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廣場建成啟用後,瞬間成了職工家屬們的心頭好,這兒也成為了大家日常休閑娛樂的新去處。
每天清晨和傍晚,廣場上總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有人在乒乓球台前揮汗如雨,展開激烈的對攻;
有人在單雙杠上展示矯健的身姿;
還有人在籃球場上奔跑跳躍,盡情揮灑青春活力,或是在足球場上奮力追逐,享受團隊競技的快樂。
看到職工家屬們如此熱愛這個廣場,賈飛龍心中感慨萬千,真切地認識到政工工作隻有做到實實在在,才能讓老百姓切切實實感受到,才能真正贏得大家的認可和支持。
賈飛龍對彭大軍十分欽佩,打從心底裏覺得彭政委水平高超。
他們二人是在投身三線建設的征程中結識的,由於工作上的緊密聯係,接觸日漸頻繁。
在這一過程中,賈飛龍深入了解了彭大軍的想法,也明晰他在政工工作方麵的嚴格要求。
通過長期共事,賈飛龍對彭大軍獨特的幹部管理理念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不過,文革廣場的相關工作僅僅是政工工作的冰山一角,政工科還有大量繁重且關鍵的任務亟待推進。
有一次,彭大軍組織廠領導以及政工單位開展學習活動,期間,他認真宣讀了毛主席在中共六中全會上的政治決議,並著重強調:“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他指出,這一重要指示是大家貫徹落實最高指示以及黨的方針政策的核心關鍵。
隻有牢牢把握全廠各單位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動態,才能確保各項任務順利完成……
賈飛龍對這一觀點深表讚同,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時刻關注幹部們的內心想法和心理活動,往後要經常到各個單位走走、轉轉、看看。
初冬時節,三線地區的天氣已然十分寒冷,凜冽的北風唿嘯著。
賈飛龍裹緊毛呢大衣,脖子上圍著藍白條相間的圍巾,迎著刺骨的寒風,騎著自行車從辦公室出發,前往車間。
他的大衣上衣外兜放著一支鋼筆,兜蓋上別著一枚毛主席像章,下兜則裝著一本記事本。
賈飛龍寫得一手好字,當年剛進廠的時候,就被組織科領導慧眼相中,得以進入組織科工作。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與拚搏,他成功當上了副科長。
三線建設拉開帷幕時,領導找他談話,希望他能負責三線廠的政工工作。
他反複思量,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便欣然應允。
賈飛龍費力地爬坡,終於來到了鑄造車間。
鑄造車間與鉚焊鍛車間相鄰,靠山的那一跨便是鑄造車間。
前段時間,為了給這兩個單位建造辦公用房,賈飛龍可沒少操心,前前後後來了許多趟。
事情的起因是鉚焊車間在建房時,想多占一點中間的位置,這樣一來,建出的房子就能寬敞些,而且對自己這邊場地的影響也能小一點。
可鑄造車間堅決不同意,鉚焊車間無奈隻好退讓,不再占用鑄造車間的地。
可即便如此,鑄造車間依舊不答應,理由是要等他們找齊材料後一起開工建設,不然一方先建的話,恐怕會影響職工們的情緒。
雙方各執一詞,爭議越來越大,甚至在工廠辦公會上激烈爭吵起來。
賈飛龍為了解決矛盾,分別與兩個車間的負責人談話交流,還深入車間,與一線職工展開座談。
通過這些深入細致的工作,他全麵了解到了兩個單位各自的想法以及實際麵臨的困難和情況。
在他看來,大家的想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方麵,建設辦公室和倉庫確實有利於車間的日常管理,將兩個車間從中間隔開,也更便於各自開展工作;
另一方麵,一方先建確實不利於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而且建房規模的大小不能任由他們自行決定,必須進行統一規劃。
賈飛龍的這些想法和分析得到了廠領導的高度認可。
為了徹底解決這一難題,他還找來王國慶,兩人一起精心設計了一個方案 :
一、兩個單位準備的材料統一交給基建科,工程施工由安得誌派人負責施工;
二、房間寬度統一為3米、高2.5米,以中間為基點,分別占用每單位1.5米;
三、從南起第一至三跨建一間鍋爐房及水房,兩間浴池,一間男浴、一間女浴,建好的浴池交由後勤管理;
四、從南起四至八跨建五間房,南牆建單麵窗戶,建好的房間交由鉚焊管理;
五、從南起九跨用活動欄杆隔開,以保證過跨材料運輸需用,此由鉚焊管理並建設;
六、從南起十至十四跨建五間房,北牆建單麵窗戶,建好的房間交由鑄造管理;
七、各單位宣傳欄、書報欄、學習欄、意見欄要充分利用兄弟單位房屋的那幾麵牆。
設計方案順利獲批後,安得誌帶領二組施工人員迅速奔赴現場。
在他們夜以繼日的努力下,僅僅十天時間,十間房便拔地而起,圓滿完成建設任務。
緊接著,水房、浴池也相繼交付使用,成功投入日常運營。
對於賈飛龍在此次協調工作中的突出表現,彭大軍在會議上多次對政工部門提出表揚,言語間滿是肯定與讚賞。
迴想起這些成績,賈飛龍的心情格外輕鬆,腳步也愈發輕快,沒費多大勁就爬上了坡。
剛靠近工房,就聽到南門門口有人扯著嗓子喊他:“領導,賈領導!”
