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公主的倚天劍酷斃了
三國:穿越我是東鄉公主曹綾 作者:緘默夜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孟達昔日因不救關羽而降魏,得知諸葛亮率軍北伐,想叛魏歸蜀,攻取洛陽。他去信告知諸葛亮:已約上庸太守申耽、金城太守申儀匯合三路兵馬,就地舉事,以助丞相。然而申耽、申儀兄弟明許舉事,暗中卻與孟達心腹李輔合謀,派人赴宛城密報司馬懿。
司馬懿得報,當機立斷,決定先擒孟達,後奏天子。他立即調集軍馬,派參軍梁畿星夜趕往新城,命孟達準備出征,以穩住孟達,使其不疑;隨後發兵,晝夜兼程,包圍新城。
諸葛亮接孟達信後,曾修書提醒,要其小心從事,提防司馬懿,不可輕信他人。而孟達以為宛城遠離洛陽八百裏,司馬懿如知他舉事,需表奏魏主,往返月餘方可出兵,不以為意。
正欲舉事之際,司馬懿大軍已至,孟達被圍,隻得閉關堅守。申耽、申儀佯作救援,誘孟達開城,李輔等乘機占領城樓,孟達前後受敵,措手不及,被殺。申耽、申儀兩兄弟也被司馬懿誅殺。
太和二年,司馬懿攻破新城,殺了孟達,將其首級送到都城。把新城郡的上庸、武陵、巫縣劃出,設置上庸郡,錫縣設立為錫郡。 在孟達的家中,司馬懿找到一封信,信中,寫著孟達與諸葛亮合謀裏應外合,於太和二年三月一同起兵北伐曹魏。
兒子司馬師不解孟達為什麽要造反,於是詢問父親司馬懿:“孟達沒有靠買官的老爹走上人生巔峰,卻靠投降我大魏換來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他作為新城太守擁兵十數萬,替魏國把守著蜀漢從漢中通往中原的要道,十分受先帝信任。可孟達為什麽要反啊?”
司馬懿對司馬師說:“這就要說到改朝換代的事了,在曹丕還沒死的時候,夏侯尚和桓階就去世了,孟達失去了自己重要的朋黨。而魏文帝曹丕病逝,就讓孟達失去了最後一個靠山,新登基的魏明帝曹叡,對孟達並不感冒,而是重用曹真和曹休。
此二人是曹丕欽點的輔政大臣,卻常常猜忌孟達,並不喜歡他。孟達因此而失寵,心裏十分不爽。加上孟達這個人言而無信,行為反複無常,並沒有在新團隊中積攢下好人緣,所以他心裏也十分不安。怕自己隨時有可能被人進讒言,然後就被魏明帝曹叡隨手殺掉。”
司馬懿咳了兩聲,看了看二兒子司馬昭欲言又止。
二兒子司馬昭似乎猜到了父親司馬懿的心思,對大哥司馬師補充道:“就在孟達惴惴不安時,諸葛亮敏銳地捕捉到了機會,讓蜀漢重臣李嚴頻繁與孟達進行書信往來,表示了自己願意接納孟達歸蜀。久而久之,孟達就有了叛魏返蜀的心思。所以才有這次反叛。”
司馬師恍然大悟,說:“可惜了,孟達守不住秘密。先前蜀國將軍郭模投降,投奔了魏興太守申儀,並在無意中把孟達暗通蜀漢的信息透露給申儀。
可是諸葛亮他們沒想到,這申儀跟孟達素來不睦,現在兩個人又都在父親手下,於是申儀親自快馬加鞭趕到宛城,向父親稟報了孟達反叛的情報,讓父親能夠在事發前迅速平叛。諸葛亮真是下了一盤好棋啊,可惜孟達始終是蒙在鼓裏的棋子。”
獲悉情報後,司馬懿將此信上報朝廷。曹睿聽聞諸葛亮即將北伐,緊急召集大臣商量備戰。
曹睿詢問獲悉情報的驃騎將軍司馬懿:“司馬愛卿,朕問你,你覺得諸葛亮會首先進犯哪裏呢?”
