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戶
順治年間,山東滕縣、嶧縣一帶,十個人裏七個當過強盜,官府都不敢抓捕。後來這些強盜接受招安,縣官把他們另列為“盜戶”。從此隻要盜戶和普通百姓打官司,官府就刻意偏袒盜戶,生怕他們造反。結果後來打官司的人動不動就冒充盜戶,而仇家就拚命揭發對方是假的。每次雙方上堂,是非曲直先不管,先糾纏“到底是不是盜戶”,搞得官府不得不反複查戶籍。
當時官府裏鬧狐狸,縣官的女兒被狐仙迷住了,請來術士用符把狐仙裝進瓶子,準備點火燒掉。狐仙在瓶子裏大喊:“我是盜戶啊!”聽到的人都偷偷笑——原來這狐仙也知道“盜戶”打官司能占便宜呢!
蒲鬆齡評論說:“現在明火執仗搶劫的,官府不說他們是強盜,偏說他們是‘奸民’;翻牆偷情的,反而不承認自己是奸夫,非說自己是強盜——世道又變了!要是現在官府裏有狐仙,肯定也會喊‘我是強盜’來求偏袒!”
章丘縣交公糧、服徭役,加上征收“火耗”(官府借口熔鑄銀子損耗多收的錢),老百姓負擔比鄉紳官吏多好幾倍,所以有田的人都爭著把田產掛靠在鄉紳名下避稅。雖然沒影響國家稅收,卻斷了官府的灰色收入。縣令鍾大人向上級申請整頓,獲批後讓百姓自查。結果奸詐之徒趁機鑽空子,幾十年前賣掉的田產,都誣陷原主人“詭掛”(虛假掛靠),打官司奪田。縣令偏袒這些惡人,很多善良百姓因此丟了家產。
有個李生被某甲狀告,兩人上堂對質。甲喊他“秀才”,李生卻厲聲爭辯,死活不承認自己是秀才,吵個不停。縣令問手下,大家都指認他確實是秀才。縣令奇怪:“為什麽不承認?”李生說:“秀才頭銜先放一邊,等爭到田地後,再當秀才也不遲!”
唉!“強盜”的名號大家爭著冒認,“秀才”的名號卻爭著推辭——世道變得多荒唐!
有人寫了封匿名狀紙,內容荒誕搞笑:
告狀人原壤(虛構的老頭),控訴抗法吞產一事:
我年老沒法服勞役,有城郊五十畝田,在“隱公元年”(借指很久之前)暫時掛靠在壞秀才顏淵名下。如今政策嚴了,我理應自首要迴田產,誰知顏淵長期霸占不還!我去理論,被他老師帶著七十二個惡徒(暗諷孔子和弟子)一頓毒打,打斷腿不說,還把我鎖在破巷子裏,每天隻給一碗飯一瓢水,差點餓死!請鄰居作證,求官府革了顏淵的功名,嚴辦他,讓我的田產歸主!
這狀紙簡直能接在“大盜柳蹠狀告隱士伯夷、叔齊”的故事後麵了(都是虛構的荒誕諷刺)!
蒲鬆齡的感慨
這些故事裏,“盜戶”身份成了打官司的護身符,“秀才”頭銜在利益麵前不如田地值錢,甚至有人敢虛構“孔子帶人打人”的荒唐事——世道的荒誕,全在這些顛倒錯位裏了!
