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和媽媽登上了那輛綠皮客車,腳下踩著略顯粗糙的木地板,坐在質樸的木條椅上。
伴隨著客車引擎的轟鳴聲,滾滾黑煙從車尾冒出,客車緩緩啟動,向著西北方向的老家駛去。
周山將目光投向車窗外,眼前是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
皚皚白雪宛如一床床厚實的棉被,嚴嚴實實地鋪蓋在廣袤的大地上。
在這白雪的覆蓋下,土地仿佛陷入了沉睡,進入了一段靜謐的休憩時光。
唯有那些掛滿冰棱的樹枝,在凜冽的寒風中微微顫動,好似在倔強地訴說著冬日的故事,不肯輕易休息。
周山隻覺一陣困意襲來,他滿心渴望能像那被白雪覆蓋的土地一般,在溫暖的“棉被”下,盡情地放鬆休息。
然而,人往往就是如此,越是在困乏勞累之時,越不能去想困累之事。
周山越是想著休息,腦袋就越發不受控製地向下垂去。
媽媽見狀,輕輕推了推他,說道:“車上太涼,睡著了會感冒的。”
周山拍了拍自己的腦門,努力挺直脖子,繼續望向車外。
僅僅過了幾分鍾,客車便駛出了城區。
此時,道路上滿是冰雪,行車變得更加顛簸起來。
這條鮮少有車輛和行人的路上,不時刮起白毛風,風雪肆意地飛舞著。
客車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艱難而緩慢地向前行駛著。
許久之後,一輛馬車出現在客車前方。
客車小心翼翼地跟在馬車後麵,緩緩前行了一會兒,終於在一處岔道口成功超車,錯了過去。
臨近中午時分,客車行駛到一片開闊的平原上,在十幾個低矮的、半掩在雪中的房屋前停了下來。
乘務員高聲喊道:“終點站到了,後圍子人民公社到啦!”
周山和媽媽下了車,隻見於學慶正趕著一輛大車,靜靜地站在雪地裏等候。
於學慶是周山大舅的大兒子,在大隊擔任赤腳醫生,在大隊裏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
清晨,他特意從隊裏借了這輛大車,趕來這裏接站,算起來已經等了四個多小時。
一見到周山媽媽,於學慶便迎了上來,問道:“老姑,怎麽這麽久才到啊?”
周山媽媽一邊解釋,一邊和於學慶一起往車上裝行李。
東西裝好後,周山和媽媽上了大車。車上放著兩床被子,是從大舅家帶來的,周山和媽媽趕忙裹上被子禦寒。
於學慶坐在車的左前座,輕輕甩了一下長鞭,喊了一聲:“駕!”
馬車隨即緩緩啟動,車輪碾壓著冰雪,朝著茫茫的遠方疾馳而去。
此刻,正是:
白雪皚皚故裏還,周山隨母過新年。
車輪滾滾諸君去,馬不停蹄萬物閑。
貓狗牛羊嬉戲過,十親九故笑談間。
老家故事非虛構,隻是人名幻化連。
周山貓在被子裏,好奇地探出頭,認真打量著前麵拉車的兩匹馬。
隻見一匹屁股溜圓的白馬駕著轅,渾身散發著力量感;
另一匹瘦長的黑白雜毛馬則拉著套,配合默契。
於學慶頭戴狗皮帽子,身著羊皮襖,手上戴著棉手套,正熟練地揮舞著長鞭,趕著馬車一路向西行進。
他的兩條腿懸在車廂板下,隨著馬車的顛簸,有節奏地左右擺動著。
“學慶,你爺爺還好吧?”周山媽媽關切地問道。
“好著呢,身體硬朗得很,這次我來就是爺爺讓的。”
“你爸爸呢?”
“也挺好,沒啥事。”
“你老叔家呢?”
“他家有點麻煩事。現在有爺爺當家,家裏還能維持,以後就不好說了呀!”
北風唿嘯,裹挾著陳年積雪,不時地打在被子上。
周山依偎在溫暖的被子裏,不知不覺進入了夢鄉。
“到家了!”
