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雲旺聽了宋東方的話,讚同地點點頭,隨後打電話叫袁國嶺過來。
等人都到齊後,謝雲旺接著說道:
“老宋說得對,理發的問題必須一並解決。
老宋,你和老袁負責解決理發難題;政工部門則從思想層麵入手,解決大家如何看待困難以及怎樣團結的問題。
我再強調一遍,困難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家要正確對待,對待來自五湖四海的同誌要像親人一樣,相互包容、融合。
大家想想,要是那兩個打架的人都來自老廠,還會打起來嗎?肯定不會。”
劉海福點頭表示認同,其實他早就知道這件事,昨天他就在現場,隻是當著領導的麵,他沒好意思說。
迴到科室後,劉海福叫來李雲順,把這項任務交給他,要求他寫一份宣傳材料,重點突出兩點:
一是困難是暫時的,肯定會得到解決;
二是大家來自不同地方,要正確對待三線建設的戰友,要知道以後都在這山溝裏生活,用不了幾十年,大家說不定都成親戚了。
李雲順接到任務後,思索良久,卻不知從何下筆。
迴家吃晚飯時,他說起了這件事,兩個弟弟搶著描述當時的情況。
說完後,李雷順還提到當時李文化就在他前麵。
李文化是黨委委員、職工代表,也是勞動模範,大家都認識他。
他常說,從記事起就經曆戰亂和饑荒,解放前資本家的冷酷無情,讓他對舊社會深惡痛絕。
到了保東後,軍工廠的良好環境以及社會主義公有製下的工人待遇,讓他深刻認識到,隻有毛主席和共產黨才是他的大救星。
他對待工作滿腔熱忱,每天都主動加班,月月超額完成任務。
他的熱情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人,廠裏形成了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領導看在眼裏,喜在心上,希望這樣的同誌越來越多,也希望保東能為抗美援朝前線部隊生產出更多物資。
由於自身努力和領導關懷,1951年7月1日,剛到保東不久的李文化就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還被評為廠級先進生產工作者,1952年又被評為省部級勞動模範。
三線建設開始時,他第一批來到這裏,是三線廠裏為數不多的八級工。
李文化總是把毛主席像章佩戴在胸前,毛主席語錄裝在口袋裏,天天學習《毛澤東選集》。
那天排隊理發時,他正小聲讀著1960年第1版、1968年1月黑龍江第15次印刷的《毛澤東選集》第1316頁的內容:
“人民解放軍永遠是一個戰鬥隊,就是在全國勝利以後,在國內沒有消滅階級和世界上存在帝國主義製度的曆史時期內,我們的軍隊還是一個戰鬥隊。對於這一點不能有任何的誤解和動搖。人民解放軍又是一個工作隊,特別是在南方各地用北平方式或者綏遠方式解決問題的時候是這樣。”
李雷順排在後麵,忍不住問道:“北平和綏遠是哪兒?”
李文化放下書,迴過頭耐心解釋:
“北平就是北京,解放前叫北平。綏遠在內蒙古中南部,解放前有綏遠省,解放後並入內蒙古了。”
他們正說著,前麵突然打了起來。
李文化趕忙過去勸架,看到有人頭破血流,他顧不上理發,扶著受傷的人去了衛生所。
李雲順去找李文化,想了解他的想法。到的時候,趙鐵柱正帶著同事給李文化理發。
李雲順說明來意後,李文化老師傅表示對打架一事難以理解,他覺得先建設後生活的方針是正確的,為這點小事打架實在不可理喻。
談到老廠人員和外來人員的關係時,李文化說,他更不理解為什麽會有矛盾,大家剛到保東的時候,也是來自五湖四海,怎麽到了三線就不能和諧共處了呢?
