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朱旗何時過石橋
時空食堂:開局喂飽朱元璋 作者:最初的少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元至正二十八年。
山東濱州境內的一個小鎮,正籠罩在一片血雨腥風中。
元軍的胡虜隊伍如同一群惡狼,在小鎮中肆意橫行。
他們為了向上邀功請賞,竟喪心病狂地將屠刀揮向無辜百姓,殘忍地殺良冒功。
小鎮的廣場上,被押來的百姓們驚恐萬分,他們的衣服破舊不堪,有的甚至打著補丁,頭發淩亂,臉上滿是汙垢和恐懼。
“南邊的漢人政權會替我們報仇的!”
一個年輕的百姓,雖然身形瘦弱,卻目光堅定,拚盡最後一絲力氣在元軍屠刀到來之前高喊著。
周圍的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的百姓,聽到這話,反應各異。
有人眼中含淚,暗中在眾人之中怒視著元軍,滿是皺紋的雙手緊緊握著,手上青筋暴起,仿佛在積蓄著怒火;
有人無奈地搖搖頭,雖然同情,但長期的苦難早已磨滅了他的鬥誌;
有人抱著哭泣的孩子,望著倒在血泊中的丈夫,眼神空洞,似已癡傻。
待元軍“滿載而歸”之後,圍觀的百姓紛紛上前尋找自己的親友。
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婦人,佝僂著身子,跌跌撞撞地在人群中穿梭,嘴裏不停地念叨著:
“我的兒啊,你在哪裏?”
她那枯瘦如柴的雙手顫抖著,在血泊中翻找,沾滿鮮血的雙手在破舊的衣衫上抹出一道道血痕,眼神中滿是絕望。
不遠處,一個年輕的女子癱坐在地,懷中抱著一具早已沒了氣息的屍體,正是她的父親。
她的眼神空洞,淚水早已幹涸,嘴唇微微顫抖,卻發不出一絲聲音。
周圍的百姓紛紛投來同情的目光,卻也隻能無奈地歎氣。
突然,不知何人唱道:
“月牙彎彎照破窯”
“阿爹埋在西山腰”
“元兵馬蹄卷黃沙”
“十戶共用一把刀”
眾人聽到這悲涼的歌聲,紛紛合唱了起來:
“哎呦呦北鬥星兒高”
“朱旗何時過石橋”
“鐵蹄踏碎百家碗”
“淚珠子泡飯苦難熬”
……
紫禁城東閣。
燭火搖曳,氣氛凝重而又熱烈。
朱元璋正與一眾文臣武將商議北伐之事。
朱元璋身著一襲明黃色的常服,頭戴黑色襆頭,端坐在主位之上,目光如炬,掃視著在座的眾人。
徐達、常遇春、李善長、劉基等人分坐兩旁,朱標則在一旁安靜地聽政,眼神中透著好奇與專注。
“今日召諸位來,還是為了商議北伐之事。”
朱元璋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我大明初立,雖根基未穩,但元廷殘黨仍在北方肆虐,對我大明虎視眈眈。若不北伐,百姓難有安寧之日,我等又何以為天下之主?”
“宣國公、誠意伯,不知如今北伐諸事籌備的如何了?”
李善長身著一襲華麗的朝服,頭戴烏紗帽,麵容和善,眼神中卻透著精明。
隻見他身形微微前傾,雙手恭敬地捧著笏板,臉上帶著一貫的沉穩與謹慎,說道:
“陛下,糧草輜重方麵,臣已著人全力籌備。江南之地雖經戰亂,但百姓感念陛下恩澤,各地富戶紛紛響應捐獻。”
“隻是運輸路途遙遠,北方道路崎嶇,又時有匪患,臣已安排精銳士兵沿途護送,確保糧草及時供應。但即便如此,臣仍擔心戰事一旦持久,糧草儲備恐難支撐,還需從長計議。”
身材清瘦,麵容白皙的劉基手持羽扇輕輕晃動,麵容清臒卻透著睿智。
他微微欠身,也不緊不慢地說道:
“陛下,情報方麵,臣早已廣布暗探於北方各地。”
“元軍內部腐敗,情報傳遞多有疏漏,我等已掌握了不少關鍵信息。隻是元廷近日似有所察覺,加強了戒備,後續情報收集恐會愈發艱難。此外,北方氣候寒冷,士兵冬衣的籌備也在緊張進行,臣已督促工部加快趕製。”
徐達猛地站起身,身上的黑色勁裝隨著動作發出細微的摩擦聲,他身姿挺拔如鬆,雙手抱拳,聲音洪亮:
“陛下,末將以為,戰略部署才是北伐之關鍵。元軍雖人數眾多,但內部派係林立,矛盾重重。我們可先以部分兵力佯攻大都,吸引元軍主力迴援,而後派精銳奇兵直搗元軍糧草囤積之地,斷其補給。待元軍大亂,主力部隊再全線出擊,定能大破元軍。”
離開食仙居之後,徐達把自己關在家,召集了一群自己手下的幕僚,進行了數次推演,發現還是按照曆史上的戰略進行最為穩妥。
徐達於此時道出自己的戰略想法,實際上是告知朱元璋,自己認為以曆史上成功的案例行事最為穩妥。
常遇春跟著霍然站起,他身材魁梧壯碩,滿臉絡腮胡,一身褐色戰甲更襯得他氣勢洶洶,“俺同意徐將軍所言!俺願率先鋒部隊,直插元軍腹地,殺他們個措手不及!那些元軍都是紙老虎,俺定要讓他們見識見識咱們大明軍隊的厲害!”
