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生:“德川將軍,您要雇傭的軍隊,最快也要得需要兩個月時間的才能到達日本,希望德川將軍能夠諒解。”


    德川家光:“拜托李將軍了,我希望貴國的雇傭軍能盡快到達。”


    李水生:“放心吧,德川將軍,我現在就派人聯係國內。”


    “不過,還請德川將軍先把保證金和剛剛的情報費交一下。”


    德川家光點點頭,很是麻利命人搬銀子去了。


    20萬大軍,一個月雇傭費用的保證金,這就是60萬兩銀子,再加上30萬兩銀子的情報費,這就是90萬兩。


    李水生和趙大牛再次為陛下的計策深感佩服。


    原來,軍隊還可以這樣賺錢,原來賺了軍隊的雇傭費還能再賺一筆情報費?


    陛下製定的日本雇傭軍計劃,真的是太棒了。


    陳平安給兩人的任務就是在日本當一個吸血鬼。


    現在吸血鬼已經開始了吸血,血液一旦開閘,那可就停不下來了。


    為了能夠滿足源源不斷上供給陳家軍的雇傭費用,無論是德川家光一方,亦或者是天皇一方,就必須得拚命壓榨自己地盤內的老百姓。


    陳家軍則是隻負責打仗,壞人全都讓日本自己的高層當了,便宜卻是讓陳家軍給占了。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道理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適用的。


    等到日本百姓被壓榨的受不了的那一天,隻要陳平安再以救世主的名義稍微出手,整個日本被吞並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神武二年(1638年)七月二十六日,已經把湖廣之地軍事力量整編的差不多,準備拔營繼續前往南直隸,收編整個南直隸全部軍事力量的陳平安,收到了李水生和趙大牛的求援電報。


    明正天皇和德川家光都要雇傭20萬大軍,日本境內的軍事力量不夠了。


    陳平安聞言,表示很無語,丫的,你倆業務開展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老子才給你們出的主意,你們這就把40萬大軍的雇傭份額給賣出去了?


    這業務員的辦事效率,也真是沒得說了。


    仔細閱讀完兩人發過來的詳細電報之後,陳平安也就明白雇傭軍業務為什麽開展的這麽順利了。


    無他,全都是運氣。


    日本國內的政治格局以及明正天皇的大膽,造就了龍國雇傭軍業務的快速發展。


    江戶幕府與皇室朝廷之間,從一開始,權力的博弈遊戲就沒有停止過。


    江戶幕府初建,需要朝廷權威作後盾,朝廷則依賴幕府金錢援助。


    後水尾天皇處於幕府強勢的環境中,天皇權力被極大限製,隻是幕府的傀儡。例如,幕府製定的《禁中並公家諸法度》確認天皇和貴族要專心文藝,不能幹涉政治事務,徹底剝奪了天皇的一切權利,天皇唯一保留的權利就是製定年號。


    紫衣事件的影響,1627年,朝廷為解決財政問題,未經幕府同意,允許禪門大德寺和妙心寺的僧侶穿紫衣袈裟。然而,幕府宣布相關敕許無效,這讓朝廷顏麵盡失,也使後水尾天皇對幕府的不滿加劇。


    幕府的羞辱,1629年,將軍德川家光派乳母春日局麵見天皇。春日局無官無位卻獲此授權,被天皇視為奇恥大辱,覺得幕府未把自己的權威放在眼裏。


    這一事件成為導火索,憤怒的後水尾天皇無預警地讓位給年僅七歲的皇女興子內親王,即明正天皇。


    後水尾天皇讓位之舉,一方麵是對幕府專權的無奈反抗,希望以此斷絕幕府想以自己的外孫繼承皇位的野心;另一方麵,也反映出他在幕府壓力下,為維護皇室尊嚴和自身地位而做出的無奈選擇。


    德川幕府都要用德川家的血脈,代替天皇血脈了,可見天皇家族跟德川幕府之間的間隙有多大。


    明正天皇這次雇傭20萬龍國大軍,其實也算是在做最後一搏了。


    勝利了,天皇家族重新拿迴天皇的榮耀。


    失敗了,大不了就是天皇家族血脈易主。


    明正天皇明白,就算不搏,德川幕府已經升起的,要用德川家的血脈代替天皇血脈的野心,也不會停止。


    在德川幕府的統治之下,天皇家族血脈,早晚得有斷絕的那一天。


    既然如此,那還不如搏一搏呢。


    正是因為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有了明正天皇拉開的大舉雇傭龍國軍隊的序幕。


    看完李水生和趙大牛發迴來的情報,陳平安隻能是感歎,不管哪個國家,都有永不停歇的內部權力鬥爭啊!


    就好比大明,大明為什麽會有那麽多的奇葩皇帝?


    因為在明朝當皇帝,真的是太危險了,比如明仁宗朱高熾,生前做的最後一個重大決定,就是要把首都遷迴南京,可他的兒子朱瞻基剛到南京,朱高熾就駕崩了,且死因不明。


    無論是明仁宗實錄,還是明史仁宗本紀等史料,對他的死因都隻字不提。


    父親的突然暴斃,讓朱瞻基感覺到了危險,他繼位之後,就經常在皇宮中鬥蛐蛐,開啟了太監掌權的時代,與文官集團分庭抗禮。


    可短短九年之後,朱瞻基便在臘月二十一這天,突然病倒,至於什麽病,太醫也說不清。


    到了次年正月初一,朱瞻基就無法上朝了,交代完後事的第二天,立下遺詔之後,便撒手人寰。


    最後,9歲的朱祁鎮登上皇位,這時明帝國的權力,基本上都掌握在皇太後手裏,也就是朱瞻基的母親,朱祁鎮就成了一個擺設。


    而皇太後掌權時,一直都仰仗三楊等大臣,所以此時明帝國的實際掌權人,是文官集團。


    直到朱祁鎮長大,親政以後,才發現自己的話語權有限,加上他的爺爺和父親死因不明,讓他意識到了朝廷的威險,於是就學起了他的父親,開始依靠宦官用以製衡朝堂。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把統治階層分為勳貴,文臣和武將,三方相互製衡,皇帝居中協調。


    既不讓任何一家獨大,也不讓任何一家衰落,最終形成了一個穩定的三角局麵。


    可惜朱允炆和朱棣的叔侄內鬥,幾乎把其中一角的勳貴集團直接打爛,於是,原本穩定的三角形,就變成了文臣武將之間的相互博弈。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雙穿明末:我帶領大明統治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奮鬥的蝸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奮鬥的蝸牛並收藏雙穿明末:我帶領大明統治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