司馬懿故作矜持,答道:“陛下容臣想想。”
曹真上前進言:“司馬大人沒和諸葛亮交過手,當然迴答不出來 ,依照微臣所見,必定關中地區,關中要衝之地,當年漢高祖劉邦憑借關中稱王,打敗項羽,如果蜀國攻下則進可攻退可守,是為北上門戶,我想諸葛亮所想必定如此。”
司馬懿開口一笑:“陛下,大將軍說的不假,確實是關中地區,請陛下早作定奪 。”
司徒王朗上前進言:“臣建議先由駙馬夏侯楙作為關中大都督,作為主力,統領關西諸路兵馬二十萬去敵蜀軍,然後陛下委派大將軍曹真再發動大軍增援,可獲大勝。”
曹睿拍了拍桌子,不怒自威,說:“如此,朕即刻下旨命駙馬夏侯楙為大都督統帥二十萬兵馬為先鋒,大將軍曹真統率關中各路軍馬為後軍,兩路並發,迎戰諸葛亮的大軍。命張合將軍為副將輔佐曹真禦敵,另外命東鄉公主曹綾以大將軍軍司馬身份隨軍同行,參讚軍機,並把倚天劍賜給她,代替曹睿於軍中便宜行事。”
隨著曹睿的命令如春風般迅速傳遍宮廷,年僅十八歲的曹綾,這位東鄉公主,卻已換上了戰袍,英姿颯爽地立於行囊之前,準備隨軍出征。她的眼中閃爍著異樣的光芒,既有對未知戰場的期待,也有對家國天下的責任感。
閻盾,這位與曹綾並肩作戰的摯友,默默地站在一旁,目光中滿是讚賞與擔憂。他深知,這場征途對於一個年輕女子而言,將是何等的艱難與考驗。然而,曹綾的堅定與勇敢,卻讓他不得不佩服。
“公主,這倚天劍在您手中,真是熠熠生輝,酷斃了!”閻盾望著曹綾腰間懸掛的倚天劍,不禁讚歎道。那劍身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仿佛能斬斷世間一切阻礙。
曹綾:“嗯,相傳倚天劍和青釭劍是漢朝兩把護國神器,倚天劍在曹操打敗董卓舊部後得到成為佩劍,而青釭劍也當初在曹操手中,不過在長阪坡被蜀國的趙雲奪走了。”
閻盾:“嗯,確實,兩把劍都是絕世神兵。說到趙雲,接下來和蜀軍交戰,他便是蜀國先鋒大將了。”
曹綾:“當年趙子龍在長阪坡單騎救主,七進七出,武力驚人,是後世評價的呂布之下第二武將,是我軍將領的心腹大患啊。”
閻盾的話語如同一股暖流,緩緩流入曹綾的心田,驅散了她心中對於趙雲那份難以言喻的敬畏與不安。他的話語中透露出的不僅僅是對戰局的理性分析,更是對大魏軍隊不可動搖的信心。
“話雖如此,但趙雲也老了,七十多歲的高齡,歲月不饒人,他不可能再如年輕時那般神勇無雙。”閻盾的聲音沉穩而有力,仿佛在給曹綾吃下一顆定心丸,“而我們的張合將軍,正值壯年,英勇善戰,當年在趙雲手下也能鏖戰許久,如今兩人交鋒,應是勢均力敵,不至讓我軍無人可擋。”
曹綾聞言,輕輕歎了一口氣,那雙明亮的眼眸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唉,希望如此吧。趙雲的威名,如同山嶽般矗立在我心中,既是敬仰,也是挑戰。”她的話語中透露出一種超越年齡的成熟與堅韌。
閻盾見狀,連忙寬慰道:“公主,別灰心。戰爭局勢千變萬化,非一人之力所能左右。趙雲再強,也抵擋不住我大魏強大的國力與軍隊。蜀國偏居一隅,僅有益州之地,而我魏國幅員遼闊,占據天下三分之二,兵強馬壯,人才濟濟。他們想要與我們抗衡,無異於蚍蜉撼樹。”
這番話,如同一劑強心針,讓曹綾的眼中重新煥發出了光芒。她緊握著倚天劍的劍柄,劍鞘應聲而落,那把傳說中的護國神器在陽光下閃耀著耀眼的光芒,仿佛也在響應著她的決心。
“不破蜀國,誓不迴還!”曹綾的聲音堅定而洪亮,迴蕩在空曠的原野上。她手持倚天劍,身姿挺拔,宛如一位即將出征的女戰神,眼中閃爍著無畏與決絕。
此刻的曹綾,不再是那個被寵愛的公主,而是一位心懷家國天下的巾幗英雄。她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透露出一種超越性別的力量與勇氣。她的存在,仿佛是對世人宣告:在戰場之上,男女無別,唯有信念與勇氣,方能鑄就不朽的傳奇。
早在去年,蜀漢的建興五年(227),剛剛平定南方的諸葛亮向蜀漢皇帝劉禪上書《出師表》,然後和趙雲率軍進駐漢中,用漢中太守魏延為丞相府司馬,為正式進攻曹魏做好了準備。
蜀漢這邊,晚上,在沔陽的蜀軍中軍大帳中,諸葛亮坐在桌案旁與大將魏延(字文長)、王平(字子均)、馬岱等將領議事。一名傳令兵正跪在大帳中央聽令。
諸葛亮:“夏侯楙領關西諸路軍馬二十萬,前來與我交戰,魏軍先鋒韓德,帶四子並軍馬八萬,兵進鳳鳴山。急速傳令趙雲、鄧芝二位將軍,在鳳鳴山迎敵,務必取勝。”
傳令兵:是!
