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漢陣一起對出城魏軍發起了攻擊,柏植這時才見證了漢軍的真實戰力。
比之前陣戰精準很多的箭陣,比之前陣戰兇猛很多的矛陣,壓得魏軍陣喘不過氣來。尤其讓他頭大的是,西營的萬五漢軍是有床弩的,還不少,足足五十架,集中一次發射就能將他的陣型打出幾十道血淋淋的“人溝”,加上兩麵應戰,陣型開始有混亂的兆頭。
方陣對戰並不是兩軍接觸到一起就在陣線上用矛戟互戳,如果士卒訓練到位,攻擊一方在受阻時會用鼓號發令讓第一陣線組合成貼得很近的數卒小陣,以矛卒、盾卒相互配合局部形成多打一,或在矛陣上閃開一個缺口讓弩卒平射。陣線矛卒通常為重步兵,即披甲卒,在矛卒互戳的時候,還會讓無甲或輕甲的弩卒持劍從下三路滾出砍腳刺腹,就像魏王豹之前在城外列陣試探漢軍時的打法。
魏軍喜歡用持劍輕卒滾擊,漢軍則喜歡在矛陣開缺口放箭,因為雖然矛卒披甲也擋不住近距離的強弩。
方陣接敵麵上並不全是矛卒,而是矛卒、盾卒和持劍輕卒混合,前數排以矛卒為主、盾卒為輔。漢軍要打開缺口放箭,必然要讓擋在前麵的己方矛盾卒向兩側閃開或直接蹲下,由於弩卒前麵有好幾排矛盾卒,這就需要時間,往往還要在局部組織一次強力衝擊然後迅速後退,來給矛盾卒行動的空間,而這時魏軍盾卒就可以迅速閃出來構建局部盾牆擋住大部分弩箭。
防範持劍輕卒從矛卒身下滾出攻擊下三路也是同樣,一旦發現這種打法矛卒要迅速豎矛,讓己方的盾卒以大盾插地建立盾牆擋住對方輕卒,或也由己方輕卒出來與敵方互鬥。
無論組盾牆擋箭還是用輕卒互鬥,都很考驗軍卒的訓練和局部指揮的下層軍官眼力,這些卒長、兩司馬要能敏銳的看出敵方動向,軍卒則要能快速行動進行應對。
現在漢軍充分發揮出了自己的戰力,魏軍不如漢軍的問題就表現了出來,在漢軍一波又一波的衝擊下,陣線一再被壓縮後退,苦苦支撐。
上麵的描述純是以布陣、戰法而論,但若身處戰陣之中……
從上空俯瞰而下,漢魏陣線上的來迴拉鋸,形成了一條寬寬的條帶地區,猩紅的條帶!
流出的鮮血與黃土混合形成猩紅的泥濘,觸目驚心的泥濘,鏽氣衝鼻的泥濘。
條帶內隻有少許的殘兵、斷肢,少有屍體,雙方戰卒倒下以後,都盡量被拉迴了本陣後方,不是單單為保留袍澤遺體,更大的原因是為了清除陣線上的戰鬥障礙。
鼓角,嘶叫,慘嚎,與飛濺的血滴、汗滴,與濃重的腥鏽氣息,一共構成了戰場上的聲色味,刺激著所有相互刺殺、砍殺、射殺的人,眼中的血絲越來越粗,口鼻的喘息越來越粗,狂吼的聲線越來越粗……
然後,在這聲音中又加入了馬的嘶鳴、車輪的轔轔,大梁救兵趕到了。
魏王豹把出城的七千卒列成了三個楔形陣,呈品字,魏王豹自領三千王衛軍為鋒銳,另外四千卒分為兩陣列於側後。三個楔形陣共出動了五十輛戰車,在大梁城下的平川上卷著塵煙向麵向大梁的兩個漢軍方陣衝來。
從大梁到漢軍西營隻有五裏一千五百步,現在將近三萬的魏軍被四萬漢軍夾心餅幹一樣的裹在這不大的戰場上,大梁一側的兩個漢軍陣距離大梁城牆僅有三百步,他們背後是正在圍攻魏軍的三個方陣,所以不能使用本故事前麵秦軍用過的三錐小陣或疏陣的應對。
漢軍的應對方式就是簡單的三步。
弩箭打擊。在距離二百步時一波拋射,打擊跟隨戰車的步卒;距離五十步平射一波,集中打擊戰車上的甲士。
矛陣。馬天生就知道趨利避害,當眼對一片亮晶晶的銳利矛尖,什麽馬也不會主動撞過去。
局部凹陣。戰車與騎兵不同,當騎兵的馬看到矛陣可以很快站住或撥馬向兩側跑開,可四匹馬拉的戰車慣性巨大,想站住並不容易。防守一方的矛陣隻是用來嚇唬馬的,真讓馬車帶著慣性撞過來,矛卒同樣會死傷慘重。所以一旦馬拉戰車有刹不住撞上來的趨勢,迎麵的陣線就會閃避內凹,躲到兩側的矛卒則會借勢刺殺車上甲士、將矛插到車輪間別車等,馬車正麵的弩卒則可近距離發箭。
簡單三步應對,魏王豹有勝機嗎、有生機嗎?
