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譽為滿清第一功臣,也被罵作大明第一罪臣。他是皇太極的心腹謀士,也是清朝規製的奠基者。他製定進兵方針,計取中原,為清朝的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建立國家製度,確定寬容政策,為清朝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他就是曆四世輔三主的大清第一文臣——範文程。


    範文程,字憲鬥,號輝嶽,遼東沈陽人。清朝初期政治家、謀略家、開國重臣,清太宗皇太極的心腹謀士。


    公元1597年,明萬曆二十五年。範文程出生於遼東都指揮使司,沈陽中衛文官屯。範文程是個不折不扣的名門之後,他的遠祖是宋代名臣範仲淹。範氏一族自範仲淹起,世代為官。範仲淹之孫範正國在靖康之變後南遷江西臨川,後又遷至樂平。明洪武年間,範文程的七世祖範嶽,在擔任雲夢縣丞時觸犯律法,被流放到了遼東沈陽衛,便世居沈陽。範文程的曾祖範鏓被任命為兵部尚書,但沒有去上任。他的祖父範沈做到沈陽衛指揮同知。他的父親範楠,沒有官職。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範文程,自幼便接受了係統而嚴格的儒家教育。他少年好學,聰穎敏捷,在祖父和父親的悉心教導下,飽讀詩書,稍長便有了出眾的文采。


    公元1615年,明萬曆四十三年。十八歲的範文程與其兄範文寀,在沈陽縣學考取了秀才。《清史稿》記載:“文程少好讀書,穎敏沉毅,與其兄文寀並為沈陽縣學生員。”


    然而,當時的明朝,已呈現出一派遲暮之景。


    政治上,朝廷內部腐敗叢生,宦官專權與文官集團的黨爭愈演愈烈,官員們結黨營私、貪汙受賄成風,嚴重削弱了明朝政府的統治能力。


    經濟上,明朝的財政狀況日益惡化。一方麵,土地兼並現象極為嚴重,大量土地被皇室、貴族和官僚所占有,普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生活陷入困境;另一方麵,為了應對內憂外患的局麵,明朝政府不斷增加賦稅,百姓的負擔愈發沉重。再加上當時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如旱災、水災、蝗災等,導致糧食產量大幅下降,許多地方出現了嚴重的饑荒,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


    軍事上,明朝麵臨著來自北方後金政權和內部農民起義軍的雙重威脅。後金在努爾哈赤的領導下,勢力不斷壯大,對明朝的遼東地區發起了多次進攻,明朝軍隊在戰場上屢戰屢敗,失地喪城。而內部的農民起義軍,如李自成、張獻忠等領導的起義隊伍,也在各地迅速崛起,他們反抗明朝的統治,攻城略地,使得明朝政府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


    在隨後的歲月裏,範文程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卻始終未能更進一步。


    公元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八旗軍攻下撫順,範文程歸降了後金。關於範文程歸降後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八旗軍攻下撫順後,大肆擄掠,並將所得人畜分別賞賜給有功官兵,降民編為一千戶。《清太祖實錄》記載:“論功行賞,將所得人畜三十萬散給眾軍,其降民編為一千戶。”範文程就在這些被擄的降民之中,然後被分到了鑲紅旗下,做了卑微的仆役,他在鬱鬱中度過了近九年的漫長歲月。


    另一種說法是《清史稿》中的記載,說範文程與其兄範文寀主動求見努爾哈赤,投降後金,受到了努爾哈赤的重用。不過,《清史稿》的記載是有疑點的,因為範文程當時還是一個平庸之輩,再加上努爾哈赤非常瞧不起漢族士大夫和讀書人,大概率不會接見和重用範文程。更重要的是,範文程自投降開始,在清朝史料中消失了很久,直到皇太極時期才重新出現在史料中,如果範文程真的被努爾哈赤重用,史料不可能沒有記載,這與《清史稿》中的“器之”、“善遇之”不相符合。《清史稿》之所以會這樣描述,可能是因為後來範文程的功勞實在太大,因此在《清史稿》和《清實錄》中采取了“陰陽敘事”的方式,既不得罪努爾哈赤,也不得罪範文程。


