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不好的消息
大明:書店賣明史,朱元璋懵了! 作者:楚山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京師外三裏的農田裏。
晨光熹微,秋日的田野上,薄霧還未散盡,遠處的山巒若隱若現。
朱元璋帶著滿朝文武出了京師,來到這田間地頭裏,田埂邊的野草上還掛著露珠,打濕了他們的褲腳。
“父皇,”朱標跟在朱元璋身後,“前麵就是今年初春時候推廣種植的紅薯地了。”
朱元璋點點頭,他今天特意換了一身粗布衣裳,腳上穿著草鞋。身後的百官們也都是換上了便服。
事實上,朱元璋早就已經知曉了紅薯的產量驚人,但是他還是帶著滿朝文武親自來見證。
為的就是給推廣紅薯造勢。
上一次在朝堂上,朱元璋已經給百官嚐了紅薯,並講明了紅薯驚人的產量,但畢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一次他帶著百官一起來見證,相信從今天開始,紅薯之名將傳遍整個大明,真正的完成全國範圍內的推廣。
田埂上,老農張老漢正帶著幾個農戶已經等候,見皇帝親至,連忙跪地行禮。
“各位鄉親莫要多禮,都起來吧,”朱元璋親自扶起張老漢,“今天咱與諸位臣工一起前來,是和你們一起幹活的。”
張老漢戰戰兢兢地遞過鋤頭:“皇上,這......”
朱元璋微笑著接過鋤頭,大步走進田間,他蹲下身,仔細查看紅薯藤:“這紅薯種得真不錯!”
誇讚一聲後,朱元璋揮起鋤頭,開始挖土。
鋤頭入土的瞬間,他感受到了一種久違的親切。泥土的芬芳讓他想起了年少時在鳳陽老家種地的日子。
“諸位臣工,”他迴頭招唿,“愣著幹嘛呢,都動起來啊!”
鋤頭當然是讓皇上先動,但是現在皇上都動了,百官豈敢不動?
百官紛紛下地,一時間,田間響起此起彼伏的鋤頭聲。
有些官員拿了一輩子的筆,一鋤頭下去,差點閃了腰,相當的笨拙,但也有把鋤頭揮舞得相當熟練的官員。
百態盡出,不過大家都很賣力。
因為大家都很好奇這紅薯的產量究竟有沒有那麽神,更關鍵的是,一旁的史官和通政司的主筆劉三吾正拿著毛筆,在一旁時刻準備著記錄下這可能名留史冊的名場麵。
“有了有了!”
聽見朱元璋的喊聲,百官連忙圍了過去。
隻見他挖開的土坑裏,一個挨著一個,結滿了紅薯,大的有拳頭大小,小的也有雞蛋大。
紅薯皮是淡淡的粉紅色,沾著新鮮的泥土,在晨光中泛著光澤。
“這麽多?”
“這……這得有五六斤吧?”
“恐怕不止!”
“畝產勝種穀十倍,皇上誠不我欺!”
百官紛紛發出驚歎聲。
這個時候,朱元璋舉起鋤頭,想要繼續將這株紅薯挖出來。
“等等!”
李善長卻是突然叫住了朱元璋。
朱元璋一怔,其他所有大臣也都是一怔。
李相這是何意?
在所有人疑惑的目光下,隻見李善長也顧不上禮儀,直接跪在地上,用手扒開泥土,一邊扒一邊道:“這是大明的祥瑞,用鋤頭挖恐會挖壞!”
眾人一聽,頓時恍然。
“還得是李相,這話說得在理!”
“李相,我來幫你!”
有官員站出來,跪下來幫李善長一起用手去扒開泥土,有第一個就有第二個,眾官員紛紛趴下來扒泥土。
把一旁的老農都看傻眼了。
挖個紅薯而已,至於嗎?
