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一次與餘甘和葛閑聊時,想到鄭旺冒認皇親一案。
他想起葛兒的母親是風塵女子,便問葛兒,母親卑賤,是不是特沒麵子?
正德從小就知道宮中有一種說法,即便貴為皇子,若非後妃所生,甚至繼位做皇帝了,仍是所謂的“都人子”,既“庶出皇子”的意思。
“都人子”會因母親地位低微覺得沒麵子的,正德也不例外。
他好奇心極重,隻要想到的,凡事都要一探究竟。
唯有謠言滿天飛的身世,卻從不想探知背後是否有隱情。
他想要做的,僅僅是對付造謠的幕後黑手。
正德問得沒頭沒腦的,葛兒還是真誠迴答:
“奴才找到母親就謝天謝地了,哪怕乞丐也是好的。”
正德自愧不如。
倘若讓他父皇秘密發落的鄭蓮兒是生母的話,他即位一年多來從不打聽她的下落,別人豈不因為他嫌棄生母而恥笑他嗎?
餘甘連母親都沒有,正德問她沒有母親是不是特別難受?餘甘答道:
“我原來有母親的,不知道為何就沒有了。”
她說話時,就像一隻螞蟻鑽進腦袋裏,臉色發白,難受得雙手抱緊腦袋。
正德想他連女孩子都不如,別說君臨天下,做一個男人都不配。
正德也想做好人,可就是管不住自己,他隻想過無拘無束的日子。
他的性格做富貴閑人再合適不過,可作為皇帝是不成的。
他將國家大事拋在一邊,自由自在過日子,卻不知道天下多少人因他貪圖玩樂而倒黴。
然而作為尋常意義上的好人,隻要良心發現,他也會認真做好事的。
他心裏納悶,父皇將鄭蓮兒藏在哪兒呢?
他叫來張永詢問,張永嚇得眼睛都綠了。
自從認蔣伸做幹爹後,大概從小沒有父愛——父親在他眼裏隻是無賴,張永打心眼裏認蔣老頭作爹的。
他在蔣老頭教導下認得好多大道理,跟劉瑾之流不可同日而語。
正德追查鄭蓮兒的下落,必會得罪張太後,引起不必要的爭端,甚至引發大亂,張永一聽簡直嚇壞了。
他跪下直言進諫:
“劉瑾要控製局麵,得罪許多左班官,他們不但恨劉瑾,恐怕對萬歲爺也不無怨氣。萬歲爺再得罪太後娘娘,一旦勢同水火,太後倘若與左班官聯合,下一道懿旨,隨便拉一堆理由,將萬歲爺廢了,另立新君,萬歲爺自問能控製局麵嗎?”
“你的團營和魏彬的三千營聽朕一人命令,就沒有可擔心的。照你說來,鄭蓮兒是真的?”
“隻是傳聞而已,流言蜚語何代沒有?不去理會便是。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正德見他不肯說實話,倒也沒有為難他了。
他傳來劉瑾,要劉瑾告訴他。
不料劉瑾更滑溜,他說司禮監和內閣一直沒閑著。
可先帝審案,對鄭蓮兒的處理結果沒有留案底,一時半會兒查不出來。
其實幾個月來,司禮監和內閣隻留意暗查造謠者的進展,從不尋查鄭蓮兒的下落。
鄭蓮兒若是假生母,事情好辦;若是真生母,可就得罪張太後了。
正德性子急,知道問誰都是白搭,知情者全都守口如瓶。他決定自己調派人手查訪。
司禮監與內閣一致認為案子必須尋找有利的新證據重審,重審結果妥當的話,便布告天下以止謠言。
如有新證據,則改變孝宗的判決,隻正德一人可做,臣子卻不可僭越。劉瑾早將擬定的方案奏告他了。
正德叫人搬來案宗,細細研讀,仍渾無頭緒。
可事情越難辦,他越要搞清楚,一連幾天興奮得吃不好睡也不好。
錢寧也發覺知情的全都三緘其口,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才悄悄將無名山莊女主人的信轉交給正德。
他請求正德先赦免他一次死罪,然後將信交給他。
正德看完,將信燒掉了。
他告訴錢寧:
“你對朕有大恩,朕欠你一個人情,隻是不可對第二人說起。”
“臣再糊塗也不敢亂說。”
過幾天,他叫來張永陪他到浣衣局走一趟。