在蜀漢的大帳之內,燭火搖曳,映照出諸葛亮與魏延兩位將領凝重而堅毅的臉龐。夜色已深,但北伐中原的大計卻如火燒眉睫,讓人難以安眠。
魏延,這位以勇猛著稱的將領,眉頭緊鎖,眼中閃爍著焦急與憂慮。他深知,北伐之路艱險重重,稍有不慎,便可能功虧一簣。因此,他站起身,聲音堅定而有力地對諸葛亮說道:“丞相,那韓德父子五人,確實勇猛兇惡,趙老將軍雖英勇無雙,但年近七旬,體力與反應難免有所下降,我恐他難以獨自應對此等強敵。”
諸葛亮聞言,輕輕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對趙雲的信任,也有對魏延關心的迴應。“哈哈……趙老將軍心係國家,力爭先鋒,其忠勇之心,實乃我軍之楷模。他雖年高,但武藝與智謀並未減退,我們不必過慮。”諸葛亮的話語中透露出對趙雲的深深敬佩與信心。
然而,魏延並未因此放下心中的憂慮。他深知,北伐之事,關乎蜀漢興亡,必須謹慎行事。於是,他再次開口,語氣中多了幾分急切:“丞相,北伐中原,乃是我蜀漢之大事,宜急不宜緩。倘若曠日持久,不僅士氣低落,更可能給敵軍以喘息之機,對我軍極為不利呀!”
諸葛亮聞言,微微頷首,示意魏延繼續說下去。魏延見狀,心中一喜,連忙站起身,拱手對諸葛亮說道:“丞相,我願領精兵五千,循秦嶺以東,取道子午穀而投北。此路雖險,但若能成功,十日之內便可直抵長安。屆時,丞相再從斜穀出兵,直通鹹陽,兩路夾擊,定能大獲全勝。”
諸葛亮聽罷魏延的計策,眉頭微皺,顯然在權衡利弊。他深知魏延此計雖險,卻也可能出奇製勝。但同樣,他也清楚此計的風險極大,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因此,他強顏歡笑,以緩和氣氛:“嗬嗬,文長之計雖妙,但此非萬全之策也。子午穀地勢險峻,若魏軍謀士進言,設兵在山側截殺,非但你五千兵馬受害,我軍也將大傷元氣。進兵取道,事關全局,尚需謹慎再三。”
魏延聞言,心中雖有不甘,但也知道諸葛亮所言非虛。然而,他並未放棄自己的主張,而是再次進言:“丞相,非是我小看魏軍無人,那夏侯楙乃是膏梁子弟,雖有駙馬之名,卻無勇無謀。曹睿小兒將此人委以重任,實乃自取其敗。此乃天助我成功也!丞相,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呀!”
諸葛亮聞言,輕輕搖了搖頭,手指在地圖上緩緩劃過,最終停在了隴右之地。“我意已決,繞道隴右,取平坦大路行軍。此路雖遠,但既穩且安,何愁不勝?冒險之事,亮所不為。”他的語氣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堅定與決心。
魏 延:“丞相,繞道而行,舍近求遠,這……這不合……兵家出奇製勝之法呀!”
諸葛亮:“吾意已決,你不必多言。”
魏 延:“這……”
坐在一旁的馬岱拉了拉魏延的衣袖。
魏 延無奈地點頭說:“是!”
於是蜀魏兩軍在鳳鳴山擺弄陣勢,蜀軍先鋒大將趙雲立馬站在陣前。魏軍西涼大將韓德和自己的長子韓瑛、次子韓瑤、三子韓瓊、四子韓琪也立馬站在陣前,當韓德看到蜀軍先鋒趙雲是一員七旬老將時,甚是不屑。
韓 德:趙雲年已七旬,尚任先鋒,哼!是欺我中原無將也。
韓 瑛:“父親,待我兄弟少時將他拿下,掃滅他一世英名。”
韓 德:“好!需小心迎戰。”
韓 瑛:“是!”
