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鎮的專機劃破南中國海湛藍的天際,向著文昌航天中心飛去。
機艙內,他閉目養神,試圖將京城那聲淒厲的哭嚎和沉重的悲傷暫時屏蔽。
李小雲坐在他身旁,手裏織著一件給孫子的毛衣,針線穿梭,帶著一種安撫人心的韻律。
她最終還是跟著來了,肖鎮那句“想吃口熱乎飯”隻是借口,更深的是他知道,此刻身邊有個知冷知熱、能說說話的人,是種慰藉。
“老公,”李小雲手中的針線停了一下,輕聲打破了艙內的寧靜,“你說何家老三這麽沒了,留下葉潔孤兒寡母,還有那麽大的公司……這以後的日子,可怎麽過啊?”
她的眉宇間也籠著一層愁雲,同為女人,更能體會葉潔的無助。
肖鎮睜開眼,望著舷窗外翻湧的雲海,歎了口氣:“路,總得自己走。要麽柳仲接手管起來,要麽葉潔自己學著管。
葉潔好歹是正經大學生,有文化底子。
何家還有柳伯、柳常這些叔叔姑姑,關鍵時候能搭把手。
這種痛,隻能交給時間慢慢磨……誰攤上,都是剜心剔骨。”
他想起何雨柱那瞬間垮塌的背影和柳樹偵哭紅的雙眼,那是一個家庭的支柱被生生折斷的慘烈。
正如肖鎮所料,何家的風暴中心——葉潔,在建外那座曾充滿歡聲笑語的大公寓裏,正經曆著人生的至暗時刻。
兒子何葉才6歲,下半年才要背起書包走進小學一年級的課堂,他還不懂“爸爸沒了”意味著什麽,隻是奇怪媽媽為什麽總是紅著眼睛,家裏為什麽那麽安靜,爸爸答應帶他去動物園的日子似乎遙遙無期。
葉潔和何柳季是大學同學,從青澀的校園戀人到攜手創業、成家生子,感情深厚。
她畢業後順理成章進了東城區稅務局,過起了朝九晚五、相夫教子的安穩生活,從未真正涉足過丈夫風生水起的國際貿易。
她的世界,是報表、是家庭、是兒子。
如今,頂梁柱轟然倒塌,留下一個價值數億卻完全陌生的商業帝國,她茫然無措,像被拋進了驚濤駭浪中的一葉孤舟。
娘家人心疼女兒,聚在一起商量。葉父是街道辦的老幹部,話語實在:“潔啊,這攤子太大,水太深。你一個搞稅務的,又帶著小葉,硬扛不是辦法。
何家那幾個兄弟,看著都是厚道人,沒聽說有那些烏七八糟的髒心爛肺。
公司的事,還是得靠他們兄弟商量著來,咱娘家人給你把好關,守住你和小葉該得的那份就行。”葉母摟著女兒,隻能默默垂淚。
八月底,暑氣未消,葉潔牽著懵懂的何葉,踏進了熟悉的南鑼鼓巷95號院。
何家的家庭會議在中院正屋舉行,氣氛凝重。何雨柱坐在主位,仿佛一夜之間蒼老了十歲,柳樹偵強打精神,眼圈仍是紅的。
老大何柳伯從西北匆匆趕迴,風塵仆仆。老四何柳常在電話裏急得跳腳,礦上正趕上關鍵期實在走不開,隻能委托大哥全權代表。
老二何柳仲,則從魔都趕了迴來,西裝革履,但眉宇間壓著濃得化不開的愧疚和悲傷。
“爸,媽,大哥,大嫂,弟妹,”何柳仲的聲音有些沙啞,他目光掃過眾人,最後落在抱著何葉的葉潔身上,深深吸了口氣,“老三的事……是我這個當哥哥的沒做好。”他這句話帶著千斤重量砸在每個人心上。
“年前分家,老三要給我那1.8億的股份錢,我當時……當時心思都撲在魔都那個新攤子上,想著錢不急著用,就沒跟他把話說透,沒強調‘不著急’這三個字!”
