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百年難遇的奇才,也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他幼年失怙,童年失恃,飽經人間滄桑,卻憑借頑強意誌,在困境中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三藩之亂時,他向圖海進獻奇策,主動請纓勸降王輔臣,以非凡的膽識成功解除京城重大危機。他剛正不阿,因不願與庸官同流合汙,寧可掛印而去,也不折損心中的道義。他才情並茂,以筆為伴,創作《長征草》《即次吟》等佳作,將所思所感、所見所聞,凝練成千古墨香。


    他就是平定三藩之亂的關鍵人物之一——周培公。


    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清早期軍事家、政治家和謀略家。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台、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公元1632年,明崇禎五年。周培公出生在湖北荊門的一個普通家庭。彼時的華夏大地,正深陷明末的動蕩泥沼。明朝統治搖搖欲墜,內部農民起義烽火連天,李自成、張獻忠等義軍勢力不斷壯大,攻城掠地;外部滿清鐵騎虎視眈眈,頻頻叩關,邊疆戰事吃緊。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朝不保夕,社會秩序瀕臨崩潰,經濟陷入停滯,餓殍遍野。


    周培公一出生,就被籠罩在這樣的亂世陰影之下。在他幼年時,父親不幸離世,家庭的頂梁柱轟然倒塌,這讓原本就普通的家庭瞬間陷入了困境,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母親孫氏柔弱的肩上,她含辛茹苦,努力維持著家庭的生計。


    然而,命運對這個家庭格外殘忍。周培公十歲那年,李自成的起義軍進攻荊郢。戰火紛飛中,百姓四處奔逃。孫氏與周培公在混亂中失散,孫氏為了不被李自成的部下侮辱,選擇自盡,周培公成了一名孤兒。《先賢詩佩》記載:“父早喪。先生娠甫十歲,李自成寇荊郢間,母孫夫人殉難死,先生落魄無依。”接二連三的沉重打擊,讓周培公的童年充滿了無盡的痛苦與悲傷。


    失去雙親的周培公,孤苦伶仃,無依無靠。他常常在街頭巷尾露宿,靠乞討為生。幸運的是,周培公的乳母龔氏找到了他,並將他收養。龔氏雖然家境貧寒,但她心地善良,視周培公如己出,想盡辦法讓周培公接受教育,鼓勵他努力讀書,將來出人頭地。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周培公勤奮刻苦。在那個書籍匱乏、教育資源稀缺的年代,獲取知識並非易事。周培公四處尋覓書籍,無論是儒家經典,還是曆史、兵法、天文、地理等各類書籍,他都廣泛涉獵,博采眾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周培公成為了一位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


    清朝初年,隨著天下局勢逐漸平定,社會秩序開始慢慢恢複。周培公也在這個時期踏上了自己的仕途之路。他最初在地方做一名小吏,後來依附顯赫者進入京城,擔任內閣供奉。《先賢詩佩》記載:“為州卒小吏,旋附顯者入都門,充內閣供奉。”


    不久之後,周培公又被派到振武將軍吳丹門下任職。在吳丹的麾下,周培公開始接觸到軍事事務。他跟隨吳丹四處征戰,參與了多次軍事行動。周培公也因此立下戰功,被朝廷錄為七品官員。《清史稿》記載:“佐振武將軍吳丹有勞,以七品官錄用。”


    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藩王勢力逐漸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其中,以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為首的三藩,擁兵自重,占據著南方的大片土地,在各自的藩地內,他們自行任免官員、征收賦稅,儼然成為了獨立的小王國。這些藩王的存在,嚴重威脅到了清朝中央政權的統一和穩定。於是,康熙帝決定撤藩,以此來削弱藩王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然而,康熙帝的這一決定,引發了三藩的強烈反抗。吳三桂率先在雲南起兵叛亂,他打出 “興明討虜” 的旗號,一時間,南方各地紛紛響應。吳三桂的軍隊迅速攻占了貴州、湖南等地,兵鋒直指長江。與此同時,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在廣東響應,耿精忠在福建起兵,三藩之亂全麵爆發。這場叛亂迅速蔓延,席卷了大半個中國,清朝的統治麵臨著巨大的危機。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康熙帝迅速做出了反應。他調集各路大軍,分兵進剿叛軍。但由於叛軍準備充分,來勢洶洶,清軍在初期的戰鬥中屢屢受挫,局勢變得異常危急。更為嚴重的是,在北方,王輔臣也在此時發動了叛亂。王輔臣本是吳三桂的舊部,後來投降了清朝,被任命為陝西提督,駐守平涼。起初,王輔臣並未明確表態支持哪一方,他在康熙和吳三桂之間搖擺不定,試圖坐收漁翁之利。然而,在吳三桂的不斷拉攏和誘惑下,王輔臣最終還是選擇了反叛清朝。


