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接到《倡議書》後,“哈哈”笑著說道:“這是袁紹想為其叔叔袁隗報仇雪恨呀。”
其實,蔡成內心可是笑歡了。
他為何來漆垣?
不就是在等這一天嗎?
不過,他也發現,因為他,曆史已經不在原有的軌道上了。
正史中,發出倡議的,本是東郡太守喬瑁,現在變成了袁紹與王匡。
真不知,最後響應倡議的能有多少路諸侯。
不過,管他一共有多少路諸侯,反正蔡成是要響應的。
於是,蔡成連發數令。
一令青、冀、幽、並四州響應倡議,每州出兵五千,由厲誌率領,前往河內郡與袁紹匯合;
二令厲誌與袁紹會合後,不參與爭奪盟主之位;
三令高都的征南軍團,做好向京都洛陽開進的準備,尤其是攻打洛陽城的準備;
四令青州方麵,向響應倡議的援軍,提供五十萬石糧草,由厲誌帶往河內郡;
五令厲誌隻是口頭稱糧草提供給聯軍,但卻要攥在手上,不能由聯盟支配。如果實在頂不住聯盟的壓力,則隻交出一半,剩下一半為自己的兵馬所用;
六令占據三輔之地的征西軍團,派出精幹兵力,以偷襲方式占據潼關,截斷董卓與關中的聯係;
七令特戰隊即刻出發,同樣以偷襲方式占據函穀關。
八給黃琬去了封信,希望他也響應倡議,派兵前往河內郡。如果豫州兵馬屆時與青州兵馬共進退,則是更好。
厲誌率兵抵達河內郡治所懷縣後,得到了袁紹、王匡親自出迎。
沒辦法,厲誌帶來的兵馬最多,他們不得不恭敬著點。
厲誌還沒進入議事大堂,就聽到裏麵熱鬧非凡。
人人都在痛斥董卓之暴行,個個都恨不得啖其肉、飲其血的感覺。
厲誌隨著袁紹、王匡走入議事大堂,十數人正在熱議。
抬眼望去,除了黃琬、曹操、劉備三人外,其他人厲誌竟然一個都不認識。
也難怪厲誌不認識,他過去在東萊,隻是個小小的都尉,根本沒機會結識這些人。
而且,他就是想結識,別人也不會搭理他。
黃琬是在與其他幾個州牧一起,去觀摩青州時,厲誌曾給他們講解過如何組建治安軍,以及治安軍的重要性。
在蔡立召開“青州官吏大會”時,厲誌負責大會安全事務,認識的曹操。
厲誌在組建琅琊國治安軍時,沒少和劉備打交道。
看到厲誌進來,黃琬馬上站起來打招唿;曹操則是微微皺眉,但還是遙遙與厲誌見禮。
隻有劉備,馬上偏過頭去,一臉尷尬。
他是因關張二人違反軍令受到牽連,一起被趕出青州。
雖然成公子確實上表舉劉備為徐州牧,可先帝未及下旨,就突然駕崩。徐州牧一事,自然不了了之,仍然是陶謙在擔任徐州刺史。
劉備竟然還是與關張二人去投奔了陶謙。
真不知道,如果陶謙知道蔡成上表舉薦劉備為徐州牧,自己見到劉備會是個什麽表情。
不過,此時的陶謙已年近六十,加之與劉備一見,相談甚歡。一高興,竟然辟劉備為徐州別駕,而且專管軍事,就連臧霸和孫觀兩人,都居於劉備之下。
當年“兗徐犯青州”,臧霸、孫觀兩人大敗,又被朝廷通緝,無路可走,隻好迴到陶謙身邊,希望陶謙能救他們一命。
陶謙也知道,二人犯青州,是受自己之命。就把他們兩人藏於自己麾下的丹陽兵中。
至於陶謙自己,硬是頂著聖上的旨意,堅決不入京麵聖。誰知竟躲過一劫,刺史之位也沒有動搖。
劉備知道陶謙與青州為敵,結果還是去投奔,這也是與青州這敵的態度。
劉備此時哪裏管與誰為敵?