韓瑛拍馬挺槍朝趙雲衝了過來。
韓 瑛:“殺!”
趙 雲:“來者何人?快快報上名來。”
韓 瑛:“韓德長子韓瑛,來送你歸天。”
趙 雲:“哈哈……你如此年幼,便來尋死嗎?”
韓 瑛:“殺!”
韓瑛拍馬挺槍朝趙雲衝殺過來,隻一個迴合,韓瑛便被趙雲一槍刺死於馬下。四子韓琪見大哥死於趙雲之手,便掄刀縱馬朝趙雲衝殺了過來,又隻一個迴合,便被趙雲刺死於馬下。
韓 德悲痛地仰天長歎:“啊?琪兒!”
趙 雲:“哈哈……這等武藝,也能上陣為將?哈哈……”
韓瑤、韓瓊:“父親,讓我等為大哥報仇吧!”
韓 德:“上!”
次子韓瑤和三子韓瓊拍馬出陣,朝趙雲衝殺了過來。衝在前麵韓瓊被趙雲一槍刺於馬下。
韓 德悲痛地說:“瓊兒!”
衝在後麵的韓瑤也被趙雲迴手一槍,打落於馬下。韓德見狀,便迅速張弓搭箭,朝趙雲射了過來。趙雲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來箭,並迴手一甩,將先前刺於馬下準備逃跑的韓瓊刺死。
趙 雲:“哈哈……還有誰敢來戰?”
韓德見四子皆喪於趙雲之手,肝膽皆裂,便率部撤退。
韓 德:“撤!快走!”
趙雲趁勢率部朝魏軍衝殺了過去,魏軍大敗。
蜀軍將士:“殺!……”
趙雲率得勝之軍返迴營寨,副先鋒鄧芝在營寨門口迎接。
趙 雲:“哈哈……”
鄧 芝:“哈哈……”
趙雲翻身下馬,高興地走到鄧芝麵前。
鄧 芝:“老將軍!老將軍壽已七旬,英勇如昔。”
趙 雲:“哎?哈哈……”
鄧 芝:“哈哈……今日一戰,連勝四將,世所罕見呐!啊?”
趙 雲:“想當年我於長阪坡單騎救主,七進七出,連斬曹操五十餘大將仍然遊刃有餘。如今斬四個無名小將,這有何難。丞相以我年邁,不肯見用,故此聊以自表。哈哈……”
鄧 芝:“哈哈……”
趙 雲:“來呀!押解韓瑤,向丞相報捷。”
某小校:“是!”
鄧 芝:“請!哈哈……”
趙 雲:“哈哈……今日小勝,不足掛齒。待夏侯楙前來,我必將其生擒。”
鄧 芝:“哈哈……”
趙 雲:“哈哈……”
趙雲和鄧芝高興地朝營寨內走去。
蜀魏兩軍再次在鳳鳴山擺開陣勢,趙雲立馬綽槍站於陣前。夏侯楙戴金盔,坐白馬,手提大砍刀,立在門旗之下。韓德持斧站於夏侯楙身後。
趙 雲陣前挑釁:“夏侯小兒!快來受死。”
韓德怒火攻心,直奔趙雲,對夏侯楙說:“都督,此人殺我四子,大仇未報。都督,讓我戰他。趙雲拿命來!”
在蒼茫的戰場上,秋風蕭瑟,戰旗獵獵作響。蜀魏兩軍,在鳳鳴山下再次對峙,空氣中彌漫著濃重的火藥味。趙雲,這位年逾古稀卻依然威風凜凜的老將,立於蜀軍陣前,銀槍如龍,目光如炬,仿佛歲月並未在他身上留下絲毫痕跡。
“夏侯小兒!快來受死!”趙雲的聲音穿透雲霄,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與霸氣,直逼魏軍陣中。夏侯楙,這位年輕氣盛的魏將,聞言臉色鐵青,緊握大砍刀,心中雖有懼意,卻也不甘示弱。他身旁,韓德緊握巨斧,眼中燃燒著複仇的火焰,那是對趙雲斬殺其四子的無盡恨意。
韓德說罷便縱馬掄開山大斧,直取趙雲。趙雲挺槍來迎,隻一個迴合,刺死韓德於馬下。
夏侯楙擺手大叫:“韓將軍!快撤!”
