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那還猶豫啥,幹啊!
嫁殘疾軍官被嬌寵,真千金悔斷腸 作者:千蕉百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部長和鄧泰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驚喜。
陳部長手指輕輕敲著搪瓷缸:“種苗、種植、管護、炮製這些都你親自經手?”
宋嘉點頭,“我會親自帶著社員們從育苗開始,手把手教他們種植技術。采收後還要教他們晾曬炮製,保證藥材品質。”
陳部長突然拍案而起,“那還猶豫啥,幹啊!二十畝夠不夠?要不給你五十畝?不,一百畝!”
反正現在縣裏多出二千畝地,糧食指標肯定能超額完成!
要是能在糧食增產的情況下,還能讓集體增加收益,那可是給全縣開了條金山銀山的新路子!
雖說宋嘉要分走三成收益,但一畝地種糧食頂天賺三十四塊,種藥材卻能淨落一百一。
何況種苗、技術全是人家姑娘掏的,這買賣怎麽算都劃算。
宋嘉抿嘴一笑:“您們就不怕我搞砸了?”
“說這話!你要是能搞砸,那我們這農業部的技術員早該卷鋪蓋迴家種紅薯了!” 陳部長哈哈大笑。
宋嘉正色道:“我沒種過藥材,就先種二十畝金線草試試水。這種草藥生長周期短,2-3個月就能成熟一茬,一年可以種三茬。”
其實,比金線草更值錢的藥材還有很多。
之所以選擇種植它,是因為近年來市場需求量暴增,但人工種植技術不成熟,產量一直很低。
即使大量采挖野生金線草,仍然供不應求。
而她用木係異能優化過的種苗,正好能解決這個技術難題,不僅能提高存活率,還能縮短生長周期。
再一個就是,奉池縣的地理條件非常適合種植金線草。
中醫用藥講究藥性。
隻有在特定地理環境下生長的藥材,藥效才能達到最佳。
這也是後世中醫發展不起來的原因之一。
真正優質的原產地藥材大多流向了國外,很多中藥材企業被境外資本收購,國內用的反而是藥效大打折扣的異地大棚種植品。
所以,中醫再高明,沒有好藥材也難顯療效。
奉池縣隻是她的第一個藥材基地,將來她一定要把道地藥材的培育種植推廣到全國,把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守住。
不過這事急不得,眼下最重要的是把這裏的試點做好。
“等第一茬金線草實驗成功,頭茬春小麥收起來後,就可以加大種植麵積。”
宋嘉補充道:“而且不止是金線草,隻要適合咱們這裏土質、氣候的藥材都能嚐試,像市麵上那些幾塊錢一斤的藥材,隻要條件合適,都可以種。”
幾塊錢一斤?那得賺多少錢?
陳部長心裏飛快地盤算著,這以後縣裏有錢了,他們想搞研究,還不是想買啥買啥?
就不用天天向上級打報告申請經費,還摳摳搜搜的批不下來。
他越想越激動,轉頭看向鄧泰:“書記,你還在想啥呢?這好事兒可不能錯過啊!”
鄧泰卻微微皺眉,目光落在宋嘉身上,“丫頭,你是不是……有身子了?這活兒能扛得住嗎?”
“啥?小宋你懷孕了?”陳部長猛地瞪大眼睛,“瞧我這急性子!那這……”
宋嘉笑了笑,“已經過了前三個月,穩著呢。我身體壯實得很,至少頭茬種植到收割,我能全程盯著,沒問題。”
鄧泰見她神色坦然,這才放下心來,點點頭道:“種草藥這事,確實符合‘以副養農’的政策。不過……”
他略一沉吟,“得定個章程,凡是大隊用來種草藥的耕地,收成後每上交五十斤草藥,縣裏就返還一百斤原糧。這樣既能發展副業,又不耽誤社員口糧。”
陳部長立即附和:“這個辦法好!既能讓社員安心種藥材,又能保證糧食供應。”
鄧泰轉向陳部長,“那就這麽定下,先在紅星公社上河村大隊成立個‘藥材種植科研組’,宋嘉同誌任技術指導。按規矩,除了三成技術獎勵外,每天再給她記十個工分。”
“小劉,去擬個文件出來,返糧政策也要寫進文件裏。”鄧泰吩咐道:“今天就把這事兒定下來。”
省得這丫頭大著肚子來迴跑。
劉技術員連忙應下,匆匆去準備材料。
鄧泰從口袋取出一個信封,輕輕推到宋嘉麵前:“丫頭,這是你之前低溫鹽堿地改良技術,上麵批下來的獎勵。”
宋嘉接過信封,指尖一撚,還真不少,整整五十張大團結。
她眼睛一亮,笑得眉眼彎彎,“謝謝鄧伯伯!”
