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後,東吳的天空中彌漫著沉重的氛圍。皇帝孫和,一位智慧而仁慈的君主,不幸病逝,留下了一個動蕩不安的國家。他的離世,就像是一顆巨石投入了平靜的湖麵,激起了層層漣漪。


    孫和的弟弟孫亮,一個年輕而野心勃勃的王子,被迅速推上了皇位。他繼承了哥哥的寶座,卻並沒有繼承哥哥的智慧和仁慈。孫亮的心中充滿了權欲和陰謀,他的目光總是閃爍著狡黠和算計。


    新皇帝的登基並沒有帶來預期的和平與繁榮。相反,他很快就得罪了太傅諸葛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諸葛恪在朝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他的智慧和才能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然而,孫亮卻對諸葛恪的權威感到威脅,他開始暗中策劃,試圖削弱諸葛恪的地位。


    與此同時,孫亮還與全公主孫魯班密謀,圖謀除掉宗室權臣孫綝。孫綝是一位權勢滔天的貴族,他在朝中擁有龐大的勢力。孫亮和孫魯班都視孫綝為眼中釘,他們決心要除掉這個強大的對手。


    然而,他們的陰謀並沒有得到成功的執行。事情不幸泄露,孫亮的野心暴露無遺。朝中的大臣們紛紛站出來,反對孫亮的亂政。最終,孫亮被廢黜,貶為會稽王,被迫離開京城,流亡他鄉。


    在這個動蕩的時刻,東吳的命運似乎陷入了一片黑暗。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丞相陸遜挺身而出。他裁定孫亮不再適合擔任皇帝,改由孫休繼位。


    孫休,孫和的另一位弟弟,是一位仁慈而明智的王子。他深知國家的危機,決心要挽救東吳的命運。在他的領導下,東吳逐漸恢複了往日的繁榮和穩定。他重用賢臣,減輕賦稅,關心民生,使國家重新煥發了生機。


    孫休的登基,就像是一束光芒,照亮了東吳的未來。


    又三個月後,文欽暗中策劃了一場狡詐的計謀。他假裝向吳國投降,並向吳國的將領朱異發去了一封密信。在信中,文欽聲稱自己的投降是真心實意的,希望朱異能夠親自率軍前來迎接他。然而,這封信實際上是一個陷阱,文欽的目的是誘使吳國軍隊進入他的埋伏之中。


    朱異收到文欽的書信後,他並沒有被文欽的謊言所迷惑。他立刻上表呈上了文欽的書信,並向吳帝孫休說明了文欽的投降是虛假的,不應該立即派軍迎接他。朱異認為,文欽的投降隻是一種策略,他們必須保持警惕,不可輕舉妄動。


    然而,吳帝孫休並沒有完全采納朱異的建議。他決定迎接文欽,但同時他也認為應該派出重兵進行防備。於是,孫休派遣了呂據督率二萬人馬,與朱異合力挺進。他們來到了吳國的北方邊界,準備迎接文欽。


    然而,正如朱異所預料的那樣,文欽並沒有真正投降。他在邊界附近停下,既不前進也不後退。文欽將這一情況匯報給了曹綾,並請求曹綾派兵支援。他希望通過曹綾的支援,能夠對抗吳國的軍隊。


    不久之後,吳國的太傅諸葛恪包圍了合肥。合肥的守將王昶與文欽聯合起來,共同抵抗諸葛恪的進攻。他們請求出戰,希望擊敗諸葛恪的軍隊。然而,曹綾並不允許他們出戰,他命令諸將設立高壘,阻止敵軍的進攻。


    諸葛恪對合肥的攻擊持續了數月,但卻始終無法攻克。此時,衛瓘統領中軍從東部前來解圍。麵對衛瓘的援軍,諸葛恪不得不撤退。文欽奉命督率精銳部隊奔赴合榆,攔截敵軍的退路。他與諸葛恪的軍隊展開了激烈的交戰,並取得了一定的戰果。


    通過這場戰鬥,文欽展現了他的勇敢和智謀。他不僅成功地欺騙了吳國,還能夠在戰場上與敵人進行激烈的對抗。然而,這場戰鬥隻是更大規模戰爭的前奏。


    同年12月,東吳的邊境上彌漫著緊張的氣氛。諸葛恪,東吳的智囊,他在東興征集了大量的人力,開始重建之前未完成的大堤。他的決策果斷而明智,他命令左右依山各築城一座,派留略、全端分守東、西兩城,各帶兵千人,自己則率兵返迴建業。這一舉措,既鞏固了邊境的防禦,又展現了他的深謀遠慮。


    然而,魏國卻視東吳的舉動為對其疆土的侵犯。魏大將軍曹綾恥於受侮,他決定借吳國政局不穩之際,乘機攻吳。鎮東將軍諸葛誕提議三路進軍伐吳,西路和中路分別由王昶、文欽為誘敵,攻打南郡、武昌;在東路,諸葛誕與胡遵為主力攻向東興。