他騎著自行車,聞聲向右望去,隻見大門下站著一個身材清瘦、高挑的人,正是他在保東組織科的同事江誌華。
江誌華在保東時擔任科員,畢業於衛校。
1952年,抗美援朝戰爭如火如荼,前線急需大量醫護人員,國家便在奎龍市設立了奎龍衛校。
江誌華城裏的一位叔叔將消息告訴了他父親,他便從鄉下趕來,順利考入奎龍衛校。
畢業後,戰爭已經結束,他被分配到了保東廠。
賈飛龍與江誌華在同一個科室共事過幾年,關係隻能算得上一般。
工作中偶爾會因利益得失明爭暗鬥,但好在表麵上還能維持著和氣。
賈飛龍下了車,一邊推著車往上走,一邊熱情地迴應道:“老江啊!你好啊!”
“好,領導好,您來也不提前說一聲,主任沒在呢。”
“沒事,我不去你們那兒,我找老王有點事兒。”
“噢,那上來坐會兒,喝口水再走唄。”
“不了不了,老王還等著我呢!”
兩人簡單寒暄幾句後,賈飛龍推著車走了幾步來到北門。
北門外,王紹一和劉長明早已等候多時。
他把自行車停放在牆邊鎖好,隨後走進廠房。
在王紹一和劉長明的陪同下,賈飛龍逐個工位仔細查看,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路過中間的辦公室時,王紹一滿臉感激地說道:
“領導,真是太謝謝您了!要是沒有您出麵協調,這事兒還不知道得拖到什麽時候,您可真是主持公道啊!您瞧,這第一間是工具室,第二間是材料室,第三間是技術室,第四、五間分別是財務室和調度室,最後這間就是我們的辦公室。這條件簡直太好了,真得好好謝謝您!”
“不是一家分五間嗎,你們怎麽有六間了?”
“您進屋就明白了,其實是一間,中間用東西隔開了。”
“這樣啊,那挺好的。”
走進辦公室,劉長明趕忙給賈飛龍倒了一杯白開水。
緊接著,王紹一和劉長明就當前的生產狀況、黨建工作,以及黨員、團員等政工相關情況,向賈飛龍進行了詳細匯報。
賈飛龍認真翻看政治學習記錄本,還不時抽查考核相關內容。
看了一會兒,他針對學習時間安排、學習內容深度,以及發言記錄不詳盡等問題,嚴肅地提出了要求:
“黨員和群眾發言太少,這顯然是個問題。發言少,說明我們在引導方麵做得還不夠,大家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這方麵必須加強。
另外,記錄內容也不夠全麵,有可能是我們的記錄員工作不夠認真,這同樣是個問題,說明記錄員對大家的發言不夠重視,必須加以改正。
我著重強調一點,學習記錄至關重要,它既能幫助我們了解黨員和群眾的學習成果與理解程度,同時也能有效杜絕不學習、做假記錄的不良現象。
學習的目的是提高思想覺悟,隻有充分激發黨員和群眾的革命思想覺悟,才能讓大家的精神麵貌煥然一新,進而在三線建設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王紹一和劉長明對賈飛龍的講話高度重視,一邊認真聆聽,一邊迅速記錄要點。
王紹一有時記得不太全,碰到記不起來或者不知道怎麽寫的字,就先劃個圈,打算等空閑時找劉長明補齊。
交流了一會兒後,賈飛龍提出要與黨員群眾展開座談,進一步了解基層情況。
每天清晨和傍晚,廣場上總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有人在乒乓球台前揮汗如雨,展開激烈的對攻;
有人在單雙杠上展示矯健的身姿;
還有人在籃球場上奔跑跳躍,盡情揮灑青春活力,或是在足球場上奮力追逐,享受團隊競技的快樂。
看到職工家屬們如此熱愛這個廣場,賈飛龍心中感慨萬千,真切地認識到政工工作隻有做到實實在在,才能讓老百姓切切實實感受到,才能真正贏得大家的認可和支持。
賈飛龍對彭大軍十分欽佩,打從心底裏覺得彭政委水平高超。
他們二人是在投身三線建設的征程中結識的,由於工作上的緊密聯係,接觸日漸頻繁。
在這一過程中,賈飛龍深入了解了彭大軍的想法,也明晰他在政工工作方麵的嚴格要求。
通過長期共事,賈飛龍對彭大軍獨特的幹部管理理念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不過,文革廣場的相關工作僅僅是政工工作的冰山一角,政工科還有大量繁重且關鍵的任務亟待推進。