    但無論哪種說法,範文程從此開始了他在後金的生涯。


    公元1626年,後金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逝世,皇太極繼承汗位。


    公元1629年,後金天聰三年。為了拉攏廣大知識分子和消弭努爾哈赤時期尖銳的滿漢矛盾,皇太極設立文館,正式發布汗諭,決心啟動科舉考試。《清太宗實錄》記載:“自古國家,文武並用,以武功戡禍亂,以文教佐太平。朕今欲振興文治,於生員中考取其文藝明通者,優獎之,以昭作人之典,請貝勒以下,滿、漢、蒙古家有生源者,俱令考試。”範文程就是從這次科舉選拔中脫穎而出的,他被選入文館成為骨幹,從此走上了皇太極的心腹謀臣之路。


    這一年,範文程三十二歲。在這一時期,範文程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謀略。


    同年,皇太極在範文程的建議下,繞道蒙古地區,千裏奔襲明朝薊鎮防區的薄弱地區。範文程不僅參與了整個作戰的謀劃,對進軍路線、方法等方麵提出了建議,還親自參與了作戰。他先是招撫了潘家口、馬欄峪、山屯營等五城的官兵,接著親率槍炮手,擊退了圍攻大安口城的明軍,隨後又奉命隨同參將英俄爾岱等留守遵化,策應大部隊的進攻。麵對明軍的瘋狂反撲,範文程靠著機智英勇,擊退了明軍。因戰功顯著,範文程被授予遊擊將軍的世襲職位。


    此次戰役後,皇太極一路勢如破竹,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煥在北京廣渠門和左安門擊退皇太極,保衛了北京城。然而,不久後袁崇煥被捕入獄,崇禎帝以謀反大逆罪淩遲處死了他。關於袁崇煥的死因,眾說紛紜,其中有一種說法是他被範文程獻反間計害死的,但是這種說法目前還沒有可靠的史料佐證。


    公元1631年,後金天聰五年。皇太極統軍進攻明朝的大淩河城,城內的五百餘名蒙古降兵暗中叛逃,皇太極大怒,要將這些降兵全部抓來殺掉,範文程從容勸諫皇太極,並單槍匹馬前往去勸降,結果降兵悉數歸降。此時西山的明軍據險而守,雙方僵持不下,又是範文程單騎前往勸降,使得明軍開門迎降。皇太極大喜過望,將歸降之人都賜給了範文程。


    公元1632年,後金天聰六年。皇太極帶領軍隊去征討察哈爾,林丹汗聽說後,就帶著部落民眾逃走了。皇太極打算對明朝的宣府、大同用兵,範文程和文館的同事寧完我、馬國柱上書,一致認為相較於進攻宣府,攻打山海關是更為明智的選擇,這一建議是基於對當時軍事形勢的深入分析和戰略考量。五月下旬的時候,皇太極駐紮在歸化城,讓文館的官員們一起商量接下來的行動計劃。六月初,範文程和寧完我、馬國柱一起向皇太極上奏了他們商議好的行動計劃。


    公元1633年,後金天聰七年。明朝將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有意渡海來投,但心裏沒有底。範文程奉命與親王、貝勒一同前往,向三人宣示皇太極恩信,徹底打消了三人的疑慮,歸降的三人被破例分別封為恭順王、懷順王、智順王,史稱 “三順王”。


    後來在破旅順、收平島、討朝鮮、撫定蒙古等重大戰略中,範文程良策不斷,展現出了他傑出的戰略眼光和深謀遠慮。


    公元 1636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極正式稱帝,改國號“大清”,定都盛京(今沈陽),改元崇德。皇太極稱帝後,將文館擴建改為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範文程被任命為內秘書院大學士,世職進為二等甲喇章京。為了適應需要,皇太極創建了漢軍八旗,要選一人當旗主,朝廷上下一致首推範文程出任漢八旗旗主,但皇太極卻說:“範章京才堪勝比,但固山一軍耳,朕方資為心膂,其別議之。”皇太極的言外之意就是讓範文程任漢八旗旗主,太大材小用了。


    此時的範文程,雖然官職不算最高,但他逐漸成為了皇太極的肱股之臣,幾乎參與到了所有機密和決策。涉及到國家重要政務,皇太極都會召範文程入宮問計,範文程經常很晚才能出宮,有時他還未來得及吃飯,又被召入宮中議事。皇太極每次商議軍國大事前,都會問一句:“範章京知否”,得到否定答案後,又常反問:“何不與範章京議之”。範文程生病無法處理的事務,皇太極也要一直等其病愈後處理。撫諭各國敕書,也都是由範文程來寫,最初皇太極還要審閱,後來幹脆不再看了,認為不會出現謬誤。