某乙
小偷轉行成“善士”
城西有個姓乙的,以前是個小偷,他老婆整天擔驚受怕,多次勸他收手,乙於是徹底改了行。過了兩三年,家裏窮得實在過不下去,他又想重操舊業當一迴“馮婦”(指重幹老本行)。於是借口做生意,找了個會算卦的問問去哪兒合適。算卦的說:“東南方向吉利,對‘小人’有利,對君子不利。”這卦象正好合他心意,乙偷偷高興。
他南下到了江蘇蘇州、鬆江一帶,每天在村鎮晃蕩,幾個月後的一天,偶然走進一座寺廟,看見牆角堆著兩三塊石子,心裏明白這是盜賊的暗號,也扔了一塊石子進去,然後徑直走到神龕後麵躺下。天黑後,寺廟裏傳來十幾個人的說話聲,忽然有人數石子,驚訝多了一塊,於是眾人搜神龕,發現了乙,問:“扔石頭的是你吧?”乙答應了。對方問他籍貫姓名,乙編了假話。盜賊們遞給他兵器,帶他一起走。
到了一座大宅院,他們拿出軟梯,爭著翻牆進去。因為乙是外地人,不熟悉路徑,就讓他埋伏在牆外,負責傳遞財物、看守包裹。不一會兒,牆上扔下一個包裹;又過一會兒,吊下一個箱子。乙搬起箱子感覺有重物,就撬開箱子,伸手一摸,把裏麵沉的東西全塞進自己袋子,扛起來就跑,一路直接迴了家。
從此他蓋高樓、買良田,還花錢給兒子捐了個功名。縣令居然給他家大門題匾叫“善士”(好人)。後來強盜團夥東窗事發,其他人全被抓了,隻有乙沒在賊窩裏留真名,官府查不到他,這才逃過一劫。事情過去很久,乙喝醉後還時不時自己講起這段經曆。
大盜變捕快,以暴製暴
曹州有個大盜某甲,搶到一大筆錢後迴家,心安理得地睡覺。夜裏兩三個小盜翻牆進來,抓住他逼他交銀子。某甲不給,結果被鞭打、火燒,受盡酷刑,直到交出所有錢財才被放走。事後某甲跟人說:“我以前不知道炮烙之刑這麽疼!”從此痛恨盜賊,主動去當捕快,把本地的盜賊幾乎抓光了。後來抓到過去的同夥,他也用當年自己受過的酷刑來折磨他們。
蒲鬆齡的暗諷
第一個故事裏,小偷靠偷賊贓發家,反而被官府表彰為“善士”,簡直是莫大的諷刺;第二個故事中,大盜被小盜折磨後,轉身用同樣的手段對付同類,人性的複雜和世道的荒誕,全在這些“黑吃黑”的故事裏了。
順治年間,山東滕縣、嶧縣一帶,十個人裏七個當過強盜,官府都不敢抓捕。後來這些強盜接受招安,縣官把他們另列為“盜戶”。從此隻要盜戶和普通百姓打官司,官府就刻意偏袒盜戶,生怕他們造反。結果後來打官司的人動不動就冒充盜戶,而仇家就拚命揭發對方是假的。每次雙方上堂,是非曲直先不管,先糾纏“到底是不是盜戶”,搞得官府不得不反複查戶籍。
當時官府裏鬧狐狸,縣官的女兒被狐仙迷住了,請來術士用符把狐仙裝進瓶子,準備點火燒掉。狐仙在瓶子裏大喊:“我是盜戶啊!”聽到的人都偷偷笑——原來這狐仙也知道“盜戶”打官司能占便宜呢!
蒲鬆齡評論說:“現在明火執仗搶劫的,官府不說他們是強盜,偏說他們是‘奸民’;翻牆偷情的,反而不承認自己是奸夫,非說自己是強盜——世道又變了!要是現在官府裏有狐仙,肯定也會喊‘我是強盜’來求偏袒!”
章丘縣交公糧、服徭役,加上征收“火耗”(官府借口熔鑄銀子損耗多收的錢),老百姓負擔比鄉紳官吏多好幾倍,所以有田的人都爭著把田產掛靠在鄉紳名下避稅。雖然沒影響國家稅收,卻斷了官府的灰色收入。縣令鍾大人向上級申請整頓,獲批後讓百姓自查。結果奸詐之徒趁機鑽空子,幾十年前賣掉的田產,都誣陷原主人“詭掛”(虛假掛靠),打官司奪田。縣令偏袒這些惡人,很多善良百姓因此丟了家產。
有個李生被某甲狀告,兩人上堂對質。甲喊他“秀才”,李生卻厲聲爭辯,死活不承認自己是秀才,吵個不停。縣令問手下,大家都指認他確實是秀才。縣令奇怪:“為什麽不承認?”李生說:“秀才頭銜先放一邊,等爭到田地後,再當秀才也不遲!”