於學慶輕輕拍了拍貓在棉被裏的周山。
周山緩緩睜開眼睛,從被子裏鑽了出來。
一座簡陋卻十分幹淨的大院映入眼簾。
院子裏有五間瓦房,瓦房門口,姥爺正站在一米高的雪牆邊等候。
雪牆中間有一條一米多寬的通道,通往院子內部,通道上露出黃白相間的泥土。
周山興奮地跳下馬車,朝著姥爺跑去。
已經四年沒見過姥爺了,周山心裏滿是想念。
姥爺今年73歲,身形清瘦卻精神矍鑠。
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瘦點好啊,人生難買老來瘦。”
姥爺看到周山,臉上瞬間綻放出喜悅的笑容,大聲喊著大外孫的名字。
兩人激動地擁抱在一起。
這時,老舅一家人也都從屋裏出來了。
老舅是個聾啞人,他看到妹妹和外甥,滿心歡喜,卻無法用言語表達,隻能舉著大拇指,嘴裏“嗯嗯”地叫著。
老舅媽也跟了出來,她站在門口,不停地搓著手,臉上堆滿了憨厚的笑容,口中不住地“嘿、嘿、嘿”笑著。
老舅媽腦袋不太靈光,村裏人都管她叫傻子。
老舅家有七個孩子,最大的20歲,最小的才6歲,此刻,孩子們齊刷刷地站在門外,擠作一團。
於學慶站在大車旁,喊道:“看夠了沒?看完了就過來幾個人幫忙拎東西!”
姥爺所在的村子叫於家圍子。
清末時期,姥爺和他的父親等十八位於姓族人,從山東蓬萊於村出發,毅然加入了闖關東的隊伍。
出關不久,姥爺的叔叔一家三人因體力不支,實在走不動了,便留了下來。
當時,他們還特意記下了地址。
可剛進入黑吉地區,隊伍中又有一人不幸離世。
就這樣,剩下的十四人憑借雙腳,艱難地丈量了四千裏的路程,終於抵達了這片無主之地,從此在這裏落地生根,成為了這片土地的主人。
三年過後,生活逐漸步入正軌,一個小小的村落也慢慢形成了。
到了夏天,村裏派了兩個人套著車,迴山東老家報信,同時去尋找出關時留下的叔叔一家。
經過多方打聽,叔叔一家卻始終沒有找到。
不過,報信的人從山東老家又帶迴來了幾十人。
隨著人口的增加,於姓家族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了當地的財主,後來搬來的外姓人則大多成為了於家的雇農。
姥爺常常感慨,那幾年的生活還算安穩,但後來日本人來了,一切都變了。
姥爺年輕時,日本拓荒團來到這裏,強行霸占了大片肥沃的良田。
縣老爺對此不管不顧,軍警也視而不見,於家的家業就此敗落。
家裏不再需要佃戶幫忙,勤勞的姥爺靠著自己的勞作,勉強還能維持溫飽。
1938年,莊稼迎來了豐收,姥爺套上車,進城去賣糧食。
可豐收並沒有帶來好的收益,糧食價格低得可憐。
姥爺正為此發愁時,來了一個掮客。
這個掮客是城裏人,之前和姥爺做過買賣。
他告訴姥爺,可以用糧食去換日本人的布,還說日本的布都是大機器織出來的,質量上乘,好用又結實。
姥爺聽後,覺得這是個不錯的主意,便趕著車,跟著掮客來到了日本人開的店鋪。
到了店裏,姥爺看到那些布是細紋布,質地軟硬適中,而且換布的價格也很劃算,比直接賣糧食能多掙三成。
於是,姥爺便用糧食換了布,迴到村裏開始賣布。
這一趟下來,姥爺確實掙了不少錢,心裏十分高興。
然而,好景不長。
村裏人用這些布做了衣服,可沒過多久就出了事。
衣服髒了下水一洗,布料竟然化了,好好的布變成了一堆紙。
村民們紛紛找到姥爺,要求他賠錢。
姥爺趕緊去找那個掮客,可掮客早已沒了蹤影。
無奈之下,姥爺隻好去找日本人理論。
日本人卻耍賴說,他們當時是把布賣給了掮客,並沒有賣給姥爺。
姥爺據理力爭:“布就是從你們店裏拿出來的,也是你們店夥計幫忙裝車的,我的糧食也被你們夥計收走了!”