    可以說,此時的範文程已經成了皇太極離不開的左膀右臂。範章京,也成了大清朝堂之上博學與權威的代名詞。而範文程也感恩圖報,殫心竭力,操勞國事,在皇太極的信任下,範文程參與製定了清朝的許多重要政策和製度,為清朝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1643年,清崇德八年。皇太極在沈陽清寧宮突然猝死,享年五十二歲。由於他生前沒有冊立皇太子,也沒有留下傳位遺詔,清朝的皇位繼承再次陷入了激烈的爭奪之中。在這場權力角逐中,最有實力競爭皇位的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


    豪格從少年時期就征戰沙場,弓馬嫻熟,在多次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二十四歲時,豪格進封為和碩貝勒,執掌八旗之一的正藍旗,後來又被封為和碩肅親王。在著名的鬆錦大戰中,豪格率部斬殺明軍將領一百餘人,殺死明軍士兵一千六百多人,並與濟爾哈朗一起,先後攻克塔山、鬆山,為鬆錦之戰的勝利立下了大功。豪格在皇太極的兒子中軍功最多,能力最強,又是長子,在皇位繼承上具有一定的優勢。然而,豪格做事不夠謹慎,曾多次犯錯,受到降爵降職處分。他親手殺死自己的妻子一事,也讓他的威信受到了影響。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比豪格小三歲。他從小聰明睿智,深受努爾哈赤喜愛,八歲時就參與國政。十七歲上陣殺敵後,多爾袞英勇善戰,胸有謀略,屢立戰功,成為正白旗旗主,後來被封為和碩睿親王。他率領的白旗軍在戰場上幾乎所向無敵,參加了曆次重要戰役,軍功顯赫。多爾袞的同母兄阿濟格、同母弟多鐸,也都是著名的猛將,他們率領的兩白旗堅決支持多爾袞繼承皇位。多爾袞在軍功、能力和聲威等方麵都不遜色於豪格,且雄心勃勃,素有大誌,一心想要登上皇位,幹一番大事業。


    在宗室親王中,禮親王代善資曆最老、年齡最大、威望最高。他和兒子掌管著正紅、鑲紅兩旗,兒孫眾多,實力很強。代善當年極力推舉皇太極登位,如今他也傾向於推舉皇太極的兒子豪格。正黃旗、鑲黃旗是由皇太極親自統領的,其親信將領索尼、鼇拜等人,都願意擁戴皇太極的兒子,甚至揚言,如果讓別人當了皇帝,他們就自殺,以報答皇太極的恩情。執掌鑲藍旗的濟爾哈朗,與皇太極關係密切,也傾向於豪格。這樣一來,豪格在滿洲八旗中得到了六旗的支持,看似占據了明顯的優勢。


    然而,多爾袞和兩白旗的將士們堅決反對豪格繼位,他們不惜用武力相威脅,甚至聲稱當年皇太極登位就是非法的。兩白旗雖然人數沒有其他六旗多,但戰鬥力十分強悍,如果真的爆發內戰,雙方勢均力敵,都沒有必勝的把握。代善為人溫和,善識大體,決不允許大清發生內戰。於是,代善和親王貴族們經過多方商議,反複醞釀,最終達成了一個折中方案:豪格和多爾袞各讓一步,都不登位,而是在皇太極的其他兒子中選一人繼承皇位,由多爾袞攝政。


    皇太極有十一個兒子,存活了八個,其中福臨是皇太極的第九子,時年六歲。多爾袞考慮到自己攝政的需要,自然希望選一個年齡小的皇帝,於是經過再三協商,福臨被選中。就這樣,福臨登上了皇位,即順治帝,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這場皇位繼承之爭,以一種相對和平的方式得到了解決,避免了清朝內部的分裂和內戰。


    在這場權力更迭的風暴中,範文程作為皇太極時期的重要謀士,沒有明確表態支持任何一方,而是選擇保持中立。他的這種做法,既顯示了他的政治智慧,也體現了他在複雜政治環境中的無奈。


