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夏侯惇和曹仁兩人,還在家鄉繼續招募兵馬,隨後就到。


    此時曹操還不知,夏侯惇將會給他帶來樂進、李典兩員戰將。


    由上可見,東漢末年,各州郡的官場並不和諧,自行其事者大有人在。


    這也是為何劉宏駕崩後,東漢馬上陷入諸侯林立的原因所在。


    即便如此,袁紹還向大家宣告,還有九江太守孔融、揚州刺史陳溫兩路兵馬還在路上,三天左右必然抵達。


    一共十七路諸侯,比正史上多了六路,比《三國演義》中少了一路。


    厲誌很快就盤算出,目前加上袁紹、王匡的河內兵馬,以及自己代表的青、冀、幽、並四州兵馬,共達到了十五路兵馬,近九萬人。


    再加上未到的孔融、陳溫兩路兵馬,最後能達到十萬之眾。


    在東漢末年,聚集十萬兵馬,已經很多了。


    當然,護民軍除外。


    青州人多糧多,能養得起三十萬護民軍。


    護民軍剿滅烏桓、西涼兩路叛軍後,東漢當前再無超過十萬的兵馬。


    所以,看曆史時就知道,兩軍對戰,雙方兵馬都是以千計,上萬的都很少。


    這也是蔡成有信心橫推大漢其他州郡的底氣所在。


    黃琬認識厲誌,就招唿厲誌坐到自己身邊。


    厲誌剛剛落座,黃琬就悄聲對他笑言:“我帶來兩千兵馬,未帶糧草。奉成公子之命,可都交給你了。”


    “奉成公子之命”,自然是玩笑話。蔡成可沒有節製黃琬的權力。


    不過,黃琬此話也表達了一個意思,就是豫州願奉成公子為首。


    厲誌忙不迭地答應下來,並告知,其兩千兵馬,除非真與董卓軍交手戰死,其餘人馬必完璧歸趙。


    兩人正客氣間,袁紹立於大堂中間,輕咳兩聲,開口了。


    “感謝諸位響應《倡議書》,遠途率兵而來,共討董賊。”說完,袁紹還做了個羅圈揖,以示對眾人的恭敬。


    此時,坐於首位的是黃琬。


    沒辦法,在座所有人中,黃琬的官職最高,乃一州之牧。


    大家看袁紹沒有落座,直接站在堂中,就開始發表言論,都有些詫異。


    不過,所有人都看出來了,在河內郡,王匡是以袁紹為首的。


    “現在可以高興地告訴大家,經統計,目前已近十萬兵馬。如果加上即將到來的九江太守孔融、廣陵功曹臧洪、揚州刺史陳溫三路兵馬,我討賊大軍已達十萬人以上。


    “董賊有多少兵馬?據我所知,不過一萬多人罷了。我們十萬打一萬,沒有理由不勝。而董賊也必將為我等生擒!”


    袁紹一副誌得意滿之態。


    想到竟然有十萬兵馬,他就極為興奮。


    “各位,十萬兵馬,這可是目前大漢各州都拿不出來的,全賴各位共襄義舉,方能有此雄壯之師。僅此一項,便可嚇破董賊的膽。”袁紹繼續說道。


    隨之,袁紹話語一轉。


    “不過,十萬兵馬來自這麽多家,如何統籌是個難題。故而我與王使君有過商議,需要我們組成同盟,再選出一位盟主。


    “現在,還有兩路兵馬未到,我們也不好馬上做出決定。不過大家可以先議議,看看推舉誰為盟主最好。”


    大家好像突然明白了為何袁紹不就座。


    他想當盟主,此時自是不好落座。


    現在首座被黃琬占據,而袁紹並無官身,自是不能與黃琬爭位。


    可如果他落座,便隻能居於下首之位,也就不能由他先開口了。


    盟主之位還用大家推舉嗎?


    誰的兵多,誰的名望高,誰的背景強,那就是誰的。


    在座能與袁紹爭盟主之位的,大概隻有厲誌和黃琬兩人了。


    厲誌兵多又知兵,黃琬位高名望也高,袁紹背景強,又有河內之兵。


    河內之兵雖然是王匡的,可他明顯是以袁紹為主,自是算在袁紹頭上。


    何況,河內還需要供應聯軍的糧草,話語權就此增長一大截。


    可見,最終極有可能是袁紹被推上盟主之位。


    不對,在座中還有一位,有資格一爭盟主。


    誰?袁術。


    袁術可是後將軍之銜,官位可不比黃琬差多少。


    隻不過,他這個後將軍是董卓封的,成色不對。何況,袁術頗有惡名。


    大家的目光看向黃琬。


    此時,也隻有位顯年高的黃琬能開口了。


    高居首位的黃琬微微一笑,站起身來。


    “各位,我來河內隻為送兵討伐董賊,也是我豫州的態度。帶來的兩千兵馬,現已交給遠之將軍。老夫事已了,又不知兵,自該返迴豫州,並在豫州恭候聯軍捷報。”


    說著,黃琬滿麵堆笑,對著現場所有人,一邊做著羅圈揖,一邊向門外走去。


    袁紹有點懵。


    王匡自然以自己為首,可在座眾人中,唯獨自己沒有官身,要當盟主似乎有些說不過去。


    所以,他和王匡商議,把黃琬推為盟主,反正黃琬沒有多少兵,最終還是得聽自己的。


    誰知道,黃琬竟然直接告辭,讓他一時之間不知所措。


    還是王匡做了多年太守,反應更快一些。


    馬上叫道:“使君且慢。”


    黃琬迴過頭來,微笑地看著王匡。


    “使君乃響應倡議中唯一至河內的州牧,這盟主之位,自是由使君擔當。若使君如此一走,我聯軍群龍無首啊。”


    “哈哈哈哈——”黃琬爽朗大笑。“公節(王匡字)此言差矣。老朽年事已高,又不懂軍事,如何當得盟主?”


    “不過,”黃琬話鋒一轉。“據我所知,當初董卓進京,是因本初向何進獻策所致。解鈴還須係鈴人,我臨走前,推舉本初為盟主。


    “本初出自‘四世三公’之袁家,多年來,看似隱忍不出,實則廣結豪傑、暗救黨人,率兵攻入皇宮,誅殺禍國殃民的十常侍,並殺宮內太監宮女數千。其心其誌其能,皆為當世之傑。


    “更何況,此戰為本初為其叔父複仇之戰,本初自當為盟主。


    “本初發倡議、聚義兵,占據高義。十數萬大軍,取董賊項上人頭,匡我大漢皇室,易如反掌。”


    說完,黃琬頭也不迴,更是不顧眾人挽留,闊步離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塑強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深山老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深山老僧並收藏三塑強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