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卷著鵝毛大雪,將天地攪成一片混沌。
廠區角落裏的練武場,葛根柱鶴發銀須迎風飄動,正帶著徒弟們紮馬步。
陳國興哈出的白氣在睫毛上凝成霜花,忍不住開口:“師傅,最近廠裏好多人在十字路口燒紙送寒衣,您說這能有用嗎?”
“這算啥!” 葛根柱沉腰發力,腳下積雪 “哢嚓” 作響,“現在講究少了,擱以前在山東,從人咽氣到七七祭日,燒紙規矩能列滿一籮筐!”
他抬手抹了把眉毛上的雪,渾濁的眼睛裏泛起追憶的光。
陳國興搓著凍僵的手接話:“山東是孔孟之鄉,葬禮規矩肯定多。我小時候見過村裏老山東人辦白事,現在倒記不太清了。”
“你們年輕人忘性大!”
葛根柱擺了個雲手,唿出的熱氣在麵前氤氳成團,“大戶人家在人走前就得備好裝老衣,壽衣講究七領五腰,布料得用綢不用緞 ——‘緞子’諧音‘斷子’,不吉利。人一咽氣,得趕緊穿壽衣,要是光著身子走,會連累子孫後代。”
郝建國踢開腳邊積雪,好奇道:“棺材也有講究吧?”
“那當然!” 葛根柱屈指彈了彈袖口的雪粒,“有錢人家用柏木、楠木,板材厚得能擋槍;窮苦人家的薄皮棺材,敲著都發空。入殮後得停靈,短則三天,長的能停七七四十九天。停靈時得供長明燈,夜裏還要‘送路’,孝子舉著引魂幡,一路撒紙錢到村口……”
陳國興聽得入神,忍不住追問:“下葬也有說法?”
“學問大了!” 葛根柱跺了跺發麻的雙腳,“要請陰陽先生算時辰、看風水,落葬時講究‘頭枕山、腳蹬川’。往後逢一七、三七、五七,都得擺供燒紙。周年、清明、鬼節,更是雷打不動。”
他突然頓住,聲音有些發悶,“我爹去世那年,隔著千山萬水給我托夢。等我收到家書,人都走了一個多月,隻能朝著山東方向燒紙,那講究,光黃紙就得用銅錢挨個穿孔……”
郝建國收勢站直,唿出白霧在陽光下散開:“現在簡單多了,領導念段悼詞,大夥鞠個躬,入土為安。”
“可別一概而論!” 陳國興拍了拍身上的雪,“老百姓的白事是省事,當官的葬禮規矩還是不少。”
“這話在理。” 郝建國抹了把臉上的雪水,語氣帶著幾分感慨,“就說廠裏,住房按級別分,看病用藥有差別,坐火車臥鋪都分三六九等。活著待遇不同,死了安葬規格也天差地別……”
葛根柱緩緩收功,掌心在胸前合十:“命裏有時終須有,強求不來。就像李文化,那麽好的人說沒就沒。咱們能做的,就是把眼下日子過踏實。”
他望向遠處積雪覆蓋的平頂後山,那裏新添的墳頭在風雪中若隱若現。
這場關於生死的議論,卻在廠裏掀起不小的波瀾。
安合英在宣傳欄貼出大字報,將燒紙斥為 “四舊複辟”;徐誌海在幹部會上不點名批評黨員參與迷信活動,語氣嚴厲得讓會場落針可聞。
而此時的三線廠,正經曆著一場熱火朝天的變革。
鑄造車間的工人們背著鋪蓋卷,奔赴兄弟單位學習鑄鋼管技術;來自四川、包頭的技術骨幹,頂著風雪加入建設隊伍。
1975 年 12 月初,當第一爐合格鑄鋼管在衝天爐中誕生,震耳欲聾的鑼鼓聲穿透了漫天風雪。
廠務會上,宋東方舉著搪瓷缸,熱氣模糊了鏡片:“鄧副總理提出的三項指示,尤其是‘建立敢字當頭的領導班子’,鄭維岩同誌在項目推進上就是表率!”
他的目光掃過人群,落在低頭記錄的紀廣才身上。
紀廣才推了推眼鏡,翻開筆記本:“這三項指示字字珠璣!安定團結是根本,反修防修是紅線,經濟建設是保障。咱們三線廠作為軍工企業,更得扛起擔子!”
劉忠臣猛地站起,工裝口袋裏的鋼筆滑落,“啪嗒” 掉在地上:“質量就是軍工的命!炮彈要是炸膛,那是要拿戰士的命開玩笑!科技人員不是臭老九,是咱們廠的寶貝疙瘩!”
