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認罰的徐老爺、肥年
雙穿明末:我帶領大明統治全球 作者:奮鬥的蝸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徐文淵,你需補齊583畝田地,自新朝成立這六年來的賦稅,平均每畝地每年交 0.45石糧食算,六年共交1574.1石糧食。”
“朝廷規定,罰沒稅糧,可用白銀抵賬,一石糧食折一兩銀子。”
“並且,這583畝隱匿田產朝廷會沒收成為朝廷公田。”
“按照你隱匿田產數量,需得杖一百,徐老爺你是想挨板子呢,還是繳納勉杖銀子?”
“繳納勉杖銀子的話,徐老爺需得交納3萬兩白銀。”
徐文淵聽完之後,雖然早有準備,但依舊是隻覺五雷轟頂,眼前一黑,差點昏厥過去。
緩了好一陣,他才顫抖著聲音說:“我...我...,唉,我徐家認罰了,願意補齊田賦,繳納勉杖銀子。”
徐文淵都快60的人了 哪裏還能受得了杖刑?3萬兩銀子雖多,但總比自己被打死的好吧。
衙役聞言點點頭:“限你十日內前往縣衙繳清罰款,否則縣衙可是會來抄家的。”
說完,官差衙役們也不停留,扭頭就走。
徐文淵望著官差離去的背影,雙腿一軟,跌坐在椅子上,眼神空洞而又絕望。
徐文淵喃喃自語:“我這是作的什麽孽啊,徐家百年的榮耀,竟被我親手毀了……”
想到自己當初的傲慢與僥幸,他滿心都是悔意,恨不得時光倒流,迴到丈量土地的那天,就算不要那些地了,也不應該在田冊上簽字畫押啊。
可如今說什麽都晚了,3萬兩白銀,對如今的徐府而言,無疑也是個天文數字。
徐文淵咬了咬牙,吩咐管家:“把家裏能賣的都賣了,字畫、古董、首飾,一樣都別留。”
管家:“老爺,咱銀庫裏的銀子,也夠交罰款的,沒必要賣東西啊!”
徐文淵:“你懂什麽,如今新帝銳意進取,咱們以後得低調,得裝窮啊,得夾著尾巴做人啊!”
管家趕緊的點頭:“老爺英明。”
徐文淵:“......”
好吧,老子英明個毛線,老子要是真英明,丈量土地那會兒,就不會在田冊上簽字了。
以後夾著尾巴做人,裝窮裝低調,可都是徐文淵在府衙裏的關係提點他的。
接下來的日子,徐府一片混亂。往日裏擺放著珍貴古玩的架子變得空空蕩蕩,華麗的家具被一件件抬出府門。
那些曾經象征著徐家身份與地位的物件,如今隻能被賤賣,換來些許銀子,用以填補這巨大的窟窿。
曾經門庭若市的徐府田莊,如今也被收歸朝廷,佃農們都去了公田耕種。
徐文淵站在田莊外,望著那片曾經屬於徐家的土地,淚水模糊了雙眼。
這場處罰,雖不至於讓徐家傷筋動骨,但也是元氣大傷,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徐家再怎麽淒慘,那也是要比普通百姓家庭好上幾萬倍的。
在全國各地轟轟烈烈的罰沒士紳,出租公田的大動作中,悄然到來。
這一年的新年,陳平安哪裏也沒去,陪著自己的皇後妃子們,在皇宮裏過了一個安穩年。
當然,這一年也是一個肥年,單單罰沒充公的那些田地,價值就是一個天文數字,還有那些士紳們繳納的勉杖銀子,據統計,如今已經足足收了近2億兩白銀。
等到所有士紳階層的罰銀都交完,這個數量絕對可以達到2億。
2億兩白銀啊,這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了,整個龍國,最有錢的原來還得是士紳階層。
龍國全國,總共能有多少白銀呢?這個無法統計。
