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的秋天總是來得特別早。秦淮河畔的梧桐已經開始落葉,河麵上漂浮著零星的黃葉,隨波蕩漾,不知要漂向何方。
華安站在秦淮河邊的一家茶肆裏,看著窗外的景色。自從在錢塘遇見李煜後,他就被秘密召入宮中,擔任禦醫之職。但此時的建康城,已經不再是那個歌舞升平的金陵了。
\"先生,\"小二送上一盞清茶,\"您要的消息打聽到了。宋軍確實在調動,據說大將曹彬已經領軍出發。\"
華安輕歎一聲。雖然早有預料,但真正聽到這個消息,心裏還是一沉。他取出一錠銀子放在桌上:\"這些日子多謝照應,你也早做打算吧。\"
小二欲言又止,最終什麽也沒說,默默退下。
就在這時,茶肆外突然響起一陣馬蹄聲。一隊禁軍飛奔而過,朝著皇宮方向疾馳。街上的行人紛紛避讓,空氣中彌漫著一股不安的氣息。
\"看來,要變天了。\"鄰座一位老者感歎道。
華安望向皇宮的方向。那裏的宮牆在夕陽下顯得格外高大,卻又透著一絲蕭瑟。他知道,在那高牆之內,正在發生著什麽。
果然,沒過多久,一個熟悉的身影悄然步入茶肆。那人穿著一襲素色長衫,赫然是李煜身邊的老太監周德。
\"華大人,\"周德在華安對麵坐下,聲音很低,\"陛下請您立刻入宮。\"
華安放下茶盞:\"可是陛下身體不適?\"
周德搖搖頭,眼中閃過一絲悲色:\"陛下...陛下說想嚐嚐您之前提到的那道養生粥。\"
皇宮中一片寂靜。
華安跟隨周德穿過重重宮門,隻見往日熙熙攘攘的宮道上,早已不見了宮女內侍的身影。那些精美的琉璃燈盞也不知何時熄滅了,隻餘秋風在空蕩蕩的廊下嗚咽。
\"宮裏的人都去哪了?\"華安忍不住問。
\"都遣散了,\"周德歎息,\"陛下說,留太多人在宮裏也是徒增傷悲。\"
兩人來到禦書房外。夜色已深,但房內還亮著燈。透過窗欞的光影,可以看到一個清瘦的身影在來迴踱步。
\"陛下已經三天沒合眼了,\"周德低聲道,\"隻是在這裏寫寫畫畫。大臣們勸也勸不住。\"
華安心中一痛。他知道,作為一國之君,麵對即將到來的亡國之痛,李煜此刻承受著怎樣的煎熬。
\"華卿來了?\"還未入內,李煜的聲音已經傳來,\"進來吧。\"
華安推門而入,隻見禦書房內一片狼藉。平日整齊擺放的書籍散落一地,案幾上堆滿了寫了一半的詩稿。李煜站在窗前,手中還握著一支毛筆。
\"陛下,\"華安躬身行禮,\"臣聽說您想用膳?\"
李煜轉過身,苦笑道:\"不是用膳,是想請華卿做那道養生粥。記得你說過,這粥不僅能養身,更能安神。如今,朕的確需要好好安安神了。\"
他的目光落在案幾上的一封奏報上。華安瞥見上麵寫著\"宋軍已至...\"幾個大字,心中了然。
\"那臣這就去準備,\"華安說,\"隻是不知禦膳房可還有所需食材?\"
\"讓德全帶你去吧,\"李煜說著,又拿起一張紙,\"朕方才又寫了一首詞,你且聽聽:''一江春水向東流,潮生看月上江樓。竹枝斜嫋飄香遠,芳草淩寒不自愁...''\"
他的聲音越來越低,最後幾乎變成了呢喃。華安看著他的背影,隻覺得比往日更加消瘦了。
