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眾人各抒己見、爭論不休之際,秦臻起身,穩步走上高台。


    他環視一周,然後朗聲道:“諸位,我大秦以法治國,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


    如今亂世,唯有以法為綱,方能定天下之亂,止百姓之苦。”


    此言一出,台下頓時一片嘩然,眾人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法家學子們紛紛麵露讚同之色,有的不住點頭,有的小聲附和,認為法治確實是亂世中穩定社會的有效手段,能讓國家迅速走上正軌;


    但場內絕大多數人,或是皺眉沉思,或是麵露不滿,都對他的看法提出質疑。


    認為過於強調法律,會忽視人性的本善,會壓抑人性,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信任。


    一時間,各種觀點激烈碰撞,爭論聲不絕於耳。


    此時,一位儒家老者率先發難,高聲反駁:“此言差矣,法雖能治人,卻不能治心。古往今來,唯有仁義,方能感化人心,使天下歸心。


    諸位且看,秦國一味強調以法治國,律法條文細密嚴苛,刑罰手段冷酷無情。百姓在繁重的勞役與嚴苛的律法下,苦不堪言。


    這般治國之道,隻重刑威,不顧民生,怎可稱正道?”


    麵對儒家老者的質疑,秦臻微微一笑,迴應道:“老先生,夫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


    秦臻雙手背後,踱步於高台之上,擲地有聲:“當今之世,群雄並起,烽火連天,唯有秉持法治之道,以嚴明律法整肅綱紀,方可安邦定國。


    秦國之法,雖嚴卻公正,賞罰分明。


    有功者必賞,激勵民眾奮勇向前;有罪者必罰,震懾奸邪不敢妄動。


    也正因如此,秦國方能在這亂世中迅速崛起,成為一方強國。


    如今,秦國之盛勢日隆,國基愈固,百姓亦漸享承平之福,如今,俱呈安穩之象。


    不妨細想,若無律法約束,人心私欲橫流,強者肆意欺淩弱者,天下豈不更亂?


    老先生,仁義之說固然美好,然亂世之中,人心惶惶,朝不保夕。若無律法約束,仁義道德恐怕也隻能是空談罷了。


    試問,若無律法,何來秩序?若無秩序,百姓何以安居樂業?仁義又該從何談起?”


    聽聞此言,儒家老者麵色微微一變,嘴唇開合,卻一時語塞,難以反駁。


    就在這時,台下的孔慎從人群中緩緩站起。


    台下眾人見此,原本嘈雜的議論聲瞬間小了下去,目光紛紛聚焦於他。


    與秦臻幾年前的記憶相比,孔慎的變化著實不小。


    歲月在他臉上悄然留下痕跡,神色間成熟了些許,往昔光潔的下巴,如今也蓄起了胡須,透著幾分曆經世事的滄桑。


    他身著儒服,手持玉笏,待站定之後,他環視四周,然後緩緩開口道:“以禮義教化民眾,此乃正道也。


    秦國棄仁義而重刑罰,以暴製暴,如此做法,恐失民心。


    嚴刑峻法之下,百姓雖懼,卻難生敬服之心,長久以往,社稷根基不穩。”


    他微微皺眉,言辭間對秦國現行律法的批判毫不掩飾。


    “當今天下,亂象叢生,唯有重拾周禮,以仁治國,用仁德滋養百姓,使百姓歸心,方能使天下太平,重現大同之世。”說到此處,孔慎眼中閃過一絲堅定的光,抬手將玉笏微微舉起,似在向眾人昭示這治國之理。


    他的言論,引得儒家眾人紛紛點頭讚同,人群中響起陣陣低聲附和。


    有人小聲議論:“孔先生所言極是,正是此理。”


    然而,秦臻聽了這話,忍不住歎了口氣。


    他望著孔慎,隻見他的模樣雖然較幾年前稍有變化,但其眼中對道義的執著,言辭間對教化的激情,與七年前相比,竟未曾有絲毫削減。


    七年前,秦臻尚在邯鄲之地,彼時的孔慎在與人交談時,便將仁義道德、教化之道奉為圭臬,言辭間滿是熱忱,仿佛這世間唯有此道可解萬民之困、可興邦國之運。


    少頃,秦臻的目光坦然地直視孔慎:“早在幾年前,我便曾與先生提及此事。


    如今天下大亂,禮崩樂壞,仁義之說聽起來固然美好,可在這動蕩不安的亂世之中,卻難以迅速見效。


    百姓在戰火中四處逃亡,居無定所,常常食不果腹。


    當下,他們心底最為渴盼的,是生活能重歸安寧,有一處能遮風擋雨的居所,有足以飽腹的食物。


    秦國之法,賞耕戰,嚴懲奸佞,使得民眾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國家日益強盛。


    隻有國家強大,方能結束這連年戰亂,給百姓帶來真正的和平與安寧。”


    聽到這番言論,孔慎微微皺眉,輕捋胡須。


    稍作思忖後,他反駁道:“刑罰隻能使人畏懼,卻不能使人向善。


    秦國以法為綱,短期內雖能強軍富國,但律法過於嚴苛,難免會讓民眾心生不滿與畏懼,長此以往,必定會損傷民心。民心若不能凝聚,又何談建立萬世之基?


    儒家所倡導的仁政,以道德來感化民眾,使他們從心底認可並自覺遵守社會秩序,唯有如此,方能實現長治久安,百姓才能真正安居樂業。


    秦臻聞聽此言,神色依舊從容不迫,而後快速開口迴應:“孔先生所闡述之觀點,實乃關乎治國理政的根本要義,其間利害得失,容不得半點馬虎,不得不詳加探討。


    秦國律法雖嚴,卻絕非不顧民生疾苦,肆意妄為。


    法之製定,旨在規範行為,維持秩序,確保農有其田、工有其業、商有其道。


    在律法麵前,人人平等,並無貴賤之分。上至權貴,下至黎庶,皆受其約束。唯有如此,方能保證公平公正,何來傷民之心?


    且說道德教化,秦國亦非忽視。


    大秦在推行法治的同時,亦鼓勵民眾向善,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作為準則。


    法治為表,德治為裏,表裏相輔相成。


    當民眾在律法的保障下,生活日益富足,得以安居樂業,內心安穩之時,自然便會更加容易接受道德的滋養與熏陶。


    此二者協同並舉,相互促進,此乃秦國長治久安之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哀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癲叁捯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癲叁捯肆並收藏大秦哀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