    十二月,曹綾發兵三路攻吳。西路王昶攻南郡(今湖北荊沙)、中路文欽攻武昌(今鄂州市),東路杜預進號為都督,統征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伐吳,率步騎七萬攻東興,架浮橋攻東興。


    東吳軍情告急,諸葛恪親自率領四萬援軍到東興,並命丁奉與呂據、唐諮等作前鋒,攀山西進。因山路狹窄而緩慢前進。丁奉親率三千人趕往,下山後改坐舟楫順水而下,兩日到達東興並占據徐塘。


    因天降大雪,胡遵等人喝酒而毫無戒備。丁奉率本部人馬輕裝突襲魏軍營壘,呂據、唐諮等部也相繼到達。魏軍見狀便驚恐慌而逃,因爭渡浮橋超載而斷,落水及互相踐踏的死者有數萬人,魏將韓綜、樂安太守桓嘉先後遇溺,毋丘儉、王昶等得知東興兵敗,皆燒營退走,並留下大批軍需物資,被吳軍繳獲。


    吳主孫休進封諸葛恪為陽都侯,加封丞相、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並賜金一百斤,馬二百匹,繒布各萬匹。


    然而,在東興之戰獲勝後,諸葛恪卻產生了輕敵之心。他開始對自己的智謀和軍事實力過於自信,認為東吳已經無敵於天下。


    一天,諸葛恪在營帳中與將領們商議戰事。他自信滿滿地說:“魏軍已經敗退,他們再也不敢輕易侵犯我們的邊境了。”


    一位老將領擔憂地說:“將軍,雖然我們在東興之戰中取得了勝利,但魏國實力強大,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啊。”


    諸葛恪微笑著迴答:“放心吧,我已經有了應對之策。隻要我們保持警惕,加強邊境防禦,魏國就無機可乘。”


    然而,這位老將領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勝利後的諸葛恪過於自信,他沒有意識到,戰爭的變化莫測,隻有保持謙虛和警惕,才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合肥新城保衛戰**


    在東興大勝之後,吳將諸葛恪野心勃勃,決定圍取合肥新城,意圖進一步擴大戰果。麵對吳軍的洶湧攻勢,張特與將軍樂方等人臨危受命,帶領三千勇士死守合肥新城。


    此時,合肥新城內的局勢異常嚴峻。吏兵疾病纏身,戰死者已過半,而諸葛恪卻毫不留情,指揮吳軍起土山急攻,城池搖搖欲墜,似乎隨時都可能陷落。


    張特站在城牆上,望著城外如潮水般的吳軍,心中卻並未慌亂。他深知,此時唯有智取,方能保住合肥新城。於是,他心生一計,決定使用緩兵之計來拖延時間。


    他派出一名使者,向吳軍傳達了他的“投降”意願:“如今我已經無心再戰了。但魏國法律規定,被圍攻超過百日而救兵仍然未至者,雖然投降,其家屬也不治罪。我自受圍攻以來,已經九十多天了。這城中本來有四千餘人,戰死者已超過一半。城雖然失陷,但還有一半人不願投降。我要迴去勸說他們,逐一辨別善惡,明天一早送名。請先把我的印綬拿去當作信物。”


    吳軍將領朱異聽後,半信半疑,但並未接受張特的印綬,隻是暫時停止了攻城。張特見狀,心中暗自慶幸,他知道自己的緩兵之計已經奏效。


    趁著夜色,張特帶領士兵們拆下房屋建材,迅速修補城牆的破損之處,並修了兩重城牆,以增強防禦能力。


    第二天清晨,當吳軍再次來到城下時,張特站在城牆上,高聲喊道:“我但有鬥死耳!”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仿佛是在向吳軍宣告:我們寧死不屈!


    諸葛恪被張特戲弄後,惱羞成怒,指揮吳軍晝夜攻城。然而,由於連續作戰,吳軍已經疲憊不堪,戰鬥力大打折扣。


    與此同時,魏軍增援部隊也在緊鑼密鼓地趕來。諸葛恪自知失計,又恥於攻城不下,最後因為軍心渙散和魏軍增援的到來而隻好退兵。


    合肥新城保衛戰以張特的勝利而告終。曹綾得知此事後,對張特大加讚賞,並授予他中將軍銜,委任他為合肥都督。同時,將軍樂方也因表現出色而被提拔為少將。


    張特站在合肥新城的城牆上,望著遠方退去的吳軍,心中充滿了自豪和喜悅。他知道,這是他和士兵們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他們為魏國做出的貢獻。


    從此,張特的名字在魏國軍中傳為佳話,他的智勇和忠誠也成為了後人學習的榜樣。而合肥新城,也在他的守護下,成為了魏國的一道堅固防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穿越我是東鄉公主曹綾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緘默夜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緘默夜雨並收藏三國:穿越我是東鄉公主曹綾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