“謝什麽。”鄧泰擺擺手,“這是你應得的。要不是你這技術,縣裏哪能多開兩千畝地?”
劉技術員很快擬好文件迴來,嶄新的紅頭文件上墨跡未幹。
鄧泰接過鋼筆,在落款處鄭重簽下名字,又從取出縣委大印,“啪”地一聲蓋在紙上。
宋嘉捧著文件走出縣委大院時,腳步都輕快了幾分。
成為中藥材企業家第一步,get!
從縣委大院出來,宋嘉去了趟供銷社。
買了五十斤細糧、五十斤粗糧,又添置了些肥皂、火柴等日用品。
這些糧票還是宋哲省下來的,加上鄧書記特意補貼的。
現在除了家裏人吃,還要往牛棚送,糧食消耗得特別快。
這一買,糧票又沒了。
得時不時催生些水稻在空間備著了。
買完東西,宋嘉便騎著自行車到醫館。
開春後天氣漸暖,風寒感冒的人少了許多,葉老頭正躺在搖椅上假寐,聽到腳步聲才懶洋洋地掀開眼皮。
宋嘉拿出紅頭文件,興衝衝地把種植草藥的計劃,和自己將打造中藥材產業的雄心壯誌講了一遍。
葉大夫起初還半眯著眼聽,可當宋嘉說到“將來國家的中草藥很可能會被外資控製,優質藥材流往國外,國內反而用劣質藥材”時,老爺子猛地坐直了身子,搖椅“嘎吱”一聲響。
“什麽?”葉大夫豎起眼睛,“那些洋鬼子連我們的藥材都惦記?”
陳部長手指輕輕敲著搪瓷缸:“種苗、種植、管護、炮製這些都你親自經手?”
宋嘉點頭,“我會親自帶著社員們從育苗開始,手把手教他們種植技術。采收後還要教他們晾曬炮製,保證藥材品質。”
陳部長突然拍案而起,“那還猶豫啥,幹啊!二十畝夠不夠?要不給你五十畝?不,一百畝!”
反正現在縣裏多出二千畝地,糧食指標肯定能超額完成!
要是能在糧食增產的情況下,還能讓集體增加收益,那可是給全縣開了條金山銀山的新路子!
雖說宋嘉要分走三成收益,但一畝地種糧食頂天賺三十四塊,種藥材卻能淨落一百一。
何況種苗、技術全是人家姑娘掏的,這買賣怎麽算都劃算。
宋嘉抿嘴一笑:“您們就不怕我搞砸了?”
“說這話!你要是能搞砸,那我們這農業部的技術員早該卷鋪蓋迴家種紅薯了!” 陳部長哈哈大笑。
宋嘉正色道:“我沒種過藥材,就先種二十畝金線草試試水。這種草藥生長周期短,2-3個月就能成熟一茬,一年可以種三茬。”
其實,比金線草更值錢的藥材還有很多。
之所以選擇種植它,是因為近年來市場需求量暴增,但人工種植技術不成熟,產量一直很低。
即使大量采挖野生金線草,仍然供不應求。
而她用木係異能優化過的種苗,正好能解決這個技術難題,不僅能提高存活率,還能縮短生長周期。
再一個就是,奉池縣的地理條件非常適合種植金線草。
中醫用藥講究藥性。
隻有在特定地理環境下生長的藥材,藥效才能達到最佳。
這也是後世中醫發展不起來的原因之一。
真正優質的原產地藥材大多流向了國外,很多中藥材企業被境外資本收購,國內用的反而是藥效大打折扣的異地大棚種植品。
所以,中醫再高明,沒有好藥材也難顯療效。
奉池縣隻是她的第一個藥材基地,將來她一定要把道地藥材的培育種植推廣到全國,把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守住。
不過這事急不得,眼下最重要的是把這裏的試點做好。
“等第一茬金線草實驗成功,頭茬春小麥收起來後,就可以加大種植麵積。”
宋嘉補充道:“而且不止是金線草,隻要適合咱們這裏土質、氣候的藥材都能嚐試,像市麵上那些幾塊錢一斤的藥材,隻要條件合適,都可以種。”
幾塊錢一斤?那得賺多少錢?
