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方芮,一個在廣州珠江邊紮根的50歲心理醫生。我的診所依偎在古老的天主教堂旁,一推開窗,就能聽見教堂悠遠的鍾聲,不遠處的公園是我閑暇時的充電站,我喜歡在那裏滑輪滑,感受自由穿梭的暢快。生活裏,我用跆拳道磨煉意誌,用遊泳放空思緒,用旅遊攝影記錄世界的多彩。在工作中,我擅長運用心理學行為主義理論,幫患者推開那扇通往內心平和的門。
一個悶熱的午後,羅子涵走進了我的診所。他身形瘦小,穿著鬆垮的t恤和洗得發白的牛仔褲,臉上帶著與年齡不符的冷峻。他的父母滿臉焦慮,簡單交代了幾句便匆匆離開,說相信我能幫助這個“怪異”的孩子。羅子涵一坐下,我就注意到他身上星星點點的函數曲線貼紙,湊近看,才發現貼紙下是一道道或深或淺的傷疤。當他抬起頭,那雙眼睛讓我心頭一震——瞳孔竟然能同步左右分別轉動,像精密儀器裏兩個獨立運轉的零件,透著難以言說的詭異。
“子涵,你好呀,我是方醫生,以後有什麽都能跟我說,這兒就像你的秘密基地。”我盡量讓自己的聲音輕柔溫暖。他卻隻是沉默地打量著我,像在審視一個未知的實驗品。
經過幾天的接觸,我終於了解到他患有先天性無痛症。這個殘酷的病症讓他的世界裏缺失了疼痛這一基本的感知。為了填補這個空白,他開始自殘,試圖用身體的傷痕構建一個疼痛的數學模型。每一道傷疤都是他對疼痛的一次探索,那些函數曲線貼紙,是他試圖用數學語言解讀傷痛的倔強嚐試。
得知真相的那一刻,我的心揪成一團。我決定從行為主義理論入手,先幫他打破自殘的惡性循環。我在診所布置了一個小小的藝術角,擺滿了彩筆、畫紙和各種手工材料,每當他露出想要傷害自己的跡象,我就拉著他去藝術角,引導他把內心的情緒通過繪畫和手工表達出來。一開始,他總是抗拒,眼神裏滿是憤怒和不解,覺得我在破壞他理解世界的方式。“方醫生,你根本不懂,隻有疼,我才能感覺到自己真實存在。”他冷冷地說。我輕聲迴應:“子涵,我懂你的痛苦,可還有好多更美好的方式能讓你感受真實,我們一起試試,好嗎?”
在不斷的溝通中,我發現他對數學,尤其是拓撲學,有著超乎常人的癡迷。他的筆記本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奇形怪狀的拓撲圖形,那些複雜的符號和線條,對他來說是打開世界本質的鑰匙。有一次,我試著跟他聊拓撲學裏的莫比烏斯環,他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滔滔不絕地給我講解莫比烏斯環的神奇性質,從二維到三維的轉換,從無限循環的空間概念,那一刻,我看到了他內心深處對數學純粹的熱愛。
然而,平靜的治療過程被一次意外打破。那天,我像往常一樣準備給他進行心理輔導,不經意間瞥見他筆記本上的內容。我的心跳陡然停止,上麵竟然是各種關於我車禍死亡概率的演算,密密麻麻的數字和公式,像一張冰冷的死亡之網。“子涵,這是怎麽迴事?”我努力讓自己的聲音保持平穩。他抬起頭,眼神裏沒有絲毫愧疚,平靜地說:“方醫生,我隻是在做一個概率模型,研究不同因素對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影響。”他的語氣就像在討論一道普通的數學題,可我的內心卻掀起了驚濤駭浪。
我意識到,他已經完全沉浸在數學構建的冰冷世界裏,在他眼中,一切都可以量化,包括生命和死亡。為了把他拉迴現實,我決定用一種特別的方式——滑輪滑。
