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隱瞞田產的徐老爺
雙穿明末:我帶領大明統治全球 作者:奮鬥的蝸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神武五年(1641年)深秋,江南華亭縣的稻田在風中翻湧,金黃一片。
縣城東南,占地百畝的徐府高牆巍峨,這裏是官宦世家徐氏的府邸。
徐氏先祖在朝廷為官,幾代下來,家族在華亭縣權勢滔天,以往丈量土地,官員們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徐府隱匿了大量田產。
這次重新丈量土地的政令下達後,徐府老爺徐文淵起初並未放在心上,以為不過是走走過場。
他們徐家可是有人的,沒有誰會敢真的究根究底,把他們徐家的田產查個底朝天。
每次縣衙裏派人來丈量田產,都是徐家的管家、家丁帶著去哪裏丈量,官府就隻能帶人去哪裏丈量?
當縣衙丈量隊在總領張猛的帶領下,來到徐府田莊時,徐府管家徐忠帶著幾個家丁,滿臉傲慢地遞上一本田冊,上麵記錄的田畝數竟比實際少了一大半還要多。
張猛帶著手下的丈量隊,對照著徐家在縣衙登記的田冊以及徐家自己拿出來田冊一一進行仔細重新丈量。
等到丈量完之後,總共是357畝。
張猛帶著重新丈量後的田冊找到了徐老爺徐文淵。
“徐先生,徐家田產總共357畝,可對否?”
徐文淵捋著胡須嗬嗬一笑:“張大人,沒錯的,正是357畝。”
張猛:“徐先生,此次土地丈量之事,乃是全縣挨家挨戶,統一進行的,等全縣所有土地都丈量完成之後,未登記在冊的土地可是會沒收收歸朝廷所有的。”
“徐先生若有隱瞞,可得及時告知,咱們重新丈量,重新登記在冊即可,可莫要因為隱瞞,等事後被收公了,那可就悔之晚矣了。”
徐文淵:“張大人多慮了,我們徐家,就隻有這357畝地而已。”
張猛笑著點點頭:“既然如此,還請徐先生在這重新丈量的田冊上簽字畫押吧。”
“還有這張田產隱瞞後果告知書,徐先生也都一並簽字畫押吧,事情之輕重,我已悉數告知徐先生,事後再有不妥之處,也都隻會按照徐先生簽字畫押之文書來處置。”
一聽說還要簽字畫押,徐文淵瞬間就猶豫了。
這要是真簽了字,有了證據,事情可就真沒什麽可以挽迴的餘地了。
正在徐文淵猶豫著要不要和盤托出的時候,一群徐家鎮的百姓跑了過來。
為首的老漢王大柱,氣喘籲籲地說:“大人,徐府隱瞞田產!他們在東邊的白鷺灣還有三百畝水田,都沒登記!”
另一個叫做劉田的農家漢子也開口道:“徐家在小田莊那邊也有二百多畝良田隱瞞不報。”
大夥都是生活在一個地方的,誰家有多少田地,大家也都是知道的。
經過《大明日報》的一番宣傳,龍國百姓也都明白了士紳階層隱瞞田產的壞處。
士紳階層隱瞞了田產,稅收田賦也就得全壓在他們身上,百姓們自然不會樂意了,一個個都非常積極的前來接發檢舉。
正在猶豫的徐文淵被百姓揭發之後,也就不再猶豫,很是大方的承認了,在徐文淵看來,大不了就是補交龍國建立以來逃掉的那些稅款而已 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張猛見徐文淵很是光棍的承認,也沒有多說什麽,隻是帶人去繼續丈量,登記在冊。
等到重新丈量完畢,張猛讓徐文淵在357畝田產,以及瞞報583畝的田冊上簽字畫押。
等徐文淵簽字畫押結束,張猛又統計了一下前來舉報百姓的信息,百姓們的舉報獎勵,會抵消一部分今年秋收的田賦稅收,以徐家隱瞞的田產數量,這次一起過來舉報的幾十名百姓,每家至少你能抵消一成的田賦。
得了承諾的舉報百姓們都很是高興,樂嗬嗬到處奔走相告。
跟徐文淵一樣,很是光棍承認隱瞞田產的人有之,當然還有些看中名聲的士紳大族,就算被沒收了那些瞞報的土地,死活也不承認自己有所隱瞞的事實。
對於這種,那些無人認領的土地,也就隻能是被毫不客氣的收歸朝廷了。
僅僅用了兩個月稍多一點的時間,全國新的田地數量,就被報了上了,總共8.89億畝。