他隻求有個安身立命之地。
所以,看到厲誌進來,劉備才頓感尷尬。
經王匡介紹,厲誌才知道響應倡議的還真不少。
豫州牧黃琬。應蔡成信件而來,隻率領兩千兵馬,並準備交給厲誌統領。
不過,黃琬準備馬上就返迴豫州。
因為他來懷縣,是受蔡成所托,給厲誌送了兩千兵馬來。
兗州刺史孔伷。本是豫州刺史,黃琬任州牧後,他就被調兗州為刺史。此次統兵五千。
徐州別駕劉備。奉徐州刺史陶謙之命,率關張兩人,及五千丹陽兵,響應倡議前來討賊。
陳國太守張邈(統兵三千)。
陳國為豫州治下,可黃琬就任時短,並不能節製張邈,隻好任其自率兵前來。
東郡太守喬瑁(統兵五千)。
東郡屬於兗州。東郡太守,按名義,是孔伷的下屬。但他就任兗州刺史,卻無法節製喬瑁,隻好任喬瑁自帶兵馬響應倡議。
山陽太守袁遺(袁氏族人,統兵三千)。同樣是孔伷屬下,也同樣不受孔伷節製,自率兵前來。
可見,孔伷在兗州做這個刺史,實在是有些憋屈。
廣陵太守張超(統兵兩千),由功曹臧洪具體統兵。
廣陵乃徐州治下之郡,可張超沒經過陶謙,自行派兵前來,說明徐州內部並不團結。
當然,陶謙也派劉關張三人率兵前來,也算是不謀而合吧。
後將軍袁術(統兵五千)。
其乃袁紹從弟——同父異母之弟,在被董卓拜後將軍後,與袁紹共同從京都出逃。
袁術避難南陽,巧遇率兵返迴長沙的孫堅。孫堅殺死南陽郡守,推袁術任南陽郡守;
長沙太守孫堅(統兵一萬)。
他本奉張溫之命,隨張溫討伐涼州叛軍。因討伐有功,在張溫迴京前,一力舉薦他為長沙太守。
孫堅與張溫有舊,還曾經力勸張溫斬殺董卓,自此與董卓結下了不解之仇。
聞董卓於當街之前,拷打張溫致死,二話不說,直接率長沙一萬兵馬前去征討董卓。
他也是唯一一個與倡議無關,就是想征討董卓之人。
他路過南陽時,向郡守張諮商借糧草,而張諮才就任沒多久,又是董卓封的太守,自然不願借。孫堅就直接上門殺了張諮,然後推袁術任南陽郡守。
中軍校尉曹操。
曹操逃離京都後,一路奔波,迴到家鄉陳留,就馬上“散家財,合義兵”,準備討伐董卓。
接到《倡議書》後,他即時響應。直接帶著曹洪、夏侯淵兩員大將和五千兵馬,就來到了河內。
其實,蔡成內心可是笑歡了。
他為何來漆垣?
不就是在等這一天嗎?
不過,他也發現,因為他,曆史已經不在原有的軌道上了。
正史中,發出倡議的,本是東郡太守喬瑁,現在變成了袁紹與王匡。
真不知,最後響應倡議的能有多少路諸侯。
不過,管他一共有多少路諸侯,反正蔡成是要響應的。
於是,蔡成連發數令。
一令青、冀、幽、並四州響應倡議,每州出兵五千,由厲誌率領,前往河內郡與袁紹匯合;
二令厲誌與袁紹會合後,不參與爭奪盟主之位;
三令高都的征南軍團,做好向京都洛陽開進的準備,尤其是攻打洛陽城的準備;
四令青州方麵,向響應倡議的援軍,提供五十萬石糧草,由厲誌帶往河內郡;
五令厲誌隻是口頭稱糧草提供給聯軍,但卻要攥在手上,不能由聯盟支配。如果實在頂不住聯盟的壓力,則隻交出一半,剩下一半為自己的兵馬所用;
六令占據三輔之地的征西軍團,派出精幹兵力,以偷襲方式占據潼關,截斷董卓與關中的聯係;
七令特戰隊即刻出發,同樣以偷襲方式占據函穀關。
八給黃琬去了封信,希望他也響應倡議,派兵前往河內郡。如果豫州兵馬屆時與青州兵馬共進退,則是更好。
厲誌率兵抵達河內郡治所懷縣後,得到了袁紹、王匡親自出迎。
沒辦法,厲誌帶來的兵馬最多,他們不得不恭敬著點。
厲誌還沒進入議事大堂,就聽到裏麵熱鬧非凡。
人人都在痛斥董卓之暴行,個個都恨不得啖其肉、飲其血的感覺。
厲誌隨著袁紹、王匡走入議事大堂,十數人正在熱議。
抬眼望去,除了黃琬、曹操、劉備三人外,其他人厲誌竟然一個都不認識。
