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朱家後裔
大明:書店賣明史,朱元璋懵了! 作者:楚山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量變引起質變?
朱元璋幾人都是一怔,因為他們也是第一次聽說這個概念。
“量變是指事物一種循序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日常見到的平衡、靜止、穩定、統一等,都是事物處於量變階段所呈現的狀態,量變,是由事物內部矛盾鬥爭引起的。”
“而質變是指事物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轉變,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事物的運動變化,總是先從量變開始,量的增加或減少,在一定界限內,不致引起事物質的變化。但是,量的變化一旦超出一定限度,就會出現飛躍,使舊質消失,新質產生。而在新質基礎上,又產生新的量變過程,如此循環往複,不斷前進。”
這些概念性的東西,讓朱元璋聽得直皺眉。
朱辰笑笑,道:“其實也沒有那麽複雜,在華夏許多,也包含了這個道理,‘聚沙成塔’、‘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等等,量變引起質變,隻不過是換了一種說法。”
這麽一說,朱元璋一下子就聽明白了。
原來是這個意思。
說實話,他來朱辰的書店也有一種量變到質變的感覺,從一開始來到書店時候甚至連很多書看都看不懂,到從和朱辰溝通開始,漸漸的,他知道了什麽是封建王朝,封建王朝的弊端在哪裏,曆史是一個怎麽樣的往前發展趨勢,到現在,對於很多未來的思想,他都能夠理解並接受。
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一點點的變化,而到最後卻發生了宛若天淵之別的思想變化,這應該也是一種量變到質變吧。
朱辰並不知道朱元璋在想這些,繼續道:“所以說,鬆江特區的發展急不得,必須要經曆一個由量變再到質變的過程。”
朱元璋幾人都是深以為然的點頭。
“而且鬆江特區有一個優勢,那就是那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這種改革模式具有權威性,減少阻力,政策連貫等特點,在統一協調、高效執行和資源集中等方麵具有顯著優勢,適合需要快速推進的重大改革。”
這話朱元璋他們倒是聽得懂。
說的是大明鬆江特區現在的這一場變革是從最上層開始的,也就是從他朱元璋這裏開始,再下麵去執行,這樣就可以憑借最上層的權利,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確保變革的關鍵措施得以實行。
否則,鬆江特區恐怕猴年馬月都建不起來,更不要說進一步變革了。
由上至下的改革,曆史上並不乏這樣的例子。
華夏秦國的商鞅變法,倭國的明治維新,法國大革命後的拿破侖改革,醜國的羅斯福新政, 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華夏的改革開放等等。
這些改革都取得了相當巨大的成就。
而現如今的鬆江特區,也正在走在這條路上。
而且鬆江特區現在有朱辰的存在,就相當於有一個領路人在指路,而且是一個能夠溝通能夠解決問題的領路人,就像這一次,鬆江特區出現了問題,劉基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朱辰。
朱元璋也一樣。
這裏對他而言,就是大明的軍機處,鬆江特區這一次的事情也更加印證了他得這個想法。
朱辰已然成了大明這場變革的“幕後主使”。
而現在,這個“幕後主使”在看了一眼朱元璋四人後,問道:“還有什麽問題要問的嗎?”
鬆江特區的問題解決了,而鬆江特區的外部矛盾朱辰也給出了一個方向。
朱元璋幾人一時間倒是真的想不到別的問題。
不想,這個時候卻是馬皇後出聲了。
“朱先生,我有一個問題,不知道當問不當問?”
“夫人但說無妨。”
幾人不約而同看向馬皇後,都是很好奇她會問什麽問題。
隻聽馬皇後問道:“朱先生,我想問你的祖上是?”
這問題一出,朱標和劉基都傻眼了,這是個什麽問題呀?