政工部門的宣傳引導文章下發後,在職工內部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還需要進一步想辦法。
宋東方和袁國嶺把解決理發問題的任務交給了李春雨。
李春雨知道誰會理發,可找了幾個人,人家都不願意幹,理由是國營單位的人不能幹大集體婦女幹的活。
沒辦法,李春雨隻好讓後勤采購了幾套理發工具,在大集體找了兩名婦女跟著學徒,還跟請來的師傅說,教會徒弟就可以迴車間。
學了一段時間後,房間安排下來了。
袁國嶺把一間安排成理發店,一間作為縫紉鋪,一間當作修理鋪,負責修鞋和修自行車,另外安排兩間作為男浴室、一間作為女浴室。
袁國嶺和李春雨研究房間分配的時候,孫加和多次來找他們。
孫加和是衛生保障組組長,剛來時,工廠隻有她一位醫生。
好在部隊和建設三大隊各有一位醫生和護士,五個人分散在三處,勉強能滿足看病、治病的需求。
部隊撤迴時,部隊醫生程玉林申請轉業留在了三線。
程玉林本有機會迴到城裏,但為了孩子不用下鄉,便請彭大軍幫忙,最終轉業到了錦東機械廠。
1971年,李建芬入廠,被分到醫院當了護士。
這姑娘聰明又能幹,孫加和特別喜歡她,常說她和她父親李文化一樣,工作認真,做事努力。
1971年末,縣醫藥科安排喬明勳、勾生瑭兩位醫生,帶著顯微鏡、血細胞自動計數儀來醫院協助工作。
袁國嶺覺得孫加和提的建議有道理,於是拍板把第三棟樓用作醫院,設立內科、外科、輔助科、藥房、搶救室、住院室。考慮到實際情況,不單獨設立掛號室和收款室,袁國嶺決定讓它們和後勤會計、出納合並辦公。
這樣的分配,孫加和還是覺得不太夠,還想多要些房間,可房間有限,也隻能作罷。
安排完上述房間後,袁國嶺看著最後一棟樓,對李春雨說:“沒辦法,辦公室隻能擠一擠了。”
李春雨迴應道:“沒問題,辦公擠一擠可以。這樣安排:一間庫房,一間大集體及家屬辦辦公室,一間會計、統計、出納辦公室,一間衛生組與房管組辦公室,一間生活組與農場組辦公室,一間領導及總務組辦公室。”
袁國嶺同意了這個方案,讓李春雨抓緊安排搬入。
搬入新辦公室後,李春雨組織開會。
總務組組長提出了文具、紙張、表格等辦公用品的管理和發放問題,也談到了辦公家具及被褥管理的困難,同時介紹了代管單位大集體及家屬辦的工作和人員情況.
房管員匯報了分房製度以及目前家屬區已分配和未分配的情況,並提出要加強家屬區分配管理和調控的建議.
衛生環境組組長就家屬區垃圾管理及清運情況進行匯報,指出當前垃圾處理工作中的難點與挑戰,同時提出廠區環境保障工作任務繁重,現有人員難以滿足需求,急需增加人手。
單身管理員詳細說明了單身人員數量及房間分配現狀,並針對單身樓分配管理提出建議,希望能進一步優化分配流程,提升居住體驗。
食堂管理員則聚焦大食堂夥食標準,提出調整建議,旨在讓職工吃得更滿意、更實惠。
農場組長分享了找地要地的想法,期望通過拓展土地資源,提高農產品產量,更好地為工廠供應新鮮食材。
生活組組長介紹了浴池、修鞋修車及縫紉、理發等生活服務項目的運營情況,提出生活物資采購儲存管理存在不足,需要進一步完善,同時也提出人手短缺的問題,希望能夠補充人力,保障各項服務順利開展。
李春雨認真聽完各組匯報,微微眨了眨眼睛,隨後開始發言。
他首先充分肯定了各組在各自工作領域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同時也對後續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在家屬區管理方麵,必須實現製度化,強調“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調控工作要嚴格按照製度執行,確保公平公正。
對於廠內外環境衛生工作,他同意增加人手,並要求總務組長從家屬辦調配人員,務必合理安排人力,同時對垃圾點的設立位置及清潔質量提出具體要求,力求營造整潔、衛生的廠區環境。
單身宿舍管理方麵,李春雨要求製定完善的管理辦法,明確入住條件和入住標準,讓單身職工清楚知曉入住要求;同時明確室內衛生標準及評比標準,通過定期評比,激發大家維護宿舍衛生的積極性。