沒有重新丈量田地數量之前,全國田產數量才4.26億畝,足足比之前登記在冊的多了一倍多,全國田產隱匿情況之嚴重,可見一斑。
就算之前的4.26億畝,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田產都是士紳階層的,是需要享受免賦甚至是低賦稅政策的,真正交稅的田產,少之又少。
看一看每年田賦財政收入就明白了,崇禎時期正常田賦稅收在一千三百萬石到一千六百萬石糧食之間。
崇禎年間,大明全國田地平均產量並無確切的權威統計數據,但可依據一些相關資料進行大致推斷。
明朝不同地區的土地肥沃程度、氣候條件差異較大,糧食產量也有所不同。
一般來說,江南地區土地肥沃,灌溉條件好,水稻產量相對較高。
據一些記載,江南地區上等水田畝產可達2 - 3石,中等水田畝產約1.5 - 2石,下等水田畝產1石左右。而北方地區以旱地為主,種植小麥、粟等作物,產量相對較低,上等旱地畝產可能在1 - 1.5石,中等旱地畝產0.8 - 1石,下等旱地畝產0.5 - 0.8石。
若綜合全國不同地區的田地情況,考慮到當時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和土地條件等因素,崇禎年間,大明全國田地每畝平均產量一年大約在1 - 1.5石糧食左右。
崇禎年間,大明全國田地平均年產量就按照1石算,崇禎年間的田稅普遍超過5成,甚至是更多,咱們就按4.5成算,每畝地每年就得交0.45石的田賦。
4.26億畝田地,每畝地每年要是交0.45石的田賦,這就是1.917億石糧食。
但崇禎時期,每年正常田賦稅收在一千三百萬石到一千六百萬石糧食之間,其中的差距可見一斑。
減免田賦不說,大明的士紳階層還大量隱匿田賦。
可見大明時期,士紳階層每年要從大明朝身上要吸走多少血。
....................
縣城東南,占地百畝的徐府高牆巍峨,這裏是官宦世家徐氏的府邸。
徐氏先祖在朝廷為官,幾代下來,家族在華亭縣權勢滔天,以往丈量土地,官員們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徐府隱匿了大量田產。
這次重新丈量土地的政令下達後,徐府老爺徐文淵起初並未放在心上,以為不過是走走過場。
他們徐家可是有人的,沒有誰會敢真的究根究底,把他們徐家的田產查個底朝天。
每次縣衙裏派人來丈量田產,都是徐家的管家、家丁帶著去哪裏丈量,官府就隻能帶人去哪裏丈量?
當縣衙丈量隊在總領張猛的帶領下,來到徐府田莊時,徐府管家徐忠帶著幾個家丁,滿臉傲慢地遞上一本田冊,上麵記錄的田畝數竟比實際少了一大半還要多。
張猛帶著手下的丈量隊,對照著徐家在縣衙登記的田冊以及徐家自己拿出來田冊一一進行仔細重新丈量。
等到丈量完之後,總共是357畝。
張猛帶著重新丈量後的田冊找到了徐老爺徐文淵。
“徐先生,徐家田產總共357畝,可對否?”
徐文淵捋著胡須嗬嗬一笑:“張大人,沒錯的,正是357畝。”
張猛:“徐先生,此次土地丈量之事,乃是全縣挨家挨戶,統一進行的,等全縣所有土地都丈量完成之後,未登記在冊的土地可是會沒收收歸朝廷所有的。”
“徐先生若有隱瞞,可得及時告知,咱們重新丈量,重新登記在冊即可,可莫要因為隱瞞,等事後被收公了,那可就悔之晚矣了。”
徐文淵:“張大人多慮了,我們徐家,就隻有這357畝地而已。”
張猛笑著點點頭:“既然如此,還請徐先生在這重新丈量的田冊上簽字畫押吧。”
“還有這張田產隱瞞後果告知書,徐先生也都一並簽字畫押吧,事情之輕重,我已悉數告知徐先生,事後再有不妥之處,也都隻會按照徐先生簽字畫押之文書來處置。”
一聽說還要簽字畫押,徐文淵瞬間就猶豫了。
這要是真簽了字,有了證據,事情可就真沒什麽可以挽迴的餘地了。
正在徐文淵猶豫著要不要和盤托出的時候,一群徐家鎮的百姓跑了過來。
為首的老漢王大柱,氣喘籲籲地說:“大人,徐府隱瞞田產!他們在東邊的白鷺灣還有三百畝水田,都沒登記!”