他不願院中人見識他的真容,戴上綽吉我些兒給他造的大胡子。
不料餘甘對大胡子起好奇心,不僅要綽吉我些兒在她的上唇做上一抹胡髭,還要跟正德出去轉一轉。
正德擔心餘甘識破他的身份,本不讓她跟著,可她纏著不放,隻好一塊兒帶上。
浣衣局在德勝門裏,俗稱“漿家房”。
宮女們服役一定年限,一部分發放迴家,一部分知道太多宮中內幕的進浣衣局優養起來。
犯官女眷、犯案的女子須接受特殊刑罰的,也打入浣衣局。
內官二十四個衙門,唯有浣衣局不在皇城裏。
由四麵高牆圍起來的浣衣局,一樣也有樓台亭閣,隻是不如大內宏偉華麗而已。
正德帶著一行人走進浣衣局,過一道小門時,聽到遠處傳來錚錚琮琮的琴聲。
琴聲在秋風中顯得無比淒涼,讓人頓覺遠離俗塵,心中如一片明鏡。
正德不由自主停住腳步。
他靜聽一會兒,琴聲的格調驟然改變,一霎時如泣如訴,好比秋風入夜,癡男怨女情思纏綿,叫人聽得滿腹惆悵。
正德的音樂造詣很高,他後來依照唐太宗譜《秦王破陣樂》的做法,譜過一曲《殺邊樂》,在南都教坊盛行好一陣子。
他知道彈琴的人必定忽然心情驟變,才會在瞬間將一種格調變為另一種格調。
餘甘聽著琴聲,想起小時候一到日頭西斜,母親總是倚門唿喚她迴家。
她又想到她最後一次離開村子時,聽到素不相識的老頭彈琴,一霎時往事紛至遝來。
她迷迷糊糊流下兩行淚水,接著頭痛得快要裂開似的。
胡亂中用手指塞住耳朵,才好受一點。
正德蹲在她身邊,問她怎麽啦,她一句話也答不上來。
正德讓錢寧看顧她,他帶著張永向傳來琴聲的方向走去。
兩人轉過一片竹林,呈現在前麵的是一方池塘。
撫琴的女子,穿著一襲白衣坐在池中亭子上,遠遠看去猶如神仙中人。
正德讓張永在竹林中等著,他自個兒向亭子走去。
白衣女子指法又是一變,變得輕挑曼撚,曲調也柔和溫軟了,恰如慈母在朦朧入睡的孩子耳邊喃喃細語。
無形中似乎有一股吸力,正德雙腳像踏在棉花上,不由自主向女子走過去。
女子慈眉善目,神態安詳。正德走到跟前,撫琴的手忽然慢下來,連頭也沒有抬就問:
“皇帝,你來啦?”
正德吃了一驚,以為有人預先通報,泄露他的行蹤,可想想卻絕無可能。
接著又想很多可能性,也都沒有道理的。
“你怎麽知道我的?”
他覺得女子依稀臉熟,心想她沒準就是他來浣衣局要找的人。
“我在這裏,等待皇帝十年了。”
正德雖然猜測是他的生母,而且見識過她的神秘莫測,還是又吃一驚:
“你在等我?知道我必會來?”
女子雙手離開古琴,抬眼看正德一眼,也是大吃一驚:
“你是誰呢?”
“你都知道了。”
女子愣了好一陣子,忽然笑道:
“你戴著假胡子,還像小時候那麽頑皮。”
正德十分奇怪,他不願以真容示人戴上假胡子,白衣女子之前並未見麵,怎會斷定胡子是假的?
難道太年輕不該這麽長?看來得弄短才好。
“你怎麽知道是假胡子?”
“你父皇不是大胡子,你姥爺也不是大胡子,你哪來的大胡子呢?”
原來如此。正德已然認定白衣女子就是母親了。
白衣女子指著古琴邊的一碗清水說:
“天天一碗清水,等待皇帝也有幾年了。”
說罷咬破指頭,擠出鮮血滴在水裏,鮮血慢慢在水裏洇開了。
她抬頭看著正德說:
“皇帝此行不是想知道身世嗎?你的血滴進去,一切就明白了。”
正德雖然認定她是母親,聽她一說,還是咬破指頭,將鮮血擠進水裏來個滴血認親。
正如傳說的,兩團血像相互吸引似的抱成一團了。
“皇帝若還不相信,可叫外麵的隨從也過來試試。”
他們相信滴血認親,就像相信太陽從東邊出來似的。
“不用再試了,我相信。”
白衣女子伸出依然圓潤修長的手掌輕輕撫摸正德的臉,就像一陣柔軟的春風熨貼正德的心。
張太後也撫摸過他,可從來沒給他帶來過這樣美好的感覺。
女子輕歎一聲說:
“你還不叫我一聲娘嗎?”