要說魏王豹確實勇武,他的戎車是六馬的,車上兩側均各有一名戈士和一名箭士,共四個甲士,而他自己親自禦車。弩箭飛來,戈士與箭士提盾遮蔽,堪堪衝到矛陣前時,魏王豹則以驚人的力量猛拉一側馬韁,生生把很難轉向的戰車給拽變了方向,擦著漢軍陣線橫向飛奔,車上甲士長戈橫掃漢陣前排矛卒,箭士快速開弓射擊,跟著他戰車後麵的步卒則兇猛的撞向漢陣開始搏殺。
雖說魏武卒早就沒落,但在這樣一個勇猛大王的精挑細選並強化訓練下,魏王豹的王衛軍頗具魏武卒的六七分風采,給麵向大梁的漢軍造成了很大的殺傷,陣線一度混亂起來。
被夾在兩麵漢軍當中的柏植覺得機會來了,強令大梁一側的三個魏軍方陣變楔形陣,準備猛衝擋住他們的三個漢陣,與魏王豹突入的王衛軍匯合。
可惜,雖然漢陣沒有能困住魏王豹的戰車,王衛軍的其他二十多輛輕車卻沒有魏王豹的神勇,帶著慣性陷入漢陣。王衛卒們雖然武力強橫,給漢軍造成較大殺傷,可也沒能衝破漢軍東側方陣,因為麵向大梁的兩個漢軍方陣在看到魏王豹的三個楔形陣時已經開始變陣為三個方陣,中間是六千卒的大陣,兩側各兩千卒的小陣,以六千卒中央大陣抵禦三千王衛軍,讓魏王豹很難將先頭的衝鋒轉化為更大戰果。
至於那兩個非王衛軍的車陣,在與漢軍卒數相當還有戰車衝擊的一定優勢下,所產生的戰果還不如以一打二的王衛軍。
柏植本想借魏王豹的衝擊突圍,可魏軍除了王衛軍之外的軍卒戰力和訓練都實屬不濟,東側三陣在不變陣時都搖搖欲墜,這一勉強變陣立即就呈混亂之勢,韓信立即抓住這個戰機,大梁一側的三個漢陣轉瞬化成了十幾個小方陣,切入魏軍混亂的陣線。
東側魏軍三陣一亂,西側三陣隨即被鑿穿魏陣的漢軍小陣一衝,也引發了混亂,這一來柏植六方陣全都亂了起來,沒過多久就嘩然大潰!
王衛軍損失了幾乎所有的戰車,也未能動搖漢陣,加上柏植的錯誤指揮導致被圍魏軍崩潰,西營漢軍開始追殺潰散魏卒,抵禦魏王豹衝擊的一萬漢軍也變為十數個小方陣,開始趕殺出城的這七千魏軍。
魏敗。
武關道側的山穀裏,項莊很難受。
從武關出來的秦軍,就在他最西邊那股騎軍的藏身地以西不到二十裏紮住了營盤,賴著不動了。
很詭異的是武關道上一個秦人的騎馬斥侯都沒有,可各藏身騎軍都有報告過來,其營地周圍的山嶺上就像鬧鬼一樣的時不時出現一些身影,可又完全無法捕獲,因為都是一閃即沒,往往讓人以為是自己的幻覺。
被人監視了?
項莊聽說過秦帝手中有一支山地曲,所以他立即可以肯定秦軍是用這些山地卒來當斥侯,而自己隱入山林間的各股騎軍至少大部分已經暴露了。
現在他必須立即決斷!
不然如果秦軍突然出動重兵鎖住各隊出口,再用山地曲以火攻驅趕,那他就有可能全軍覆沒。
陰謀的最大軟肋就是不能使人知,一旦讓人知道了也就不成為“謀”了。
西楚騎軍靠近秦營的那一股率先出現在武關道上,謹慎的擺出防守的陣型緩緩向東撤離。每行經一個藏兵的山林,就有一股騎軍現身加入陣列,直至全部騎軍都冒了出來,向著析縣垂頭喪氣又萬分小心而去。
好在從楚騎藏身之所越向東山穀就越開闊,便於騎軍機動,倒是不虞秦軍埋伏打擊。隻是就這麽生生被秦人逼得現形,實在是很丟麵子。
比如這時胡亥就站在武關道南側的一個山頭上,看著浩浩蕩蕩迴返析縣的大群楚騎哈哈大笑:“不過用了二百山地卒,就把這些林中鼠都趕了出來,在自己不熟悉的環境裏還要玩兒這種藏頭露尾的俳戲,我呸!”
獸敵站在胡亥身側,有些躍躍欲試:“聖上,臣在東麵山嶺間布有千卒,要不要從後麵把楚騎啃一塊下來?”