\"陛下,\"華安斟酌著開口,\"臣聽聞宮中已經開始準備南遷之事?\"
李煜的身子明顯顫抖了一下:\"南遷?嗬,還能遷到哪裏去?錢塘那邊已是死路一條。朕已經...已經讓人準備投降的詔書了。\"
禦書房內一片死寂。秋夜的風從窗縫中吹入,吹動了案幾上的詩稿,發出沙沙的響聲。
禦膳房裏,華安正在專注地熬製養生粥。
這道《玉璧養生粥》需要特殊的工序。先用上等的秈米浸泡,再配以人參、白術、茯苓等珍貴藥材。最關鍵的是火候,必須用文火慢燉,讓米粒與藥性充分融合。
\"這味道......\"周德在一旁聞著香氣,\"倒讓老奴想起了當年在建康的時候。\"
華安一邊調整爐火,一邊問:\"德公也是建康人?\"
\"是啊,\"周德望著跳動的火苗,\"那時候建康還是天下第一繁華之地。秦淮河上畫舫如雲,街市上珍饈美味數不勝數。誰能想到......\"
他沒有說完,但那份懷念與感傷已經溢於言表。
正說著,外麵傳來腳步聲。李煜不知何時已經來到禦膳房,此時正倚在門框上,靜靜地看著這一切。
\"陛下,\"華安連忙行禮,\"粥還需一會兒才能......\"
\"不急,\"李煜走進來,\"讓朕看看你是怎麽做的。\"他來到爐邊,注視著那口冒著熱氣的砂鍋,\"這香氣,確實不同尋常。\"
華安解釋道:\"這是因為臣加入了一味特殊的配料 - 建康特產的白蓮子。這蓮子有安神清心的功效,也寓意著......\"
\"寓意著水清蓮淨,心無雜念?\"李煜接過話來,\"可惜,這世間又有幾人能做到真正的心無雜念?\"
說著,他從袖中取出一個小包袱:\"這個你且收好。\"
華安接過,隻覺入手沉甸甸的。拆開一看,竟是一本厚厚的手抄本。
\"這是......\"
\"這是朕這些年寫的詞集,\"李煜輕聲道,\"還有一些禦膳房的秘方。朕想請你保管,等到他日,若是遇到有緣人,就傳給他吧。\"
華安心中一震,明白這是李煜在托付身後事。他正要推辭,卻見李煜已經轉向砂鍋:\"粥好像熟了。\"
香氣四溢的養生粥盛入禦用的青瓷碗中,潔白的粥色中隱約可見蓮子的影子,就像夜空中的點點繁星。
李煜端起碗,輕輕吹了吹:\"這粥的顏色,倒像極了江南的月色。\"
他舀起一勺,細細品嚐。忽然,那雙總是帶著憂鬱的眼睛亮了起來:\"好!這味道,與朕記憶中的建康味道一模一樣。\"
華安在一旁解釋:\"臣特意選用了建康的食材。米是秦淮河畔的香糯米,蓮子采自後湖,還有那些藥材,都是建康本地所產。\"
\"難怪,\"李煜又喝了一口,\"這一碗粥裏,竟然裝下了整個建康的味道。\"
說著,他放下碗,走到窗前。夜色中的建康城一片寂靜,隻有遠處偶爾傳來更鼓的聲音。
\"華卿,\"李煜突然問,\"你說,這座城市還會記得朕嗎?\"
華安一時不知如何迴答。此時的李煜,不再是那個威嚴的君主,而更像一個對故土念念不忘的遊子。
\"陛下的詞會流傳千古,\"華安斟酌著說,\"您在詞中寫下的建康,會永遠活在人們的記憶中。\"
李煜輕笑:\"詞嗎?那不過是朕的一點心緒罷了。來,你且聽聽這首:
''往事隻能迴味,
來事誰又能料?