大食堂夥食管理同樣要規範化,製定詳細的夥食管理製度,明確夥食標準,並要求夥食費用每月上牆公示,接受全體職工監督,保障職工的知情權。
在生活物資采購方麵,李春雨指出需拓寬采購區域,主動尋找更多優質供應商,及時采購職工生活所需物資。
同時,要求在保證目前浴池及相關服務正常運行的情況下,積極尋找合適場地,挖掘可儲存十萬斤菜的大窖,還要多建幾間物資儲存庫房,提升物資儲備能力,以應對不同季節的物資需求。
至於農場土地問題,他表示還需要集思廣益,鼓勵大家共同出謀劃策,探索更多可行途徑 。
等人都到齊後,謝雲旺接著說道:
“老宋說得對,理發的問題必須一並解決。
老宋,你和老袁負責解決理發難題;政工部門則從思想層麵入手,解決大家如何看待困難以及怎樣團結的問題。
我再強調一遍,困難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家要正確對待,對待來自五湖四海的同誌要像親人一樣,相互包容、融合。
大家想想,要是那兩個打架的人都來自老廠,還會打起來嗎?肯定不會。”
劉海福點頭表示認同,其實他早就知道這件事,昨天他就在現場,隻是當著領導的麵,他沒好意思說。
迴到科室後,劉海福叫來李雲順,把這項任務交給他,要求他寫一份宣傳材料,重點突出兩點:
一是困難是暫時的,肯定會得到解決;
二是大家來自不同地方,要正確對待三線建設的戰友,要知道以後都在這山溝裏生活,用不了幾十年,大家說不定都成親戚了。
李雲順接到任務後,思索良久,卻不知從何下筆。
迴家吃晚飯時,他說起了這件事,兩個弟弟搶著描述當時的情況。
說完後,李雷順還提到當時李文化就在他前麵。
李文化是黨委委員、職工代表,也是勞動模範,大家都認識他。
他常說,從記事起就經曆戰亂和饑荒,解放前資本家的冷酷無情,讓他對舊社會深惡痛絕。
到了保東後,軍工廠的良好環境以及社會主義公有製下的工人待遇,讓他深刻認識到,隻有毛主席和共產黨才是他的大救星。
他對待工作滿腔熱忱,每天都主動加班,月月超額完成任務。
他的熱情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人,廠裏形成了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領導看在眼裏,喜在心上,希望這樣的同誌越來越多,也希望保東能為抗美援朝前線部隊生產出更多物資。
由於自身努力和領導關懷,1951年7月1日,剛到保東不久的李文化就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還被評為廠級先進生產工作者,1952年又被評為省部級勞動模範。
三線建設開始時,他第一批來到這裏,是三線廠裏為數不多的八級工。
李文化總是把毛主席像章佩戴在胸前,毛主席語錄裝在口袋裏,天天學習《毛澤東選集》。
那天排隊理發時,他正小聲讀著1960年第1版、1968年1月黑龍江第15次印刷的《毛澤東選集》第1316頁的內容:
“人民解放軍永遠是一個戰鬥隊,就是在全國勝利以後,在國內沒有消滅階級和世界上存在帝國主義製度的曆史時期內,我們的軍隊還是一個戰鬥隊。對於這一點不能有任何的誤解和動搖。人民解放軍又是一個工作隊,特別是在南方各地用北平方式或者綏遠方式解決問題的時候是這樣。”
李雷順排在後麵,忍不住問道:“北平和綏遠是哪兒?”
李文化放下書,迴過頭耐心解釋:
“北平就是北京,解放前叫北平。綏遠在內蒙古中南部,解放前有綏遠省,解放後並入內蒙古了。”
他們正說著,前麵突然打了起來。
李文化趕忙過去勸架,看到有人頭破血流,他顧不上理發,扶著受傷的人去了衛生所。
李雲順去找李文化,想了解他的想法。到的時候,趙鐵柱正帶著同事給李文化理發。
李雲順說明來意後,李文化老師傅表示對打架一事難以理解,他覺得先建設後生活的方針是正確的,為這點小事打架實在不可理喻。
談到老廠人員和外來人員的關係時,李文化說,他更不理解為什麽會有矛盾,大家剛到保東的時候,也是來自五湖四海,怎麽到了三線就不能和諧共處了呢?