但無論姥爺怎麽說,日本人就是死不認賬。
姥爺繼續理論,縣裏的警察卻來了,直接把姥爺攆走了。
迴到家後,姥爺陷入了絕境,為了賠償村民的損失,他不得不把土地和大房子都抵了債。
就這樣,姥爺家徹底敗落,最後隻剩下一棟老舊的三間草房。
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姥爺的二兒子突然生病了。
看著孩子高燒不退,姥爺卻毫無辦法。
等孩子的病好了,卻不幸變成了聾啞人。
大兒子從曾經的少東家,淪為了長工,隻能到臨縣的一個地主家扛活。
大女兒遠嫁蒙古,二女兒嫁到了臨村,家裏隻剩下姥爺和姥姥,以及一個聾啞兒子和一個女兒。
吃苦耐勞的姥爺沒有被生活打倒,他咬緊牙關,苦幹了五年,終於還清了所有債務,生活也開始慢慢好轉起來。
大兒子因為聰明能幹,得到了東家的認可,入贅到東家家裏成了親。
與此同時,四女兒也出生了,日子逐漸有了起色,姥爺一家也蓋起了現在的這五間瓦房。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他們喪心病狂地打開了塔下的幾個裝有毒氣的塔,妄圖讓當地老百姓都死於非命。
毒氣瞬間彌漫開來,姥姥不幸被毒氣熏死,大舅的丈人丈母娘也沒能逃過一劫。
十裏八村的人都被嚇得紛紛逃離。
也許是老天憐憫,不想讓這裏的人全部滅絕。
一天之後,天降大雨,而且這雨一下就是連續好幾天。
這場大雨將毒氣憋在了塔裏,沒能繼續出來禍害百姓。
盡管如此,人們還是心有餘悸,跑出去的人大多不敢再迴來。
再加上大雨導致地澇,當年莊稼收成極差。
慢慢地,土地荒蕪了,很多都變成了鹽堿地。
土地變得不值錢了,大舅用丈人家剩下的錢,在於家圍子買了幾十畝地,還養了十幾匹馬。
可不知道日本人放的是什麽毒,地裏的莊稼總是長不大,根本沒有收成。
無奈之下,大舅隻好賠本賣掉了於家圍子的幾十畝地,以及丈人家的幾百畝地。
好在丈人家的地不是他自己的本錢,這樣算下來,才沒有賠太多錢。
土地沒了,大舅隻能趕著那十幾匹馬,到外地跑運輸拉腳。
從那以後,這個地方就再也沒有富人了。
解放後定成份時,竟然找不到一個地主。
大舅因為有二十幾匹馬,被定成了富農。
在後來的運動中,大舅被拉出去批鬥,他對此感到十分不解,內心痛苦萬分,漸漸地戀上了酒,成了一個酒鬼。
姥爺無奈地說:“照這樣下去,他遲早也會變成一個廢人啊。”
伴隨著客車引擎的轟鳴聲,滾滾黑煙從車尾冒出,客車緩緩啟動,向著西北方向的老家駛去。
周山將目光投向車窗外,眼前是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
皚皚白雪宛如一床床厚實的棉被,嚴嚴實實地鋪蓋在廣袤的大地上。
在這白雪的覆蓋下,土地仿佛陷入了沉睡,進入了一段靜謐的休憩時光。
唯有那些掛滿冰棱的樹枝,在凜冽的寒風中微微顫動,好似在倔強地訴說著冬日的故事,不肯輕易休息。
周山隻覺一陣困意襲來,他滿心渴望能像那被白雪覆蓋的土地一般,在溫暖的“棉被”下,盡情地放鬆休息。
然而,人往往就是如此,越是在困乏勞累之時,越不能去想困累之事。
周山越是想著休息,腦袋就越發不受控製地向下垂去。
媽媽見狀,輕輕推了推他,說道:“車上太涼,睡著了會感冒的。”
周山拍了拍自己的腦門,努力挺直脖子,繼續望向車外。
僅僅過了幾分鍾,客車便駛出了城區。
此時,道路上滿是冰雪,行車變得更加顛簸起來。
這條鮮少有車輛和行人的路上,不時刮起白毛風,風雪肆意地飛舞著。
客車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艱難而緩慢地向前行駛著。
許久之後,一輛馬車出現在客車前方。
客車小心翼翼地跟在馬車後麵,緩緩前行了一會兒,終於在一處岔道口成功超車,錯了過去。
臨近中午時分,客車行駛到一片開闊的平原上,在十幾個低矮的、半掩在雪中的房屋前停了下來。
乘務員高聲喊道:“終點站到了,後圍子人民公社到啦!”
周山和媽媽下了車,隻見於學慶正趕著一輛大車,靜靜地站在雪地裏等候。
於學慶是周山大舅的大兒子,在大隊擔任赤腳醫生,在大隊裏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
清晨,他特意從隊裏借了這輛大車,趕來這裏接站,算起來已經等了四個多小時。
一見到周山媽媽,於學慶便迎了上來,問道:“老姑,怎麽這麽久才到啊?”
