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廣州,夏日的陽光透過診所的百葉窗,灑在木質的地板上,形成一道道斑駁的光影。我坐在辦公桌後,手中握著一杯溫熱的綠茶,茶香在空氣中彌漫。窗外,珠江的水麵波光粼粼,偶爾有幾隻白鷺掠過水麵,帶來一絲清涼的氣息。診所旁邊的天主教堂鍾聲悠揚,與公園裏孩子們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寧靜而和諧的畫卷。


    我叫方芮,今年50歲,是一名心理醫生。我的診所位於珠江邊,緊鄰一座古老的天主教堂和一個綠樹成蔭的公園。獨身的我,生活簡單而充實,除了工作,我熱愛跆拳道、遊泳和滑輪滑,閑暇時喜歡帶著相機四處旅行,捕捉世界的美好。在診斷和治療病人時,我擅長運用心理學行為主義理論,幫助患者從行為層麵找到問題的根源,進而實現自我療愈。


    今天,我的診室裏迎來了一位特殊的病人——王建國,47歲,長途貨運司機。他的外表給人一種滄桑感,後頸有一道深褐色的安全帶勒痕,右手小指缺失。他的眼神遊離,每隔9分30秒就會用力眨眼,像老式照相機的機械快門,給人一種機械化的感覺。


    “方醫生,您好。”王建國坐下後,聲音有些沙啞,帶著一絲疲憊。


    “王先生,您好。請坐,放鬆一點。”我微笑著示意他坐下,盡量讓氣氛顯得輕鬆一些。


    他點了點頭,坐在我對麵的椅子上,雙手緊握,顯得有些局促不安。我注意到他的左腳皮鞋裏滲出了血跡,鞋帶緊緊捆住了腳趾,形成了一個五角星的形狀。這讓我心中一驚,但表麵上仍保持平靜。


    “王先生,您能告訴我,最近有什麽讓您感到困擾的事情嗎?”我輕聲問道,試圖引導他打開心扉。


    他沉默了片刻,似乎在組織語言。然後,他緩緩開口:“方醫生,我最近在開車的時候,總是會出現一些奇怪的幻覺。”


    “能具體說說嗎?”我鼓勵他繼續。


    “昨天在滬昆高速,我的右手突然伸長了三米。”他舉起殘肢比劃著,眼神中透出一絲恐懼,“手指像橡皮泥似的黏在加油槍上,然後……”


    他的聲音戛然而止,似乎陷入了迴憶之中。我注意到他的唿吸變得急促,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王先生,您能告訴我,當時您的感覺是怎樣的嗎?”我輕聲問道,試圖讓他迴到那個場景。


    他深吸了一口氣,繼續說道:“我感覺自己的身體變得像橡膠一樣,可以隨意拉伸。我的手指黏在加油槍上,怎麽也掙脫不開。我害怕極了,拚命地掙紮,但越掙紮,手指就黏得越緊。最後,我不得不停下來,用另一隻手把手指從加油槍上撕下來。”


    他的描述讓我感到震驚,但我必須保持冷靜,繼續引導他:“王先生,您以前有過類似的經曆嗎?”


    他搖了搖頭:“沒有,這是第一次。但自從那次之後,我每次開車都會出現類似的幻覺。我的身體會變得像橡膠一樣,可以隨意拉伸,甚至可以穿過車窗。我害怕極了,不敢再開車了。”


    我點了點頭,心中已經有了初步的判斷。王建國的情況很可能是解離性漫遊症,這是一種在極端壓力下產生的心理疾病,患者會出現身體橡膠化的幻覺,甚至會有自殘的行為。


    “王先生,您能告訴我,您最近的生活中有沒有遇到什麽特別大的壓力或變故?”我問道。


    他沉默了片刻,然後低聲說道:“我妻子去年去世了,留下了一個上高中的女兒。我為了養家,不得不拚命工作,每天都要開長途車。最近,我感覺自己快要撐不下去了。”


    他的聲音中充滿了無奈和痛苦,我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掙紮。失去親人的痛苦,加上生活的重壓,讓他陷入了極度的焦慮和恐懼之中。


    “王先生,我理解您的感受。失去親人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再加上生活的壓力,您感到無助和恐懼是很正常的。”我輕聲安慰道。


    他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淚光。


    “王先生,您願意和我一起,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嗎?”我問道。


    他猶豫了一下,然後點了點頭:“我願意,方醫生。我真的不想再這樣下去了。”


    我微笑著點了點頭:“很好,王先生。我們一起來麵對這個問題。”


    接下來的幾次治療中,我采用了行為主義理論中的係統脫敏法,幫助王建國逐步克服對開車的恐懼。我讓他先在想象中模擬開車的場景,然後逐步過渡到實際的駕駛環境中。同時,我還教他一些放鬆技巧,幫助他在感到焦慮時能夠自我調節。


    在治療的過程中,我發現王建國的自殘行為與他內心的痛苦密切相關。每次他感到無法承受的壓力時,就會用鞋帶緊緊捆住腳趾,以此來轉移內心的痛苦。我意識到,必須幫助他找到更健康的應對方式。


    “王先生,您能告訴我,當您感到壓力時,除了捆住腳趾,您還會做些什麽?”我問道。


    他搖了搖頭:“我不知道,我隻會這樣做。”


    我點了點頭:“王先生,我教您一些其他的放鬆方法,您可以在感到壓力時嚐試一下,好嗎?”


    他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希望。


    我教他一些簡單的唿吸放鬆法和肌肉放鬆法,幫助他在感到焦慮時能夠自我調節。同時,我還鼓勵他多與女兒溝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尋求情感上的支持。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王建國的症狀有了明顯的改善。他不再出現身體橡膠化的幻覺,自殘行為也逐漸減少。他開始重新開車,雖然偶爾還會感到緊張,但已經能夠控製自己的情緒。


    “方醫生,謝謝您。我感覺好多了。”在一次治療結束時,王建國真誠地說道。


    我微笑著點了點頭:“王先生,您做得很好。記住,生活中總會有壓力和挑戰,但隻要我們有勇氣麵對,就一定能夠找到解決的方法。”


    他點了點頭,眼中充滿了感激。


    送走王建國後,我站在診所的窗前,望著珠江上波光粼粼的水麵,心中感到一絲欣慰。作為一名心理醫生,能夠幫助患者走出困境,找到生活的希望,是我最大的滿足。


    我拿起相機,走出診所,來到公園裏。陽光透過樹葉灑在地上,孩子們在草地上奔跑嬉戲,老人們在樹蔭下下棋聊天。我舉起相機,捕捉下這美好的瞬間,心中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


    生活或許會有風雨,但隻要心中有光,我們就能夠找到前行的方向。我堅信,無論遇到什麽困難,隻要我們勇敢麵對,就一定能夠找到解決的方法。


    這就是我的生活,作為一名心理醫生,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愛心,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找到他們內心的光明。


    ---


    **後記**


    王建國的故事讓我深刻體會到,心理疾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敢麵對它。作為一名心理醫生,我深知每一個患者背後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而我的職責就是幫助他們找到內心的光明,重新擁抱生活。


    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將繼續用我的專業知識和愛心,幫助更多的患者走出困境,找到生活的希望。我相信,隻要我們心中有光,就一定能夠照亮前行的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心理醫生日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曉彤5788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曉彤5788並收藏心理醫生日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