也難怪厲誌不認識,他過去在東萊,隻是個小小的都尉,根本沒機會結識這些人。
而且,他就是想結識,別人也不會搭理他。
黃琬是在與其他幾個州牧一起,去觀摩青州時,厲誌曾給他們講解過如何組建治安軍,以及治安軍的重要性。
在蔡立召開“青州官吏大會”時,厲誌負責大會安全事務,認識的曹操。
厲誌在組建琅琊國治安軍時,沒少和劉備打交道。
看到厲誌進來,黃琬馬上站起來打招唿;曹操則是微微皺眉,但還是遙遙與厲誌見禮。
隻有劉備,馬上偏過頭去,一臉尷尬。
他是因關張二人違反軍令受到牽連,一起被趕出青州。
雖然成公子確實上表舉劉備為徐州牧,可先帝未及下旨,就突然駕崩。徐州牧一事,自然不了了之,仍然是陶謙在擔任徐州刺史。
劉備竟然還是與關張二人去投奔了陶謙。
真不知道,如果陶謙知道蔡成上表舉薦劉備為徐州牧,自己見到劉備會是個什麽表情。
不過,此時的陶謙已年近六十,加之與劉備一見,相談甚歡。一高興,竟然辟劉備為徐州別駕,而且專管軍事,就連臧霸和孫觀兩人,都居於劉備之下。
當年“兗徐犯青州”,臧霸、孫觀兩人大敗,又被朝廷通緝,無路可走,隻好迴到陶謙身邊,希望陶謙能救他們一命。
陶謙也知道,二人犯青州,是受自己之命。就把他們兩人藏於自己麾下的丹陽兵中。
至於陶謙自己,硬是頂著聖上的旨意,堅決不入京麵聖。誰知竟躲過一劫,刺史之位也沒有動搖。
劉備知道陶謙與青州為敵,結果還是去投奔,這也是與青州這敵的態度。
劉備此時哪裏管與誰為敵?
他隻求有個安身立命之地。
所以,看到厲誌進來,劉備才頓感尷尬。
經王匡介紹,厲誌才知道響應倡議的還真不少。
豫州牧黃琬。應蔡成信件而來,隻率領兩千兵馬,並準備交給厲誌統領。
不過,黃琬準備馬上就返迴豫州。
因為他來懷縣,是受蔡成所托,給厲誌送了兩千兵馬來。
兗州刺史孔伷。本是豫州刺史,黃琬任州牧後,他就被調兗州為刺史。此次統兵五千。
徐州別駕劉備。奉徐州刺史陶謙之命,率關張兩人,及五千丹陽兵,響應倡議前來討賊。
陳國太守張邈(統兵三千)。
陳國為豫州治下,可黃琬就任時短,並不能節製張邈,隻好任其自率兵前來。
東郡太守喬瑁(統兵五千)。
東郡屬於兗州。東郡太守,按名義,是孔伷的下屬。但他就任兗州刺史,卻無法節製喬瑁,隻好任喬瑁自帶兵馬響應倡議。
山陽太守袁遺(袁氏族人,統兵三千)。同樣是孔伷屬下,也同樣不受孔伷節製,自率兵前來。
可見,孔伷在兗州做這個刺史,實在是有些憋屈。
廣陵太守張超(統兵兩千),由功曹臧洪具體統兵。
廣陵乃徐州治下之郡,可張超沒經過陶謙,自行派兵前來,說明徐州內部並不團結。
當然,陶謙也派劉關張三人率兵前來,也算是不謀而合吧。
後將軍袁術(統兵五千)。
其乃袁紹從弟——同父異母之弟,在被董卓拜後將軍後,與袁紹共同從京都出逃。
袁術避難南陽,巧遇率兵返迴長沙的孫堅。孫堅殺死南陽郡守,推袁術任南陽郡守;
長沙太守孫堅(統兵一萬)。
他本奉張溫之命,隨張溫討伐涼州叛軍。因討伐有功,在張溫迴京前,一力舉薦他為長沙太守。
孫堅與張溫有舊,還曾經力勸張溫斬殺董卓,自此與董卓結下了不解之仇。
聞董卓於當街之前,拷打張溫致死,二話不說,直接率長沙一萬兵馬前去征討董卓。
他也是唯一一個與倡議無關,就是想征討董卓之人。
他路過南陽時,向郡守張諮商借糧草,而張諮才就任沒多久,又是董卓封的太守,自然不願借。孫堅就直接上門殺了張諮,然後推袁術任南陽郡守。
中軍校尉曹操。
曹操逃離京都後,一路奔波,迴到家鄉陳留,就馬上“散家財,合義兵”,準備討伐董卓。
接到《倡議書》後,他即時響應。直接帶著曹洪、夏侯淵兩員大將和五千兵馬,就來到了河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