明末崇禎年間全國白銀總量,不同學者有不同的估算結果。
學者李隆生在《明末白銀存量的估計》中估算崇禎末年國內的白銀存量是萬兩,彭信威在《中國貨幣史》中的估算是萬兩。
也有明人自己記載,崇禎末年國內白銀存量約3.5億兩。
但從陳平安現在的收獲來看,龍國的白銀數量絕對遠遠超過2.5億兩。
單單陳平安這次收罰款,就能收到2億兩了。
這也就是讓陳平安逮到了這麽一個從士紳階層們手中薅羊毛的機會了,要不是借著隱匿田產的由頭,陳平安也不可能從這幫子士紳集團們的手中,狠撈這麽一波。
那幫子士紳地主們,一個個可都是非常怕死的,當然,也不是沒有那種要錢不要命,想要扛板子的。
就比如江南的一個地主,寧可挨板子,也不想交銀子。
但打板子人,可都是陳家軍全程負責的,根本不會有假打那麽一說,三五板子下去,一般人也就挨不住了。
當然,也不是沒有狠人,有一些自知命不久矣的地主老財,寧可被打死,也不想出錢。
於是,就有被活活打死的,但板子數打不完,剩下的就得從長子開始,繼續打,年輕人可不想死,最後也就隻能是乖乖交錢。
這種打板子的趣聞,可是有不少被寫進了《大明日報》,報紙這麽一宣傳,也就沒有想著繼續挨板子的人了,所有人,幾乎都是選擇乖乖交錢。
當然,除了這些摳門的,也有腦子抽了造反的,造反的結果就是直接被陳家軍給屠家滅門。
這些被屠家滅門的事件,也都被寫進了《大明日報》,大大方方的宣傳了出去。
有著這些血腥的例子在,很多腦抽的人一下子就清醒了過來,乖乖接受懲罰,倒也省了陳平安不少的麻煩。
要說全天下的財富,都在誰手裏?自然就是這幫子有實力隱匿田產的大士紳大地主手裏了。
陳平安憑借著打板子,硬生生的從這些大士紳大地主手裏薅出來了兩億兩白銀,這個年過的,真的是不想肥都不行。
罰沒而來的這些銀子,陳平安幾乎都是一股腦的塞進自己腰包,至於說朝廷的國庫,陳平安可是一分錢也沒給。
憑本事罰來的銀子,陳平安當然得自己收著了。
當然國庫也不是沒有撈到好處,士紳們補交的自龍國建立以來的那些賦稅,陳平安都是收歸了國庫所有的。
............
“朝廷規定,罰沒稅糧,可用白銀抵賬,一石糧食折一兩銀子。”
“並且,這583畝隱匿田產朝廷會沒收成為朝廷公田。”
“按照你隱匿田產數量,需得杖一百,徐老爺你是想挨板子呢,還是繳納勉杖銀子?”
“繳納勉杖銀子的話,徐老爺需得交納3萬兩白銀。”
徐文淵聽完之後,雖然早有準備,但依舊是隻覺五雷轟頂,眼前一黑,差點昏厥過去。
緩了好一陣,他才顫抖著聲音說:“我...我...,唉,我徐家認罰了,願意補齊田賦,繳納勉杖銀子。”
徐文淵都快60的人了 哪裏還能受得了杖刑?3萬兩銀子雖多,但總比自己被打死的好吧。
衙役聞言點點頭:“限你十日內前往縣衙繳清罰款,否則縣衙可是會來抄家的。”
說完,官差衙役們也不停留,扭頭就走。
徐文淵望著官差離去的背影,雙腿一軟,跌坐在椅子上,眼神空洞而又絕望。
徐文淵喃喃自語:“我這是作的什麽孽啊,徐家百年的榮耀,竟被我親手毀了……”
想到自己當初的傲慢與僥幸,他滿心都是悔意,恨不得時光倒流,迴到丈量土地的那天,就算不要那些地了,也不應該在田冊上簽字畫押啊。
可如今說什麽都晚了,3萬兩白銀,對如今的徐府而言,無疑也是個天文數字。
徐文淵咬了咬牙,吩咐管家:“把家裏能賣的都賣了,字畫、古董、首飾,一樣都別留。”
管家:“老爺,咱銀庫裏的銀子,也夠交罰款的,沒必要賣東西啊!”
徐文淵:“你懂什麽,如今新帝銳意進取,咱們以後得低調,得裝窮啊,得夾著尾巴做人啊!”