政工部門的宣傳引導文章下發後,在職工內部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還需要進一步想辦法。
宋東方和袁國嶺把解決理發問題的任務交給了李春雨。
李春雨知道誰會理發,可找了幾個人,人家都不願意幹,理由是國營單位的人不能幹大集體婦女幹的活。
沒辦法,李春雨隻好讓後勤采購了幾套理發工具,在大集體找了兩名婦女跟著學徒,還跟請來的師傅說,教會徒弟就可以迴車間。
學了一段時間後,房間安排下來了。
袁國嶺把一間安排成理發店,一間作為縫紉鋪,一間當作修理鋪,負責修鞋和修自行車,另外安排兩間作為男浴室、一間作為女浴室。
袁國嶺和李春雨研究房間分配的時候,孫加和多次來找他們。
孫加和是衛生保障組組長,剛來時,工廠隻有她一位醫生。
好在部隊和建設三大隊各有一位醫生和護士,五個人分散在三處,勉強能滿足看病、治病的需求。
部隊撤迴時,部隊醫生程玉林申請轉業留在了三線。
程玉林本有機會迴到城裏,但為了孩子不用下鄉,便請彭大軍幫忙,最終轉業到了錦東機械廠。
1971年,李建芬入廠,被分到醫院當了護士。
這姑娘聰明又能幹,孫加和特別喜歡她,常說她和她父親李文化一樣,工作認真,做事努力。
1971年末,縣醫藥科安排喬明勳、勾生瑭兩位醫生,帶著顯微鏡、血細胞自動計數儀來醫院協助工作。
袁國嶺覺得孫加和提的建議有道理,於是拍板把第三棟樓用作醫院,設立內科、外科、輔助科、藥房、搶救室、住院室。考慮到實際情況,不單獨設立掛號室和收款室,袁國嶺決定讓它們和後勤會計、出納合並辦公。
這樣的分配,孫加和還是覺得不太夠,還想多要些房間,可房間有限,也隻能作罷。
安排完上述房間後,袁國嶺看著最後一棟樓,對李春雨說:“沒辦法,辦公室隻能擠一擠了。”
李春雨迴應道:“沒問題,辦公擠一擠可以。這樣安排:一間庫房,一間大集體及家屬辦辦公室,一間會計、統計、出納辦公室,一間衛生組與房管組辦公室,一間生活組與農場組辦公室,一間領導及總務組辦公室。”
袁國嶺同意了這個方案,讓李春雨抓緊安排搬入。
搬入新辦公室後,李春雨組織開會。
總務組組長提出了文具、紙張、表格等辦公用品的管理和發放問題,也談到了辦公家具及被褥管理的困難,同時介紹了代管單位大集體及家屬辦的工作和人員情況.
房管員匯報了分房製度以及目前家屬區已分配和未分配的情況,並提出要加強家屬區分配管理和調控的建議.
衛生環境組組長就家屬區垃圾管理及清運情況進行匯報,指出當前垃圾處理工作中的難點與挑戰,同時提出廠區環境保障工作任務繁重,現有人員難以滿足需求,急需增加人手。
單身管理員詳細說明了單身人員數量及房間分配現狀,並針對單身樓分配管理提出建議,希望能進一步優化分配流程,提升居住體驗。
食堂管理員則聚焦大食堂夥食標準,提出調整建議,旨在讓職工吃得更滿意、更實惠。
農場組長分享了找地要地的想法,期望通過拓展土地資源,提高農產品產量,更好地為工廠供應新鮮食材。
生活組組長介紹了浴池、修鞋修車及縫紉、理發等生活服務項目的運營情況,提出生活物資采購儲存管理存在不足,需要進一步完善,同時也提出人手短缺的問題,希望能夠補充人力,保障各項服務順利開展。
李春雨認真聽完各組匯報,微微眨了眨眼睛,隨後開始發言。
他首先充分肯定了各組在各自工作領域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同時也對後續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在家屬區管理方麵,必須實現製度化,強調“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調控工作要嚴格按照製度執行,確保公平公正。
對於廠內外環境衛生工作,他同意增加人手,並要求總務組長從家屬辦調配人員,務必合理安排人力,同時對垃圾點的設立位置及清潔質量提出具體要求,力求營造整潔、衛生的廠區環境。
單身宿舍管理方麵,李春雨要求製定完善的管理辦法,明確入住條件和入住標準,讓單身職工清楚知曉入住要求;同時明確室內衛生標準及評比標準,通過定期評比,激發大家維護宿舍衛生的積極性。
大食堂夥食管理同樣要規範化,製定詳細的夥食管理製度,明確夥食標準,並要求夥食費用每月上牆公示,接受全體職工監督,保障職工的知情權。
在生活物資采購方麵,李春雨指出需拓寬采購區域,主動尋找更多優質供應商,及時采購職工生活所需物資。
同時,要求在保證目前浴池及相關服務正常運行的情況下,積極尋找合適場地,挖掘可儲存十萬斤菜的大窖,還要多建幾間物資儲存庫房,提升物資儲備能力,以應對不同季節的物資需求。
至於農場土地問題,他表示還需要集思廣益,鼓勵大家共同出謀劃策,探索更多可行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