不過他看著皇上在一旁笑得見牙不見眼,也不敢吱聲。
而他看不見的是,朱元璋臉上的笑意中卻閃過一抹玩味。
李善長是會來事的。
如果是以前,他會發自內心的高興,畢竟誰都喜歡別人的恭維,而且紅薯確實也是大明的祥瑞。
但是現在,他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角度。
他從朱辰那裏,看過了後麵的曆史,接觸到了後世的先進思想,也擁有了更廣的視野。
所以,對於李善長恰到好處的舉動,他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一味的高興。
而且對於李善長也更多了一分感慨。
李善長跟他的時間很長,智勇雙全,他和劉基可以稱得上是他的智囊團中最重要的左膀右臂,而在大明創立之後,李善長更是成了文臣之首,封宣國公,官至中書省右丞相,無論是爵位還是官職都比劉基要高得多。
這與李善長更擅長於恭維不無關係。
但是現在的他擁有了更高的角度,更寬廣的視野,這也讓更加務實的劉基更受重用。
兩個人的命運也都悄然發生了改變。
“皇上,挖出來了!”
一個聲音將朱元璋飄遠的思緒給拉了迴來。
隻見這個時候,一株紅薯在百官一齊用力扒土之下,完完整整的被挖了出來,包括所有根須在內。
一大坨完完整整,百官都看傻了。
“這……這何止五六斤?這恐怕有十幾斤吧!”
“快!拿秤來!”
立馬有人去拿了一把大秤過來,將這一整株紅薯掛起來稱。
“十三斤!”
有官員驚唿出聲。
這時,胡惟庸連忙問向一旁的張老漢:“老鄉,這一畝地能種多少株紅薯?”
“迴大人,”張老漢掰著手指算,“一畝地能種三四千株左右吧。”\"
“三四千株?那就是數萬斤!”胡惟庸瞪大了眼珠子,連聲音都變了調,“一畝地能產數萬斤糧食?!”
百官們炸開了鍋。
“天呐!”兵部尚書驚唿,“這要是種在邊關,將士們何愁糧草不足?!”
戶部尚書張大嘴巴:“若是全國推廣,一年可多收多少糧食......”
就連一向穩重的太常寺卿也激動得胡子直抖:“皇上能夠尋得紅薯,此乃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
史官和通政司的人員們趕緊揮動筆杆子,記下這激動人心的場麵。
“皇上!”
一個叫做詹同的官員突然跪倒在地,淚流滿麵,“臣......臣......”
“愛卿這是怎麽了?”朱元璋連忙扶起他。
詹同抹著眼淚:“臣想起家鄉去年鬧饑荒,餓殍遍野......若是早有這等作物,何至於此啊!”
朱元璋沉默良久,轉身對百官說道:“諸位愛卿,你們都看到了。這紅薯,乃是大明的祥瑞,咱們一定要同心協力,將紅薯推廣出去,讓咱們大明的百姓都能吃上飽飯!”
“皇上英明!”
眾人紛紛拜下高唿。
史官和通政司的筆杆子們趕緊奮筆疾書……
……
朱元璋帶百官挖紅薯的事情,通過報紙傳遍了整個大明王朝,在歌功頌德的同時,也讓紅薯這個祥瑞之物傳遍整個大明。
報紙已經完全被大明的百姓所接受。
而報紙開始刊登《紅樓夢》,更是讓報紙徹底火爆了,印行後稱之為洛陽紙貴一點也不為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許多人爭相閱讀,甚至到了廢報紙都能拿來二手販賣的程度。
簡直瘋狂。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改變一個人的認知,讓他們接受新事物其實並不是那麽容易的事。
這也讓朱元璋愈發覺得報紙之物的絕妙。
因為經過了長時間的儒學思想浸淫,華夏的百姓對於權威的東西有種天然的敬畏和盲目的相信。
對於朝廷刊發的報紙上的東西,大多數人都是持相信態度的。
這就極有利於國家政策的宣揚。