    不久,範文程遭遇了一場個人的屈辱——多鐸奪妻事件。


    多鐸是多爾袞的同母弟弟,鑲白旗旗主,他勇猛善戰,但性格粗暴,生活作風也不檢點。多鐸早就聽聞範文程的妻子年輕貌美,垂涎三尺。他趁範文程上朝時,闖入範府,強行帶走了範文程的妻子。範文程得知此事後,猶如五雷轟頂。但麵對多鐸這樣的皇親國戚,他卻敢怒不敢言。範文程既不敢去多鐸王府中要人,也不敢向多爾袞稟報此事,隻能獨自咽下這口屈辱。


    此事傳出後,引起了許多王公貴族的不滿和指責。他們認為多鐸的行為實在有失體統,不僅侮辱了範文程,也損害了朝廷的尊嚴和形象。多爾袞得知此事後,也對弟弟的行為感到氣憤。為了平息眾怒,維護朝廷的穩定,多爾袞下令對多鐸進行處罰,罰多鐸一千兩銀子,剝奪其十五個牛錄,並將範文程的妻子送還。


    這場奪妻事件,對範文程的打擊極大,但範文程並沒有因此而怨恨清朝,也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抱負。在多爾袞攝政期間,範文程與多爾袞之間的關係變得十分微妙。一方麵,範文程是皇太極時期的老臣,深受皇太極的信任和重用,他對皇太極忠心耿耿,內心深處更傾向於維護皇太極一脈的統治。而多爾袞則是憑借著自己的實力和謀略,在權力鬥爭中逐漸掌握了朝政大權,他的野心和權力欲望也在不斷膨脹,兩人在政治立場和利益上存在著一定的分歧。另一方麵,範文程又不得不承認多爾袞的才能和領導能力,因此,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範文程還是選擇了與多爾袞合作。


    公元1644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亡。範文程對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做了分析,隨即上書攝政王多爾袞,詳細地闡述了奪取中原的基本方針和政策,並奏請立即出兵入關,奪取天下。多爾袞緊急召迴了在蓋州湯泉養病的範文程,共同商議大計。


    範文程為多爾袞出謀劃策,對清王朝的戰略做出了重要調整,一是將戰爭性質從對明王朝的掠奪性戰爭,轉變為爭奪全國最高統治權的戰爭;二是將戰爭對象轉為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範文程指出了大順軍的種種行徑不得民心,要趁大順政權立足未穩,盡快入關。他更是向多爾袞強調了申嚴紀律,秋毫勿犯的重要,明確指出用兵的戰略目標是進取中原,定鼎天下。多爾袞充分肯定並大力實施了範文程的建議,並親自帶領多鐸、阿濟格等八旗王公大臣,統領滿蒙漢官兵十餘萬,揮兵入關。


    同年,多爾袞以明將吳三桂歸降為契機,擊潰大順軍,大步走進了紫禁城內的武英殿,實現了多年以來入主中原的夙願。


    清軍入關後,擺在他們麵前的是一個千瘡百孔、滿目瘡痍的國家,局勢異常複雜。明朝的忠臣遺老們對清朝的統治心存疑慮,投降李自成的官吏們也在觀望,飽受戰禍的黎民百姓更是人心惶惶。如何穩定局勢、安撫民心,成為了清朝統治者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這時,範文程再次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憑借著自己卓越的政治智慧和豐富的經驗,襄助多爾袞製定了多種政策和措施,如厚葬崇禎帝、安撫子遺,舉用廢官,征考文獻,更定律令,廣開言路,廢除加派的田賦,稅收政策等。這一係列政策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安撫了百姓,緩解了民族之間的矛盾,有利於大清政權站穩腳跟。


    此時的大清王朝,多爾袞是麵子,範文程則是裏子。對於清朝的統一和穩定,範文程的功勞不在多爾袞之下。《清史稿》對範文程評價是:“文程定大計,左台讚襄,佐命勳最高。”後來的康熙帝也評價範文程:“文程之策,可抵百萬雄兵!”


