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時代不同,治國之策萬不可抱殘守缺,須得與時俱進。


    如今各國紛爭不斷,局勢動蕩不安。在這弱肉強食的世道裏,倘若依舊墨守成規,僅憑古之仁政來治理國家,如何能立足?


    秦國之所以能夠崛起,從偏居一隅的弱小之國逐漸走向強盛,正是因為順應了時代潮流,果斷摒棄舊製,毅然決然選擇以法治國。


    諸位不妨細觀當下,在這亂世之中,周禮雖美,仁義道德雖善,卻難收實效,無法為國家帶來實質性的改變與保障。


    而我大秦以法家為治國之本,法令嚴明,賞罰分明,公正無私。


    百姓們亦清楚知曉何為可為、何為不可為,為了獲取獎賞而積極努力,因畏懼刑罰而不敢肆意妄為。


    如此一來,國家得以繁榮發展,軍隊也日益強大。


    待到天下一統之時,再輔以教化,讓百姓們懂得禮義廉恥,又有何不可?


    且觀當下,秦國百姓積極耕戰,國力蒸蒸日上,此乃法治之功。”秦臻言辭激昂,高聲駁斥道。


    孔慎聽了秦臻的一番言論,心中尚有諸多想法欲要反駁。


    剛要開口再言,卻被周圍的學者們紛紛點頭認可秦臻的話語所打斷。


    一時間,整個廳堂內的氣氛陡然變得凝重起來,不約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了秦臻身上。


    緊接著,一場更為激烈的論道就此拉開帷幕。


    此時,隻見一位墨家子弟身著粗布麻衣,大步上前。


    他走到廳堂中央後,先是向著廳堂內的眾人拱手施禮,然後挺直了身子,高聲說道:“依在下之見,即便秦國法治能強國,但其不斷征伐四方,致使無數生靈塗炭,死傷無數。


    戰場上,鮮血染紅了大地,百姓家園被毀,親人離散。


    這與我墨家兼愛非攻之道完全背道而馳,戰爭隻會帶來無盡的痛苦和毀滅,又何來真正的和平?”


    秦臻聽到這番話後,將目光轉向墨家子弟,神色認真道:“墨家之義,令在下敬佩。


    墨家以兼愛為核心,欲消除世間紛爭,其心可嘉。


    但在這亂世之中,各國之間相互攻伐,戰亂頻頻,百姓深陷水火。若不依靠強大的武力來終結這種紛爭,那麽百姓將永無寧日。


    秦國之所以進行征伐,並非是為了殺戮,而是為了實現大一統的目標。


    當今之世,諸侯割據,天下大亂,若不征伐,何以統一?


    唯有如此,方能止戈息武,實現真正的和平。待到天下歸一,四海升平,墨家的兼愛思想亦能得到更好的推行和實踐,惠及天下萬民。”


    聞聽此言,墨家子弟眉頭緊皺。


    他握緊了拳頭,上前一步,繼續追問道:“可戰爭中無辜百姓死傷慘重,這又該作何解釋?紛飛戰火之下,多少人家破人亡,老弱婦孺橫遭屠戮。


    此等慘狀,難道就可被輕易忽視?”


    “戰爭本就是殘酷之事,這一點無可否認。”


    秦臻微微歎息,目光中閃過一絲複雜,緩緩開口道:“刀兵既起,生靈塗炭,實乃人間至悲。


    然,近年來秦國在戰爭中,也在極力減少百姓傷亡。


    每攻克一地,秦軍將領皆會嚴令士卒,不得濫殺無辜,而後,迅速派出官吏安撫當地百姓,開倉放糧,救濟饑民。


    組織勞力修複被戰火損毀的房屋、農田,恢複生產,讓他們盡快恢複正常生活。


    如今七國紛爭不斷,年年戰亂不休。


    各國為擴充軍備,橫征暴斂,百姓苦不堪言。若任由各國繼續混戰下去,百姓遭受的苦難隻會更深重,亦將永無寧日。


    以一時之痛,換取萬世之安,這,便是秦國的使命。”


    秦臻神色一凜,郎朗說道:“秦國之誌,在於結束亂世,建立一個太平盛世。


    屆時,四海歸一,百姓方能永享太平,免受戰亂之苦。此乃大義之舉,雖道路坎坷,亦當砥礪前行。”


    話落,道家的一位老者輕撫長須,神色平和,悠悠說道:“秦先生的言辭確實雄辯滔滔,思維縝密,令人歎服。”


    頓了頓,老者接著道:“然我道家講究無為而治,順應自然。


    天地萬物皆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如同四季更迭、草木榮枯,無需外力過度幹涉。


    秦國如此大動幹戈,強行以嚴苛法治來改變天下格局,全力推行耕戰之策,使得舉國上下皆為耕戰奔忙,又大興律法,事無巨細皆以律法約束。


    這般做法,是否已然違背了自然之道?


    人力過度幹預,就如同強行扭轉河流走向,雖可逞一時之效,卻恐生諸多禍端,打破天地間原有的平衡。”


    秦臻抬頭,定睛望向這位老者,記憶瞬間迴溯至上屆百家大會。


    彼時,在那王屋山之巔,正是這位老者,站在高台之上主持著大會進程。能在如此重要的場合擔任主持,足見此人在道家的地位定然不低。


    見此,秦臻先是恭敬地向老者行禮,神色誠摯,不卑不亢地開口說道:“夫子或許有所誤會,秦國當下之舉措,並非違背自然,恰恰相反,實則是順應自然之舉。”


    “哦,你且說說,為何為順應自然之舉?”道家老者饒有興趣的問。


    秦臻直視他,款款而談:“夫子,當今天下分崩離析,戰火紛飛,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這般慘狀,無疑是自然失衡之象。


    而秦國以法治國,讓民眾們各安其職,恢複生產,穩定社會秩序,這難道不是秦國竭盡全力,試圖糾正這種失衡嗎?


    再者,推行耕戰之策,鼓勵民眾開墾荒地,大力發展農業,夯實國家根基。隻有國力日益強盛,才有足夠的底氣抵禦外敵入侵,守護百姓安危。


    這何嚐不是順應民眾求生存、求和平的自然之願?


    道家講究無為而治,順應自然。


    但如今之世,各國紛爭不斷,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若此時依舊奉行無為,對亂象放任不管,任由局勢惡化,又怎能實現自然和諧,還世間太平?


    諸侯紛爭不休,百姓生靈塗炭。若無為,何以救百姓於水火?大秦之法,正是順應天下大勢所趨,以積極之態,去努力還天下太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哀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癲叁捯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癲叁捯肆並收藏大秦哀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