胡亥搖搖頭:“遠了用弩箭起的作用不大,貼近又會有傷損,沒這個必要,他們就現在這樣灰溜溜的離開就已經夠我樂一陣了。”
他略一思忖:“你使人傳詔令迴去,讓任囂拔營到直逼析縣三至五裏攻守皆宜的地方紮新營。跟任囂說,咱們雖然隻有三萬卒,但要按十萬卒的規模布營,這就足夠讓析縣的西楚軍膽戰心驚的了。”
_
項羽現在也很難受。
本以為劉邦是因為武關秦軍突然大增才倉促間親自來南陽坐鎮,宛城的守備應該不會那麽強,但自己顯然料錯了。
宛城的城牆堅固高大不說,還有樣學樣的在城上立起了投石機拋射火罐。雖然隻能投射百多步,不比秦軍的投石機能拋射數百步遠,射程也不穩定,但這極大地限製了楚軍攻城的人員密度。更何況宛城的每麵城牆上還有不下三十架床弩,衝車、可搭跳板的攻城樓車都被這些投石機和床弩燒毀擊毀,到現在沒有絲毫進展。
更可恨的是,劉邦肯定是把現有的南陽糧秣都收入了宛城,因為宛城附近的各城各鄉亭內,除了搶百姓家裏的自食糧食外,完全搜羅不到多餘的糧秣。鄉亭的示警體係也頗為完備,楚軍還未到,百姓們大部分就背著糧食四下逃散,搶糧也搶不到多少。這一來西楚軍隻能依靠陸路糧道從陳郡運糧。雖然沒有漢軍騷擾,但運糧途中人吃牛喂造成的耗損要比水運大了太多。
唯一讓項羽比較高興的事情是,秦人出武關了。
他準備算上析縣的兩萬多楚軍在內一共分出六萬卒去打秦軍,由項聲領四萬卒繼續圍攻宛城,先已派出由龍且率領的二萬卒正在悄悄向析縣方向移動。
劉邦被封在宛城內,就算隻留下四萬卒也與宛城兵力相當,加上西楚軍戰力強於漢軍,項羽並不擔心劉邦從背後搗亂,他還把範增留在宛城外輔助項聲,可保萬無一失。
項羽沒有立即隨龍且軍往析縣,他在等秦軍攻析縣。
之前的消息比較亂,有說秦人在武關增兵一萬多的,也有說增兵五萬的,最可信的還是最初打探到武關守關軍二萬之外又增加了一萬多。可就算秦軍出武關圖謀南陽,守關軍也不會被大量調出來,所以項羽估計秦軍可動用來南陽的最多五萬,很可能隻有三到四萬,這是他根據中尉軍五萬調來四萬考慮的。
在他看來,現在自己在伐劉邦,秦人必定知道西楚軍有十萬,加上漢軍四萬,如果在這時候出武關道,很可能麵臨楚漢合兵十四萬的威脅。楚漢矛盾再大,秦也是山東各方一致的敵人。可秦人既然出來了,一箭不發就縮迴去又不是秦軍的風格,所以項羽判斷秦軍最有可能是攻取析縣,然後在楚軍大舉反擊前退迴去,也算亮個相以示自己的存在。
不過項羽對這種近乎瞎玩鬧一樣的行動實在無法理解。就算西楚不伐漢王,秦人把南陽奪了,漢軍必然也要想再奪迴來,如果漢軍奪不迴來,就很可能聯合西楚一道來奪。
大概秦人認為劉邦先去彭城端項羽的老窩,被打的丟盔卸甲的迴來還不老實,剛求過和就又在韓地給西楚添堵,在這種情況下西楚怎麽也不會幫漢國。
項羽冷冷一笑,劉邦是討厭,但秦人才是自己最痛恨的敵人,也是對山東威脅最大的敵人。就算在劉邦剛攻破彭城的時候,若秦人敢於出關中,他也會放棄對劉邦的厭憎與他聯合起來伐秦。
從析縣報來的消息說秦軍已經出了武關道,在析縣西四裏秦人紮下了十萬卒的大營。項羽是不相信秦軍會出十萬卒的,但也無所謂,他相信自己的西楚軍六萬一定能戰勝秦軍十萬,在巨鹿已經證明了這點。
看來秦國那個小皇帝還真是個昏庸之主,做事實在不著調。
項羽幾乎可以肯定秦軍沒有十萬,現在故意做出個十萬的樣子,真實兵力應不超過五萬。
“大王,老臣認為秦軍也就三萬多不到四萬。”範增很同意項羽的判斷,“若秦軍擴充,我等在關中的斥侯總能查探到一些痕跡。如果秦軍未擴充,那關中也就是中尉軍的五萬卒,秦人現在沒有滅國危機,不會把北疆軍與河西軍緊急調迴。而且若秦人真的要大舉對山東開戰,也不會從武關這個地方出兵,從函穀關沿河水出兵才是正道。”
“五萬中尉軍要為武關和潼關做後備,所以秦人肯定不會全調出來。”項聲在一旁附和著:“上將軍所言甚為有理。”