管家趕緊的點頭:“老爺英明。”
徐文淵:“......”
好吧,老子英明個毛線,老子要是真英明,丈量土地那會兒,就不會在田冊上簽字了。
以後夾著尾巴做人,裝窮裝低調,可都是徐文淵在府衙裏的關係提點他的。
接下來的日子,徐府一片混亂。往日裏擺放著珍貴古玩的架子變得空空蕩蕩,華麗的家具被一件件抬出府門。
那些曾經象征著徐家身份與地位的物件,如今隻能被賤賣,換來些許銀子,用以填補這巨大的窟窿。
曾經門庭若市的徐府田莊,如今也被收歸朝廷,佃農們都去了公田耕種。
徐文淵站在田莊外,望著那片曾經屬於徐家的土地,淚水模糊了雙眼。
這場處罰,雖不至於讓徐家傷筋動骨,但也是元氣大傷,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徐家再怎麽淒慘,那也是要比普通百姓家庭好上幾萬倍的。
在全國各地轟轟烈烈的罰沒士紳,出租公田的大動作中,悄然到來。
這一年的新年,陳平安哪裏也沒去,陪著自己的皇後妃子們,在皇宮裏過了一個安穩年。
當然,這一年也是一個肥年,單單罰沒充公的那些田地,價值就是一個天文數字,還有那些士紳們繳納的勉杖銀子,據統計,如今已經足足收了近2億兩白銀。
等到所有士紳階層的罰銀都交完,這個數量絕對可以達到2億。
2億兩白銀啊,這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了,整個龍國,最有錢的原來還得是士紳階層。
龍國全國,總共能有多少白銀呢?這個無法統計。
明末崇禎年間全國白銀總量,不同學者有不同的估算結果。
學者李隆生在《明末白銀存量的估計》中估算崇禎末年國內的白銀存量是萬兩,彭信威在《中國貨幣史》中的估算是萬兩。
也有明人自己記載,崇禎末年國內白銀存量約3.5億兩。
但從陳平安現在的收獲來看,龍國的白銀數量絕對遠遠超過2.5億兩。
單單陳平安這次收罰款,就能收到2億兩了。
這也就是讓陳平安逮到了這麽一個從士紳階層們手中薅羊毛的機會了,要不是借著隱匿田產的由頭,陳平安也不可能從這幫子士紳集團們的手中,狠撈這麽一波。
那幫子士紳地主們,一個個可都是非常怕死的,當然,也不是沒有那種要錢不要命,想要扛板子的。
就比如江南的一個地主,寧可挨板子,也不想交銀子。
但打板子人,可都是陳家軍全程負責的,根本不會有假打那麽一說,三五板子下去,一般人也就挨不住了。
當然,也不是沒有狠人,有一些自知命不久矣的地主老財,寧可被打死,也不想出錢。
於是,就有被活活打死的,但板子數打不完,剩下的就得從長子開始,繼續打,年輕人可不想死,最後也就隻能是乖乖交錢。
這種打板子的趣聞,可是有不少被寫進了《大明日報》,報紙這麽一宣傳,也就沒有想著繼續挨板子的人了,所有人,幾乎都是選擇乖乖交錢。
當然,除了這些摳門的,也有腦子抽了造反的,造反的結果就是直接被陳家軍給屠家滅門。
這些被屠家滅門的事件,也都被寫進了《大明日報》,大大方方的宣傳了出去。
有著這些血腥的例子在,很多腦抽的人一下子就清醒了過來,乖乖接受懲罰,倒也省了陳平安不少的麻煩。
要說全天下的財富,都在誰手裏?自然就是這幫子有實力隱匿田產的大士紳大地主手裏了。
陳平安憑借著打板子,硬生生的從這些大士紳大地主手裏薅出來了兩億兩白銀,這個年過的,真的是不想肥都不行。
罰沒而來的這些銀子,陳平安幾乎都是一股腦的塞進自己腰包,至於說朝廷的國庫,陳平安可是一分錢也沒給。
憑本事罰來的銀子,陳平安當然得自己收著了。
當然國庫也不是沒有撈到好處,士紳們補交的自龍國建立以來的那些賦稅,陳平安都是收歸了國庫所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