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儲君這事兒,簡直就是一場“仁孝”與“才華”的大pk。老四呢,雖然用了點“忽悠”或者說“套路”,但在仁孝這方麵,那絕對是拿捏得死死的,把老六比下去了。可道光皇帝這心裏頭啊,還是有點兒糾結。為啥呢?因為皇六子奕?那才華,簡直就是閃閃發光,亮得晃眼。道光心裏頭想:“這奕?,要是當個皇帝,那肯定能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所以啊,道光在生命的最後關頭,那心裏頭還是放不下奕?。他昏迷中迷迷糊糊地問:“六阿哥到否?”這簡直就是對奕?的“最後唿喚”。


    奕?呢,一聽這話,那肯定是火速趕來。他一到,道光皇帝就睜開一隻眼,看了看奕?,然後發出了一聲微歎。那歎聲裏啊,有對奕?才華的欣賞,也有對沒能選他當儲君的遺憾。


    就這樣,道光皇帝帶著這聲微歎,駕鶴西去了。留下老四和老六,還有那道讓人琢磨不透的第二道諭旨。這諭旨啊,就像是道光皇帝心裏的一個結,既想選仁孝的鹹豐,又舍不得才華橫溢的奕?。哎,這皇帝當的,也是不容易啊!道光皇帝臨死前,那心裏頭還念念不忘他的六子奕?,這感情深得,就像是老父親對心頭肉的牽掛。那麽,這奕?到底有啥魔力,讓道光這麽鍾愛呢?


    得從奕?五歲那年說起。那時候,小奕?就像個小團子,被送進了上書房,開始了他的“學霸”之路。這上書房的教育,那可是嚴格又特殊,就像是現在的“重點班”,不是誰都能進的。奕?呢,天資聰穎,就像是個小神童。他拜的師父,那一個個都是名師界的“大咖”,比如穆彰阿、潘世恩、卓秉恬、翁心存、賈楨等等,簡直就是“名師天團”。


    這些師父們,教奕?的可不少。儒家經典,那是必學的,讓奕?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詩文呢,讓奕?變得文采飛揚;滿蒙漢文字,那更是得心應手,就像是開了“語言掛”;還有武功騎射,奕?也是練得棒棒的,簡直就是個“文武雙全”的小才子。


    所以說啊,奕?這優點,簡直就是一籮筐都裝不下。道光皇帝這麽鍾愛他,那也是有原因的。畢竟,誰不喜歡一個既聰明又有才氣,還文武雙全的兒子呢?要是奕?生在現代,那絕對是“別人家的孩子”啊!


    奕?在各方麵都表現優異,而且還易於接受新事物。據《清史稿》載,他曾與道光一起談論軍事,兩人共製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道光賜槍曰“棣華協力”,刀曰“寶鍔宣威”,並以白虹刀賜奕?。


    通過奕?的表現,也可看出,道光很欣賞奕?的才華,但奕?恃才傲物,鋒芒外露,這也是儒家大忌,也是道光所忌諱的。


    道光皇帝,那可是位“守成大師”,守著大清的家業,那是兢兢業業,生怕出點兒啥岔子。可誰知,這鴉片戰爭一來,就像是個不速之客,硬生生地闖進了大清的門檻。


    結果呢,道光皇帝一看這陣勢,心裏頭那個慌啊,就像是見了貓的老鼠。最後,沒辦法,隻好簽下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這一簽,可就把大清給“簽”進了喪權辱國的泥潭裏,再也爬不出來了。


    你說這道光皇帝,他要是有點兒應對戰爭的能力,也不至於落到這步田地。可他呢,對戰爭那是恐懼得要命,就像是見了鬼一樣,隻想逃避,不想麵對。其實啊,這點上老六還真比老四合適,最起碼懂軍事啊。


    當然啦,中國近代史的落後,不能全怪道光皇帝一個人。畢竟,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是一個人能阻擋的。但這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確實是開了個不好的頭,就像是個“厄運的開關”,一按下去,大清的黴運就接踵而至了。道光皇帝啊,你這“守成大師”的稱號,怕是得改改咯!


    他的一生循規蹈矩,也不好聲色,還特別節儉,表麵工作做得無可挑剔,但實質上什麽也沒幹。比如明著說禁鴉片,但皇宮內的皇太後卻可以吸食,打著孝道的名義將“以身作則”拋擲腦後,也是挺讓人醉的。


    道光本身平庸,好自欺欺人,沒有魄力,保守至極,即便他欣賞奕?,以他保守派的作風,也不會冒險將大清江山交到奕?手上。


    不過話又說迴來,如果奕?當了皇帝難道就能改變大清的命運嗎?從他後來與慈禧的較量中,我們也能看出,他雖然有才智,但帝王權術卻是欠缺的,一輩子在政治中心進進退退,無法立足,正如曾國藩的評價“極聰明而晃蕩不能立足”。如果反過來看,老四反而在帝王權術方麵還是有一手的。


    道光皇帝選皇位繼承人這事兒,那可真是個“大難題”,比選妃還慎重!他首先看中的是仁德,得是個心地善良、能服眾的主兒;其次呢,才智也不能少,得是個有腦子、能辦事的。結果挑來挑去,選中了老四這個“守成小能手”。


    但你知道嗎?道光心裏其實還有個“小九九”。他啊,想要的是個老四和老六的“合體版”,既有鹹豐的仁德,又有奕?的才智,那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繼承人呢!可惜啊,這世界上哪有那麽完美的“產品”,隻好退而求其次了。


    不過,道光對奕?也是真愛啊。雖然選了鹹豐,但心裏還是惦記著奕?,生怕他受委屈。所以,特別為奕?寫了另一道諭旨,那簡直就是給奕?“加保險”,親自給他抬咖位,讓他在朝堂上也能有頭有臉,好盡心盡力地輔佐哥哥鹹豐,共治這大好江山。


    當年那朱筆一揮,可真是“一筆定乾坤”啊!有人就說啦,要是他當時手一抖,立的是奕?,那中國近代史說不定就得改寫了,現在那些史學家啊,一個個跟“事後諸葛亮”似的,綜合測評下來,都說六阿哥奕?那文治武功,簡直不輸乾隆大帝!可有啥用呢?曆史它不認這個賬啊,假設來假設去,最後還是得乖乖接受現實。


    說實話,後來曆史的發展,就像是特意來打臉道光皇帝的決策一樣,明擺著告訴他:“您看,立老六比立老四強吧!”可惜道光皇帝那時候已經“駕鶴西去”,聽不到這話了。道光三十年二月二十五,19歲的四阿哥就這麽承繼了大統,第二年還整了個“鹹豐元年”,這就是咱們的鹹豐皇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清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海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海瑞並收藏大清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