他一邊說,一邊揮舞著粗壯的手臂,仿佛已經置身於戰場之上。
隨後又說起具體戰略謀劃,實際上是他將曆史原有的作戰方案說了一遍。
朱元璋微微頷首,眼中露出讚賞之色,似是表達自己對於徐達穩妥的軍事看法的肯定,同時又撇了一眼擱那裝大蒜的常遇春。
“徐將軍、常將軍所言極是,此次北伐,戰略戰術至關重要。”
他的目光緩緩掃過眾人,最後落在朱標身上,“標兒,你對此有何看法?”
朱標微微一愣,隨即站起身來,他身著素色儒服,麵容清秀,舉止間透著儒雅。
他恭敬地行了一禮,說道:
“兒臣以為,北伐不僅是軍事上的較量,更是民心的爭奪。元廷暴政,百姓苦不堪言,我們應在進軍途中廣施仁政,安撫百姓,讓他們知道我大明是為他們謀福祉的。如此,方能得民心,穩固後方。”
朱元璋滿意地點了點頭:“標兒所言甚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此乃千古不變之理。”
不愧是咱的兒子,十三歲就這麽有眼光了。
但下一刻,朱元璋突然提高音量,語氣堅定道:
“此次北伐,朕要親征!”
此言一出,眾人皆驚。
徐達和常遇春對視一眼,眼中滿是驚訝。
他們原以為朱元璋會命他們二人為主將,自己坐鎮後方。
如今朱元璋要親征,雖然他們知曉朱元璋有仙人相助,又知曉未來,但這仍讓他們感到意外。
山東濱州境內的一個小鎮,正籠罩在一片血雨腥風中。
元軍的胡虜隊伍如同一群惡狼,在小鎮中肆意橫行。
他們為了向上邀功請賞,竟喪心病狂地將屠刀揮向無辜百姓,殘忍地殺良冒功。
小鎮的廣場上,被押來的百姓們驚恐萬分,他們的衣服破舊不堪,有的甚至打著補丁,頭發淩亂,臉上滿是汙垢和恐懼。
“南邊的漢人政權會替我們報仇的!”
一個年輕的百姓,雖然身形瘦弱,卻目光堅定,拚盡最後一絲力氣在元軍屠刀到來之前高喊著。
周圍的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的百姓,聽到這話,反應各異。
有人眼中含淚,暗中在眾人之中怒視著元軍,滿是皺紋的雙手緊緊握著,手上青筋暴起,仿佛在積蓄著怒火;
有人無奈地搖搖頭,雖然同情,但長期的苦難早已磨滅了他的鬥誌;
有人抱著哭泣的孩子,望著倒在血泊中的丈夫,眼神空洞,似已癡傻。
待元軍“滿載而歸”之後,圍觀的百姓紛紛上前尋找自己的親友。
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婦人,佝僂著身子,跌跌撞撞地在人群中穿梭,嘴裏不停地念叨著:
“我的兒啊,你在哪裏?”
她那枯瘦如柴的雙手顫抖著,在血泊中翻找,沾滿鮮血的雙手在破舊的衣衫上抹出一道道血痕,眼神中滿是絕望。
不遠處,一個年輕的女子癱坐在地,懷中抱著一具早已沒了氣息的屍體,正是她的父親。
她的眼神空洞,淚水早已幹涸,嘴唇微微顫抖,卻發不出一絲聲音。
周圍的百姓紛紛投來同情的目光,卻也隻能無奈地歎氣。
突然,不知何人唱道:
“月牙彎彎照破窯”
“阿爹埋在西山腰”
“元兵馬蹄卷黃沙”
“十戶共用一把刀”
眾人聽到這悲涼的歌聲,紛紛合唱了起來:
“哎呦呦北鬥星兒高”
“朱旗何時過石橋”
“鐵蹄踏碎百家碗”
“淚珠子泡飯苦難熬”
……
紫禁城東閣。
燭火搖曳,氣氛凝重而又熱烈。
朱元璋正與一眾文臣武將商議北伐之事。
朱元璋身著一襲明黃色的常服,頭戴黑色襆頭,端坐在主位之上,目光如炬,掃視著在座的眾人。
徐達、常遇春、李善長、劉基等人分坐兩旁,朱標則在一旁安靜地聽政,眼神中透著好奇與專注。
“今日召諸位來,還是為了商議北伐之事。”
朱元璋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我大明初立,雖根基未穩,但元廷殘黨仍在北方肆虐,對我大明虎視眈眈。若不北伐,百姓難有安寧之日,我等又何以為天下之主?”