不如隨風輕舞,
任它落花飄搖。''\"
他吟完,又端起粥碗:\"這粥裏加了安神的藥材,想必今晚能睡個好覺。\"
\"陛下......\"華安欲言又止。
\"朕知道你要說什麽,\"李煜打斷他,\"不必擔心。朕已經想通了。這天下,原本就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今日的南唐,不過是在重複前朝的舊事罷了。\"
他將碗中的粥喝完,對著空碗若有所思:\"你這粥,不僅養身,更養心。朕忽然明白了,有些事,放下也是一種解脫。\"
夜已深了,禦書房的燈火依然亮著。李煜讓華安將剩下的粥分給周德和幾個老臣,自己則獨自坐在案前,寫下了那首傳誦千古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迴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三日後,宋軍兵臨城下。當降書送到宋營時,這座曆經數代的金陵故都,終於迎來了它的落幕時分。
而那本被李煜托付的手抄本,則在華安的精心保管下,開始了它漫長的流傳之旅。多年後,當另一個王朝同樣麵臨生死存亡之際,這本手抄本中的秘方,竟成了改變曆史的關鍵。
但那就是後話了。
華安站在秦淮河邊的一家茶肆裏,看著窗外的景色。自從在錢塘遇見李煜後,他就被秘密召入宮中,擔任禦醫之職。但此時的建康城,已經不再是那個歌舞升平的金陵了。
\"先生,\"小二送上一盞清茶,\"您要的消息打聽到了。宋軍確實在調動,據說大將曹彬已經領軍出發。\"
華安輕歎一聲。雖然早有預料,但真正聽到這個消息,心裏還是一沉。他取出一錠銀子放在桌上:\"這些日子多謝照應,你也早做打算吧。\"
小二欲言又止,最終什麽也沒說,默默退下。
就在這時,茶肆外突然響起一陣馬蹄聲。一隊禁軍飛奔而過,朝著皇宮方向疾馳。街上的行人紛紛避讓,空氣中彌漫著一股不安的氣息。
\"看來,要變天了。\"鄰座一位老者感歎道。
華安望向皇宮的方向。那裏的宮牆在夕陽下顯得格外高大,卻又透著一絲蕭瑟。他知道,在那高牆之內,正在發生著什麽。
果然,沒過多久,一個熟悉的身影悄然步入茶肆。那人穿著一襲素色長衫,赫然是李煜身邊的老太監周德。
\"華大人,\"周德在華安對麵坐下,聲音很低,\"陛下請您立刻入宮。\"
華安放下茶盞:\"可是陛下身體不適?\"
周德搖搖頭,眼中閃過一絲悲色:\"陛下...陛下說想嚐嚐您之前提到的那道養生粥。\"
皇宮中一片寂靜。
華安跟隨周德穿過重重宮門,隻見往日熙熙攘攘的宮道上,早已不見了宮女內侍的身影。那些精美的琉璃燈盞也不知何時熄滅了,隻餘秋風在空蕩蕩的廊下嗚咽。
\"宮裏的人都去哪了?\"華安忍不住問。
\"都遣散了,\"周德歎息,\"陛下說,留太多人在宮裏也是徒增傷悲。\"
兩人來到禦書房外。夜色已深,但房內還亮著燈。透過窗欞的光影,可以看到一個清瘦的身影在來迴踱步。
\"陛下已經三天沒合眼了,\"周德低聲道,\"隻是在這裏寫寫畫畫。大臣們勸也勸不住。\"
華安心中一痛。他知道,作為一國之君,麵對即將到來的亡國之痛,李煜此刻承受著怎樣的煎熬。
\"華卿來了?\"還未入內,李煜的聲音已經傳來,\"進來吧。\"
華安推門而入,隻見禦書房內一片狼藉。平日整齊擺放的書籍散落一地,案幾上堆滿了寫了一半的詩稿。李煜站在窗前,手中還握著一支毛筆。
\"陛下,\"華安躬身行禮,\"臣聽說您想用膳?\"
李煜轉過身,苦笑道:\"不是用膳,是想請華卿做那道養生粥。記得你說過,這粥不僅能養身,更能安神。如今,朕的確需要好好安安神了。\"
他的目光落在案幾上的一封奏報上。華安瞥見上麵寫著\"宋軍已至...\"幾個大字,心中了然。
\"那臣這就去準備,\"華安說,\"隻是不知禦膳房可還有所需食材?\"
\"讓德全帶你去吧,\"李煜說著,又拿起一張紙,\"朕方才又寫了一首詞,你且聽聽:''一江春水向東流,潮生看月上江樓。竹枝斜嫋飄香遠,芳草淩寒不自愁...''\"
他的聲音越來越低,最後幾乎變成了呢喃。華安看著他的背影,隻覺得比往日更加消瘦了。
\"陛下,\"華安斟酌著開口,\"臣聽聞宮中已經開始準備南遷之事?\"
李煜的身子明顯顫抖了一下:\"南遷?嗬,還能遷到哪裏去?錢塘那邊已是死路一條。朕已經...已經讓人準備投降的詔書了。\"
