意壓下去,但聲音卻帶著更深的驚悸,死死釘在天幕上那“鎮國公”三個刺眼的金字上:
“可是這個‘鎮國公’!‘鎮’字何解?!”
朱元璋的聲音陡然拔高,帶著一種近乎尖銳的穿透力,他的身體微微前傾,眼中爆射出駭人的精光,仿佛要穿透天幕,看清那“朱壽”的真麵目:
“‘鎮’者,安邦定國!威壓四海!這封號的分量,豈是‘魏’、‘曹’、‘宋’能比的?!它簡直……簡直是要淩駕於所有開國勳貴之上!是要壓過咱定下的規矩!”
他猛地站起身,背著手在禦階上來迴踱步,每一步都踏得金磚悶響,顯示出他內心的極度不寧。
“自古以來,用‘鎮’、‘護’這等封號的……天德,文忠,你們熟讀史書,告訴咱,接下來是什麽?!”朱元璋猛地停步,目光如電,掃視著階下噤若寒蟬的勳貴們,聲音如同從牙縫裏擠出來,帶著徹骨的寒意:
“九錫!加九錫!天子旌旗,出入警蹕,劍履上殿,讚拜不名!離那謀朝篡位,就隻差一步之遙了!司馬懿怎麽上位的?!王莽是怎麽篡漢的?!前車之鑒!血淋淋的教訓啊!!”
“鎮國公朱壽……”朱元璋反複咀嚼著這個名字,每一個字都像淬了毒的冰棱紮進他的心裏。
雖然天幕早已揭示大明有二百多年國祚,但這“正德”是第幾代皇帝?是中興之主還是亡國之君?萬一這“朱壽”就是那個在末世攫取最高權柄、最終葬送朱家江山的“朱司馬懿”呢?!
一股冰冷的、源於對權力更迭最原始恐懼的寒意,瞬間從朱元璋的腳底板竄上頭頂,讓他幾乎要打個寒顫!
他的目光不受控製地、帶著一種近乎神經質的敏感,猛地掃向大殿右側那個空著的、屬於韓國公李善長的位置——那個老謀深算、根基深厚、此刻正因為天幕所示,洪武二十三年因“胡惟庸案”牽連被他打入詔獄、而氣暈昏迷!
他洪武十三年初殺胡惟庸,洪武二十三年下獄李善長,洪武二十六年清洗淮西勳貴,不就是為了防微杜漸,將一切可能威脅朱家皇權的“權臣”扼殺在搖籃裏嗎?!
可若禍起蕭牆,子孫後代不爭氣,讓一個同樣姓朱的權臣(或勳貴)坐大到能封“鎮國公”的地步,那他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再殺伐果斷,再算無遺策,又能如何?!他能殺盡洪武朝的勳貴,還能管得了百年之後子孫朝堂上的事嗎?!
“朱……司馬懿……”朱元璋低聲喃喃,這三個字如同夢魘。他看著天幕上那虛無縹緲卻重若千鈞的封號,再看向階下那些此刻在他麵前戰戰兢兢、卻未必沒有野心的勳貴,尤其是徐達(魏國公一脈太過顯赫)、藍玉(桀驁難馴),最後目光又落迴那個空著的李善長座位……
一股前所未有的、對未來的無力感和深沉的恐慌,如同冰冷的潮水,徹底淹沒了這位開國雄主。
朱元璋那句如同淬了冰碴的“九錫之階!司馬懿之始!”,如同無形的枷鎖,瞬間勒緊了奉天殿內每一個人的脖頸。空氣凝重得仿佛能擰出水來。
徐達、藍玉、耿炳文等勳貴個個屏息凝神,臉色鐵青,連大氣都不敢喘。文官隊列更是死寂一片,仿佛被那“鎮國公”三個字蘊含的滔天兇險壓彎了腰。
朱元璋的目光,如同實質的探針,在階下每一個重臣的臉上逡巡,那眼神裏翻滾的猜忌與冰冷的審視,讓每個人都感到如芒在背,仿佛下一刻就要被那“朱司馬懿”的疑雲所吞噬。
階下那個屬於韓國公李善長的空位,此刻更像是一個無聲的嘲諷,提醒著所有人皇帝對權臣的忌憚已深入骨髓。
就在這令人窒息的死寂幾乎要將大殿壓垮之際,天幕的畫麵如同被一隻無形的手撥動,倏然變換!