夏侯楙見韓德戰死,已無心再戰,掉轉馬頭,率部倉惶而逃。趙雲率部趁勢朝魏軍掩殺過去。
趙 雲帶領士兵衝陣,大聲喊道:“殺……”
蜀軍將士們鬥誌昂揚,殺聲震天,魏軍人人喪膽,死傷慘重。
晚上,夏侯楙率部敗退十餘裏下寨,禁閉營門,鬱鬱寡歡。
司馬懿得報,當機立斷,決定先擒孟達,後奏天子。他立即調集軍馬,派參軍梁畿星夜趕往新城,命孟達準備出征,以穩住孟達,使其不疑;隨後發兵,晝夜兼程,包圍新城。
諸葛亮接孟達信後,曾修書提醒,要其小心從事,提防司馬懿,不可輕信他人。而孟達以為宛城遠離洛陽八百裏,司馬懿如知他舉事,需表奏魏主,往返月餘方可出兵,不以為意。
正欲舉事之際,司馬懿大軍已至,孟達被圍,隻得閉關堅守。申耽、申儀佯作救援,誘孟達開城,李輔等乘機占領城樓,孟達前後受敵,措手不及,被殺。申耽、申儀兩兄弟也被司馬懿誅殺。
太和二年,司馬懿攻破新城,殺了孟達,將其首級送到都城。把新城郡的上庸、武陵、巫縣劃出,設置上庸郡,錫縣設立為錫郡。 在孟達的家中,司馬懿找到一封信,信中,寫著孟達與諸葛亮合謀裏應外合,於太和二年三月一同起兵北伐曹魏。
兒子司馬師不解孟達為什麽要造反,於是詢問父親司馬懿:“孟達沒有靠買官的老爹走上人生巔峰,卻靠投降我大魏換來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他作為新城太守擁兵十數萬,替魏國把守著蜀漢從漢中通往中原的要道,十分受先帝信任。可孟達為什麽要反啊?”
司馬懿對司馬師說:“這就要說到改朝換代的事了,在曹丕還沒死的時候,夏侯尚和桓階就去世了,孟達失去了自己重要的朋黨。而魏文帝曹丕病逝,就讓孟達失去了最後一個靠山,新登基的魏明帝曹叡,對孟達並不感冒,而是重用曹真和曹休。
此二人是曹丕欽點的輔政大臣,卻常常猜忌孟達,並不喜歡他。孟達因此而失寵,心裏十分不爽。加上孟達這個人言而無信,行為反複無常,並沒有在新團隊中積攢下好人緣,所以他心裏也十分不安。怕自己隨時有可能被人進讒言,然後就被魏明帝曹叡隨手殺掉。”
司馬懿咳了兩聲,看了看二兒子司馬昭欲言又止。
二兒子司馬昭似乎猜到了父親司馬懿的心思,對大哥司馬師補充道:“就在孟達惴惴不安時,諸葛亮敏銳地捕捉到了機會,讓蜀漢重臣李嚴頻繁與孟達進行書信往來,表示了自己願意接納孟達歸蜀。久而久之,孟達就有了叛魏返蜀的心思。所以才有這次反叛。”
司馬師恍然大悟,說:“可惜了,孟達守不住秘密。先前蜀國將軍郭模投降,投奔了魏興太守申儀,並在無意中把孟達暗通蜀漢的信息透露給申儀。
可是諸葛亮他們沒想到,這申儀跟孟達素來不睦,現在兩個人又都在父親手下,於是申儀親自快馬加鞭趕到宛城,向父親稟報了孟達反叛的情報,讓父親能夠在事發前迅速平叛。諸葛亮真是下了一盤好棋啊,可惜孟達始終是蒙在鼓裏的棋子。”
獲悉情報後,司馬懿將此信上報朝廷。曹睿聽聞諸葛亮即將北伐,緊急召集大臣商量備戰。
曹睿詢問獲悉情報的驃騎將軍司馬懿:“司馬愛卿,朕問你,你覺得諸葛亮會首先進犯哪裏呢?”