“可關中除了中尉軍,還有秦帝的二萬五千衛尉卒。”丁固提醒著。
範增瞪了他一眼:“衛尉要來了,說明秦帝也來了。這當口那個小皇帝會以身涉險跑出關中?老夫看最多就是會把那個山地曲借給中尉軍。”
項羽頜首:“孤認同亞父的判斷。孤認為秦軍擺出十萬卒的營帳規模,就是嚇嚇人,讓漢軍和我楚軍都不敢去攻擊而已,或許他們認為這樣可以把孤放在析縣的那二萬多卒嚇走,不戰而取城。”
“可這樣也有個麻煩,就是在秦軍攻析縣時我西楚軍突然出現,秦軍可以快速收兵撤迴武關,能給予秦人的打擊不大。”範增撚著胡子搖頭:“而對宛城的圍攻兵力隻餘四萬卒,漢王就有可能突圍而走。”
“突圍走了又如何?”項羽毫不在意,“他除非投秦,不然也不過就是躲迴河南郡,孤自可從滎陽、成皋一路打到雒陽。比起劉季,秦乃孤的第一大敵,他們既然出秦關,孤早就說過秦人敢出關就要打,正好滿足他們。”
範增一臉的不同意:“現在秦軍雖出武關,以大王雄威必可大挫其鋒,可就算秦軍真有十萬卒,因其背後就是武關道,大王並無圍而殲之的機會。秦軍一旦戰敗必向武關退卻,其在沿途已經立有多道營柵,到時候又會燒營柵相阻,並不能收全功之效,最好的戰績也就是殺傷萬卒而已。大王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先去掉漢王這個掣肘,再使齊國歸服,這樣大王就可再次統合山東各國力量伐秦,攻破秦關,這樣才是真正的破秦之道。”
項羽猶豫了起來。範增的頭腦很清醒,所說的也很在理,殺死秦卒並沒有多大意義,仍然達不到滅秦的目的,傷亡萬卒並不是秦無法承受的損失。
胡亥就如韓信擠兌魏王豹的手法一樣,不停的用各種招數逗引項羽,揮兵出關是第一手,虛冒十萬卒恐嚇析縣是第二手,很快項羽就看到了第三手。析縣報來的敵情消息中有一條引起了他的注意:秦營麵向析縣的營門附近曾現百十個女卒的身影,騎馬執兵、著甲披紅,簇擁著一個黑衣公子,幾名將軍隨侍一旁。黑衣公子身邊似乎還有幾個宮裝女,但因距離太遠無法確定服飾。
這個時代的軍中就算有女人,也不過是領軍將軍偷偷帶上最寵小夫人,加上侍婢不過數人。軍中帶著女人往往被認為是敗戰之兆,所以就算領軍將軍敢於私帶,也會將這些女子限製在自己私帳周圍很小的一個範圍內。比如項羽總是把虞姬帶著征戰,但絕對不會讓虞姬像析縣消息中所說秦營的景象那樣,公然在軍營內士卒麵前招搖。
身邊帶著女人在軍營裏遊蕩已經很跋扈驕狂了,而能帶著上百的披甲女卒在軍營裏這麽肆無忌憚的黑衣小哥……項羽看了看範增,又看了看帳中的其他將軍們。
“秦帝!”鍾離眛沒憋住先叫出聲來。
胡亥這第三手就是用自己為餌,釣項羽來析縣攻伐。
胡亥的宮中三衛中,經曹穿和吳子水逐個詢問,隻有四十一個人有較強意願迴軍伍去搏戰功。這其中貼身甲衛隻有兩個人,盾衛隻有十人,銳衛多一些,有二十九人。胡亥根據他們的意願,分別遣到北疆秦銳、河西秦嘯中,因為最後真正去奪迴山東的依舊不出這兩支勁旅。
他在去北疆旅遊時就留下了越姬等四個錦衛在宮人中選拔粉衛,等他迴到鹹陽時已經挑選的差不多了,宗室貴胄得知這一消息後還送了一些族中女子來參與挑選。皇帝喜歡出遊,粉衛是近身護衛的女衛隊,總在皇帝眼前晃悠著,要是一個不留神被皇帝看上了呢?那個容貌並不出眾的臧姬不就是因為給皇帝打扇守夜(外麵並不知道有錦衛這麽個女保鏢組織),現在連皇子都有了。
整百的粉紅宮衛,壯觀的女子陣列。全都出眾的漂亮肯定達不到,但也都說得過去,最低也是臧姬那個水準,身材更不必說,細腰寬臀,經過兵練還另有一股颯爽之姿。
三衛裏仍有不少單身漢,麵對這些粉衛不乏垂涎三尺之徒,就像當初對錦衛的覬覦。胡亥聲言誰想要粉衛為大夫人都可允準賜婚,但除了每次懷孕給假一年、誕生哺育給假一年外,都必須繼續在宮中當值到三十歲,由宮中出錢雇傭仆看護所育子女兩年到三歲。