    王輔臣的反叛,讓局勢變得更加嚴峻。他的軍隊迅速占領了陝甘地區,切斷了清朝的西北防線,使得清軍腹背受敵。


    公元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康熙帝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征討大軍。周培公跟隨振武將軍吳丹來到西北戰場,參與到了這場平叛之中。


    圖海一到平涼,諸將勇氣頓增,紛紛請命攻城。周培公主動向圖海獻上了《取平涼策》,詳細闡述了自己對局勢的分析和破敵之策。他指出,陝西關中地區地勢險要,是天下的脊梁,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吳三桂此次造反,不及時從雲南取道四川進取陝西,而盤踞在湘鄂之間與荊襄官兵對峙,實為下策。如今王輔臣起兵造反,占據平涼,其勢力舉足輕重,關係到天下的安危。但王輔臣並非真心想要反叛清朝,他隻是貪圖高官厚祿,且與吳三桂之間也存在著利益分歧。若能派遣一位能言善辯之人前去勸降,王輔臣必然會懸崖勒馬,投降朝廷。這樣也就用不著興師動眾與他們硬碰硬了。


    周培公的計策與圖海的想法不謀而合,若能成功實施,必將對平定叛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於是,圖海決定將周培公招入自己的幕府,委以重任。《清史稿》記載:“圖海次潼關,以策幹之,客諸幕。”


    王輔臣手下的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周培公乳母龔氏的兒子)與周培公均是同鄉,曾屢勸王輔臣歸降,王輔臣舉棋不定。他們設法將內部情況寫成文字,用蠟丸封閉,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這一有利條件,自告奮勇,主動請纓,願冒死進城勸降王輔臣。


    圖海聞聽此事後十分高興,星夜趕寫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當即傳諭周培公進京,並親自在乾清宮召見。聽完周培公的設想後,康熙帝嘉封周培公為參議道台、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


    周培公帶著朝廷的諭降詔書,來到了平涼城下。他昂首挺胸,毫無畏懼之色,大聲向城上的守軍表明了自己的來意。守軍見狀,急忙通報了王輔臣。王輔臣得知周培公前來勸降,心中十分驚訝。他沒想到,在這兵臨城下的危急時刻,周培公竟然敢獨自前來。他心中既佩服周培公的勇氣,又對他的來意充滿了好奇。於是,他下令打開城門,放周培公進城。


    周培公進入平涼城後,徑直來到了王輔臣的營帳。王輔臣看到周培公,心中充滿了疑惑和警惕。周培公看出了王輔臣的疑慮,他不慌不忙,先是向王輔臣行了一個大禮,然後便開始了他的勸降之詞。


    周培公首先分析了當前的局勢,他指出,吳三桂雖然打著 “興明討虜” 的旗號,但實際上他隻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想要割據一方,恢複明朝隻不過是他的一個幌子。而王輔臣作為清朝的臣子,本應效忠於朝廷,如今卻跟隨吳三桂叛亂,不僅違背了自己的良心,也將自己和家人置於了危險的境地。他告訴王輔臣,清朝根基深厚,康熙帝聖明睿智,如今雖然遭遇了叛亂,但朝廷已經調集了各路大軍,全力平叛。叛軍雖然在初期取得了一些勝利,但畢竟是烏合之眾,難以與清軍長期抗衡。如果王輔臣繼續執迷不悟,最終必將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接著,周培公又談到了王輔臣的個人處境。他說,王輔臣本是一員猛將,在清朝的軍隊中也有著很高的威望。如今他叛亂,雖然能夠暫時得到一些利益,但卻失去了天下人的信任和尊重。而且,他的兒子王吉貞在京城為官,家人也都在京城,一旦他被朝廷視為叛逆,他的家人也將受到牽連。