唉!“強盜”的名號大家爭著冒認,“秀才”的名號卻爭著推辭——世道變得多荒唐!
有人寫了封匿名狀紙,內容荒誕搞笑:
告狀人原壤(虛構的老頭),控訴抗法吞產一事:
我年老沒法服勞役,有城郊五十畝田,在“隱公元年”(借指很久之前)暫時掛靠在壞秀才顏淵名下。如今政策嚴了,我理應自首要迴田產,誰知顏淵長期霸占不還!我去理論,被他老師帶著七十二個惡徒(暗諷孔子和弟子)一頓毒打,打斷腿不說,還把我鎖在破巷子裏,每天隻給一碗飯一瓢水,差點餓死!請鄰居作證,求官府革了顏淵的功名,嚴辦他,讓我的田產歸主!
這狀紙簡直能接在“大盜柳蹠狀告隱士伯夷、叔齊”的故事後麵了(都是虛構的荒誕諷刺)!
蒲鬆齡的感慨
這些故事裏,“盜戶”身份成了打官司的護身符,“秀才”頭銜在利益麵前不如田地值錢,甚至有人敢虛構“孔子帶人打人”的荒唐事——世道的荒誕,全在這些顛倒錯位裏了!
某乙
小偷轉行成“善士”
城西有個姓乙的,以前是個小偷,他老婆整天擔驚受怕,多次勸他收手,乙於是徹底改了行。過了兩三年,家裏窮得實在過不下去,他又想重操舊業當一迴“馮婦”(指重幹老本行)。於是借口做生意,找了個會算卦的問問去哪兒合適。算卦的說:“東南方向吉利,對‘小人’有利,對君子不利。”這卦象正好合他心意,乙偷偷高興。
他南下到了江蘇蘇州、鬆江一帶,每天在村鎮晃蕩,幾個月後的一天,偶然走進一座寺廟,看見牆角堆著兩三塊石子,心裏明白這是盜賊的暗號,也扔了一塊石子進去,然後徑直走到神龕後麵躺下。天黑後,寺廟裏傳來十幾個人的說話聲,忽然有人數石子,驚訝多了一塊,於是眾人搜神龕,發現了乙,問:“扔石頭的是你吧?”乙答應了。對方問他籍貫姓名,乙編了假話。盜賊們遞給他兵器,帶他一起走。
到了一座大宅院,他們拿出軟梯,爭著翻牆進去。因為乙是外地人,不熟悉路徑,就讓他埋伏在牆外,負責傳遞財物、看守包裹。不一會兒,牆上扔下一個包裹;又過一會兒,吊下一個箱子。乙搬起箱子感覺有重物,就撬開箱子,伸手一摸,把裏麵沉的東西全塞進自己袋子,扛起來就跑,一路直接迴了家。
從此他蓋高樓、買良田,還花錢給兒子捐了個功名。縣令居然給他家大門題匾叫“善士”(好人)。後來強盜團夥東窗事發,其他人全被抓了,隻有乙沒在賊窩裏留真名,官府查不到他,這才逃過一劫。事情過去很久,乙喝醉後還時不時自己講起這段經曆。
大盜變捕快,以暴製暴
曹州有個大盜某甲,搶到一大筆錢後迴家,心安理得地睡覺。夜裏兩三個小盜翻牆進來,抓住他逼他交銀子。某甲不給,結果被鞭打、火燒,受盡酷刑,直到交出所有錢財才被放走。事後某甲跟人說:“我以前不知道炮烙之刑這麽疼!”從此痛恨盜賊,主動去當捕快,把本地的盜賊幾乎抓光了。後來抓到過去的同夥,他也用當年自己受過的酷刑來折磨他們。
蒲鬆齡的暗諷
第一個故事裏,小偷靠偷賊贓發家,反而被官府表彰為“善士”,簡直是莫大的諷刺;第二個故事中,大盜被小盜折磨後,轉身用同樣的手段對付同類,人性的複雜和世道的荒誕,全在這些“黑吃黑”的故事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