至於想要粉衛為小夫人的一律不準。
胡亥弄粉衛並不是為自己更便於荒唐找機會,公開理由是向外部顯現自己的荒謬昏聵,不公開的原因還真的就是瞎鬧的心理。
比之前陣戰精準很多的箭陣,比之前陣戰兇猛很多的矛陣,壓得魏軍陣喘不過氣來。尤其讓他頭大的是,西營的萬五漢軍是有床弩的,還不少,足足五十架,集中一次發射就能將他的陣型打出幾十道血淋淋的“人溝”,加上兩麵應戰,陣型開始有混亂的兆頭。
方陣對戰並不是兩軍接觸到一起就在陣線上用矛戟互戳,如果士卒訓練到位,攻擊一方在受阻時會用鼓號發令讓第一陣線組合成貼得很近的數卒小陣,以矛卒、盾卒相互配合局部形成多打一,或在矛陣上閃開一個缺口讓弩卒平射。陣線矛卒通常為重步兵,即披甲卒,在矛卒互戳的時候,還會讓無甲或輕甲的弩卒持劍從下三路滾出砍腳刺腹,就像魏王豹之前在城外列陣試探漢軍時的打法。
魏軍喜歡用持劍輕卒滾擊,漢軍則喜歡在矛陣開缺口放箭,因為雖然矛卒披甲也擋不住近距離的強弩。
方陣接敵麵上並不全是矛卒,而是矛卒、盾卒和持劍輕卒混合,前數排以矛卒為主、盾卒為輔。漢軍要打開缺口放箭,必然要讓擋在前麵的己方矛盾卒向兩側閃開或直接蹲下,由於弩卒前麵有好幾排矛盾卒,這就需要時間,往往還要在局部組織一次強力衝擊然後迅速後退,來給矛盾卒行動的空間,而這時魏軍盾卒就可以迅速閃出來構建局部盾牆擋住大部分弩箭。
防範持劍輕卒從矛卒身下滾出攻擊下三路也是同樣,一旦發現這種打法矛卒要迅速豎矛,讓己方的盾卒以大盾插地建立盾牆擋住對方輕卒,或也由己方輕卒出來與敵方互鬥。
無論組盾牆擋箭還是用輕卒互鬥,都很考驗軍卒的訓練和局部指揮的下層軍官眼力,這些卒長、兩司馬要能敏銳的看出敵方動向,軍卒則要能快速行動進行應對。
現在漢軍充分發揮出了自己的戰力,魏軍不如漢軍的問題就表現了出來,在漢軍一波又一波的衝擊下,陣線一再被壓縮後退,苦苦支撐。
上麵的描述純是以布陣、戰法而論,但若身處戰陣之中……
從上空俯瞰而下,漢魏陣線上的來迴拉鋸,形成了一條寬寬的條帶地區,猩紅的條帶!
流出的鮮血與黃土混合形成猩紅的泥濘,觸目驚心的泥濘,鏽氣衝鼻的泥濘。
條帶內隻有少許的殘兵、斷肢,少有屍體,雙方戰卒倒下以後,都盡量被拉迴了本陣後方,不是單單為保留袍澤遺體,更大的原因是為了清除陣線上的戰鬥障礙。
鼓角,嘶叫,慘嚎,與飛濺的血滴、汗滴,與濃重的腥鏽氣息,一共構成了戰場上的聲色味,刺激著所有相互刺殺、砍殺、射殺的人,眼中的血絲越來越粗,口鼻的喘息越來越粗,狂吼的聲線越來越粗……
然後,在這聲音中又加入了馬的嘶鳴、車輪的轔轔,大梁救兵趕到了。
魏王豹把出城的七千卒列成了三個楔形陣,呈品字,魏王豹自領三千王衛軍為鋒銳,另外四千卒分為兩陣列於側後。三個楔形陣共出動了五十輛戰車,在大梁城下的平川上卷著塵煙向麵向大梁的兩個漢軍方陣衝來。
從大梁到漢軍西營隻有五裏一千五百步,現在將近三萬的魏軍被四萬漢軍夾心餅幹一樣的裹在這不大的戰場上,大梁一側的兩個漢軍陣距離大梁城牆僅有三百步,他們背後是正在圍攻魏軍的三個方陣,所以不能使用本故事前麵秦軍用過的三錐小陣或疏陣的應對。
漢軍的應對方式就是簡單的三步。
弩箭打擊。在距離二百步時一波拋射,打擊跟隨戰車的步卒;距離五十步平射一波,集中打擊戰車上的甲士。
矛陣。馬天生就知道趨利避害,當眼對一片亮晶晶的銳利矛尖,什麽馬也不會主動撞過去。
局部凹陣。戰車與騎兵不同,當騎兵的馬看到矛陣可以很快站住或撥馬向兩側跑開,可四匹馬拉的戰車慣性巨大,想站住並不容易。防守一方的矛陣隻是用來嚇唬馬的,真讓馬車帶著慣性撞過來,矛卒同樣會死傷慘重。所以一旦馬拉戰車有刹不住撞上來的趨勢,迎麵的陣線就會閃避內凹,躲到兩側的矛卒則會借勢刺殺車上甲士、將矛插到車輪間別車等,馬車正麵的弩卒則可近距離發箭。
簡單三步應對,魏王豹有勝機嗎、有生機嗎?