    王輔臣聽了周培公的話,心中開始動搖。他也深知,吳三桂並非真心對待他,隻是把他當作一枚棋子,利用他來擴大自己的勢力。如果繼續跟隨吳三桂,自己的前途將一片黑暗。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王輔臣終於被周培公說服。王輔臣派龔榮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圖海獻平涼名冊,接受清廷招撫。


    圖海看到王輔臣受降,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了地。他立刻派人將此事上奏朝廷,康熙皇帝得知後,龍顏大悅,當即頒發赦詔,赦免了王輔臣的罪行。同時,康熙帝對周培公的才華和能力讚賞有加。


    周培公勸降王輔臣,立下赫赫戰功,這一壯舉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脅,而且剪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成為清朝平定三藩之亂的關鍵轉折點。朝廷對周培公的功績給予了高度認可,論功行賞之時,周培公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他並未向朝廷索要高官厚祿或金銀財寶,而是懷著一顆赤誠的孝心,唯一的請求便是為自己那在戰亂中殉節的母親請旌表。


    在周培公的心中,母親始終是他生命中最深刻的記憶,也是他心中最深的痛。如今,他有了為母親爭取榮譽的機會,自然不會放過。


    康熙帝聽聞周培公的請求後,被他的孝道深深打動。於是,康熙帝毫不猶豫地滿足了周培公的請求,下旨誥封周培公的母親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康熙皇帝還親自禦筆為孫氏撰寫祭文,規定了祭祀規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辦理。


    為母請旌這一事件,不僅體現了周培公對母親的深厚感情和孝道,也讓我們看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為人處世的原則。在那個功名利祿至上的時代,周培公能夠不為名利所動,堅守自己的內心,將孝道放在首位,實在是難能可貴。而康熙皇帝對周培公的恩寵和支持,也進一步彰顯了他作為一位英明君主的胸懷和遠見。他深知,隻有弘揚孝道,才能凝聚人心,鞏固國家的統治。因此,他對周培公的恩賞,不僅僅是對周培公個人的獎勵,更是對整個社會的一種引導和激勵。


    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後,被提拔為山東登萊道,負責管理當地的政務和軍事事務。


    在山東任職期間,周培公一心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負,為百姓謀福祉,為朝廷效力。然而,他卻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與當地總兵意見不合。總兵作為當地軍事的最高長官,手握重兵,在地方上有著極大的權力和影響力。他與周培公在許多事務的處理上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兩人常常因為意見不同而發生激烈的爭吵。


    周培公為人正直,性格剛直不阿,他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立場,對於總兵一些不合理的決策和行為,他總是毫不避諱地提出批評和反對意見。他認為,作為朝廷的官員,應該以國家和百姓的利益為重,不能為了個人的私利或者一時的安逸而做出損害國家和百姓的事情。然而,總兵卻並不認同周培公的觀點,他更加注重自己的權威和利益,對於周培公的反對意見往往置若罔聞,甚至還對周培公產生了不滿和怨恨。


    在這種情況下,周培公的工作開展得十分艱難。他的許多政策和措施都因為總兵的阻撓而無法順利實施,他的一些想法和建議也常常被總兵忽視。他感到自己的才華和抱負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不到應有的認可和支持。周培公與總兵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無奈之下,僅在任三年的周培公,便辭官迴到家鄉荊門。


    迴到家鄉後,周培公過上了悠閑的生活。他遠離了官場的紛爭和喧囂,開始專注於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他整日教導三個兒子讀書,從不輕易外出。有時候也寫詩助興,他的大部分詩詞,收集在《介庵草》中,文學價值很高。


    公元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西北的局勢風雲突變,蒙古族首領噶爾丹率眾反清。噶爾丹野心勃勃,妄圖稱霸北方,他的軍隊一路燒殺搶掠,所到之處生靈塗炭,百姓們苦不堪言。他的叛亂行為嚴重威脅到了清朝的邊疆安全和國家穩定,使得整個西北邊疆陷入了一片動蕩之中。消息傳來,康熙皇帝龍顏大怒,決定禦駕親征,平定噶爾丹的叛亂。


    賦閑在家的周培公得知這一消息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盡管自己已經遠離官場多年,但他那顆熾熱的愛國之心依然跳動不息。他覺得自己不能再置身事外,必須為國家出一份力。於是,周培公向朝廷上書,詳細陳述了自己對平定噶爾丹叛亂的看法和建議。


