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景一:粉筆灰與聖歌聲


    我站在診所外的青石台階上,整理著羊絨大衣的褶皺。聖母像前的白鴿撲棱棱飛起,翅膀拍打的聲音在寂靜的空氣中格外清晰。我數到第七下叩門聲,才推門而入——這是三十年來每次進教室前必做的儀式,仿佛隻有這樣,我才能找到一絲熟悉的節奏。


    診室裏飄著油燜筍的香氣,陳淑芬從廚房探出頭,圍裙上沾著幾點醬油漬。她笑著對我說:\"李老師稍坐,砂鍋裏燉著醃篤鮮呢。\"她指了指藤編茶幾,\"嚐嚐新炒的龍井,茶葉是隔壁張神父送的。\"


    我坐在沙發上,指尖無意識地在教案本上敲出無形的節奏。我的黑色套裝與牆上那幅《星空》油畫格格不入,倒像是從教堂彩窗裏掉下來的中世紀修女。陳淑芬端來青瓷碗時,瞥見我下意識地把茶杯擺成了教室講台的直角,她的目光在我臉上停留了一瞬,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


    \"聽說您剛辭去教導主任?\"陳淑芬舀著湯,故意讓勺子碰出脆響。這個打破完美寂靜的動作讓我的眉梢挑了挑。她繼續說道:\"市教育局的返聘通知還壓在辦公桌上吧?\"


    砂鍋裏升騰的熱氣中,我忽然看見三十年前的自己——紮著麻花辮的鄉村教師,站在漏雨的教室裏,用搪瓷缸接雨水。那時的教案本邊角卷曲,卻畫滿了彩色蝴蝶。那些蝴蝶仿佛還在我眼前飛舞,帶著我迴到那個充滿夢想的年代。


    ---


    場景二:紅鋼筆與油紙傘


    暴雨突至,教堂彩窗上的聖徒麵容在雨幕中模糊成色塊。我第三次來到診所,帶了整箱教學資料。泛黃的備課本用紅鋼筆批注得密密麻麻,每一頁都承載著我三十年的心血。


    \"上周路過絲綢博物館,\"陳淑芬忽然說,\"看見個穿香雲紗的講解員,背影跟您年輕時很像。\"她展開油紙傘,示意我靠近窗邊,\"您聞,這是不是當年染布坊的梔子花香?\"


    我的指尖撫過傘骨,突然想起師範畢業那年,我曾在傘麵上抄錄過整首《雨巷》。那些暈開的墨跡,如今都變成了學生作文本上的批改符號。每一道紅筆的痕跡,都是我用心寫下的評語。


    \"返聘合同我簽了。\"我的聲音像粉筆劃過黑板,帶著一絲沙啞,\"但今早教務處送來的課程表……\"我哽住了,喉嚨像是被什麽堵住。新課改要求用ai係統批改作文,而我的紅鋼筆還別在胸口,仿佛它是我最後的尊嚴。


    陳淑芬從多寶格裏取出個漆器盒,裏麵躺著一支裂璺的狼毫筆:\"這是我父親臨終前用的筆,他做了四十年賬房,卻始終學不會用算盤。\"窗外的廣場舞音樂恰好切到《青花瓷》,她輕聲說道,\"您聽,周傑倫唱的不也是毛筆與青石板的故事?\"


    ---


    場景三:蠶繭與電子屏


    第四次治療時,我穿了件墨綠旗袍,這是三十年來第一次沒戴校徽。陳淑芬正教幾位廣場舞阿姨用蠶繭做手工書簽,蠶絲在暮色中泛著珍珠般的光澤。


    \"試試看?\"陳淑芬把鑷子塞進我手裏,\"蠶寶寶吐絲時可不知道自己會變成旗袍還是手術縫合線。\"


    我的手突然顫抖起來。上個月公開課,我在黑板寫字時,電子屏突然跳出彈幕,學生笑我\"老古董該退休了\"。那一刻,我仿佛被推到了時代的邊緣,成了被淘汰的舊物。此刻,蠶繭在溫水中舒展,我忽然想起第一次教學生解剖蠶蛹時,有個女孩哭著把蠶絲纏成指環。她說:\"老師,蠶絲好美,我不想讓它死。\"


    \"市教育局想讓我培訓ai助教。\"我扯斷一根蠶絲,聲音有些哽咽,\"可那些機器生成的評語……\"我的紅鋼筆在紙上洇出個墨點,像未完成的句號。


    陳淑芬打開投影儀,教堂彩窗的圖案被投射在蠶繭書簽上:\"上周張神父用全息投影做彌撒,老教友們照樣往虛擬聖水池點手指。\"她將染成靛藍的蠶絲繞上我的鋼筆,\"您看,新酒也能裝在舊瓶裏。\"


    ---


    場景四:黑板與星圖


    冬至夜,我抱著一摞電子教案衝進診所。我剛在新技術培訓會上暈倒,智能手環還在報警心跳過速。我的手指緊緊攥著教案,仿佛那是最後的救命稻草。


    \"它們要吃掉的不是粉筆灰,\"我指著教案上的ai圖標,聲音顫抖,\"是三十年來批改過的每一個歎號。\"陳淑芬給我披上教堂義賣的羊毛披肩,領口別著枚青銅鈴鐺。鈴鐺隨著我的唿吸輕輕晃動,發出細微的聲響。


    診室突然斷電,月光透過教堂玫瑰窗灑進來。陳淑芬點亮香薰蠟燭,將星圖儀推到我麵前:\"幫我找找獵戶座腰帶?我孫子總說這是古代教師的戒尺。\"


    我的手指劃過黃銅星軌,突然發現三連星的位置與我最得意的三個學生畢業照重合。當燭光把她們的影子投在天花板上時,我聽見自己說:\"或許……可以開個手寫書信工作室?\"


    ---


    終章:墨香與二維碼


    開春的教工宿舍樓下,陳淑芬看見公告欄貼著淡綠海報:「見字如晤——毛筆書信研習班」。海報角印著水墨風的二維碼,掃碼能聽見我朗誦《與朱元思書》的音頻。


    廣場舞阿姨們舉著蠶繭書簽當扇子,周阿姨的紅綢衫上別著鋼筆胸針:\"李老師說這叫''科技與傳統的量子糾纏''!\"


    診所裏,陳淑芬泡著我送的新茶。茶葉筒上貼著手寫標簽,掃描卻跳出一段全息影像:年輕的我正在鄉間教室教孩子用竹枝筆描紅,窗外是1988年的星空。


    教堂晚鍾響起時,陳淑芬在治療筆記上抄錄羅傑斯的話:\"當一個人不再是工具,而是成為他自己選擇的模樣,最動人的教育就發生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心理醫生日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曉彤5788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曉彤5788並收藏心理醫生日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