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外的巡捕很隨意的說道,“這間病房裏昨天夜裏發生了一起殺人案件,病房裏的病人還有陪護的都被兇手殺掉。”
“直到早上護士過來才發現,現場也是沒有任何線索。”
陳知文聽見這句話,腦子裏是一片空白,昨天還能一起說笑的人今天就成為冷冰冰的屍體。
要不是孟編輯昨天主動代替自己守在李明輝的病房,現在死掉的是不是就是自己?
陳知文這才感覺到,原來在民國,死亡這件事情距離自己是這麽近,他幾乎和死神是擦肩而過。
陳知文這才知道民國的本質。
民國是浪漫的,他有跨越生死的愛情故事。
但是民國同時也是黑暗的,像李明輝和孟編輯這樣堅守自己職業操守的人會遭到無盡的摧殘。
李明輝,他隻是一個盡職盡責的記者,他希望用自己的筆為社會掃除一點黑暗。
但是很可惜的是,他隻是一個普通的記者,他沒有過人的天賦,他沒有炫目的財富,他也沒有震撼的力量。
他隻是一個普通的記者,在這麽一個黑暗的時代,他能做的隻是在水裏不停的呐喊,直到淹死自己。
李明輝就這樣走了,走掉的還有那個看起來很憨厚的孟編輯。
陳知文在上海又多留了幾天,隻是為了參加李明輝和孟編輯的葬禮。
在葬禮上,幾乎全上海的記者都來到現場,他們都帶著穿著一身肅穆的黑色衣服,胸口上戴著一朵白花。
陳知文現在才知道那位孟編輯叫什麽名字,原來他叫孟祖光,和李明輝沒有牽掛不一樣,他有老婆有孩子。
葬禮現場,所有人都是眼含淚水,但是總是會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不知道從哪裏冒出來幾個殘廢的孩子,一個小男孩的右手隻剩下手肘,整個手掌都消失不見,旁邊有一個兩眼都瞎掉的小女孩,小女孩身上隻披著一件不知道是什麽材料做成的坎肩,光著腳踩在地上。
看見這些在葬禮人群中亂竄的孩子,陳知文的內心充滿了怒火,但是他又沒有辦法發泄出來。
能怎麽辦呢?
這些孩子的乞討聲頻頻傳出,每一次聲音都像鋼針一樣刺向陳知文的耳蝸,這些更像是嘲笑,嘲笑李明輝的舉動就是一場無用功。
可是李明輝的舉動真的隻是一場無用功嗎?
陳知文原本想要在心裏反駁,但是他很快就落落下來,看情況,好像是這樣的。
李明輝隻是一個小小的記者,一個小記者在報紙上發出這樣的聲音,揭露街頭乞討背後的秘密,他原本以為這樣會遏製這種情況的發生,稍微改善一下小乞丐的情況。
但是這隻是李明輝的一廂情願。
或許對那些小乞丐來說,保持現狀已經是最好的結局,要是大家都不給錢,他們的結局會變得更慘。
上海市十裏洋場,黃浦江兩岸是燈紅酒綠,但是誰能知道黃浦江裏到處都是屍體。
上海每年都會對黃浦江進行一次清理,每次清理都會翻出許多不知道已經扔下去多長時間的屍骨。
其中有許多屍體能看出來是屬於小孩子的。
李明輝想要讓這些孩子從采生折枝者的手中解放出來,但是陳知文知道這隻是李明輝天真的想法。
這些孩子有一些是人販子拐賣的,但是還有許多是被丟棄的,這裏隻不過是一整條產業鏈中最末端的環節,他不是單獨出現的。
李明輝還是太天真了,他們相信這個社會還是好的,相信這個社會還是有規則1的存在。
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唿籲解決的問題隻不過是水麵上泛起的漣漪,根源不是那些看起來非常可惡的人販子或者是參與者,而是整個社會背後那張龐大的利益網絡。
陳知文站在這裏,他想要改變這個情況,但是很可惜的是,他知道無論做出什麽努力,那些孩子的情況可能根本就不會得到改變。