    正當範文程勵精圖治業績顯著的時候,朝中政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使他不得不抑製雄心壯誌,置身中樞之外。


    隨著清軍陸續平定明朝殘餘勢力和起義軍後,擅權的多爾袞將注意力轉到了政務之上。多爾袞初晉叔父攝政王,再升皇叔父攝政王,最後竟當上了皇父攝政王,大有取代順治帝位之勢。範文程受到皇太極特別的恩寵,他銘記這份恩情,想著要報答,於是竭盡全力對朝廷盡忠。範文程看到朝廷的政治局勢一天天發生變化,多爾袞權力極大,甚至威脅到了皇帝。他的同僚剛林,為了獲取恩寵,背叛了舊主,轉而依附多爾袞。這樣一來,順治的皇位處境非常危險,範文程心裏對此十分不滿。再加上幾年以前豫王多鐸奪己妻遭罰,難免有恨,他擔心多鐸會依仗多爾袞的權勢來報複自己。


    形勢非常明顯,範文程要想晉爵加祿牢居相位,避免多鐸謀害,就得背離棄幼君投靠多爾袞。要想保持氣節,忠貞不渝,就要得罪多爾袞,那樣的話恐怕身家性命難保。左思右想,進退兩難。最後,範文程決定稱病居家。此事當然引起多爾袞不滿。因此,盡管範文程於開國定製大有貢獻,威望甚高,從順治元年起就名列大學士之首,但多爾袞對剛林、馮銓、祁充格三位大學士更為信用,範文程逐漸被排除於議政之外。


    公元1651年,清順治八年。多爾袞病逝,大學士剛林和祁充格因為諂媚依附多爾袞,擅自篡改《太祖實錄》,並刪除了關於大福晉阿巴亥等人的事跡,被判處死刑。範文程也是參與篡改的人之一,刑部初步提議革除他的官職,解除他的職務,並沒收他的家產。經過諸王大臣的再次審議,他們建議僅革除範文程的官職,讓他通過贖罪的方式繼續留任。


    但順治下諭為範文程開脫,認為範文程曾在太宗朝效力,且在盛京期間,並未參與貝子碩讬的罪行。後來他知道多爾袞的行為悖逆,就托病在家,這一點大家也都知道。多爾袞安排剛林等人時,因為範文程不合他的心意,所以並未安排範文程。現在範文程被革職,他可以通過贖罪的方式繼續留在原職位上。以前他犯下的過錯已經處理完畢,今後在擔任的職務上,他應當發誓忠誠,盡心報效。


    不久之後,範文程就恢複了官職。


    公元1652年,清順治九年。範文程遇恩詔,複進世職為一等子爵,並授予議政大臣,任《太宗實錄》總裁官。範文程繼續盡心竭力佐治國政。


    公元1654年,清順治十一年。範文程因病多次上疏乞休,順治隻得下旨令其暫時解任,待其病愈再召用。同年,為表彰範文程的功績,順治兩次加封範文程少保兼太子太保以及太傅兼太子太師。


    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範文程病逝,享年七十歲。他的才能和貢獻得到了清廷的高度認可。康熙帝不僅賜予他"文肅"的諡號,還親筆為他題寫"元輔高風"四個字,以示對這位開國元勳的最高褒獎。


    縱觀範文程的一生,他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曆史人物。


    一方麵,他作為清朝的開國功臣之一,他的謀略和決策對清朝的統一和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才能為清朝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另一方麵,他作為一個漢人,幫助滿清攻打自己的母國,給了明朝致命一擊,被一些人視為漢奸。


    然而,從曆史的角度來看,範文程的選擇也是有其時代背景。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社會動蕩不安,百姓生活困苦,大明王朝已經爛到了骨髓。後金則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領導下,逐漸崛起,展現出了強大的實力和活力。範文程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他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而且,範文程在明朝隻是一個秀才,沒有官職在身,他所有的仕途經曆都是在後金以及清朝朝堂上,這也是後來乾隆皇帝編撰《貳臣傳》的時候,將範文程排除在外的重要原因。


    我們應該以客觀、公正的態度看待範文程,既要肯定他的貢獻和成就,也要理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麵臨的抉擇。我們可以說他放棄了漢人身份和民族大義,但罵他是大明第一罪臣和漢奸,還有待商榷。


    客觀來說,範文程的一生,隻是一位小人物,一邊擺脫困苦的命運,一邊想著成為人上人。他忠於的或許不是明朝,或許也不是清朝,他忠於的隻是他自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的參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田布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田布衣並收藏曆史的參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