這一聲輕輕的唿喚讓正德仿佛又迴到幼年,他渴望躺在白衣女子懷裏甜甜入睡。
可他從信中知道,白衣女子將他生下來後,他們再無接觸。
她最多混雜在眾多宮女中,默默無語看著他。
溫馨的感覺讓正德心裏不再顧慮,他甜甜喊一聲娘。
他見他娘展顏一笑時美得動人心魄,卻又那樣端莊慈祥。
他不明白他父親為何不要娘,將她弄到這地方,那封信也沒有寫明原因。
白衣女子說:
“皇帝剛才不是問娘怎麽知道你來了?娘現在告訴你,娘這十年來天天盼著你,琴聲專門為你一人彈的。十年磨練,琴也成精呀!皇帝才進門,娘就從琴索上感覺到了。”
正德聽過一個故事:
東漢蔡邕妙解琴韻,有一迴應邀赴鄰居宴會。才到門外,聽見裏麵的琴聲穩含殺氣,以為彈琴的人要謀害他,嚇得掉頭就跑。後來聽說彈琴的邊彈邊看螳螂捕蟬,不知不覺將螳螂的殺氣揉進琴聲中。
他當然相信母親所說是真的。
“難怪孩兒剛進門時,琴聲忽然變了。娘,跟孩兒迴去吧。”
“皇帝想叫娘做太後?”
“這是理所當然的。”
白衣女子站起來,緩緩向欄幹走去,一邊問:
“你實話告訴娘,娘跟張太後比誰更漂亮?”
“當然娘漂亮。”
“皇帝沒有說實話,娘隻要聽實話。”
正德覺得她們倆一時瑜亮,難分高下,可也不好實說,便說:
“與張太後比,娘像天上的仙女。”
這話原是要討好娘的,可他沒有想到恰好說到娘的心裏去。
原來白衣女子一向認為她和張太後比勝在氣質上。天仙與凡人,最大的差別自然在氣質上。
她含笑看著正德一陣子才說:
“張太後的身邊人說話不算數,喜歡娘的人說話也不算數,唯有皇帝這話似乎不假。”
她接著自言自語似的,“可有什麽用呢?我不怕張太後,迴宮做太後也沒有什麽了不起。不管怎麽說,皇帝是我十月懷胎生的。可做女人缺一樣東西,給個大羅神仙做又有什麽意思呢?缺少這樣東西,女人一生就沒有滋味了,還爭什麽地位呢?呂後如果不是碰上漢高祖,武後如果不是碰上唐高宗,她們一樣也是沒有心情爭權力。”
她被孝宗弄出宮後,一直耿耿於懷,以為孝宗更喜歡張太後。
正德卻沒有弄明白她缺一樣什麽東西,他想以後給她弄來便是。
此時他被娘美麗的樣子迷住了,沒有想太多。
白衣女子自歎自憐,舉手投足都有點像舞台上的動作,真是美極了。
他發現娘有點不對勁,心裏擔憂。
“娘,咱們迴去吧。”
“迴去?英宗爺沒有能保住他的生母,你父皇也沒能保住他的生母,皇帝知道原因嗎?”
正德老大不以為然。
“難道張太後會暗算娘?”
“娘倒也不怕她暗算。英宗爺和你父皇沒能保住生母,是因為他們年幼時,生母就被害了。皇帝已然成人,料那張太後也害不了娘。可娘這一入宮,宮中就不得安寧了,娘討厭那種日子。娘看到你登上帝位,又與你相認,此生願望已了,何必到宮中受苦呢?張太後能讓人相信皇帝是她生的,而且還能讓人相信她生下皇帝後又生一個孩子,這女人不簡單,娘也不想跟這種女人爭鬥。”
她其實還是怕張太後,並且對正德沒有信心。
進宮鬥不過太後;如果皇帝過來相認的行蹤暴露,張太後得知她尚在人世,非叫人殺她不可。
“不如這樣,孩兒在宮外頭給娘找一個住處,孩兒也討厭住在宮中。”
他想起葛兒的母親是風塵女子,便問葛兒,母親卑賤,是不是特沒麵子?