何柳仲握緊了拳頭,指節發白,“老三的性子,咱們都知道,實誠,重情義,他肯定是怕耽誤我在魔都用錢,才鉚足了勁想快點把錢還上!這才……這才……”
他哽咽著,說不下去,巨大的自責幾乎將他吞噬。
若非他流露出對證券市場的巨大熱情和投入,若非他沒有反複強調那筆錢可以慢慢來,也許老三就不會選擇那條更“快”也更致命的陸路。
屋內一片死寂,隻有壓抑的抽泣聲。葉潔的眼淚無聲地滑落,滴在何葉柔軟的頭發上。
何雨柱重重地歎了口氣,仿佛要把胸腔裏所有的濁氣都排出去。
良久,何柳仲抬起頭,眼神變得堅定:“中基公司,我來接手。”
他看著葉潔,“弟妹,你放心,中基永遠是何葉的。我接手,是替老三守好這份家業,等何葉長大成人,完完整整交到他手上。
這期間,我隻要公司純利潤的10%作為管理分紅。
剩下的,按老三原有的股份比例,該分紅的全部分到你和何葉名下。”
他頓了頓,環視眾人,說出了自己的規劃:“而且,我打算對中基進行轉型。國際貿易這塊,以後環境會越來越複雜,風險也大。
老三的事……是個血的教訓。我準備逐步收縮外貿業務,把重心轉向實業,特別是食品行業。
這也是未來老百姓離不開的剛需,路子更穩。”
何柳伯代表老四表態:“老二,你懂經濟,腦子活,你管我們放心。
我和老四在西北,礦上事多,也幫不上太多忙,但需要錢或者人脈,你開口就是。”
葉潔也輕輕點了點頭,聲音細弱卻清晰:“二哥,麻煩你了。公司的事……我不懂,都聽你的。”
魔都弄潮與實業生根
何柳仲帶著沉重的責任和破釜沉舟的決心迴到了魔都。
他心中那份對弟弟的愧疚,化作了強大的驅動力。他深知,要守好、發展好中基,必須雙管齊下。
首先,他對自己在魔都的根基——四季投資管理公司進行了更清晰的定位和梳理。
得益於他精準的市場嗅覺和在同學圈內的信息優勢(盡管有些操作手法在灰色地帶遊走,難以明言,但確實讓他積累了驚人的第一桶金),四季投資在92年初的魔都證券市場上斬獲頗豐。
他敏銳地意識到,這種純粹的資本遊戲風險極高且不可持續,尤其在監管日益趨嚴的背景下。
他果斷地與那位在財政部任職、提供了關鍵信息的大學同學進行了徹底的利益切割,將應得利潤結算清楚。
那位同學後來的結局(因貪腐和作風問題被紀委帶走),也印證了何柳仲及時抽身的明智。
帶著充沛的現金流和轉型的決心,何柳仲將四季投資的主要方向錨定在了蓬勃興起的消費品領域,尤其是飲料和食品。他的目光投向了當時方興未艾的礦泉水市場。
“國人的消費觀念在升級,”何柳仲在四季投資的高管會議上闡述他的想法,“溫飽之後,就是對健康、品質的追求。瓶裝礦泉水、純淨水,未來一定會走進千家萬戶,取代傳統的白開水。這是個大趨勢,我們要做最早下水的弄潮兒!”
他親自帶隊,馬不停蹄地考察水源地、接觸設備供應商。
最終,他看中了浙西山區一處人跡罕至、經權威機構檢測水質極佳的山泉水源。
緊接著,他斥巨資從德國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自動化灌裝生產線。
“何總,這設備好是好,就是太貴了,而且維護保養……”負責項目的副總有些心疼錢。
何柳仲站在空曠的新廠房裏,目光灼灼:“貴?要做就做最好的!設備是基礎,品質是生命線。
我們‘四季清泉’要打的就是‘天然、健康、高品質’的牌子!維護保養跟不上?