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紀,在那個監控不發達的年代,依然有很多地方存在這種情況。
采生折枝這種古老的行業,似乎永遠都不會消失。
陳知文不想留在這個讓他憤怒卻又無可奈何的地方。
既然不能麵對,那他就隻能選擇逃避。
陳知文在葬禮結束之後就離開了上海,坐上了前往東京的輪船。
他買的還是二等艙,這次的配置還是和上次一樣,是個兩人間。
所有輪船的船艙好像都是一個樣子,相同的配置,相同的結構。
看著熟悉的船艙,陳知文感覺一切都是那麽熟悉,好像還是和李明輝待在船上。
但是當船艙裏進來一個陌生人的時候,陳知文知道這一切隻不過是自己的幻想,李明輝似乎是永遠都不會出現在自己麵前。
陳知文這次的舍友是個日本商人。
一開始他看見陳知文眼前一亮,用日語問陳知文來自哪裏,當陳知文告訴他自己是中國人的時候,他的臉直接就冷下來。
這個商人傲慢告訴陳知文,“你們應該去買三等艙,為什麽要買二等艙,占用寶貴的空間。”
陳知文看著那個日本商人鄙夷的眼神,並沒有去過多解釋,隻是冷冷地看著他在自己旁邊表演。
“你來日本幹什麽?”這位日本商人用傲慢的語氣問道。
“我在東京帝國大學學習。”陳知文迴答的也一點也不客氣。
當那個男人聽見陳知文在東京帝國大學學習之後,又露出另一副嘴臉,“你是你們中國人裏邊少有的聰明人,畢業之後可以加入我們日本國籍,為我們大日本帝國效力。”
這個日本商人本來就比較矮小,站起來陳知文感覺還沒有一米六,這還是穿著鞋子的高度,他本來想故作和藹的拍一拍陳知文的肩膀,但是發現自己這樣好像很尷尬後,隻是拍了拍陳知文的胳膊。
所謂的民族自信心就是靠自己的國家地位贏得的。
陳知文對這個日本商人的行為並不感到有什麽羞辱。
因為在這種事情上感到羞辱是一件不值得的事情。
“直到早上護士過來才發現,現場也是沒有任何線索。”
陳知文聽見這句話,腦子裏是一片空白,昨天還能一起說笑的人今天就成為冷冰冰的屍體。
要不是孟編輯昨天主動代替自己守在李明輝的病房,現在死掉的是不是就是自己?
陳知文這才感覺到,原來在民國,死亡這件事情距離自己是這麽近,他幾乎和死神是擦肩而過。
陳知文這才知道民國的本質。
民國是浪漫的,他有跨越生死的愛情故事。
但是民國同時也是黑暗的,像李明輝和孟編輯這樣堅守自己職業操守的人會遭到無盡的摧殘。
李明輝,他隻是一個盡職盡責的記者,他希望用自己的筆為社會掃除一點黑暗。
但是很可惜的是,他隻是一個普通的記者,他沒有過人的天賦,他沒有炫目的財富,他也沒有震撼的力量。
他隻是一個普通的記者,在這麽一個黑暗的時代,他能做的隻是在水裏不停的呐喊,直到淹死自己。
李明輝就這樣走了,走掉的還有那個看起來很憨厚的孟編輯。
陳知文在上海又多留了幾天,隻是為了參加李明輝和孟編輯的葬禮。
在葬禮上,幾乎全上海的記者都來到現場,他們都帶著穿著一身肅穆的黑色衣服,胸口上戴著一朵白花。
陳知文現在才知道那位孟編輯叫什麽名字,原來他叫孟祖光,和李明輝沒有牽掛不一樣,他有老婆有孩子。
葬禮現場,所有人都是眼含淚水,但是總是會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不知道從哪裏冒出來幾個殘廢的孩子,一個小男孩的右手隻剩下手肘,整個手掌都消失不見,旁邊有一個兩眼都瞎掉的小女孩,小女孩身上隻披著一件不知道是什麽材料做成的坎肩,光著腳踩在地上。
看見這些在葬禮人群中亂竄的孩子,陳知文的內心充滿了怒火,但是他又沒有辦法發泄出來。
能怎麽辦呢?