要說魏王豹確實勇武,他的戎車是六馬的,車上兩側均各有一名戈士和一名箭士,共四個甲士,而他自己親自禦車。弩箭飛來,戈士與箭士提盾遮蔽,堪堪衝到矛陣前時,魏王豹則以驚人的力量猛拉一側馬韁,生生把很難轉向的戰車給拽變了方向,擦著漢軍陣線橫向飛奔,車上甲士長戈橫掃漢陣前排矛卒,箭士快速開弓射擊,跟著他戰車後麵的步卒則兇猛的撞向漢陣開始搏殺。
雖說魏武卒早就沒落,但在這樣一個勇猛大王的精挑細選並強化訓練下,魏王豹的王衛軍頗具魏武卒的六七分風采,給麵向大梁的漢軍造成了很大的殺傷,陣線一度混亂起來。
被夾在兩麵漢軍當中的柏植覺得機會來了,強令大梁一側的三個魏軍方陣變楔形陣,準備猛衝擋住他們的三個漢陣,與魏王豹突入的王衛軍匯合。
可惜,雖然漢陣沒有能困住魏王豹的戰車,王衛軍的其他二十多輛輕車卻沒有魏王豹的神勇,帶著慣性陷入漢陣。王衛卒們雖然武力強橫,給漢軍造成較大殺傷,可也沒能衝破漢軍東側方陣,因為麵向大梁的兩個漢軍方陣在看到魏王豹的三個楔形陣時已經開始變陣為三個方陣,中間是六千卒的大陣,兩側各兩千卒的小陣,以六千卒中央大陣抵禦三千王衛軍,讓魏王豹很難將先頭的衝鋒轉化為更大戰果。
至於那兩個非王衛軍的車陣,在與漢軍卒數相當還有戰車衝擊的一定優勢下,所產生的戰果還不如以一打二的王衛軍。
柏植本想借魏王豹的衝擊突圍,可魏軍除了王衛軍之外的軍卒戰力和訓練都實屬不濟,東側三陣在不變陣時都搖搖欲墜,這一勉強變陣立即就呈混亂之勢,韓信立即抓住這個戰機,大梁一側的三個漢陣轉瞬化成了十幾個小方陣,切入魏軍混亂的陣線。
東側魏軍三陣一亂,西側三陣隨即被鑿穿魏陣的漢軍小陣一衝,也引發了混亂,這一來柏植六方陣全都亂了起來,沒過多久就嘩然大潰!
王衛軍損失了幾乎所有的戰車,也未能動搖漢陣,加上柏植的錯誤指揮導致被圍魏軍崩潰,西營漢軍開始追殺潰散魏卒,抵禦魏王豹衝擊的一萬漢軍也變為十數個小方陣,開始趕殺出城的這七千魏軍。
魏敗。
武關道側的山穀裏,項莊很難受。
從武關出來的秦軍,就在他最西邊那股騎軍的藏身地以西不到二十裏紮住了營盤,賴著不動了。
很詭異的是武關道上一個秦人的騎馬斥侯都沒有,可各藏身騎軍都有報告過來,其營地周圍的山嶺上就像鬧鬼一樣的時不時出現一些身影,可又完全無法捕獲,因為都是一閃即沒,往往讓人以為是自己的幻覺。
被人監視了?
項莊聽說過秦帝手中有一支山地曲,所以他立即可以肯定秦軍是用這些山地卒來當斥侯,而自己隱入山林間的各股騎軍至少大部分已經暴露了。
現在他必須立即決斷!
不然如果秦軍突然出動重兵鎖住各隊出口,再用山地曲以火攻驅趕,那他就有可能全軍覆沒。
陰謀的最大軟肋就是不能使人知,一旦讓人知道了也就不成為“謀”了。
西楚騎軍靠近秦營的那一股率先出現在武關道上,謹慎的擺出防守的陣型緩緩向東撤離。每行經一個藏兵的山林,就有一股騎軍現身加入陣列,直至全部騎軍都冒了出來,向著析縣垂頭喪氣又萬分小心而去。
好在從楚騎藏身之所越向東山穀就越開闊,便於騎軍機動,倒是不虞秦軍埋伏打擊。隻是就這麽生生被秦人逼得現形,實在是很丟麵子。
比如這時胡亥就站在武關道南側的一個山頭上,看著浩浩蕩蕩迴返析縣的大群楚騎哈哈大笑:“不過用了二百山地卒,就把這些林中鼠都趕了出來,在自己不熟悉的環境裏還要玩兒這種藏頭露尾的俳戲,我呸!”
獸敵站在胡亥身側,有些躍躍欲試:“聖上,臣在東麵山嶺間布有千卒,要不要從後麵把楚騎啃一塊下來?”