那就高薪請德國工程師駐廠,把我們的技術骨幹都給我派去學!學不會,別迴來!”
與此同時,他對中基貿易的改造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他大刀闊斧地調整了公司架構,剝離了高風險、低附加值的傳統外貿業務部門,成立了專門的“中基食品”子公司。
他利用中基原有的進出口渠道優勢,一方麵積極引進海外優質的休閑食品、糖果(如台灣的徐福記)、調味品等,豐富國內市場;另一方麵,他開始嚐試將國內有特色的地方食品(如四川的豆瓣醬、東北的山珍)進行標準化包裝和品牌塑造,推向海外市場。
“我們不能隻做倒爺,”何柳仲在中基食品的啟動會上強調,“要深入產業鏈!找好的代工廠,或者時機成熟了,我們自己建廠!把控源頭,把控品質,才能有定價權,才能有品牌溢價!”
四季清泉礦泉水憑借出色的水質、時尚的包裝(何柳仲高薪聘請了港城設計師)和何柳仲在魔都積累的商超渠道資源,一上市就受到了追求新潮和生活品質的都市白領的歡迎,迅速在華東市場打開了局麵。
而中基食品代理的徐福記糖果、引進的東南亞熱帶水果幹等,也因其新奇的口味和精美的包裝,成為節日市場和高端商超的寵兒。
兩家公司,在何柳仲的掌舵下,如同蟄伏後蘇醒的巨人,在90年代初的消費浪潮中,開始展現出強勁的生命力。
胡同裏的冰融
南鑼鼓巷95號院,悲傷的陰雲並未完全散去,但生活總要繼續。
何雨柱強打起精神迴到了五荷堂。灶台依舊火熱,鍋勺依舊鏗鏘,但細心的人都能發現,何師傅顛勺的力氣似乎小了些,笑容也少了那份洪亮的爽朗。
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孫子何葉身上。
隻要不是飯點最忙的時候,總能看到何雨柱搬個小馬紮坐在後廚門口,何葉則在一旁的小桌子上寫寫畫畫,或者聽爺爺講那些過去的故事。
何雨柱粗糙的大手,時常會無意識地撫摸著孫子柔軟的頭發,眼神裏是失而複得般的珍惜與沉痛後的守護。
他覺得自己老了,唯一還能為早逝的兒子做的,就是把他的根苗——何葉,好好地帶大。
許大茂的日子也起了變化。自從何家出事,他那個小放映室就很少傳出咿咿呀呀的戲曲聲了。
他變得有些沉默,進出院子時,目光總是不自覺地瞟向中院何家緊閉的門簾。
那天傍晚,他拎著兩條剛釣迴來的鯽魚,在垂花門下徘徊了很久,最終還是跺了跺腳,走進了中院。
何雨柱正蹲在院子裏,笨手笨腳地幫何葉修一輛掉了鏈子的小自行車,弄得滿手油汙。何葉在一旁眼巴巴地看著。
“柱子哥……”許大茂的聲音有點幹澀。
何雨柱抬起頭,看到是許大茂,愣了一下,臉上沒什麽表情,又低下頭繼續和自行車鏈子較勁:“有事?”