朱辰也都是愣了一下,隨後才撓了撓頭,迴道:“這個問題我還真迴答不了你,因為我也不清楚。”
事實上,他也很快反應過來馬皇後問這個的意思。
他姓朱,而且還在時光交錯中還與幾百年前的朱家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溝通上,這很難不讓人聯想上一些什麽。
朱辰自己也有想過。
不過後來他想著應該沒有那麽巧吧?而且因為一些事情就把這件事拋諸腦後了。
沒想到馬皇後卻是提起了這件事。
“哦。”
聽了朱辰的迴答,馬皇後眼中是掩飾不住的失望,而一旁的朱元璋原本充滿期待的目光也是一下子黯淡下去了。
“不過我可以問一下我爺爺,你等一下。”
說著,朱辰拿出了手機,在幾人充滿好奇的目光下,撥通了他爺爺的電話。
沒多久。
手機裏便傳來了朱辰他爺爺的聲音。
朱辰也沒有什麽好避諱的,直接開了免提,其他人也都能夠聽得見。
朱元璋幾人麵麵相覷,真的是千裏傳音啊。
朱辰問了一下他爺爺關於祖上的問題,他爺爺沒有意外,反倒是很欣慰,說朱辰你這臭小子長大了,終於知道關心祖上的事情,以前給你講你都不愛聽。
朱辰跟他打哈哈,讓他趕緊講。
朱辰爺爺也就給他們講起他們朱家祖上的事。
根據族譜上的記載,他們的祖上來自於明洪熙年間一個叫做朱家夼的村子,當時朱家夼村的朱氏約百餘家人。
“那再往上呢?”
“往上?”
電話那頭沉默了一會,迴道:“再往上的話,雖然族譜沒有記載,但族中一些老人還真有去追溯過,而且他們在一些古籍找到了相關的記錄。”
聽到這話,在場所有人都豎起了耳朵,認真傾聽,包括朱辰在內。
“他們在一本《萊陽縣誌》上找到記載,《萊陽縣誌》卷末上附記:‘懿文太子後裔——明吳王允熥為懿文太子標三子,建文元年封,未就國,及靖難師入京,降為郡王,其年九月,又廢為庶人,永樂十五年暴卒,子載坤尚在繈褓,宮監王忠負逃民間,及長,懼禍。洪熙元年,潛走邑下夼,今其村稱朱家夼,朱氏約百餘家人。’”
“這些,都與我們族譜上的記載一五一十的都對應上了。”
“所以說啊,如果真要追溯的話,我們朱家這一脈實際上是明吳王允熥的後裔。”
話音落下,整個書店頓時安靜了……
朱元璋幾人都是一怔,因為他們也是第一次聽說這個概念。
“量變是指事物一種循序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日常見到的平衡、靜止、穩定、統一等,都是事物處於量變階段所呈現的狀態,量變,是由事物內部矛盾鬥爭引起的。”
“而質變是指事物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轉變,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事物的運動變化,總是先從量變開始,量的增加或減少,在一定界限內,不致引起事物質的變化。但是,量的變化一旦超出一定限度,就會出現飛躍,使舊質消失,新質產生。而在新質基礎上,又產生新的量變過程,如此循環往複,不斷前進。”
這些概念性的東西,讓朱元璋聽得直皺眉。
朱辰笑笑,道:“其實也沒有那麽複雜,在華夏許多,也包含了這個道理,‘聚沙成塔’、‘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等等,量變引起質變,隻不過是換了一種說法。”
這麽一說,朱元璋一下子就聽明白了。
原來是這個意思。
說實話,他來朱辰的書店也有一種量變到質變的感覺,從一開始來到書店時候甚至連很多書看都看不懂,到從和朱辰溝通開始,漸漸的,他知道了什麽是封建王朝,封建王朝的弊端在哪裏,曆史是一個怎麽樣的往前發展趨勢,到現在,對於很多未來的思想,他都能夠理解並接受。
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一點點的變化,而到最後卻發生了宛若天淵之別的思想變化,這應該也是一種量變到質變吧。
朱辰並不知道朱元璋在想這些,繼續道:“所以說,鬆江特區的發展急不得,必須要經曆一個由量變再到質變的過程。”
朱元璋幾人都是深以為然的點頭。
“而且鬆江特區有一個優勢,那就是那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這種改革模式具有權威性,減少阻力,政策連貫等特點,在統一協調、高效執行和資源集中等方麵具有顯著優勢,適合需要快速推進的重大改革。”
這話朱元璋他們倒是聽得懂。
說的是大明鬆江特區現在的這一場變革是從最上層開始的,也就是從他朱元璋這裏開始,再下麵去執行,這樣就可以憑借最上層的權利,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確保變革的關鍵措施得以實行。
否則,鬆江特區恐怕猴年馬月都建不起來,更不要說進一步變革了。
由上至下的改革,曆史上並不乏這樣的例子。
華夏秦國的商鞅變法,倭國的明治維新,法國大革命後的拿破侖改革,醜國的羅斯福新政, 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華夏的改革開放等等。
這些改革都取得了相當巨大的成就。
而現如今的鬆江特區,也正在走在這條路上。
而且鬆江特區現在有朱辰的存在,就相當於有一個領路人在指路,而且是一個能夠溝通能夠解決問題的領路人,就像這一次,鬆江特區出現了問題,劉基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朱辰。
朱元璋也一樣。
這裏對他而言,就是大明的軍機處,鬆江特區這一次的事情也更加印證了他得這個想法。
朱辰已然成了大明這場變革的“幕後主使”。
而現在,這個“幕後主使”在看了一眼朱元璋四人後,問道:“還有什麽問題要問的嗎?”