特別是在無煙煤和紅薯等物都被證明真的是難得的祥瑞之物後,百姓們對於報紙上報道的東西愈發信任了。
不過也有個別例外。
報紙上刊登的《赤腳醫生手冊》的醫學知識,還是受到了傳統中醫的抵製,但並不是全部的傳統中醫們,而且這些傳統中醫也不能代表全部的百姓,這些醫學知識還是悄然在民間流行。
而相較於其他新事物的快速發展,朝廷主持建立的銀行,進展倒是相對慢了一些。
不過朱元璋也不著急。
因為現在的大明還不是那麽需要銀行,而且他也相信朱辰的那句話,量變終有一天會形成質變。
而在這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鬆江特區卻傳來了一則不好的消息。
劉基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
晨光熹微,秋日的田野上,薄霧還未散盡,遠處的山巒若隱若現。
朱元璋帶著滿朝文武出了京師,來到這田間地頭裏,田埂邊的野草上還掛著露珠,打濕了他們的褲腳。
“父皇,”朱標跟在朱元璋身後,“前麵就是今年初春時候推廣種植的紅薯地了。”
朱元璋點點頭,他今天特意換了一身粗布衣裳,腳上穿著草鞋。身後的百官們也都是換上了便服。
事實上,朱元璋早就已經知曉了紅薯的產量驚人,但是他還是帶著滿朝文武親自來見證。
為的就是給推廣紅薯造勢。
上一次在朝堂上,朱元璋已經給百官嚐了紅薯,並講明了紅薯驚人的產量,但畢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一次他帶著百官一起來見證,相信從今天開始,紅薯之名將傳遍整個大明,真正的完成全國範圍內的推廣。
田埂上,老農張老漢正帶著幾個農戶已經等候,見皇帝親至,連忙跪地行禮。
“各位鄉親莫要多禮,都起來吧,”朱元璋親自扶起張老漢,“今天咱與諸位臣工一起前來,是和你們一起幹活的。”
張老漢戰戰兢兢地遞過鋤頭:“皇上,這......”
朱元璋微笑著接過鋤頭,大步走進田間,他蹲下身,仔細查看紅薯藤:“這紅薯種得真不錯!”
誇讚一聲後,朱元璋揮起鋤頭,開始挖土。
鋤頭入土的瞬間,他感受到了一種久違的親切。泥土的芬芳讓他想起了年少時在鳳陽老家種地的日子。
“諸位臣工,”他迴頭招唿,“愣著幹嘛呢,都動起來啊!”
鋤頭當然是讓皇上先動,但是現在皇上都動了,百官豈敢不動?
百官紛紛下地,一時間,田間響起此起彼伏的鋤頭聲。
有些官員拿了一輩子的筆,一鋤頭下去,差點閃了腰,相當的笨拙,但也有把鋤頭揮舞得相當熟練的官員。
百態盡出,不過大家都很賣力。
因為大家都很好奇這紅薯的產量究竟有沒有那麽神,更關鍵的是,一旁的史官和通政司的主筆劉三吾正拿著毛筆,在一旁時刻準備著記錄下這可能名留史冊的名場麵。
“有了有了!”
聽見朱元璋的喊聲,百官連忙圍了過去。
隻見他挖開的土坑裏,一個挨著一個,結滿了紅薯,大的有拳頭大小,小的也有雞蛋大。
紅薯皮是淡淡的粉紅色,沾著新鮮的泥土,在晨光中泛著光澤。
“這麽多?”
“這……這得有五六斤吧?”
“恐怕不止!”
“畝產勝種穀十倍,皇上誠不我欺!”
百官紛紛發出驚歎聲。
這個時候,朱元璋舉起鋤頭,想要繼續將這株紅薯挖出來。
“等等!”
李善長卻是突然叫住了朱元璋。
朱元璋一怔,其他所有大臣也都是一怔。
李相這是何意?
在所有人疑惑的目光下,隻見李善長也顧不上禮儀,直接跪在地上,用手扒開泥土,一邊扒一邊道:“這是大明的祥瑞,用鋤頭挖恐會挖壞!”
眾人一聽,頓時恍然。
“還得是李相,這話說得在理!”
“李相,我來幫你!”
有官員站出來,跪下來幫李善長一起用手去扒開泥土,有第一個就有第二個,眾官員紛紛趴下來扒泥土。
把一旁的老農都看傻眼了。
挖個紅薯而已,至於嗎?