許大茂把魚往旁邊石桌上一放,搓了搓手:“咳……那啥,今兒運氣好,釣了兩條肥的。給……給孩子熬點湯補補。”他指了指何葉。
何雨柱的動作停住了。他看了看那兩條還在撲騰的鯽魚,又看了看許大茂有些局促不安的臉,最後目光落在孫子期待的小臉上。他沉默了幾秒,悶聲說:“放那吧。”語氣雖然還是硬邦邦的,但少了往日的火藥味。
許大茂如蒙大赦,趕緊把魚放在石桌上,想幫忙修車又插不上手,站也不是走也不是,尷尬地杵在那裏。
“葉兒,叫人。”何雨柱對孫子說。
“許爺爺好!”何葉乖巧地喊了一聲。
“哎!好孩子!”許大茂臉上擠出笑容,連忙應道,心裏卻像被什麽東西輕輕撞了一下。
他看著何葉酷似何柳季小時候的模樣,再看看何雨柱花白的鬢角和沾滿油汙的手,一股複雜的情緒湧上心頭。
自那以後,許大茂往中院跑的次數莫名多了起來。
有時是“剛好”路過,給何葉帶幾塊新式的巧克力;有時是“聽說”何雨柱有點咳嗽,不知從哪弄來一瓶據說很管用的枇杷膏;有時甚至會在五荷堂不那麽忙的下午,搬個板凳坐在後廚門口,看著何雨柱忙活,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幾句無關痛癢的閑天。
話題小心翼翼地避開了何柳季,多是些胡同裏的舊事,或者抱怨一下現在的豬肉又漲價了。
何雨柱起初還是愛搭不理,但架不住許大茂這“潤物細無聲”的架勢,加上何葉挺喜歡這個總帶新奇玩意兒的“許爺爺”,他臉上的冰霜也漸漸有了融化的跡象。
這天下午,陽光正好。何雨柱在教何葉揉麵做小饅頭。許大茂又晃悠進來,手裏拿著個嶄新的鐵皮青蛙玩具。
“葉兒,看許爺爺給你帶什麽了?”許大茂獻寶似的晃著青蛙。
何葉歡唿一聲跑過去。何雨柱擦了擦手上的麵粉,瞥了他一眼:“又亂花錢。”
“嗨,小玩意兒,不值錢。”許大茂把青蛙遞給何葉,看著孩子開心地在地上擰發條,青蛙一蹦一跳。
他歎了口氣,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說給何雨柱聽:“這人呐……爭強好勝了一輩子,圖個啥?到頭來,還不是一個院裏的老鄰居實在。想想咱們年輕那會兒……為點雞毛蒜皮,鬥得跟烏眼雞似的……真他媽傻!”
何雨柱揉麵的手頓住了。他沒抬頭,隻是低低地“嗯”了一聲,但那聲音裏,沒有了往日的針鋒相對,反而透著一絲疲憊和……認同。
他看著孫子追著鐵皮青蛙咯咯笑的樣子,又想起自己早逝的兒子,心中百感交集。是啊,爭什麽呢?平平安安,兒孫繞膝,比什麽都強。
許大茂看著何雨柱的表情,知道那堵橫亙了幾年的冰牆,終於裂開了一道溫暖的縫隙。
他沒再多說,拉過一個小板凳,挨著何雨柱坐下,笨拙地拿起一塊麵團:“這玩意兒……怎麽揉來著?我也學學,以後……以後哄孫子用。”他這話半真半假,卻帶著一種試圖融入的笨拙真誠。
何雨柱看了他一眼,沒嘲笑他,反而難得地指點起來:“手上沾點幹粉,別粘手。這樣……順著一個方向……”
陽光透過老槐樹的枝葉,斑駁地灑在院子裏,灑在一老一少揉麵的身影上,灑在旁邊玩著鐵皮青蛙的孩子身上。
中院裏,那壓抑了許久的悲傷,似乎被這平凡而溫馨的場景,稍稍衝淡了一些。時間,和這胡同裏重新流淌起來的、帶著煙火氣的鄰裏情,成了治愈創傷最好的藥。
何柳仲在商場上披荊斬棘,開拓著他的食品飲料王國,用忙碌和成功來填補內心的缺憾與責任;南鑼鼓巷深處,兩個糾纏大半輩子的老人,在命運的殘酷敲打後,笨拙地嚐試著靠近,用沉默的陪伴和瑣碎的日常,一點點彌合著舊日的裂痕。逝水東流,帶走了至親;破冰前行,生活終將繼續。
機艙內,他閉目養神,試圖將京城那聲淒厲的哭嚎和沉重的悲傷暫時屏蔽。
李小雲坐在他身旁,手裏織著一件給孫子的毛衣,針線穿梭,帶著一種安撫人心的韻律。
她最終還是跟著來了,肖鎮那句“想吃口熱乎飯”隻是借口,更深的是他知道,此刻身邊有個知冷知熱、能說說話的人,是種慰藉。
“老公,”李小雲手中的針線停了一下,輕聲打破了艙內的寧靜,“你說何家老三這麽沒了,留下葉潔孤兒寡母,還有那麽大的公司……這以後的日子,可怎麽過啊?”