司馬懿故作矜持,答道:“陛下容臣想想。”
曹真上前進言:“司馬大人沒和諸葛亮交過手,當然迴答不出來 ,依照微臣所見,必定關中地區,關中要衝之地,當年漢高祖劉邦憑借關中稱王,打敗項羽,如果蜀國攻下則進可攻退可守,是為北上門戶,我想諸葛亮所想必定如此。”
司馬懿開口一笑:“陛下,大將軍說的不假,確實是關中地區,請陛下早作定奪 。”
司徒王朗上前進言:“臣建議先由駙馬夏侯楙作為關中大都督,作為主力,統領關西諸路兵馬二十萬去敵蜀軍,然後陛下委派大將軍曹真再發動大軍增援,可獲大勝。”
曹睿拍了拍桌子,不怒自威,說:“如此,朕即刻下旨命駙馬夏侯楙為大都督統帥二十萬兵馬為先鋒,大將軍曹真統率關中各路軍馬為後軍,兩路並發,迎戰諸葛亮的大軍。命張合將軍為副將輔佐曹真禦敵,另外命東鄉公主曹綾以大將軍軍司馬身份隨軍同行,參讚軍機,並把倚天劍賜給她,代替曹睿於軍中便宜行事。”
隨著曹睿的命令如春風般迅速傳遍宮廷,年僅十八歲的曹綾,這位東鄉公主,卻已換上了戰袍,英姿颯爽地立於行囊之前,準備隨軍出征。她的眼中閃爍著異樣的光芒,既有對未知戰場的期待,也有對家國天下的責任感。
閻盾,這位與曹綾並肩作戰的摯友,默默地站在一旁,目光中滿是讚賞與擔憂。他深知,這場征途對於一個年輕女子而言,將是何等的艱難與考驗。然而,曹綾的堅定與勇敢,卻讓他不得不佩服。
“公主,這倚天劍在您手中,真是熠熠生輝,酷斃了!”閻盾望著曹綾腰間懸掛的倚天劍,不禁讚歎道。那劍身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仿佛能斬斷世間一切阻礙。
曹綾:“嗯,相傳倚天劍和青釭劍是漢朝兩把護國神器,倚天劍在曹操打敗董卓舊部後得到成為佩劍,而青釭劍也當初在曹操手中,不過在長阪坡被蜀國的趙雲奪走了。”
閻盾:“嗯,確實,兩把劍都是絕世神兵。說到趙雲,接下來和蜀軍交戰,他便是蜀國先鋒大將了。”
曹綾:“當年趙子龍在長阪坡單騎救主,七進七出,武力驚人,是後世評價的呂布之下第二武將,是我軍將領的心腹大患啊。”
閻盾的話語如同一股暖流,緩緩流入曹綾的心田,驅散了她心中對於趙雲那份難以言喻的敬畏與不安。他的話語中透露出的不僅僅是對戰局的理性分析,更是對大魏軍隊不可動搖的信心。
“話雖如此,但趙雲也老了,七十多歲的高齡,歲月不饒人,他不可能再如年輕時那般神勇無雙。”閻盾的聲音沉穩而有力,仿佛在給曹綾吃下一顆定心丸,“而我們的張合將軍,正值壯年,英勇善戰,當年在趙雲手下也能鏖戰許久,如今兩人交鋒,應是勢均力敵,不至讓我軍無人可擋。”
曹綾聞言,輕輕歎了一口氣,那雙明亮的眼眸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唉,希望如此吧。趙雲的威名,如同山嶽般矗立在我心中,既是敬仰,也是挑戰。”她的話語中透露出一種超越年齡的成熟與堅韌。
閻盾見狀,連忙寬慰道:“公主,別灰心。戰爭局勢千變萬化,非一人之力所能左右。趙雲再強,也抵擋不住我大魏強大的國力與軍隊。蜀國偏居一隅,僅有益州之地,而我魏國幅員遼闊,占據天下三分之二,兵強馬壯,人才濟濟。他們想要與我們抗衡,無異於蚍蜉撼樹。”
這番話,如同一劑強心針,讓曹綾的眼中重新煥發出了光芒。她緊握著倚天劍的劍柄,劍鞘應聲而落,那把傳說中的護國神器在陽光下閃耀著耀眼的光芒,仿佛也在響應著她的決心。
“不破蜀國,誓不迴還!”曹綾的聲音堅定而洪亮,迴蕩在空曠的原野上。她手持倚天劍,身姿挺拔,宛如一位即將出征的女戰神,眼中閃爍著無畏與決絕。
此刻的曹綾,不再是那個被寵愛的公主,而是一位心懷家國天下的巾幗英雄。她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透露出一種超越性別的力量與勇氣。她的存在,仿佛是對世人宣告:在戰場之上,男女無別,唯有信念與勇氣,方能鑄就不朽的傳奇。
早在去年,蜀漢的建興五年(227),剛剛平定南方的諸葛亮向蜀漢皇帝劉禪上書《出師表》,然後和趙雲率軍進駐漢中,用漢中太守魏延為丞相府司馬,為正式進攻曹魏做好了準備。
蜀漢這邊,晚上,在沔陽的蜀軍中軍大帳中,諸葛亮坐在桌案旁與大將魏延(字文長)、王平(字子均)、馬岱等將領議事。一名傳令兵正跪在大帳中央聽令。
諸葛亮:“夏侯楙領關西諸路軍馬二十萬,前來與我交戰,魏軍先鋒韓德,帶四子並軍馬八萬,兵進鳳鳴山。急速傳令趙雲、鄧芝二位將軍,在鳳鳴山迎敵,務必取勝。”
傳令兵:是!