正德從小就知道宮中有一種說法,即便貴為皇子,若非後妃所生,甚至繼位做皇帝了,仍是所謂的“都人子”,既“庶出皇子”的意思。
“都人子”會因母親地位低微覺得沒麵子的,正德也不例外。
他好奇心極重,隻要想到的,凡事都要一探究竟。
唯有謠言滿天飛的身世,卻從不想探知背後是否有隱情。
他想要做的,僅僅是對付造謠的幕後黑手。
正德問得沒頭沒腦的,葛兒還是真誠迴答:
“奴才找到母親就謝天謝地了,哪怕乞丐也是好的。”
正德自愧不如。
倘若讓他父皇秘密發落的鄭蓮兒是生母的話,他即位一年多來從不打聽她的下落,別人豈不因為他嫌棄生母而恥笑他嗎?
餘甘連母親都沒有,正德問她沒有母親是不是特別難受?餘甘答道:
“我原來有母親的,不知道為何就沒有了。”
她說話時,就像一隻螞蟻鑽進腦袋裏,臉色發白,難受得雙手抱緊腦袋。
正德想他連女孩子都不如,別說君臨天下,做一個男人都不配。
正德也想做好人,可就是管不住自己,他隻想過無拘無束的日子。
他的性格做富貴閑人再合適不過,可作為皇帝是不成的。
他將國家大事拋在一邊,自由自在過日子,卻不知道天下多少人因他貪圖玩樂而倒黴。
然而作為尋常意義上的好人,隻要良心發現,他也會認真做好事的。
他心裏納悶,父皇將鄭蓮兒藏在哪兒呢?
他叫來張永詢問,張永嚇得眼睛都綠了。
自從認蔣伸做幹爹後,大概從小沒有父愛——父親在他眼裏隻是無賴,張永打心眼裏認蔣老頭作爹的。
他在蔣老頭教導下認得好多大道理,跟劉瑾之流不可同日而語。
正德追查鄭蓮兒的下落,必會得罪張太後,引起不必要的爭端,甚至引發大亂,張永一聽簡直嚇壞了。
他跪下直言進諫:
“劉瑾要控製局麵,得罪許多左班官,他們不但恨劉瑾,恐怕對萬歲爺也不無怨氣。萬歲爺再得罪太後娘娘,一旦勢同水火,太後倘若與左班官聯合,下一道懿旨,隨便拉一堆理由,將萬歲爺廢了,另立新君,萬歲爺自問能控製局麵嗎?”
“你的團營和魏彬的三千營聽朕一人命令,就沒有可擔心的。照你說來,鄭蓮兒是真的?”
“隻是傳聞而已,流言蜚語何代沒有?不去理會便是。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正德見他不肯說實話,倒也沒有為難他了。
他傳來劉瑾,要劉瑾告訴他。
不料劉瑾更滑溜,他說司禮監和內閣一直沒閑著。
可先帝審案,對鄭蓮兒的處理結果沒有留案底,一時半會兒查不出來。
其實幾個月來,司禮監和內閣隻留意暗查造謠者的進展,從不尋查鄭蓮兒的下落。
鄭蓮兒若是假生母,事情好辦;若是真生母,可就得罪張太後了。
正德性子急,知道問誰都是白搭,知情者全都守口如瓶。他決定自己調派人手查訪。
司禮監與內閣一致認為案子必須尋找有利的新證據重審,重審結果妥當的話,便布告天下以止謠言。
如有新證據,則改變孝宗的判決,隻正德一人可做,臣子卻不可僭越。劉瑾早將擬定的方案奏告他了。
正德叫人搬來案宗,細細研讀,仍渾無頭緒。
可事情越難辦,他越要搞清楚,一連幾天興奮得吃不好睡也不好。
錢寧也發覺知情的全都三緘其口,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才悄悄將無名山莊女主人的信轉交給正德。
他請求正德先赦免他一次死罪,然後將信交給他。
正德看完,將信燒掉了。
他告訴錢寧:
“你對朕有大恩,朕欠你一個人情,隻是不可對第二人說起。”
“臣再糊塗也不敢亂說。”
過幾天,他叫來張永陪他到浣衣局走一趟。
他不願院中人見識他的真容,戴上綽吉我些兒給他造的大胡子。