她的眉宇間也籠著一層愁雲,同為女人,更能體會葉潔的無助。
肖鎮睜開眼,望著舷窗外翻湧的雲海,歎了口氣:“路,總得自己走。要麽柳仲接手管起來,要麽葉潔自己學著管。
葉潔好歹是正經大學生,有文化底子。
何家還有柳伯、柳常這些叔叔姑姑,關鍵時候能搭把手。
這種痛,隻能交給時間慢慢磨……誰攤上,都是剜心剔骨。”
他想起何雨柱那瞬間垮塌的背影和柳樹偵哭紅的雙眼,那是一個家庭的支柱被生生折斷的慘烈。
正如肖鎮所料,何家的風暴中心——葉潔,在建外那座曾充滿歡聲笑語的大公寓裏,正經曆著人生的至暗時刻。
兒子何葉才6歲,下半年才要背起書包走進小學一年級的課堂,他還不懂“爸爸沒了”意味著什麽,隻是奇怪媽媽為什麽總是紅著眼睛,家裏為什麽那麽安靜,爸爸答應帶他去動物園的日子似乎遙遙無期。
葉潔和何柳季是大學同學,從青澀的校園戀人到攜手創業、成家生子,感情深厚。
她畢業後順理成章進了東城區稅務局,過起了朝九晚五、相夫教子的安穩生活,從未真正涉足過丈夫風生水起的國際貿易。
她的世界,是報表、是家庭、是兒子。
如今,頂梁柱轟然倒塌,留下一個價值數億卻完全陌生的商業帝國,她茫然無措,像被拋進了驚濤駭浪中的一葉孤舟。
娘家人心疼女兒,聚在一起商量。葉父是街道辦的老幹部,話語實在:“潔啊,這攤子太大,水太深。你一個搞稅務的,又帶著小葉,硬扛不是辦法。
何家那幾個兄弟,看著都是厚道人,沒聽說有那些烏七八糟的髒心爛肺。
公司的事,還是得靠他們兄弟商量著來,咱娘家人給你把好關,守住你和小葉該得的那份就行。”葉母摟著女兒,隻能默默垂淚。
八月底,暑氣未消,葉潔牽著懵懂的何葉,踏進了熟悉的南鑼鼓巷95號院。
何家的家庭會議在中院正屋舉行,氣氛凝重。何雨柱坐在主位,仿佛一夜之間蒼老了十歲,柳樹偵強打精神,眼圈仍是紅的。
老大何柳伯從西北匆匆趕迴,風塵仆仆。老四何柳常在電話裏急得跳腳,礦上正趕上關鍵期實在走不開,隻能委托大哥全權代表。
老二何柳仲,則從魔都趕了迴來,西裝革履,但眉宇間壓著濃得化不開的愧疚和悲傷。
“爸,媽,大哥,大嫂,弟妹,”何柳仲的聲音有些沙啞,他目光掃過眾人,最後落在抱著何葉的葉潔身上,深深吸了口氣,“老三的事……是我這個當哥哥的沒做好。”他這句話帶著千斤重量砸在每個人心上。
“年前分家,老三要給我那1.8億的股份錢,我當時……當時心思都撲在魔都那個新攤子上,想著錢不急著用,就沒跟他把話說透,沒強調‘不著急’這三個字!”