不過他看著皇上在一旁笑得見牙不見眼,也不敢吱聲。
而他看不見的是,朱元璋臉上的笑意中卻閃過一抹玩味。
李善長是會來事的。
如果是以前,他會發自內心的高興,畢竟誰都喜歡別人的恭維,而且紅薯確實也是大明的祥瑞。
但是現在,他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角度。
他從朱辰那裏,看過了後麵的曆史,接觸到了後世的先進思想,也擁有了更廣的視野。
所以,對於李善長恰到好處的舉動,他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一味的高興。
而且對於李善長也更多了一分感慨。
李善長跟他的時間很長,智勇雙全,他和劉基可以稱得上是他的智囊團中最重要的左膀右臂,而在大明創立之後,李善長更是成了文臣之首,封宣國公,官至中書省右丞相,無論是爵位還是官職都比劉基要高得多。
這與李善長更擅長於恭維不無關係。
但是現在的他擁有了更高的角度,更寬廣的視野,這也讓更加務實的劉基更受重用。
兩個人的命運也都悄然發生了改變。
“皇上,挖出來了!”
一個聲音將朱元璋飄遠的思緒給拉了迴來。
隻見這個時候,一株紅薯在百官一齊用力扒土之下,完完整整的被挖了出來,包括所有根須在內。
一大坨完完整整,百官都看傻了。
“這……這何止五六斤?這恐怕有十幾斤吧!”
“快!拿秤來!”
立馬有人去拿了一把大秤過來,將這一整株紅薯掛起來稱。
“十三斤!”
有官員驚唿出聲。
這時,胡惟庸連忙問向一旁的張老漢:“老鄉,這一畝地能種多少株紅薯?”
“迴大人,”張老漢掰著手指算,“一畝地能種三四千株左右吧。”\"
“三四千株?那就是數萬斤!”胡惟庸瞪大了眼珠子,連聲音都變了調,“一畝地能產數萬斤糧食?!”
百官們炸開了鍋。
“天呐!”兵部尚書驚唿,“這要是種在邊關,將士們何愁糧草不足?!”
戶部尚書張大嘴巴:“若是全國推廣,一年可多收多少糧食......”
就連一向穩重的太常寺卿也激動得胡子直抖:“皇上能夠尋得紅薯,此乃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
史官和通政司的人員們趕緊揮動筆杆子,記下這激動人心的場麵。
“皇上!”
一個叫做詹同的官員突然跪倒在地,淚流滿麵,“臣......臣......”
“愛卿這是怎麽了?”朱元璋連忙扶起他。
詹同抹著眼淚:“臣想起家鄉去年鬧饑荒,餓殍遍野......若是早有這等作物,何至於此啊!”
朱元璋沉默良久,轉身對百官說道:“諸位愛卿,你們都看到了。這紅薯,乃是大明的祥瑞,咱們一定要同心協力,將紅薯推廣出去,讓咱們大明的百姓都能吃上飽飯!”
“皇上英明!”
眾人紛紛拜下高唿。
史官和通政司的筆杆子們趕緊奮筆疾書……
……
朱元璋帶百官挖紅薯的事情,通過報紙傳遍了整個大明王朝,在歌功頌德的同時,也讓紅薯這個祥瑞之物傳遍整個大明。
報紙已經完全被大明的百姓所接受。
而報紙開始刊登《紅樓夢》,更是讓報紙徹底火爆了,印行後稱之為洛陽紙貴一點也不為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許多人爭相閱讀,甚至到了廢報紙都能拿來二手販賣的程度。
簡直瘋狂。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改變一個人的認知,讓他們接受新事物其實並不是那麽容易的事。
這也讓朱元璋愈發覺得報紙之物的絕妙。
因為經過了長時間的儒學思想浸淫,華夏的百姓對於權威的東西有種天然的敬畏和盲目的相信。
對於朝廷刊發的報紙上的東西,大多數人都是持相信態度的。
這就極有利於國家政策的宣揚。
特別是在無煙煤和紅薯等物都被證明真的是難得的祥瑞之物後,百姓們對於報紙上報道的東西愈發信任了。
不過也有個別例外。
報紙上刊登的《赤腳醫生手冊》的醫學知識,還是受到了傳統中醫的抵製,但並不是全部的傳統中醫們,而且這些傳統中醫也不能代表全部的百姓,這些醫學知識還是悄然在民間流行。
而相較於其他新事物的快速發展,朝廷主持建立的銀行,進展倒是相對慢了一些。
不過朱元璋也不著急。
因為現在的大明還不是那麽需要銀行,而且他也相信朱辰的那句話,量變終有一天會形成質變。
而在這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鬆江特區卻傳來了一則不好的消息。
劉基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