鬆江特區的問題解決了,而鬆江特區的外部矛盾朱辰也給出了一個方向。
朱元璋幾人一時間倒是真的想不到別的問題。
不想,這個時候卻是馬皇後出聲了。
“朱先生,我有一個問題,不知道當問不當問?”
“夫人但說無妨。”
幾人不約而同看向馬皇後,都是很好奇她會問什麽問題。
隻聽馬皇後問道:“朱先生,我想問你的祖上是?”
這問題一出,朱標和劉基都傻眼了,這是個什麽問題呀?
朱辰也都是愣了一下,隨後才撓了撓頭,迴道:“這個問題我還真迴答不了你,因為我也不清楚。”
事實上,他也很快反應過來馬皇後問這個的意思。
他姓朱,而且還在時光交錯中還與幾百年前的朱家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溝通上,這很難不讓人聯想上一些什麽。
朱辰自己也有想過。
不過後來他想著應該沒有那麽巧吧?而且因為一些事情就把這件事拋諸腦後了。
沒想到馬皇後卻是提起了這件事。
“哦。”
聽了朱辰的迴答,馬皇後眼中是掩飾不住的失望,而一旁的朱元璋原本充滿期待的目光也是一下子黯淡下去了。
“不過我可以問一下我爺爺,你等一下。”
說著,朱辰拿出了手機,在幾人充滿好奇的目光下,撥通了他爺爺的電話。
沒多久。
手機裏便傳來了朱辰他爺爺的聲音。
朱辰也沒有什麽好避諱的,直接開了免提,其他人也都能夠聽得見。
朱元璋幾人麵麵相覷,真的是千裏傳音啊。
朱辰問了一下他爺爺關於祖上的問題,他爺爺沒有意外,反倒是很欣慰,說朱辰你這臭小子長大了,終於知道關心祖上的事情,以前給你講你都不愛聽。
朱辰跟他打哈哈,讓他趕緊講。
朱辰爺爺也就給他們講起他們朱家祖上的事。
根據族譜上的記載,他們的祖上來自於明洪熙年間一個叫做朱家夼的村子,當時朱家夼村的朱氏約百餘家人。
“那再往上呢?”
“往上?”
電話那頭沉默了一會,迴道:“再往上的話,雖然族譜沒有記載,但族中一些老人還真有去追溯過,而且他們在一些古籍找到了相關的記錄。”
聽到這話,在場所有人都豎起了耳朵,認真傾聽,包括朱辰在內。
“他們在一本《萊陽縣誌》上找到記載,《萊陽縣誌》卷末上附記:‘懿文太子後裔——明吳王允熥為懿文太子標三子,建文元年封,未就國,及靖難師入京,降為郡王,其年九月,又廢為庶人,永樂十五年暴卒,子載坤尚在繈褓,宮監王忠負逃民間,及長,懼禍。洪熙元年,潛走邑下夼,今其村稱朱家夼,朱氏約百餘家人。’”
“這些,都與我們族譜上的記載一五一十的都對應上了。”
“所以說啊,如果真要追溯的話,我們朱家這一脈實際上是明吳王允熥的後裔。”
話音落下,整個書店頓時安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