何柳仲握緊了拳頭,指節發白,“老三的性子,咱們都知道,實誠,重情義,他肯定是怕耽誤我在魔都用錢,才鉚足了勁想快點把錢還上!這才……這才……”
他哽咽著,說不下去,巨大的自責幾乎將他吞噬。
若非他流露出對證券市場的巨大熱情和投入,若非他沒有反複強調那筆錢可以慢慢來,也許老三就不會選擇那條更“快”也更致命的陸路。
屋內一片死寂,隻有壓抑的抽泣聲。葉潔的眼淚無聲地滑落,滴在何葉柔軟的頭發上。
何雨柱重重地歎了口氣,仿佛要把胸腔裏所有的濁氣都排出去。
良久,何柳仲抬起頭,眼神變得堅定:“中基公司,我來接手。”
他看著葉潔,“弟妹,你放心,中基永遠是何葉的。我接手,是替老三守好這份家業,等何葉長大成人,完完整整交到他手上。
這期間,我隻要公司純利潤的10%作為管理分紅。
剩下的,按老三原有的股份比例,該分紅的全部分到你和何葉名下。”
他頓了頓,環視眾人,說出了自己的規劃:“而且,我打算對中基進行轉型。國際貿易這塊,以後環境會越來越複雜,風險也大。
老三的事……是個血的教訓。我準備逐步收縮外貿業務,把重心轉向實業,特別是食品行業。
這也是未來老百姓離不開的剛需,路子更穩。”
何柳伯代表老四表態:“老二,你懂經濟,腦子活,你管我們放心。
我和老四在西北,礦上事多,也幫不上太多忙,但需要錢或者人脈,你開口就是。”
葉潔也輕輕點了點頭,聲音細弱卻清晰:“二哥,麻煩你了。公司的事……我不懂,都聽你的。”
魔都弄潮與實業生根
何柳仲帶著沉重的責任和破釜沉舟的決心迴到了魔都。
他心中那份對弟弟的愧疚,化作了強大的驅動力。他深知,要守好、發展好中基,必須雙管齊下。
首先,他對自己在魔都的根基——四季投資管理公司進行了更清晰的定位和梳理。
得益於他精準的市場嗅覺和在同學圈內的信息優勢(盡管有些操作手法在灰色地帶遊走,難以明言,但確實讓他積累了驚人的第一桶金),四季投資在92年初的魔都證券市場上斬獲頗豐。
他敏銳地意識到,這種純粹的資本遊戲風險極高且不可持續,尤其在監管日益趨嚴的背景下。
他果斷地與那位在財政部任職、提供了關鍵信息的大學同學進行了徹底的利益切割,將應得利潤結算清楚。
那位同學後來的結局(因貪腐和作風問題被紀委帶走),也印證了何柳仲及時抽身的明智。
帶著充沛的現金流和轉型的決心,何柳仲將四季投資的主要方向錨定在了蓬勃興起的消費品領域,尤其是飲料和食品。他的目光投向了當時方興未艾的礦泉水市場。
“國人的消費觀念在升級,”何柳仲在四季投資的高管會議上闡述他的想法,“溫飽之後,就是對健康、品質的追求。瓶裝礦泉水、純淨水,未來一定會走進千家萬戶,取代傳統的白開水。這是個大趨勢,我們要做最早下水的弄潮兒!”
他親自帶隊,馬不停蹄地考察水源地、接觸設備供應商。
最終,他看中了浙西山區一處人跡罕至、經權威機構檢測水質極佳的山泉水源。
緊接著,他斥巨資從德國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自動化灌裝生產線。
“何總,這設備好是好,就是太貴了,而且維護保養……”負責項目的副總有些心疼錢。
何柳仲站在空曠的新廠房裏,目光灼灼:“貴?要做就做最好的!設備是基礎,品質是生命線。
我們‘四季清泉’要打的就是‘天然、健康、高品質’的牌子!維護保養跟不上?