這些孩子的乞討聲頻頻傳出,每一次聲音都像鋼針一樣刺向陳知文的耳蝸,這些更像是嘲笑,嘲笑李明輝的舉動就是一場無用功。
可是李明輝的舉動真的隻是一場無用功嗎?
陳知文原本想要在心裏反駁,但是他很快就落落下來,看情況,好像是這樣的。
李明輝隻是一個小小的記者,一個小記者在報紙上發出這樣的聲音,揭露街頭乞討背後的秘密,他原本以為這樣會遏製這種情況的發生,稍微改善一下小乞丐的情況。
但是這隻是李明輝的一廂情願。
或許對那些小乞丐來說,保持現狀已經是最好的結局,要是大家都不給錢,他們的結局會變得更慘。
上海市十裏洋場,黃浦江兩岸是燈紅酒綠,但是誰能知道黃浦江裏到處都是屍體。
上海每年都會對黃浦江進行一次清理,每次清理都會翻出許多不知道已經扔下去多長時間的屍骨。
其中有許多屍體能看出來是屬於小孩子的。
李明輝想要讓這些孩子從采生折枝者的手中解放出來,但是陳知文知道這隻是李明輝天真的想法。
這些孩子有一些是人販子拐賣的,但是還有許多是被丟棄的,這裏隻不過是一整條產業鏈中最末端的環節,他不是單獨出現的。
李明輝還是太天真了,他們相信這個社會還是好的,相信這個社會還是有規則1的存在。
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唿籲解決的問題隻不過是水麵上泛起的漣漪,根源不是那些看起來非常可惡的人販子或者是參與者,而是整個社會背後那張龐大的利益網絡。
陳知文站在這裏,他想要改變這個情況,但是很可惜的是,他知道無論做出什麽努力,那些孩子的情況可能根本就不會得到改變。
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紀,在那個監控不發達的年代,依然有很多地方存在這種情況。
采生折枝這種古老的行業,似乎永遠都不會消失。
陳知文不想留在這個讓他憤怒卻又無可奈何的地方。
既然不能麵對,那他就隻能選擇逃避。
陳知文在葬禮結束之後就離開了上海,坐上了前往東京的輪船。
他買的還是二等艙,這次的配置還是和上次一樣,是個兩人間。
所有輪船的船艙好像都是一個樣子,相同的配置,相同的結構。
看著熟悉的船艙,陳知文感覺一切都是那麽熟悉,好像還是和李明輝待在船上。
但是當船艙裏進來一個陌生人的時候,陳知文知道這一切隻不過是自己的幻想,李明輝似乎是永遠都不會出現在自己麵前。
陳知文這次的舍友是個日本商人。
一開始他看見陳知文眼前一亮,用日語問陳知文來自哪裏,當陳知文告訴他自己是中國人的時候,他的臉直接就冷下來。
這個商人傲慢告訴陳知文,“你們應該去買三等艙,為什麽要買二等艙,占用寶貴的空間。”
陳知文看著那個日本商人鄙夷的眼神,並沒有去過多解釋,隻是冷冷地看著他在自己旁邊表演。
“你來日本幹什麽?”這位日本商人用傲慢的語氣問道。
“我在東京帝國大學學習。”陳知文迴答的也一點也不客氣。
當那個男人聽見陳知文在東京帝國大學學習之後,又露出另一副嘴臉,“你是你們中國人裏邊少有的聰明人,畢業之後可以加入我們日本國籍,為我們大日本帝國效力。”
這個日本商人本來就比較矮小,站起來陳知文感覺還沒有一米六,這還是穿著鞋子的高度,他本來想故作和藹的拍一拍陳知文的肩膀,但是發現自己這樣好像很尷尬後,隻是拍了拍陳知文的胳膊。
所謂的民族自信心就是靠自己的國家地位贏得的。
陳知文對這個日本商人的行為並不感到有什麽羞辱。
因為在這種事情上感到羞辱是一件不值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