1975年12月17日康生去世,周一生產例會上劉忠臣提議大家起立默哀,會後劉海福來到劉忠臣辦公室聊起了康生去世……
廠區角落裏的練武場,葛根柱鶴發銀須迎風飄動,正帶著徒弟們紮馬步。
陳國興哈出的白氣在睫毛上凝成霜花,忍不住開口:“師傅,最近廠裏好多人在十字路口燒紙送寒衣,您說這能有用嗎?”
“這算啥!” 葛根柱沉腰發力,腳下積雪 “哢嚓” 作響,“現在講究少了,擱以前在山東,從人咽氣到七七祭日,燒紙規矩能列滿一籮筐!”
他抬手抹了把眉毛上的雪,渾濁的眼睛裏泛起追憶的光。
陳國興搓著凍僵的手接話:“山東是孔孟之鄉,葬禮規矩肯定多。我小時候見過村裏老山東人辦白事,現在倒記不太清了。”
“你們年輕人忘性大!”
葛根柱擺了個雲手,唿出的熱氣在麵前氤氳成團,“大戶人家在人走前就得備好裝老衣,壽衣講究七領五腰,布料得用綢不用緞 ——‘緞子’諧音‘斷子’,不吉利。人一咽氣,得趕緊穿壽衣,要是光著身子走,會連累子孫後代。”
郝建國踢開腳邊積雪,好奇道:“棺材也有講究吧?”
“那當然!” 葛根柱屈指彈了彈袖口的雪粒,“有錢人家用柏木、楠木,板材厚得能擋槍;窮苦人家的薄皮棺材,敲著都發空。入殮後得停靈,短則三天,長的能停七七四十九天。停靈時得供長明燈,夜裏還要‘送路’,孝子舉著引魂幡,一路撒紙錢到村口……”
陳國興聽得入神,忍不住追問:“下葬也有說法?”
“學問大了!” 葛根柱跺了跺發麻的雙腳,“要請陰陽先生算時辰、看風水,落葬時講究‘頭枕山、腳蹬川’。往後逢一七、三七、五七,都得擺供燒紙。周年、清明、鬼節,更是雷打不動。”
他突然頓住,聲音有些發悶,“我爹去世那年,隔著千山萬水給我托夢。等我收到家書,人都走了一個多月,隻能朝著山東方向燒紙,那講究,光黃紙就得用銅錢挨個穿孔……”
郝建國收勢站直,唿出白霧在陽光下散開:“現在簡單多了,領導念段悼詞,大夥鞠個躬,入土為安。”
“可別一概而論!” 陳國興拍了拍身上的雪,“老百姓的白事是省事,當官的葬禮規矩還是不少。”
“這話在理。” 郝建國抹了把臉上的雪水,語氣帶著幾分感慨,“就說廠裏,住房按級別分,看病用藥有差別,坐火車臥鋪都分三六九等。活著待遇不同,死了安葬規格也天差地別……”
葛根柱緩緩收功,掌心在胸前合十:“命裏有時終須有,強求不來。就像李文化,那麽好的人說沒就沒。咱們能做的,就是把眼下日子過踏實。”
他望向遠處積雪覆蓋的平頂後山,那裏新添的墳頭在風雪中若隱若現。
這場關於生死的議論,卻在廠裏掀起不小的波瀾。
安合英在宣傳欄貼出大字報,將燒紙斥為 “四舊複辟”;徐誌海在幹部會上不點名批評黨員參與迷信活動,語氣嚴厲得讓會場落針可聞。
而此時的三線廠,正經曆著一場熱火朝天的變革。
鑄造車間的工人們背著鋪蓋卷,奔赴兄弟單位學習鑄鋼管技術;來自四川、包頭的技術骨幹,頂著風雪加入建設隊伍。
1975 年 12 月初,當第一爐合格鑄鋼管在衝天爐中誕生,震耳欲聾的鑼鼓聲穿透了漫天風雪。
廠務會上,宋東方舉著搪瓷缸,熱氣模糊了鏡片:“鄧副總理提出的三項指示,尤其是‘建立敢字當頭的領導班子’,鄭維岩同誌在項目推進上就是表率!”
他的目光掃過人群,落在低頭記錄的紀廣才身上。
紀廣才推了推眼鏡,翻開筆記本:“這三項指示字字珠璣!安定團結是根本,反修防修是紅線,經濟建設是保障。咱們三線廠作為軍工企業,更得扛起擔子!”
劉忠臣猛地站起,工裝口袋裏的鋼筆滑落,“啪嗒” 掉在地上:“質量就是軍工的命!炮彈要是炸膛,那是要拿戰士的命開玩笑!科技人員不是臭老九,是咱們廠的寶貝疙瘩!”
1975年12月17日康生去世,周一生產例會上劉忠臣提議大家起立默哀,會後劉海福來到劉忠臣辦公室聊起了康生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