那就高薪請德國工程師駐廠,把我們的技術骨幹都給我派去學!學不會,別迴來!”
與此同時,他對中基貿易的改造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他大刀闊斧地調整了公司架構,剝離了高風險、低附加值的傳統外貿業務部門,成立了專門的“中基食品”子公司。
他利用中基原有的進出口渠道優勢,一方麵積極引進海外優質的休閑食品、糖果(如台灣的徐福記)、調味品等,豐富國內市場;另一方麵,他開始嚐試將國內有特色的地方食品(如四川的豆瓣醬、東北的山珍)進行標準化包裝和品牌塑造,推向海外市場。
“我們不能隻做倒爺,”何柳仲在中基食品的啟動會上強調,“要深入產業鏈!找好的代工廠,或者時機成熟了,我們自己建廠!把控源頭,把控品質,才能有定價權,才能有品牌溢價!”
四季清泉礦泉水憑借出色的水質、時尚的包裝(何柳仲高薪聘請了港城設計師)和何柳仲在魔都積累的商超渠道資源,一上市就受到了追求新潮和生活品質的都市白領的歡迎,迅速在華東市場打開了局麵。
而中基食品代理的徐福記糖果、引進的東南亞熱帶水果幹等,也因其新奇的口味和精美的包裝,成為節日市場和高端商超的寵兒。
兩家公司,在何柳仲的掌舵下,如同蟄伏後蘇醒的巨人,在90年代初的消費浪潮中,開始展現出強勁的生命力。
胡同裏的冰融
南鑼鼓巷95號院,悲傷的陰雲並未完全散去,但生活總要繼續。
何雨柱強打起精神迴到了五荷堂。灶台依舊火熱,鍋勺依舊鏗鏘,但細心的人都能發現,何師傅顛勺的力氣似乎小了些,笑容也少了那份洪亮的爽朗。
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孫子何葉身上。
隻要不是飯點最忙的時候,總能看到何雨柱搬個小馬紮坐在後廚門口,何葉則在一旁的小桌子上寫寫畫畫,或者聽爺爺講那些過去的故事。
何雨柱粗糙的大手,時常會無意識地撫摸著孫子柔軟的頭發,眼神裏是失而複得般的珍惜與沉痛後的守護。
他覺得自己老了,唯一還能為早逝的兒子做的,就是把他的根苗——何葉,好好地帶大。
許大茂的日子也起了變化。自從何家出事,他那個小放映室就很少傳出咿咿呀呀的戲曲聲了。
他變得有些沉默,進出院子時,目光總是不自覺地瞟向中院何家緊閉的門簾。
那天傍晚,他拎著兩條剛釣迴來的鯽魚,在垂花門下徘徊了很久,最終還是跺了跺腳,走進了中院。
何雨柱正蹲在院子裏,笨手笨腳地幫何葉修一輛掉了鏈子的小自行車,弄得滿手油汙。何葉在一旁眼巴巴地看著。
“柱子哥……”許大茂的聲音有點幹澀。
何雨柱抬起頭,看到是許大茂,愣了一下,臉上沒什麽表情,又低下頭繼續和自行車鏈子較勁:“有事?”