周末的清晨,我帶著羅子涵來到公園的輪滑場。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地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我穿上輪滑鞋,在他麵前滑出一個漂亮的弧線。“子涵,你看,輪滑也有它自己的數學。”我邊滑邊說,“每一個轉彎,每一次加速,都和速度、角度、力量有關,但這其中還有一種無法用公式計算的東西,那就是快樂和自由。”我按照事先設計好的路線,滑出了一個個複雜而又充滿韻律的圖形,那些圖形像是在書寫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他的期許。
“這也是一種拓撲,一種充滿生命力的拓撲。”我停下來,認真地看著他,“生活裏有太多美好是數學無法完全定義的,你不能隻活在公式和模型裏,你要去感受風、陽光、愛,這些才是生命真正的意義。”
他站在那裏,臉上露出了從未有過的迷茫和思考。從那之後,我帶著他參與了更多的生活體驗。我們一起去珠江邊看日出,當第一縷光點亮江麵,他的眼睛裏閃爍著震撼和驚喜;我們在公園裏觀察螞蟻搬家,感受生命的渺小與堅韌;我們還一起參加社區的關愛孤寡老人活動,當他看到老人們臉上綻放的笑容,我看到他內心的堅冰開始慢慢融化。
在這個過程中,我始終沒有放鬆對他自殘行為的矯正。每當他有衝動時,我就會提起我們一起經曆的美好瞬間,用那些溫暖的畫麵替換他腦海中自殘的念頭。漸漸地,他身上的新傷疤越來越少,笑容越來越多。
幾個月後的一天,羅子涵走進診所,手裏拿著一本嶄新的筆記本。他有些羞澀地遞給我:“方醫生,我不再算那些死亡概率了。”他的聲音帶著一絲靦腆,“我想記錄下我們一起經曆的這些,我覺得這才是真正值得研究的東西。”我翻開筆記本,裏麵畫著我們看日出的場景,珠江邊的波光粼粼,還有他歪歪扭扭寫下的感悟:“原來,生活可以這麽美好,不用疼痛,也能感受到真實。”
看著羅子涵的變化,我心中滿是感慨。作為一名心理醫生,每一次治愈都是一場心靈的冒險,而羅子涵的故事讓我更加堅信,隻要用心去理解,用愛去引導,再冰冷的內心也能被溫暖融化。在這個繁華又忙碌的城市裏,我的診所承載著無數人的痛苦與希望,而我,也將繼續在這裏,用我的方式,為每一個在黑暗中徘徊的靈魂點亮一盞明燈,就像幫助羅子涵一樣,讓他們重新擁抱生活的美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溫暖陽光。
一個悶熱的午後,羅子涵走進了我的診所。他身形瘦小,穿著鬆垮的t恤和洗得發白的牛仔褲,臉上帶著與年齡不符的冷峻。他的父母滿臉焦慮,簡單交代了幾句便匆匆離開,說相信我能幫助這個“怪異”的孩子。羅子涵一坐下,我就注意到他身上星星點點的函數曲線貼紙,湊近看,才發現貼紙下是一道道或深或淺的傷疤。當他抬起頭,那雙眼睛讓我心頭一震——瞳孔竟然能同步左右分別轉動,像精密儀器裏兩個獨立運轉的零件,透著難以言說的詭異。
“子涵,你好呀,我是方醫生,以後有什麽都能跟我說,這兒就像你的秘密基地。”我盡量讓自己的聲音輕柔溫暖。他卻隻是沉默地打量著我,像在審視一個未知的實驗品。
經過幾天的接觸,我終於了解到他患有先天性無痛症。這個殘酷的病症讓他的世界裏缺失了疼痛這一基本的感知。為了填補這個空白,他開始自殘,試圖用身體的傷痕構建一個疼痛的數學模型。每一道傷疤都是他對疼痛的一次探索,那些函數曲線貼紙,是他試圖用數學語言解讀傷痛的倔強嚐試。
得知真相的那一刻,我的心揪成一團。我決定從行為主義理論入手,先幫他打破自殘的惡性循環。我在診所布置了一個小小的藝術角,擺滿了彩筆、畫紙和各種手工材料,每當他露出想要傷害自己的跡象,我就拉著他去藝術角,引導他把內心的情緒通過繪畫和手工表達出來。一開始,他總是抗拒,眼神裏滿是憤怒和不解,覺得我在破壞他理解世界的方式。“方醫生,你根本不懂,隻有疼,我才能感覺到自己真實存在。”他冷冷地說。我輕聲迴應:“子涵,我懂你的痛苦,可還有好多更美好的方式能讓你感受真實,我們一起試試,好嗎?”