胡亥搖搖頭:“遠了用弩箭起的作用不大,貼近又會有傷損,沒這個必要,他們就現在這樣灰溜溜的離開就已經夠我樂一陣了。”
他略一思忖:“你使人傳詔令迴去,讓任囂拔營到直逼析縣三至五裏攻守皆宜的地方紮新營。跟任囂說,咱們雖然隻有三萬卒,但要按十萬卒的規模布營,這就足夠讓析縣的西楚軍膽戰心驚的了。”
_
項羽現在也很難受。
本以為劉邦是因為武關秦軍突然大增才倉促間親自來南陽坐鎮,宛城的守備應該不會那麽強,但自己顯然料錯了。
宛城的城牆堅固高大不說,還有樣學樣的在城上立起了投石機拋射火罐。雖然隻能投射百多步,不比秦軍的投石機能拋射數百步遠,射程也不穩定,但這極大地限製了楚軍攻城的人員密度。更何況宛城的每麵城牆上還有不下三十架床弩,衝車、可搭跳板的攻城樓車都被這些投石機和床弩燒毀擊毀,到現在沒有絲毫進展。
更可恨的是,劉邦肯定是把現有的南陽糧秣都收入了宛城,因為宛城附近的各城各鄉亭內,除了搶百姓家裏的自食糧食外,完全搜羅不到多餘的糧秣。鄉亭的示警體係也頗為完備,楚軍還未到,百姓們大部分就背著糧食四下逃散,搶糧也搶不到多少。這一來西楚軍隻能依靠陸路糧道從陳郡運糧。雖然沒有漢軍騷擾,但運糧途中人吃牛喂造成的耗損要比水運大了太多。
唯一讓項羽比較高興的事情是,秦人出武關了。
他準備算上析縣的兩萬多楚軍在內一共分出六萬卒去打秦軍,由項聲領四萬卒繼續圍攻宛城,先已派出由龍且率領的二萬卒正在悄悄向析縣方向移動。
劉邦被封在宛城內,就算隻留下四萬卒也與宛城兵力相當,加上西楚軍戰力強於漢軍,項羽並不擔心劉邦從背後搗亂,他還把範增留在宛城外輔助項聲,可保萬無一失。
項羽沒有立即隨龍且軍往析縣,他在等秦軍攻析縣。
之前的消息比較亂,有說秦人在武關增兵一萬多的,也有說增兵五萬的,最可信的還是最初打探到武關守關軍二萬之外又增加了一萬多。可就算秦軍出武關圖謀南陽,守關軍也不會被大量調出來,所以項羽估計秦軍可動用來南陽的最多五萬,很可能隻有三到四萬,這是他根據中尉軍五萬調來四萬考慮的。
在他看來,現在自己在伐劉邦,秦人必定知道西楚軍有十萬,加上漢軍四萬,如果在這時候出武關道,很可能麵臨楚漢合兵十四萬的威脅。楚漢矛盾再大,秦也是山東各方一致的敵人。可秦人既然出來了,一箭不發就縮迴去又不是秦軍的風格,所以項羽判斷秦軍最有可能是攻取析縣,然後在楚軍大舉反擊前退迴去,也算亮個相以示自己的存在。
不過項羽對這種近乎瞎玩鬧一樣的行動實在無法理解。就算西楚不伐漢王,秦人把南陽奪了,漢軍必然也要想再奪迴來,如果漢軍奪不迴來,就很可能聯合西楚一道來奪。
大概秦人認為劉邦先去彭城端項羽的老窩,被打的丟盔卸甲的迴來還不老實,剛求過和就又在韓地給西楚添堵,在這種情況下西楚怎麽也不會幫漢國。
項羽冷冷一笑,劉邦是討厭,但秦人才是自己最痛恨的敵人,也是對山東威脅最大的敵人。就算在劉邦剛攻破彭城的時候,若秦人敢於出關中,他也會放棄對劉邦的厭憎與他聯合起來伐秦。
從析縣報來的消息說秦軍已經出了武關道,在析縣西四裏秦人紮下了十萬卒的大營。項羽是不相信秦軍會出十萬卒的,但也無所謂,他相信自己的西楚軍六萬一定能戰勝秦軍十萬,在巨鹿已經證明了這點。
看來秦國那個小皇帝還真是個昏庸之主,做事實在不著調。
項羽幾乎可以肯定秦軍沒有十萬,現在故意做出個十萬的樣子,真實兵力應不超過五萬。
“大王,老臣認為秦軍也就三萬多不到四萬。”範增很同意項羽的判斷,“若秦軍擴充,我等在關中的斥侯總能查探到一些痕跡。如果秦軍未擴充,那關中也就是中尉軍的五萬卒,秦人現在沒有滅國危機,不會把北疆軍與河西軍緊急調迴。而且若秦人真的要大舉對山東開戰,也不會從武關這個地方出兵,從函穀關沿河水出兵才是正道。”
“五萬中尉軍要為武關和潼關做後備,所以秦人肯定不會全調出來。”項聲在一旁附和著:“上將軍所言甚為有理。”
“可關中除了中尉軍,還有秦帝的二萬五千衛尉卒。”丁固提醒著。