周山媽媽一邊解釋,一邊和於學慶一起往車上裝行李。
東西裝好後,周山和媽媽上了大車。車上放著兩床被子,是從大舅家帶來的,周山和媽媽趕忙裹上被子禦寒。
於學慶坐在車的左前座,輕輕甩了一下長鞭,喊了一聲:“駕!”
馬車隨即緩緩啟動,車輪碾壓著冰雪,朝著茫茫的遠方疾馳而去。
此刻,正是:
白雪皚皚故裏還,周山隨母過新年。
車輪滾滾諸君去,馬不停蹄萬物閑。
貓狗牛羊嬉戲過,十親九故笑談間。
老家故事非虛構,隻是人名幻化連。
周山貓在被子裏,好奇地探出頭,認真打量著前麵拉車的兩匹馬。
隻見一匹屁股溜圓的白馬駕著轅,渾身散發著力量感;
另一匹瘦長的黑白雜毛馬則拉著套,配合默契。
於學慶頭戴狗皮帽子,身著羊皮襖,手上戴著棉手套,正熟練地揮舞著長鞭,趕著馬車一路向西行進。
他的兩條腿懸在車廂板下,隨著馬車的顛簸,有節奏地左右擺動著。
“學慶,你爺爺還好吧?”周山媽媽關切地問道。
“好著呢,身體硬朗得很,這次我來就是爺爺讓的。”
“你爸爸呢?”
“也挺好,沒啥事。”
“你老叔家呢?”
“他家有點麻煩事。現在有爺爺當家,家裏還能維持,以後就不好說了呀!”
北風唿嘯,裹挾著陳年積雪,不時地打在被子上。
周山依偎在溫暖的被子裏,不知不覺進入了夢鄉。
“到家了!”
於學慶輕輕拍了拍貓在棉被裏的周山。
周山緩緩睜開眼睛,從被子裏鑽了出來。
一座簡陋卻十分幹淨的大院映入眼簾。
院子裏有五間瓦房,瓦房門口,姥爺正站在一米高的雪牆邊等候。
雪牆中間有一條一米多寬的通道,通往院子內部,通道上露出黃白相間的泥土。
周山興奮地跳下馬車,朝著姥爺跑去。
已經四年沒見過姥爺了,周山心裏滿是想念。
姥爺今年73歲,身形清瘦卻精神矍鑠。
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瘦點好啊,人生難買老來瘦。”
姥爺看到周山,臉上瞬間綻放出喜悅的笑容,大聲喊著大外孫的名字。
兩人激動地擁抱在一起。
這時,老舅一家人也都從屋裏出來了。
老舅是個聾啞人,他看到妹妹和外甥,滿心歡喜,卻無法用言語表達,隻能舉著大拇指,嘴裏“嗯嗯”地叫著。
老舅媽也跟了出來,她站在門口,不停地搓著手,臉上堆滿了憨厚的笑容,口中不住地“嘿、嘿、嘿”笑著。
老舅媽腦袋不太靈光,村裏人都管她叫傻子。
老舅家有七個孩子,最大的20歲,最小的才6歲,此刻,孩子們齊刷刷地站在門外,擠作一團。
於學慶站在大車旁,喊道:“看夠了沒?看完了就過來幾個人幫忙拎東西!”