在蜀漢的大帳之內,燭火搖曳,映照出諸葛亮與魏延兩位將領凝重而堅毅的臉龐。夜色已深,但北伐中原的大計卻如火燒眉睫,讓人難以安眠。
魏延,這位以勇猛著稱的將領,眉頭緊鎖,眼中閃爍著焦急與憂慮。他深知,北伐之路艱險重重,稍有不慎,便可能功虧一簣。因此,他站起身,聲音堅定而有力地對諸葛亮說道:“丞相,那韓德父子五人,確實勇猛兇惡,趙老將軍雖英勇無雙,但年近七旬,體力與反應難免有所下降,我恐他難以獨自應對此等強敵。”
諸葛亮聞言,輕輕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對趙雲的信任,也有對魏延關心的迴應。“哈哈……趙老將軍心係國家,力爭先鋒,其忠勇之心,實乃我軍之楷模。他雖年高,但武藝與智謀並未減退,我們不必過慮。”諸葛亮的話語中透露出對趙雲的深深敬佩與信心。
然而,魏延並未因此放下心中的憂慮。他深知,北伐之事,關乎蜀漢興亡,必須謹慎行事。於是,他再次開口,語氣中多了幾分急切:“丞相,北伐中原,乃是我蜀漢之大事,宜急不宜緩。倘若曠日持久,不僅士氣低落,更可能給敵軍以喘息之機,對我軍極為不利呀!”
諸葛亮聞言,微微頷首,示意魏延繼續說下去。魏延見狀,心中一喜,連忙站起身,拱手對諸葛亮說道:“丞相,我願領精兵五千,循秦嶺以東,取道子午穀而投北。此路雖險,但若能成功,十日之內便可直抵長安。屆時,丞相再從斜穀出兵,直通鹹陽,兩路夾擊,定能大獲全勝。”
諸葛亮聽罷魏延的計策,眉頭微皺,顯然在權衡利弊。他深知魏延此計雖險,卻也可能出奇製勝。但同樣,他也清楚此計的風險極大,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因此,他強顏歡笑,以緩和氣氛:“嗬嗬,文長之計雖妙,但此非萬全之策也。子午穀地勢險峻,若魏軍謀士進言,設兵在山側截殺,非但你五千兵馬受害,我軍也將大傷元氣。進兵取道,事關全局,尚需謹慎再三。”
魏延聞言,心中雖有不甘,但也知道諸葛亮所言非虛。然而,他並未放棄自己的主張,而是再次進言:“丞相,非是我小看魏軍無人,那夏侯楙乃是膏梁子弟,雖有駙馬之名,卻無勇無謀。曹睿小兒將此人委以重任,實乃自取其敗。此乃天助我成功也!丞相,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呀!”
諸葛亮聞言,輕輕搖了搖頭,手指在地圖上緩緩劃過,最終停在了隴右之地。“我意已決,繞道隴右,取平坦大路行軍。此路雖遠,但既穩且安,何愁不勝?冒險之事,亮所不為。”他的語氣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堅定與決心。
魏 延:“丞相,繞道而行,舍近求遠,這……這不合……兵家出奇製勝之法呀!”
諸葛亮:“吾意已決,你不必多言。”
魏 延:“這……”
坐在一旁的馬岱拉了拉魏延的衣袖。
魏 延無奈地點頭說:“是!”
於是蜀魏兩軍在鳳鳴山擺弄陣勢,蜀軍先鋒大將趙雲立馬站在陣前。魏軍西涼大將韓德和自己的長子韓瑛、次子韓瑤、三子韓瓊、四子韓琪也立馬站在陣前,當韓德看到蜀軍先鋒趙雲是一員七旬老將時,甚是不屑。
韓 德:趙雲年已七旬,尚任先鋒,哼!是欺我中原無將也。
韓 瑛:“父親,待我兄弟少時將他拿下,掃滅他一世英名。”
韓 德:“好!需小心迎戰。”
韓 瑛:“是!”
韓瑛拍馬挺槍朝趙雲衝了過來。
韓 瑛:“殺!”