“宣國公、誠意伯,不知如今北伐諸事籌備的如何了?”
李善長身著一襲華麗的朝服,頭戴烏紗帽,麵容和善,眼神中卻透著精明。
隻見他身形微微前傾,雙手恭敬地捧著笏板,臉上帶著一貫的沉穩與謹慎,說道:
“陛下,糧草輜重方麵,臣已著人全力籌備。江南之地雖經戰亂,但百姓感念陛下恩澤,各地富戶紛紛響應捐獻。”
“隻是運輸路途遙遠,北方道路崎嶇,又時有匪患,臣已安排精銳士兵沿途護送,確保糧草及時供應。但即便如此,臣仍擔心戰事一旦持久,糧草儲備恐難支撐,還需從長計議。”
身材清瘦,麵容白皙的劉基手持羽扇輕輕晃動,麵容清臒卻透著睿智。
他微微欠身,也不緊不慢地說道:
“陛下,情報方麵,臣早已廣布暗探於北方各地。”
“元軍內部腐敗,情報傳遞多有疏漏,我等已掌握了不少關鍵信息。隻是元廷近日似有所察覺,加強了戒備,後續情報收集恐會愈發艱難。此外,北方氣候寒冷,士兵冬衣的籌備也在緊張進行,臣已督促工部加快趕製。”
徐達猛地站起身,身上的黑色勁裝隨著動作發出細微的摩擦聲,他身姿挺拔如鬆,雙手抱拳,聲音洪亮:
“陛下,末將以為,戰略部署才是北伐之關鍵。元軍雖人數眾多,但內部派係林立,矛盾重重。我們可先以部分兵力佯攻大都,吸引元軍主力迴援,而後派精銳奇兵直搗元軍糧草囤積之地,斷其補給。待元軍大亂,主力部隊再全線出擊,定能大破元軍。”
離開食仙居之後,徐達把自己關在家,召集了一群自己手下的幕僚,進行了數次推演,發現還是按照曆史上的戰略進行最為穩妥。
徐達於此時道出自己的戰略想法,實際上是告知朱元璋,自己認為以曆史上成功的案例行事最為穩妥。
常遇春跟著霍然站起,他身材魁梧壯碩,滿臉絡腮胡,一身褐色戰甲更襯得他氣勢洶洶,“俺同意徐將軍所言!俺願率先鋒部隊,直插元軍腹地,殺他們個措手不及!那些元軍都是紙老虎,俺定要讓他們見識見識咱們大明軍隊的厲害!”
他一邊說,一邊揮舞著粗壯的手臂,仿佛已經置身於戰場之上。
隨後又說起具體戰略謀劃,實際上是他將曆史原有的作戰方案說了一遍。
朱元璋微微頷首,眼中露出讚賞之色,似是表達自己對於徐達穩妥的軍事看法的肯定,同時又撇了一眼擱那裝大蒜的常遇春。
“徐將軍、常將軍所言極是,此次北伐,戰略戰術至關重要。”
他的目光緩緩掃過眾人,最後落在朱標身上,“標兒,你對此有何看法?”
朱標微微一愣,隨即站起身來,他身著素色儒服,麵容清秀,舉止間透著儒雅。
他恭敬地行了一禮,說道:
“兒臣以為,北伐不僅是軍事上的較量,更是民心的爭奪。元廷暴政,百姓苦不堪言,我們應在進軍途中廣施仁政,安撫百姓,讓他們知道我大明是為他們謀福祉的。如此,方能得民心,穩固後方。”
朱元璋滿意地點了點頭:“標兒所言甚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此乃千古不變之理。”
不愧是咱的兒子,十三歲就這麽有眼光了。
但下一刻,朱元璋突然提高音量,語氣堅定道:
“此次北伐,朕要親征!”
此言一出,眾人皆驚。
徐達和常遇春對視一眼,眼中滿是驚訝。
他們原以為朱元璋會命他們二人為主將,自己坐鎮後方。
如今朱元璋要親征,雖然他們知曉朱元璋有仙人相助,又知曉未來,但這仍讓他們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