姥爺所在的村子叫於家圍子。
清末時期,姥爺和他的父親等十八位於姓族人,從山東蓬萊於村出發,毅然加入了闖關東的隊伍。
出關不久,姥爺的叔叔一家三人因體力不支,實在走不動了,便留了下來。
當時,他們還特意記下了地址。
可剛進入黑吉地區,隊伍中又有一人不幸離世。
就這樣,剩下的十四人憑借雙腳,艱難地丈量了四千裏的路程,終於抵達了這片無主之地,從此在這裏落地生根,成為了這片土地的主人。
三年過後,生活逐漸步入正軌,一個小小的村落也慢慢形成了。
到了夏天,村裏派了兩個人套著車,迴山東老家報信,同時去尋找出關時留下的叔叔一家。
經過多方打聽,叔叔一家卻始終沒有找到。
不過,報信的人從山東老家又帶迴來了幾十人。
隨著人口的增加,於姓家族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了當地的財主,後來搬來的外姓人則大多成為了於家的雇農。
姥爺常常感慨,那幾年的生活還算安穩,但後來日本人來了,一切都變了。
姥爺年輕時,日本拓荒團來到這裏,強行霸占了大片肥沃的良田。
縣老爺對此不管不顧,軍警也視而不見,於家的家業就此敗落。
家裏不再需要佃戶幫忙,勤勞的姥爺靠著自己的勞作,勉強還能維持溫飽。
1938年,莊稼迎來了豐收,姥爺套上車,進城去賣糧食。
可豐收並沒有帶來好的收益,糧食價格低得可憐。
姥爺正為此發愁時,來了一個掮客。
這個掮客是城裏人,之前和姥爺做過買賣。
他告訴姥爺,可以用糧食去換日本人的布,還說日本的布都是大機器織出來的,質量上乘,好用又結實。
姥爺聽後,覺得這是個不錯的主意,便趕著車,跟著掮客來到了日本人開的店鋪。
到了店裏,姥爺看到那些布是細紋布,質地軟硬適中,而且換布的價格也很劃算,比直接賣糧食能多掙三成。
於是,姥爺便用糧食換了布,迴到村裏開始賣布。
這一趟下來,姥爺確實掙了不少錢,心裏十分高興。
然而,好景不長。
村裏人用這些布做了衣服,可沒過多久就出了事。
衣服髒了下水一洗,布料竟然化了,好好的布變成了一堆紙。
村民們紛紛找到姥爺,要求他賠錢。
姥爺趕緊去找那個掮客,可掮客早已沒了蹤影。
無奈之下,姥爺隻好去找日本人理論。
日本人卻耍賴說,他們當時是把布賣給了掮客,並沒有賣給姥爺。
姥爺據理力爭:“布就是從你們店裏拿出來的,也是你們店夥計幫忙裝車的,我的糧食也被你們夥計收走了!”
但無論姥爺怎麽說,日本人就是死不認賬。
姥爺繼續理論,縣裏的警察卻來了,直接把姥爺攆走了。
迴到家後,姥爺陷入了絕境,為了賠償村民的損失,他不得不把土地和大房子都抵了債。
就這樣,姥爺家徹底敗落,最後隻剩下一棟老舊的三間草房。
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姥爺的二兒子突然生病了。
看著孩子高燒不退,姥爺卻毫無辦法。
等孩子的病好了,卻不幸變成了聾啞人。
大兒子從曾經的少東家,淪為了長工,隻能到臨縣的一個地主家扛活。
大女兒遠嫁蒙古,二女兒嫁到了臨村,家裏隻剩下姥爺和姥姥,以及一個聾啞兒子和一個女兒。
吃苦耐勞的姥爺沒有被生活打倒,他咬緊牙關,苦幹了五年,終於還清了所有債務,生活也開始慢慢好轉起來。
大兒子因為聰明能幹,得到了東家的認可,入贅到東家家裏成了親。
與此同時,四女兒也出生了,日子逐漸有了起色,姥爺一家也蓋起了現在的這五間瓦房。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他們喪心病狂地打開了塔下的幾個裝有毒氣的塔,妄圖讓當地老百姓都死於非命。
毒氣瞬間彌漫開來,姥姥不幸被毒氣熏死,大舅的丈人丈母娘也沒能逃過一劫。
十裏八村的人都被嚇得紛紛逃離。
也許是老天憐憫,不想讓這裏的人全部滅絕。
一天之後,天降大雨,而且這雨一下就是連續好幾天。
這場大雨將毒氣憋在了塔裏,沒能繼續出來禍害百姓。
盡管如此,人們還是心有餘悸,跑出去的人大多不敢再迴來。
再加上大雨導致地澇,當年莊稼收成極差。
慢慢地,土地荒蕪了,很多都變成了鹽堿地。
土地變得不值錢了,大舅用丈人家剩下的錢,在於家圍子買了幾十畝地,還養了十幾匹馬。
可不知道日本人放的是什麽毒,地裏的莊稼總是長不大,根本沒有收成。
無奈之下,大舅隻好賠本賣掉了於家圍子的幾十畝地,以及丈人家的幾百畝地。
好在丈人家的地不是他自己的本錢,這樣算下來,才沒有賠太多錢。
土地沒了,大舅隻能趕著那十幾匹馬,到外地跑運輸拉腳。
從那以後,這個地方就再也沒有富人了。
解放後定成份時,竟然找不到一個地主。
大舅因為有二十幾匹馬,被定成了富農。
在後來的運動中,大舅被拉出去批鬥,他對此感到十分不解,內心痛苦萬分,漸漸地戀上了酒,成了一個酒鬼。
姥爺無奈地說:“照這樣下去,他遲早也會變成一個廢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