在不斷的溝通中,我發現他對數學,尤其是拓撲學,有著超乎常人的癡迷。他的筆記本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奇形怪狀的拓撲圖形,那些複雜的符號和線條,對他來說是打開世界本質的鑰匙。有一次,我試著跟他聊拓撲學裏的莫比烏斯環,他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滔滔不絕地給我講解莫比烏斯環的神奇性質,從二維到三維的轉換,從無限循環的空間概念,那一刻,我看到了他內心深處對數學純粹的熱愛。
然而,平靜的治療過程被一次意外打破。那天,我像往常一樣準備給他進行心理輔導,不經意間瞥見他筆記本上的內容。我的心跳陡然停止,上麵竟然是各種關於我車禍死亡概率的演算,密密麻麻的數字和公式,像一張冰冷的死亡之網。“子涵,這是怎麽迴事?”我努力讓自己的聲音保持平穩。他抬起頭,眼神裏沒有絲毫愧疚,平靜地說:“方醫生,我隻是在做一個概率模型,研究不同因素對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影響。”他的語氣就像在討論一道普通的數學題,可我的內心卻掀起了驚濤駭浪。
我意識到,他已經完全沉浸在數學構建的冰冷世界裏,在他眼中,一切都可以量化,包括生命和死亡。為了把他拉迴現實,我決定用一種特別的方式——滑輪滑。
周末的清晨,我帶著羅子涵來到公園的輪滑場。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地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我穿上輪滑鞋,在他麵前滑出一個漂亮的弧線。“子涵,你看,輪滑也有它自己的數學。”我邊滑邊說,“每一個轉彎,每一次加速,都和速度、角度、力量有關,但這其中還有一種無法用公式計算的東西,那就是快樂和自由。”我按照事先設計好的路線,滑出了一個個複雜而又充滿韻律的圖形,那些圖形像是在書寫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他的期許。
“這也是一種拓撲,一種充滿生命力的拓撲。”我停下來,認真地看著他,“生活裏有太多美好是數學無法完全定義的,你不能隻活在公式和模型裏,你要去感受風、陽光、愛,這些才是生命真正的意義。”
他站在那裏,臉上露出了從未有過的迷茫和思考。從那之後,我帶著他參與了更多的生活體驗。我們一起去珠江邊看日出,當第一縷光點亮江麵,他的眼睛裏閃爍著震撼和驚喜;我們在公園裏觀察螞蟻搬家,感受生命的渺小與堅韌;我們還一起參加社區的關愛孤寡老人活動,當他看到老人們臉上綻放的笑容,我看到他內心的堅冰開始慢慢融化。
在這個過程中,我始終沒有放鬆對他自殘行為的矯正。每當他有衝動時,我就會提起我們一起經曆的美好瞬間,用那些溫暖的畫麵替換他腦海中自殘的念頭。漸漸地,他身上的新傷疤越來越少,笑容越來越多。
幾個月後的一天,羅子涵走進診所,手裏拿著一本嶄新的筆記本。他有些羞澀地遞給我:“方醫生,我不再算那些死亡概率了。”他的聲音帶著一絲靦腆,“我想記錄下我們一起經曆的這些,我覺得這才是真正值得研究的東西。”我翻開筆記本,裏麵畫著我們看日出的場景,珠江邊的波光粼粼,還有他歪歪扭扭寫下的感悟:“原來,生活可以這麽美好,不用疼痛,也能感受到真實。”
看著羅子涵的變化,我心中滿是感慨。作為一名心理醫生,每一次治愈都是一場心靈的冒險,而羅子涵的故事讓我更加堅信,隻要用心去理解,用愛去引導,再冰冷的內心也能被溫暖融化。在這個繁華又忙碌的城市裏,我的診所承載著無數人的痛苦與希望,而我,也將繼續在這裏,用我的方式,為每一個在黑暗中徘徊的靈魂點亮一盞明燈,就像幫助羅子涵一樣,讓他們重新擁抱生活的美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溫暖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