禦書房內一片死寂。秋夜的風從窗縫中吹入,吹動了案幾上的詩稿,發出沙沙的響聲。
禦膳房裏,華安正在專注地熬製養生粥。
這道《玉璧養生粥》需要特殊的工序。先用上等的秈米浸泡,再配以人參、白術、茯苓等珍貴藥材。最關鍵的是火候,必須用文火慢燉,讓米粒與藥性充分融合。
\"這味道......\"周德在一旁聞著香氣,\"倒讓老奴想起了當年在建康的時候。\"
華安一邊調整爐火,一邊問:\"德公也是建康人?\"
\"是啊,\"周德望著跳動的火苗,\"那時候建康還是天下第一繁華之地。秦淮河上畫舫如雲,街市上珍饈美味數不勝數。誰能想到......\"
他沒有說完,但那份懷念與感傷已經溢於言表。
正說著,外麵傳來腳步聲。李煜不知何時已經來到禦膳房,此時正倚在門框上,靜靜地看著這一切。
\"陛下,\"華安連忙行禮,\"粥還需一會兒才能......\"
\"不急,\"李煜走進來,\"讓朕看看你是怎麽做的。\"他來到爐邊,注視著那口冒著熱氣的砂鍋,\"這香氣,確實不同尋常。\"
華安解釋道:\"這是因為臣加入了一味特殊的配料 - 建康特產的白蓮子。這蓮子有安神清心的功效,也寓意著......\"
\"寓意著水清蓮淨,心無雜念?\"李煜接過話來,\"可惜,這世間又有幾人能做到真正的心無雜念?\"
說著,他從袖中取出一個小包袱:\"這個你且收好。\"
華安接過,隻覺入手沉甸甸的。拆開一看,竟是一本厚厚的手抄本。
\"這是......\"
\"這是朕這些年寫的詞集,\"李煜輕聲道,\"還有一些禦膳房的秘方。朕想請你保管,等到他日,若是遇到有緣人,就傳給他吧。\"
華安心中一震,明白這是李煜在托付身後事。他正要推辭,卻見李煜已經轉向砂鍋:\"粥好像熟了。\"
香氣四溢的養生粥盛入禦用的青瓷碗中,潔白的粥色中隱約可見蓮子的影子,就像夜空中的點點繁星。
李煜端起碗,輕輕吹了吹:\"這粥的顏色,倒像極了江南的月色。\"
他舀起一勺,細細品嚐。忽然,那雙總是帶著憂鬱的眼睛亮了起來:\"好!這味道,與朕記憶中的建康味道一模一樣。\"
華安在一旁解釋:\"臣特意選用了建康的食材。米是秦淮河畔的香糯米,蓮子采自後湖,還有那些藥材,都是建康本地所產。\"
\"難怪,\"李煜又喝了一口,\"這一碗粥裏,竟然裝下了整個建康的味道。\"
說著,他放下碗,走到窗前。夜色中的建康城一片寂靜,隻有遠處偶爾傳來更鼓的聲音。
\"華卿,\"李煜突然問,\"你說,這座城市還會記得朕嗎?\"
華安一時不知如何迴答。此時的李煜,不再是那個威嚴的君主,而更像一個對故土念念不忘的遊子。
\"陛下的詞會流傳千古,\"華安斟酌著說,\"您在詞中寫下的建康,會永遠活在人們的記憶中。\"
李煜輕笑:\"詞嗎?那不過是朕的一點心緒罷了。來,你且聽聽這首:
''往事隻能迴味,
來事誰又能料?
不如隨風輕舞,
任它落花飄搖。''\"
他吟完,又端起粥碗:\"這粥裏加了安神的藥材,想必今晚能睡個好覺。\"
\"陛下......\"華安欲言又止。
\"朕知道你要說什麽,\"李煜打斷他,\"不必擔心。朕已經想通了。這天下,原本就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今日的南唐,不過是在重複前朝的舊事罷了。\"
他將碗中的粥喝完,對著空碗若有所思:\"你這粥,不僅養身,更養心。朕忽然明白了,有些事,放下也是一種解脫。\"
夜已深了,禦書房的燈火依然亮著。李煜讓華安將剩下的粥分給周德和幾個老臣,自己則獨自坐在案前,寫下了那首傳誦千古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迴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三日後,宋軍兵臨城下。當降書送到宋營時,這座曆經數代的金陵故都,終於迎來了它的落幕時分。
而那本被李煜托付的手抄本,則在華安的精心保管下,開始了它漫長的流傳之旅。多年後,當另一個王朝同樣麵臨生死存亡之際,這本手抄本中的秘方,竟成了改變曆史的關鍵。
但那就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