不料餘甘對大胡子起好奇心,不僅要綽吉我些兒在她的上唇做上一抹胡髭,還要跟正德出去轉一轉。
正德擔心餘甘識破他的身份,本不讓她跟著,可她纏著不放,隻好一塊兒帶上。
浣衣局在德勝門裏,俗稱“漿家房”。
宮女們服役一定年限,一部分發放迴家,一部分知道太多宮中內幕的進浣衣局優養起來。
犯官女眷、犯案的女子須接受特殊刑罰的,也打入浣衣局。
內官二十四個衙門,唯有浣衣局不在皇城裏。
由四麵高牆圍起來的浣衣局,一樣也有樓台亭閣,隻是不如大內宏偉華麗而已。
正德帶著一行人走進浣衣局,過一道小門時,聽到遠處傳來錚錚琮琮的琴聲。
琴聲在秋風中顯得無比淒涼,讓人頓覺遠離俗塵,心中如一片明鏡。
正德不由自主停住腳步。
他靜聽一會兒,琴聲的格調驟然改變,一霎時如泣如訴,好比秋風入夜,癡男怨女情思纏綿,叫人聽得滿腹惆悵。
正德的音樂造詣很高,他後來依照唐太宗譜《秦王破陣樂》的做法,譜過一曲《殺邊樂》,在南都教坊盛行好一陣子。
他知道彈琴的人必定忽然心情驟變,才會在瞬間將一種格調變為另一種格調。
餘甘聽著琴聲,想起小時候一到日頭西斜,母親總是倚門唿喚她迴家。
她又想到她最後一次離開村子時,聽到素不相識的老頭彈琴,一霎時往事紛至遝來。
她迷迷糊糊流下兩行淚水,接著頭痛得快要裂開似的。
胡亂中用手指塞住耳朵,才好受一點。
正德蹲在她身邊,問她怎麽啦,她一句話也答不上來。
正德讓錢寧看顧她,他帶著張永向傳來琴聲的方向走去。
兩人轉過一片竹林,呈現在前麵的是一方池塘。
撫琴的女子,穿著一襲白衣坐在池中亭子上,遠遠看去猶如神仙中人。
正德讓張永在竹林中等著,他自個兒向亭子走去。
白衣女子指法又是一變,變得輕挑曼撚,曲調也柔和溫軟了,恰如慈母在朦朧入睡的孩子耳邊喃喃細語。
無形中似乎有一股吸力,正德雙腳像踏在棉花上,不由自主向女子走過去。
女子慈眉善目,神態安詳。正德走到跟前,撫琴的手忽然慢下來,連頭也沒有抬就問:
“皇帝,你來啦?”
正德吃了一驚,以為有人預先通報,泄露他的行蹤,可想想卻絕無可能。
接著又想很多可能性,也都沒有道理的。
“你怎麽知道我的?”
他覺得女子依稀臉熟,心想她沒準就是他來浣衣局要找的人。
“我在這裏,等待皇帝十年了。”
正德雖然猜測是他的生母,而且見識過她的神秘莫測,還是又吃一驚:
“你在等我?知道我必會來?”
女子雙手離開古琴,抬眼看正德一眼,也是大吃一驚:
“你是誰呢?”
“你都知道了。”
女子愣了好一陣子,忽然笑道:
“你戴著假胡子,還像小時候那麽頑皮。”
正德十分奇怪,他不願以真容示人戴上假胡子,白衣女子之前並未見麵,怎會斷定胡子是假的?
難道太年輕不該這麽長?看來得弄短才好。
“你怎麽知道是假胡子?”
“你父皇不是大胡子,你姥爺也不是大胡子,你哪來的大胡子呢?”
原來如此。正德已然認定白衣女子就是母親了。
白衣女子指著古琴邊的一碗清水說:
“天天一碗清水,等待皇帝也有幾年了。”
說罷咬破指頭,擠出鮮血滴在水裏,鮮血慢慢在水裏洇開了。
她抬頭看著正德說:
“皇帝此行不是想知道身世嗎?你的血滴進去,一切就明白了。”
正德雖然認定她是母親,聽她一說,還是咬破指頭,將鮮血擠進水裏來個滴血認親。
正如傳說的,兩團血像相互吸引似的抱成一團了。
“皇帝若還不相信,可叫外麵的隨從也過來試試。”
他們相信滴血認親,就像相信太陽從東邊出來似的。
“不用再試了,我相信。”
白衣女子伸出依然圓潤修長的手掌輕輕撫摸正德的臉,就像一陣柔軟的春風熨貼正德的心。
張太後也撫摸過他,可從來沒給他帶來過這樣美好的感覺。
女子輕歎一聲說:
“你還不叫我一聲娘嗎?”