許大茂把魚往旁邊石桌上一放,搓了搓手:“咳……那啥,今兒運氣好,釣了兩條肥的。給……給孩子熬點湯補補。”他指了指何葉。
何雨柱的動作停住了。他看了看那兩條還在撲騰的鯽魚,又看了看許大茂有些局促不安的臉,最後目光落在孫子期待的小臉上。他沉默了幾秒,悶聲說:“放那吧。”語氣雖然還是硬邦邦的,但少了往日的火藥味。
許大茂如蒙大赦,趕緊把魚放在石桌上,想幫忙修車又插不上手,站也不是走也不是,尷尬地杵在那裏。
“葉兒,叫人。”何雨柱對孫子說。
“許爺爺好!”何葉乖巧地喊了一聲。
“哎!好孩子!”許大茂臉上擠出笑容,連忙應道,心裏卻像被什麽東西輕輕撞了一下。
他看著何葉酷似何柳季小時候的模樣,再看看何雨柱花白的鬢角和沾滿油汙的手,一股複雜的情緒湧上心頭。
自那以後,許大茂往中院跑的次數莫名多了起來。
有時是“剛好”路過,給何葉帶幾塊新式的巧克力;有時是“聽說”何雨柱有點咳嗽,不知從哪弄來一瓶據說很管用的枇杷膏;有時甚至會在五荷堂不那麽忙的下午,搬個板凳坐在後廚門口,看著何雨柱忙活,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幾句無關痛癢的閑天。
話題小心翼翼地避開了何柳季,多是些胡同裏的舊事,或者抱怨一下現在的豬肉又漲價了。
何雨柱起初還是愛搭不理,但架不住許大茂這“潤物細無聲”的架勢,加上何葉挺喜歡這個總帶新奇玩意兒的“許爺爺”,他臉上的冰霜也漸漸有了融化的跡象。
這天下午,陽光正好。何雨柱在教何葉揉麵做小饅頭。許大茂又晃悠進來,手裏拿著個嶄新的鐵皮青蛙玩具。
“葉兒,看許爺爺給你帶什麽了?”許大茂獻寶似的晃著青蛙。
何葉歡唿一聲跑過去。何雨柱擦了擦手上的麵粉,瞥了他一眼:“又亂花錢。”
“嗨,小玩意兒,不值錢。”許大茂把青蛙遞給何葉,看著孩子開心地在地上擰發條,青蛙一蹦一跳。
他歎了口氣,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說給何雨柱聽:“這人呐……爭強好勝了一輩子,圖個啥?到頭來,還不是一個院裏的老鄰居實在。想想咱們年輕那會兒……為點雞毛蒜皮,鬥得跟烏眼雞似的……真他媽傻!”
何雨柱揉麵的手頓住了。他沒抬頭,隻是低低地“嗯”了一聲,但那聲音裏,沒有了往日的針鋒相對,反而透著一絲疲憊和……認同。
他看著孫子追著鐵皮青蛙咯咯笑的樣子,又想起自己早逝的兒子,心中百感交集。是啊,爭什麽呢?平平安安,兒孫繞膝,比什麽都強。
許大茂看著何雨柱的表情,知道那堵橫亙了幾年的冰牆,終於裂開了一道溫暖的縫隙。
他沒再多說,拉過一個小板凳,挨著何雨柱坐下,笨拙地拿起一塊麵團:“這玩意兒……怎麽揉來著?我也學學,以後……以後哄孫子用。”他這話半真半假,卻帶著一種試圖融入的笨拙真誠。
何雨柱看了他一眼,沒嘲笑他,反而難得地指點起來:“手上沾點幹粉,別粘手。這樣……順著一個方向……”
陽光透過老槐樹的枝葉,斑駁地灑在院子裏,灑在一老一少揉麵的身影上,灑在旁邊玩著鐵皮青蛙的孩子身上。
中院裏,那壓抑了許久的悲傷,似乎被這平凡而溫馨的場景,稍稍衝淡了一些。時間,和這胡同裏重新流淌起來的、帶著煙火氣的鄰裏情,成了治愈創傷最好的藥。
何柳仲在商場上披荊斬棘,開拓著他的食品飲料王國,用忙碌和成功來填補內心的缺憾與責任;南鑼鼓巷深處,兩個糾纏大半輩子的老人,在命運的殘酷敲打後,笨拙地嚐試著靠近,用沉默的陪伴和瑣碎的日常,一點點彌合著舊日的裂痕。逝水東流,帶走了至親;破冰前行,生活終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