有一次,彭大軍組織廠領導以及政工單位開展學習活動,期間,他認真宣讀了毛主席在中共六中全會上的政治決議,並著重強調:“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他指出,這一重要指示是大家貫徹落實最高指示以及黨的方針政策的核心關鍵。
隻有牢牢把握全廠各單位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動態,才能確保各項任務順利完成……
賈飛龍對這一觀點深表讚同,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時刻關注幹部們的內心想法和心理活動,往後要經常到各個單位走走、轉轉、看看。
初冬時節,三線地區的天氣已然十分寒冷,凜冽的北風唿嘯著。
賈飛龍裹緊毛呢大衣,脖子上圍著藍白條相間的圍巾,迎著刺骨的寒風,騎著自行車從辦公室出發,前往車間。
他的大衣上衣外兜放著一支鋼筆,兜蓋上別著一枚毛主席像章,下兜則裝著一本記事本。
賈飛龍寫得一手好字,當年剛進廠的時候,就被組織科領導慧眼相中,得以進入組織科工作。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與拚搏,他成功當上了副科長。
三線建設拉開帷幕時,領導找他談話,希望他能負責三線廠的政工工作。
他反複思量,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便欣然應允。
賈飛龍費力地爬坡,終於來到了鑄造車間。
鑄造車間與鉚焊鍛車間相鄰,靠山的那一跨便是鑄造車間。
前段時間,為了給這兩個單位建造辦公用房,賈飛龍可沒少操心,前前後後來了許多趟。
事情的起因是鉚焊車間在建房時,想多占一點中間的位置,這樣一來,建出的房子就能寬敞些,而且對自己這邊場地的影響也能小一點。
可鑄造車間堅決不同意,鉚焊車間無奈隻好退讓,不再占用鑄造車間的地。
可即便如此,鑄造車間依舊不答應,理由是要等他們找齊材料後一起開工建設,不然一方先建的話,恐怕會影響職工們的情緒。
雙方各執一詞,爭議越來越大,甚至在工廠辦公會上激烈爭吵起來。
賈飛龍為了解決矛盾,分別與兩個車間的負責人談話交流,還深入車間,與一線職工展開座談。
通過這些深入細致的工作,他全麵了解到了兩個單位各自的想法以及實際麵臨的困難和情況。
在他看來,大家的想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方麵,建設辦公室和倉庫確實有利於車間的日常管理,將兩個車間從中間隔開,也更便於各自開展工作;
另一方麵,一方先建確實不利於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而且建房規模的大小不能任由他們自行決定,必須進行統一規劃。
賈飛龍的這些想法和分析得到了廠領導的高度認可。
為了徹底解決這一難題,他還找來王國慶,兩人一起精心設計了一個方案 :
一、兩個單位準備的材料統一交給基建科,工程施工由安得誌派人負責施工;
二、房間寬度統一為3米、高2.5米,以中間為基點,分別占用每單位1.5米;
三、從南起第一至三跨建一間鍋爐房及水房,兩間浴池,一間男浴、一間女浴,建好的浴池交由後勤管理;
四、從南起四至八跨建五間房,南牆建單麵窗戶,建好的房間交由鉚焊管理;
五、從南起九跨用活動欄杆隔開,以保證過跨材料運輸需用,此由鉚焊管理並建設;
六、從南起十至十四跨建五間房,北牆建單麵窗戶,建好的房間交由鑄造管理;
七、各單位宣傳欄、書報欄、學習欄、意見欄要充分利用兄弟單位房屋的那幾麵牆。
設計方案順利獲批後,安得誌帶領二組施工人員迅速奔赴現場。
在他們夜以繼日的努力下,僅僅十天時間,十間房便拔地而起,圓滿完成建設任務。
緊接著,水房、浴池也相繼交付使用,成功投入日常運營。
對於賈飛龍在此次協調工作中的突出表現,彭大軍在會議上多次對政工部門提出表揚,言語間滿是肯定與讚賞。
迴想起這些成績,賈飛龍的心情格外輕鬆,腳步也愈發輕快,沒費多大勁就爬上了坡。
剛靠近工房,就聽到南門門口有人扯著嗓子喊他:“領導,賈領導!”