另一個叫做劉田的農家漢子也開口道:“徐家在小田莊那邊也有二百多畝良田隱瞞不報。”
大夥都是生活在一個地方的,誰家有多少田地,大家也都是知道的。
經過《大明日報》的一番宣傳,龍國百姓也都明白了士紳階層隱瞞田產的壞處。
士紳階層隱瞞了田產,稅收田賦也就得全壓在他們身上,百姓們自然不會樂意了,一個個都非常積極的前來接發檢舉。
正在猶豫的徐文淵被百姓揭發之後,也就不再猶豫,很是大方的承認了,在徐文淵看來,大不了就是補交龍國建立以來逃掉的那些稅款而已 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張猛見徐文淵很是光棍的承認,也沒有多說什麽,隻是帶人去繼續丈量,登記在冊。
等到重新丈量完畢,張猛讓徐文淵在357畝田產,以及瞞報583畝的田冊上簽字畫押。
等徐文淵簽字畫押結束,張猛又統計了一下前來舉報百姓的信息,百姓們的舉報獎勵,會抵消一部分今年秋收的田賦稅收,以徐家隱瞞的田產數量,這次一起過來舉報的幾十名百姓,每家至少你能抵消一成的田賦。
得了承諾的舉報百姓們都很是高興,樂嗬嗬到處奔走相告。
跟徐文淵一樣,很是光棍承認隱瞞田產的人有之,當然還有些看中名聲的士紳大族,就算被沒收了那些瞞報的土地,死活也不承認自己有所隱瞞的事實。
對於這種,那些無人認領的土地,也就隻能是被毫不客氣的收歸朝廷了。
僅僅用了兩個月稍多一點的時間,全國新的田地數量,就被報了上了,總共8.89億畝。
沒有重新丈量田地數量之前,全國田產數量才4.26億畝,足足比之前登記在冊的多了一倍多,全國田產隱匿情況之嚴重,可見一斑。
就算之前的4.26億畝,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田產都是士紳階層的,是需要享受免賦甚至是低賦稅政策的,真正交稅的田產,少之又少。
看一看每年田賦財政收入就明白了,崇禎時期正常田賦稅收在一千三百萬石到一千六百萬石糧食之間。
崇禎年間,大明全國田地平均產量並無確切的權威統計數據,但可依據一些相關資料進行大致推斷。
明朝不同地區的土地肥沃程度、氣候條件差異較大,糧食產量也有所不同。
一般來說,江南地區土地肥沃,灌溉條件好,水稻產量相對較高。
據一些記載,江南地區上等水田畝產可達2 - 3石,中等水田畝產約1.5 - 2石,下等水田畝產1石左右。而北方地區以旱地為主,種植小麥、粟等作物,產量相對較低,上等旱地畝產可能在1 - 1.5石,中等旱地畝產0.8 - 1石,下等旱地畝產0.5 - 0.8石。
若綜合全國不同地區的田地情況,考慮到當時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和土地條件等因素,崇禎年間,大明全國田地每畝平均產量一年大約在1 - 1.5石糧食左右。
崇禎年間,大明全國田地平均年產量就按照1石算,崇禎年間的田稅普遍超過5成,甚至是更多,咱們就按4.5成算,每畝地每年就得交0.45石的田賦。
4.26億畝田地,每畝地每年要是交0.45石的田賦,這就是1.917億石糧食。
但崇禎時期,每年正常田賦稅收在一千三百萬石到一千六百萬石糧食之間,其中的差距可見一斑。
減免田賦不說,大明的士紳階層還大量隱匿田賦。
可見大明時期,士紳階層每年要從大明朝身上要吸走多少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