富麗堂皇的宮苑景象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蒼茫遼闊、透著肅殺之氣的北地風光。
鏡頭拉遠,展現的是連綿起伏的枯黃草原,低矮光禿的山丘在勁風中沉默矗立,漫天黃沙被狂風卷起,遮蔽了昏黃的日頭,一派肅殺荒涼。
畫外音適時響起,低沉而清晰地穿透了奉天殿的壓抑:
“土木之後,瓦剌勢衰。然北疆狼煙未熄,韃靼部於漠北再起,其首領乃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嫡係後裔,自號‘大元可汗’(達延汗),兵鋒日盛,控弦數萬,屢寇我大明邊牆。宣府、大同、延綏諸鎮告急,烽燧連年不息,邊民苦不堪言……”
隨著解說,天幕上快速閃過幾個極具衝擊力的畫麵:燃燒的邊鎮村落,驚慌逃竄的百姓,以及遠處地平線上如烏雲般壓來的、影影綽綽的韃靼騎兵!那彪悍野蠻的氣息,隔著天幕都仿佛能撲麵而來!
緊接著,畫麵再次聚焦到那份引發滔天猜疑的明黃聖旨上!這一次,聖旨下方關於“鎮國公朱壽”的任命內容被清晰地放大展示出來,每一個字都金光閃閃,不容錯辨:
“……著令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鎮國公朱壽,統率京營精銳及宣、大、延綏諸鎮邊軍,即日出征,蕩平虜寇,以靖邊疆,揚我國威,欽此!”
天幕的聲音,恰到好處地在這裏戛然而止,隻留下那句“蕩平虜寇,以靖邊疆”的餘音在殿內迴蕩,仿佛故意留白,讓洪武君臣自己去填補那巨大的信息落差。
死寂被打破了!
如同在滾燙的油鍋裏滴入了一滴冷水,奉天殿內凝固的氣氛瞬間“劈啪”炸開!
“嗨呀——!!!”老將馮勝第一個反應過來,猛地一拍自己覆蓋著甲片的大腿,發出“砰”的一聲悶響,那聲音裏充滿了劫後餘生的巨大慶幸和自嘲,“原來是這麽迴事!是派這位‘鎮國公’去北邊收拾韃子啊!可嚇煞老夫了!還以為……還以為……”
他後麵的話沒好意思說出口,但那“虛驚一場”的表情已經說明了一切。他轉向臉色依舊陰晴不定的朱元璋,語氣輕鬆了不少,甚至帶上了一絲笑意:“上位!看來這正德皇帝還是明白人!知道該讓大將頂上去!隻要不是皇帝自個兒再犯渾跑去禦駕親征,那就好!那就好!就算……就算這位‘鎮國公’一時打不贏,折損些兵馬糧草,總好過再出一個被蠻子生擒活捉的皇帝吧?那才是塌天大禍!”
“馮老將軍說得對極!”耿炳文緊跟著接口,他長長籲出一口憋在胸中的濁氣,心有餘悸地抬手抹了抹額角(其實並沒有汗),聲音洪亮了許多,帶著一種“原來如此”的釋然。。
“雖然這‘正德’年號和那個晦氣的‘正統’聽著隻差一個字,但這位皇帝陛下顯然比他祖宗(英宗)明白事理多了!至少知道輕重緩急,懂得讓大將去衝鋒陷陣,而非……”
他差點順嘴說出“而非像他祖宗那樣去送死”,話到舌尖硬生生轉了個彎,變成了更委婉也更安全的“而非……咳,親自披掛上陣,置江山社稷於險地!”
更多的文臣此刻也如夢初醒,紛紛從“權臣篡位”的驚悚想象中掙脫出來,臉上露出了“撥雲見日”般的輕鬆神情。他們互相交換著眼神,捋著胡須,頻頻點頭,低聲議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