他騎著自行車,聞聲向右望去,隻見大門下站著一個身材清瘦、高挑的人,正是他在保東組織科的同事江誌華。
江誌華在保東時擔任科員,畢業於衛校。
1952年,抗美援朝戰爭如火如荼,前線急需大量醫護人員,國家便在奎龍市設立了奎龍衛校。
江誌華城裏的一位叔叔將消息告訴了他父親,他便從鄉下趕來,順利考入奎龍衛校。
畢業後,戰爭已經結束,他被分配到了保東廠。
賈飛龍與江誌華在同一個科室共事過幾年,關係隻能算得上一般。
工作中偶爾會因利益得失明爭暗鬥,但好在表麵上還能維持著和氣。
賈飛龍下了車,一邊推著車往上走,一邊熱情地迴應道:“老江啊!你好啊!”
“好,領導好,您來也不提前說一聲,主任沒在呢。”
“沒事,我不去你們那兒,我找老王有點事兒。”
“噢,那上來坐會兒,喝口水再走唄。”
“不了不了,老王還等著我呢!”
兩人簡單寒暄幾句後,賈飛龍推著車走了幾步來到北門。
北門外,王紹一和劉長明早已等候多時。
他把自行車停放在牆邊鎖好,隨後走進廠房。
在王紹一和劉長明的陪同下,賈飛龍逐個工位仔細查看,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路過中間的辦公室時,王紹一滿臉感激地說道:
“領導,真是太謝謝您了!要是沒有您出麵協調,這事兒還不知道得拖到什麽時候,您可真是主持公道啊!您瞧,這第一間是工具室,第二間是材料室,第三間是技術室,第四、五間分別是財務室和調度室,最後這間就是我們的辦公室。這條件簡直太好了,真得好好謝謝您!”
“不是一家分五間嗎,你們怎麽有六間了?”
“您進屋就明白了,其實是一間,中間用東西隔開了。”
“這樣啊,那挺好的。”
走進辦公室,劉長明趕忙給賈飛龍倒了一杯白開水。
緊接著,王紹一和劉長明就當前的生產狀況、黨建工作,以及黨員、團員等政工相關情況,向賈飛龍進行了詳細匯報。
賈飛龍認真翻看政治學習記錄本,還不時抽查考核相關內容。
看了一會兒,他針對學習時間安排、學習內容深度,以及發言記錄不詳盡等問題,嚴肅地提出了要求:
“黨員和群眾發言太少,這顯然是個問題。發言少,說明我們在引導方麵做得還不夠,大家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這方麵必須加強。
另外,記錄內容也不夠全麵,有可能是我們的記錄員工作不夠認真,這同樣是個問題,說明記錄員對大家的發言不夠重視,必須加以改正。
我著重強調一點,學習記錄至關重要,它既能幫助我們了解黨員和群眾的學習成果與理解程度,同時也能有效杜絕不學習、做假記錄的不良現象。
學習的目的是提高思想覺悟,隻有充分激發黨員和群眾的革命思想覺悟,才能讓大家的精神麵貌煥然一新,進而在三線建設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王紹一和劉長明對賈飛龍的講話高度重視,一邊認真聆聽,一邊迅速記錄要點。
王紹一有時記得不太全,碰到記不起來或者不知道怎麽寫的字,就先劃個圈,打算等空閑時找劉長明補齊。
交流了一會兒後,賈飛龍提出要與黨員群眾展開座談,進一步了解基層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