範增瞪了他一眼:“衛尉要來了,說明秦帝也來了。這當口那個小皇帝會以身涉險跑出關中?老夫看最多就是會把那個山地曲借給中尉軍。”
項羽頜首:“孤認同亞父的判斷。孤認為秦軍擺出十萬卒的營帳規模,就是嚇嚇人,讓漢軍和我楚軍都不敢去攻擊而已,或許他們認為這樣可以把孤放在析縣的那二萬多卒嚇走,不戰而取城。”
“可這樣也有個麻煩,就是在秦軍攻析縣時我西楚軍突然出現,秦軍可以快速收兵撤迴武關,能給予秦人的打擊不大。”範增撚著胡子搖頭:“而對宛城的圍攻兵力隻餘四萬卒,漢王就有可能突圍而走。”
“突圍走了又如何?”項羽毫不在意,“他除非投秦,不然也不過就是躲迴河南郡,孤自可從滎陽、成皋一路打到雒陽。比起劉季,秦乃孤的第一大敵,他們既然出秦關,孤早就說過秦人敢出關就要打,正好滿足他們。”
範增一臉的不同意:“現在秦軍雖出武關,以大王雄威必可大挫其鋒,可就算秦軍真有十萬卒,因其背後就是武關道,大王並無圍而殲之的機會。秦軍一旦戰敗必向武關退卻,其在沿途已經立有多道營柵,到時候又會燒營柵相阻,並不能收全功之效,最好的戰績也就是殺傷萬卒而已。大王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先去掉漢王這個掣肘,再使齊國歸服,這樣大王就可再次統合山東各國力量伐秦,攻破秦關,這樣才是真正的破秦之道。”
項羽猶豫了起來。範增的頭腦很清醒,所說的也很在理,殺死秦卒並沒有多大意義,仍然達不到滅秦的目的,傷亡萬卒並不是秦無法承受的損失。
胡亥就如韓信擠兌魏王豹的手法一樣,不停的用各種招數逗引項羽,揮兵出關是第一手,虛冒十萬卒恐嚇析縣是第二手,很快項羽就看到了第三手。析縣報來的敵情消息中有一條引起了他的注意:秦營麵向析縣的營門附近曾現百十個女卒的身影,騎馬執兵、著甲披紅,簇擁著一個黑衣公子,幾名將軍隨侍一旁。黑衣公子身邊似乎還有幾個宮裝女,但因距離太遠無法確定服飾。
這個時代的軍中就算有女人,也不過是領軍將軍偷偷帶上最寵小夫人,加上侍婢不過數人。軍中帶著女人往往被認為是敗戰之兆,所以就算領軍將軍敢於私帶,也會將這些女子限製在自己私帳周圍很小的一個範圍內。比如項羽總是把虞姬帶著征戰,但絕對不會讓虞姬像析縣消息中所說秦營的景象那樣,公然在軍營內士卒麵前招搖。
身邊帶著女人在軍營裏遊蕩已經很跋扈驕狂了,而能帶著上百的披甲女卒在軍營裏這麽肆無忌憚的黑衣小哥……項羽看了看範增,又看了看帳中的其他將軍們。
“秦帝!”鍾離眛沒憋住先叫出聲來。
胡亥這第三手就是用自己為餌,釣項羽來析縣攻伐。
胡亥的宮中三衛中,經曹穿和吳子水逐個詢問,隻有四十一個人有較強意願迴軍伍去搏戰功。這其中貼身甲衛隻有兩個人,盾衛隻有十人,銳衛多一些,有二十九人。胡亥根據他們的意願,分別遣到北疆秦銳、河西秦嘯中,因為最後真正去奪迴山東的依舊不出這兩支勁旅。
他在去北疆旅遊時就留下了越姬等四個錦衛在宮人中選拔粉衛,等他迴到鹹陽時已經挑選的差不多了,宗室貴胄得知這一消息後還送了一些族中女子來參與挑選。皇帝喜歡出遊,粉衛是近身護衛的女衛隊,總在皇帝眼前晃悠著,要是一個不留神被皇帝看上了呢?那個容貌並不出眾的臧姬不就是因為給皇帝打扇守夜(外麵並不知道有錦衛這麽個女保鏢組織),現在連皇子都有了。
整百的粉紅宮衛,壯觀的女子陣列。全都出眾的漂亮肯定達不到,但也都說得過去,最低也是臧姬那個水準,身材更不必說,細腰寬臀,經過兵練還另有一股颯爽之姿。
三衛裏仍有不少單身漢,麵對這些粉衛不乏垂涎三尺之徒,就像當初對錦衛的覬覦。胡亥聲言誰想要粉衛為大夫人都可允準賜婚,但除了每次懷孕給假一年、誕生哺育給假一年外,都必須繼續在宮中當值到三十歲,由宮中出錢雇傭仆看護所育子女兩年到三歲。
至於想要粉衛為小夫人的一律不準。
胡亥弄粉衛並不是為自己更便於荒唐找機會,公開理由是向外部顯現自己的荒謬昏聵,不公開的原因還真的就是瞎鬧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