這一聲輕輕的唿喚讓正德仿佛又迴到幼年,他渴望躺在白衣女子懷裏甜甜入睡。
可他從信中知道,白衣女子將他生下來後,他們再無接觸。
她最多混雜在眾多宮女中,默默無語看著他。
溫馨的感覺讓正德心裏不再顧慮,他甜甜喊一聲娘。
他見他娘展顏一笑時美得動人心魄,卻又那樣端莊慈祥。
他不明白他父親為何不要娘,將她弄到這地方,那封信也沒有寫明原因。
白衣女子說:
“皇帝剛才不是問娘怎麽知道你來了?娘現在告訴你,娘這十年來天天盼著你,琴聲專門為你一人彈的。十年磨練,琴也成精呀!皇帝才進門,娘就從琴索上感覺到了。”
正德聽過一個故事:
東漢蔡邕妙解琴韻,有一迴應邀赴鄰居宴會。才到門外,聽見裏麵的琴聲穩含殺氣,以為彈琴的人要謀害他,嚇得掉頭就跑。後來聽說彈琴的邊彈邊看螳螂捕蟬,不知不覺將螳螂的殺氣揉進琴聲中。
他當然相信母親所說是真的。
“難怪孩兒剛進門時,琴聲忽然變了。娘,跟孩兒迴去吧。”
“皇帝想叫娘做太後?”
“這是理所當然的。”
白衣女子站起來,緩緩向欄幹走去,一邊問:
“你實話告訴娘,娘跟張太後比誰更漂亮?”
“當然娘漂亮。”
“皇帝沒有說實話,娘隻要聽實話。”
正德覺得她們倆一時瑜亮,難分高下,可也不好實說,便說:
“與張太後比,娘像天上的仙女。”
這話原是要討好娘的,可他沒有想到恰好說到娘的心裏去。
原來白衣女子一向認為她和張太後比勝在氣質上。天仙與凡人,最大的差別自然在氣質上。
她含笑看著正德一陣子才說:
“張太後的身邊人說話不算數,喜歡娘的人說話也不算數,唯有皇帝這話似乎不假。”
她接著自言自語似的,“可有什麽用呢?我不怕張太後,迴宮做太後也沒有什麽了不起。不管怎麽說,皇帝是我十月懷胎生的。可做女人缺一樣東西,給個大羅神仙做又有什麽意思呢?缺少這樣東西,女人一生就沒有滋味了,還爭什麽地位呢?呂後如果不是碰上漢高祖,武後如果不是碰上唐高宗,她們一樣也是沒有心情爭權力。”
她被孝宗弄出宮後,一直耿耿於懷,以為孝宗更喜歡張太後。
正德卻沒有弄明白她缺一樣什麽東西,他想以後給她弄來便是。
此時他被娘美麗的樣子迷住了,沒有想太多。
白衣女子自歎自憐,舉手投足都有點像舞台上的動作,真是美極了。
他發現娘有點不對勁,心裏擔憂。
“娘,咱們迴去吧。”
“迴去?英宗爺沒有能保住他的生母,你父皇也沒能保住他的生母,皇帝知道原因嗎?”
正德老大不以為然。
“難道張太後會暗算娘?”
“娘倒也不怕她暗算。英宗爺和你父皇沒能保住生母,是因為他們年幼時,生母就被害了。皇帝已然成人,料那張太後也害不了娘。可娘這一入宮,宮中就不得安寧了,娘討厭那種日子。娘看到你登上帝位,又與你相認,此生願望已了,何必到宮中受苦呢?張太後能讓人相信皇帝是她生的,而且還能讓人相信她生下皇帝後又生一個孩子,這女人不簡單,娘也不想跟這種女人爭鬥。”
她其實還是怕張太後,並且對正德沒有信心。
進宮鬥不過太後;如果皇帝過來相認的行蹤暴露,張太後得知她尚在人世,非叫人殺她不可。
“不如這樣,孩兒在宮外頭給娘找一個住處,孩兒也討厭住在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