趙 雲:“來者何人?快快報上名來。”
韓 瑛:“韓德長子韓瑛,來送你歸天。”
趙 雲:“哈哈……你如此年幼,便來尋死嗎?”
韓 瑛:“殺!”
韓瑛拍馬挺槍朝趙雲衝殺過來,隻一個迴合,韓瑛便被趙雲一槍刺死於馬下。四子韓琪見大哥死於趙雲之手,便掄刀縱馬朝趙雲衝殺了過來,又隻一個迴合,便被趙雲刺死於馬下。
韓 德悲痛地仰天長歎:“啊?琪兒!”
趙 雲:“哈哈……這等武藝,也能上陣為將?哈哈……”
韓瑤、韓瓊:“父親,讓我等為大哥報仇吧!”
韓 德:“上!”
次子韓瑤和三子韓瓊拍馬出陣,朝趙雲衝殺了過來。衝在前麵韓瓊被趙雲一槍刺於馬下。
韓 德悲痛地說:“瓊兒!”
衝在後麵的韓瑤也被趙雲迴手一槍,打落於馬下。韓德見狀,便迅速張弓搭箭,朝趙雲射了過來。趙雲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來箭,並迴手一甩,將先前刺於馬下準備逃跑的韓瓊刺死。
趙 雲:“哈哈……還有誰敢來戰?”
韓德見四子皆喪於趙雲之手,肝膽皆裂,便率部撤退。
韓 德:“撤!快走!”
趙雲趁勢率部朝魏軍衝殺了過去,魏軍大敗。
蜀軍將士:“殺!……”
趙雲率得勝之軍返迴營寨,副先鋒鄧芝在營寨門口迎接。
趙 雲:“哈哈……”
鄧 芝:“哈哈……”
趙雲翻身下馬,高興地走到鄧芝麵前。
鄧 芝:“老將軍!老將軍壽已七旬,英勇如昔。”
趙 雲:“哎?哈哈……”
鄧 芝:“哈哈……今日一戰,連勝四將,世所罕見呐!啊?”
趙 雲:“想當年我於長阪坡單騎救主,七進七出,連斬曹操五十餘大將仍然遊刃有餘。如今斬四個無名小將,這有何難。丞相以我年邁,不肯見用,故此聊以自表。哈哈……”
鄧 芝:“哈哈……”
趙 雲:“來呀!押解韓瑤,向丞相報捷。”
某小校:“是!”
鄧 芝:“請!哈哈……”
趙 雲:“哈哈……今日小勝,不足掛齒。待夏侯楙前來,我必將其生擒。”
鄧 芝:“哈哈……”
趙 雲:“哈哈……”
趙雲和鄧芝高興地朝營寨內走去。
蜀魏兩軍再次在鳳鳴山擺開陣勢,趙雲立馬綽槍站於陣前。夏侯楙戴金盔,坐白馬,手提大砍刀,立在門旗之下。韓德持斧站於夏侯楙身後。
趙 雲陣前挑釁:“夏侯小兒!快來受死。”
韓德怒火攻心,直奔趙雲,對夏侯楙說:“都督,此人殺我四子,大仇未報。都督,讓我戰他。趙雲拿命來!”
在蒼茫的戰場上,秋風蕭瑟,戰旗獵獵作響。蜀魏兩軍,在鳳鳴山下再次對峙,空氣中彌漫著濃重的火藥味。趙雲,這位年逾古稀卻依然威風凜凜的老將,立於蜀軍陣前,銀槍如龍,目光如炬,仿佛歲月並未在他身上留下絲毫痕跡。
“夏侯小兒!快來受死!”趙雲的聲音穿透雲霄,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與霸氣,直逼魏軍陣中。夏侯楙,這位年輕氣盛的魏將,聞言臉色鐵青,緊握大砍刀,心中雖有懼意,卻也不甘示弱。他身旁,韓德緊握巨斧,眼中燃燒著複仇的火焰,那是對趙雲斬殺其四子的無盡恨意。
韓德說罷便縱馬掄開山大斧,直取趙雲。趙雲挺槍來迎,隻一個迴合,刺死韓德於馬下。
夏侯楙擺手大叫:“韓將軍!快撤!”
夏侯楙見韓德戰死,已無心再戰,掉轉馬頭,率部倉惶而逃。趙雲率部趁勢朝魏軍掩殺過去。
趙 雲帶領士兵衝陣,大聲喊道:“殺……”
蜀軍將士們鬥誌昂揚,殺聲震天,魏軍人人喪膽,死傷慘重。
晚上,夏侯楙率部敗退十餘裏下寨,禁閉營門,鬱鬱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