    在這份上書中,在這份上書中,周培公充分展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深刻的戰略眼光。他首先分析了噶爾丹軍隊的特點和優勢。噶爾丹的軍隊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強,善於長途奔襲和野外作戰。他們熟悉草原地形,能夠在廣闊的草原上迅速集結和分散,給清軍的圍剿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而且,噶爾丹善於利用蒙古各部之間的矛盾,拉攏一些部落,壯大自己的勢力。


    針對噶爾丹軍隊的這些特點,周培公提出了一係列針對性的戰略戰術。他建議清軍在作戰時,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火器優勢,利用火炮、火槍等武器,對噶爾丹的騎兵進行遠程打擊。同時,要加強對騎兵的訓練,提高清軍騎兵的戰鬥力和機動性,以便在戰場上能夠與噶爾丹的騎兵相抗衡。在戰術上,周培公主張采取分進合擊的策略,將清軍分成多路,從不同的方向對噶爾丹的軍隊進行包圍和攻擊,使其首尾不能相顧。


    此外,周培公還強調了後勤保障的重要性。他指出,由於戰爭發生在邊疆地區,交通不便,物資運輸困難,因此清軍必須要建立完善的後勤保障體係,確保軍隊的糧草、武器等物資能夠及時供應。同時,他還建議在邊疆地區設立屯田,讓士兵們在戰爭間隙進行耕種,以減少對後方物資的依賴。


    除了軍事方麵的建議,周培公還在政治上提出了一些見解。他認為,清朝應該加強對蒙古各部的籠絡和管理,分化噶爾丹的勢力。通過冊封、賞賜等方式,拉攏那些對清朝忠心耿耿的部落,讓他們與清朝一起對抗噶爾丹。同時,要加強對邊疆地區的行政管理,推行漢化政策,促進民族融合,增強邊疆地區對清朝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周培公的這份上書,言辭懇切,分析透徹,提出的建議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康熙帝在收到這份上書後,對周培公的才華和忠誠再次給予了高度評價。於是,康熙帝決定再次啟用周培公,任命他為盛京提督,負責戍邊事務。


    盛京,作為清朝的龍興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不僅是清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抵禦北方外敵入侵的重要防線。


    在盛京任職期間,周培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戍邊工作中。他積極整頓軍隊,加強軍事訓練,提高士兵們的戰鬥素質。他親自巡視邊境防線,了解地形地貌,修築城牆,增設烽火台,嚴密監視著邊疆的動靜。在周培公的努力下,盛京的軍事防禦得到了顯著加強,軍隊的戰鬥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除了軍事方麵的工作,周培公還十分關注盛京當地的民生。他經常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的生活狀況和需求。他發現,由於盛京地處邊疆,氣候寒冷,土地貧瘠,百姓的生活十分艱苦。而且,當地的教育水平也相對較低,很多孩子都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針對這些問題,周培公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他鼓勵百姓開墾荒地,引入適合作物,組織技術培訓,提升農民耕作能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同時,他還積極籌措資金,修建學校,聘請教師,為孩子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


    在處理民族關係方麵,周培公也展現出了卓越的智慧和胸懷。盛京地區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他們有著各自獨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周培公尊重各民族的差異,倡導民族平等和團結。在他的努力下,各民族之間的關係融洽。


    周培公在盛京的出色表現,再次證明了他的能力和價值。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位忠臣良將的擔當和責任。然而,長期的勞累和艱苦的環境,逐漸侵蝕著周培公的身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


    公元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周培公在盛京提督任上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九歲。


    縱觀周培公的一生,他從一個孤苦伶仃的孤兒,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才華,逐漸嶄露頭角,成為了清朝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三藩之亂中,憑借著智慧和勇氣,成功勸降王輔臣,為平定叛亂立下了赫赫戰功。有功之後,他唯一的要求就是為母親請旌,可見他是一個至孝之人。他心係百姓,關注民生,無論是在地方任職還是在邊疆戍守,始終將國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從十歲到六十九歲,周培公做了五十九年的孝子。從康熙十三年到康熙四十年,周培公做了二十七年忠臣。他的一生,是忠誠與擔當、智慧與勇氣、善良與正直的完美結合。


    在曆史的長河中,周培公或許隻是一個短暫的瞬間,但他的光芒永遠不會被掩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的參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田布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田布衣並收藏曆史的參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