陳部長心裏飛快地盤算著,這以後縣裏有錢了,他們想搞研究,還不是想買啥買啥?
就不用天天向上級打報告申請經費,還摳摳搜搜的批不下來。
他越想越激動,轉頭看向鄧泰:“書記,你還在想啥呢?這好事兒可不能錯過啊!”
鄧泰卻微微皺眉,目光落在宋嘉身上,“丫頭,你是不是……有身子了?這活兒能扛得住嗎?”
“啥?小宋你懷孕了?”陳部長猛地瞪大眼睛,“瞧我這急性子!那這……”
宋嘉笑了笑,“已經過了前三個月,穩著呢。我身體壯實得很,至少頭茬種植到收割,我能全程盯著,沒問題。”
鄧泰見她神色坦然,這才放下心來,點點頭道:“種草藥這事,確實符合‘以副養農’的政策。不過……”
他略一沉吟,“得定個章程,凡是大隊用來種草藥的耕地,收成後每上交五十斤草藥,縣裏就返還一百斤原糧。這樣既能發展副業,又不耽誤社員口糧。”
陳部長立即附和:“這個辦法好!既能讓社員安心種藥材,又能保證糧食供應。”
鄧泰轉向陳部長,“那就這麽定下,先在紅星公社上河村大隊成立個‘藥材種植科研組’,宋嘉同誌任技術指導。按規矩,除了三成技術獎勵外,每天再給她記十個工分。”
“小劉,去擬個文件出來,返糧政策也要寫進文件裏。”鄧泰吩咐道:“今天就把這事兒定下來。”
省得這丫頭大著肚子來迴跑。
劉技術員連忙應下,匆匆去準備材料。
鄧泰從口袋取出一個信封,輕輕推到宋嘉麵前:“丫頭,這是你之前低溫鹽堿地改良技術,上麵批下來的獎勵。”
宋嘉接過信封,指尖一撚,還真不少,整整五十張大團結。
她眼睛一亮,笑得眉眼彎彎,“謝謝鄧伯伯!”
“謝什麽。”鄧泰擺擺手,“這是你應得的。要不是你這技術,縣裏哪能多開兩千畝地?”
劉技術員很快擬好文件迴來,嶄新的紅頭文件上墨跡未幹。
鄧泰接過鋼筆,在落款處鄭重簽下名字,又從取出縣委大印,“啪”地一聲蓋在紙上。
宋嘉捧著文件走出縣委大院時,腳步都輕快了幾分。
成為中藥材企業家第一步,get!
從縣委大院出來,宋嘉去了趟供銷社。
買了五十斤細糧、五十斤粗糧,又添置了些肥皂、火柴等日用品。
這些糧票還是宋哲省下來的,加上鄧書記特意補貼的。
現在除了家裏人吃,還要往牛棚送,糧食消耗得特別快。
這一買,糧票又沒了。
得時不時催生些水稻在空間備著了。
買完東西,宋嘉便騎著自行車到醫館。
開春後天氣漸暖,風寒感冒的人少了許多,葉老頭正躺在搖椅上假寐,聽到腳步聲才懶洋洋地掀開眼皮。
宋嘉拿出紅頭文件,興衝衝地把種植草藥的計劃,和自己將打造中藥材產業的雄心壯誌講了一遍。
葉大夫起初還半眯著眼聽,可當宋嘉說到“將來國家的中草藥很可能會被外資控製,優質藥材流往國外,國內反而用劣質藥材”時,老爺子猛地坐直了身子,搖椅“嘎吱”一聲響。
“什麽?”葉大夫豎起眼睛,“那些洋鬼子連我們的藥材都惦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