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後的某個深夜,我正在整理兒童心理輔導案例,電腦突然自動彈出一個陌生文件夾。打開後,滿屏跳動的竟是孩子們用電子畫筆創作的星空圖,每一幅都標注著稚嫩的署名——囡囡、陽陽、小禾……這些名字,赫然是當年火災遇難者名單上的孩子。
更詭異的是,其中一張畫的右下角,出現了林建國的畫像。他跪在星空下,周圍環繞著無數發光的小手,而畫的下方配文:“叔叔說,說謊的人要學會照亮別人。”我盯著屏幕,後頸突然泛起涼意,總覺得有雙眼睛正透過像素點注視著我。
次日清晨,我接到一個陌生來電。電話那頭傳來沙沙的電流聲,夾雜著熟悉的童謠旋律。當我詢問對方是誰時,一個帶著笑意的女聲響起:“還記得紀念館的互動屏嗎?來看看我們的新作品。”
趕到紀念館時,值班保安神色驚恐。他說從淩晨開始,所有互動屏都在循環播放同一段影像:二十年前的火災現場,火勢在即將吞沒孩子們的瞬間,突然被無數發光的鎖鏈拽向天空。而那些鎖鏈的盡頭,連接著現實世界中正在熟睡的孩子們——他們的手在睡夢中無意識地揮動,仿佛真的在牽引什麽。
我衝向互動體驗區,發現地麵不知何時出現了用熒光顏料繪製的巨型棋盤,每個格子裏都印著童謠歌詞。當我踩到“不開不開我不開”那格時,牆麵的投影驟然變化:林建國的懺悔錄像與孩子們的笑臉交替閃現,最後定格成一句話:“謊言會被火焰吞噬,但真心能點亮銀河。”
夜幕降臨時,城市上空突然出現罕見的極光。七彩光芒中,人們紛紛舉起手機拍攝,卻發現照片裏的極光組成了巨大的白兔輪廓。更令人震撼的是,所有曾參與過火災調查、救援的工作人員,手機都同時收到一條短信,內容隻有簡單的四個字:“謝謝你們。”
在這之後,我開始頻繁收到孩子們寄來的信件。有個小女孩在信裏說,她夢見自己和一群發光的小夥伴在雲朵上玩捉迷藏,其中有個姐姐抱著白兔玩偶,教她們唱新編的童謠:“星星乖乖,把門兒打開,月光織成網,煩惱全趕開……”
每年的火災紀念日,紀念館都會舉辦一場特殊的星空音樂會。當童聲合唱響起時,場館的穹頂會投影出動態的星空,時而化作奔跑的白兔,時而凝聚成緊握的雙手。曾經參與救援的張警官,如今成了兒童公益組織的負責人,他常說:“那些孩子們從未離開,他們隻是把恐懼變成了守護的力量。”
某個深秋的傍晚,我漫步在社區花園。夕陽把秋千架的影子拉得很長,恍惚間,我看見兩個重疊的身影坐在秋千上輕輕搖晃——穿白裙的小女孩和護士姐姐的輪廓漸漸清晰,她們轉頭對我微笑,口中哼唱的童謠隨風飄散:“故事的最後,光明會到來,所有的等待,都化作星辰在……”
更詭異的是,其中一張畫的右下角,出現了林建國的畫像。他跪在星空下,周圍環繞著無數發光的小手,而畫的下方配文:“叔叔說,說謊的人要學會照亮別人。”我盯著屏幕,後頸突然泛起涼意,總覺得有雙眼睛正透過像素點注視著我。
次日清晨,我接到一個陌生來電。電話那頭傳來沙沙的電流聲,夾雜著熟悉的童謠旋律。當我詢問對方是誰時,一個帶著笑意的女聲響起:“還記得紀念館的互動屏嗎?來看看我們的新作品。”
趕到紀念館時,值班保安神色驚恐。他說從淩晨開始,所有互動屏都在循環播放同一段影像:二十年前的火災現場,火勢在即將吞沒孩子們的瞬間,突然被無數發光的鎖鏈拽向天空。而那些鎖鏈的盡頭,連接著現實世界中正在熟睡的孩子們——他們的手在睡夢中無意識地揮動,仿佛真的在牽引什麽。
我衝向互動體驗區,發現地麵不知何時出現了用熒光顏料繪製的巨型棋盤,每個格子裏都印著童謠歌詞。當我踩到“不開不開我不開”那格時,牆麵的投影驟然變化:林建國的懺悔錄像與孩子們的笑臉交替閃現,最後定格成一句話:“謊言會被火焰吞噬,但真心能點亮銀河。”
夜幕降臨時,城市上空突然出現罕見的極光。七彩光芒中,人們紛紛舉起手機拍攝,卻發現照片裏的極光組成了巨大的白兔輪廓。更令人震撼的是,所有曾參與過火災調查、救援的工作人員,手機都同時收到一條短信,內容隻有簡單的四個字:“謝謝你們。”
在這之後,我開始頻繁收到孩子們寄來的信件。有個小女孩在信裏說,她夢見自己和一群發光的小夥伴在雲朵上玩捉迷藏,其中有個姐姐抱著白兔玩偶,教她們唱新編的童謠:“星星乖乖,把門兒打開,月光織成網,煩惱全趕開……”
每年的火災紀念日,紀念館都會舉辦一場特殊的星空音樂會。當童聲合唱響起時,場館的穹頂會投影出動態的星空,時而化作奔跑的白兔,時而凝聚成緊握的雙手。曾經參與救援的張警官,如今成了兒童公益組織的負責人,他常說:“那些孩子們從未離開,他們隻是把恐懼變成了守護的力量。”
某個深秋的傍晚,我漫步在社區花園。夕陽把秋千架的影子拉得很長,恍惚間,我看見兩個重疊的身影坐在秋千上輕輕搖晃——穿白裙的小女孩和護士姐姐的輪廓漸漸清晰,她們轉頭對我微笑,口中哼唱的童謠隨風飄散:“故事的最後,光明會到來,所有的等待,都化作星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