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頁
匡扶漢室,她是認真的 作者:一品紅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反正需要用的時候,她絕不和他們客氣。
所以想分就分吧。
小皇帝大概還不知道一件事,遠征軍各位將領給她和呂布送的年禮,遠超送他的那一份。
寶石金銀、珠玉奇珍,見多了也就那樣,激不起她心頭漣漪。
她更感興趣的,是他們帶迴來的各類種子,糧種、菜種、花種,應有盡有。
劉協又興致勃勃地道,「明年開春,再建十個寶庫!」
張禎不但沒有異議,還要再建五個大糧倉。
明年,遼東三郡的六年免賦期就到了!
那兒的糧食,這六年來一直大豐收,田賦很可觀。
還有諸葛亮那邊,已經完成了清查工作,迴京復命。
總人口近五千萬,比四十多年前,永壽年間的人口略少。
但按照正常規律,應該比那時多幾百萬才對。
沒能增加,就是因為天災人禍。
各州各縣加起來的隱戶數量,竟然有一百多萬,相當於朝廷多得一個州。
並且世族的部曲、僕役也都上了戶籍黃冊,往後須納稅。
也許,五個糧倉不夠,得六個,六六大順。
不,還是建八個吧。
八八八,一路發。
——
沒幾日正旦大朝,比往年更為奢華。
這是盛安七年。
剛開春,張禎便著手一件早已想做的大事,改革官製。
召開數十次小朝會,匯聚朝中公卿,經過三個多月的商討,改舊製為內閣八部軍府製。
八部,指的是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工部、商部、學部、外事部。
前五部不用多說,商部管的是商務,如鹽政。
學部是教育部,管的是太學,以及未來將要建的小學、中學、各種專業學院。
外事部,顧名思義,處理外族、外邦事務。
若有這八部未能涵蓋的單一事項,另置特使。
內閣設三位丞相,左相為尊,右相、前相為輔,統轄八部,治理國政。
軍府,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兵部,最高長官為大將軍,與丞相平級,受內閣節製。
亂七八糟的將軍封號,軍銜軍職,張禎也協助呂布逐一理順。
現有的公卿,如太尉、司徒、太常等,將隻是榮譽虛銜,並無實權,可兼任。
王、侯等爵位,取消封地,保留食邑。
不過,食邑所得,並不是庶民直接交付,而是由朝廷分配。
交過這一項稅賦的庶民,也不必再向朝廷納相應的田賦。
地方上,繼續施行州、郡、縣三級,官吏名稱、級別,也做了一番梳理。
對於君權,做出了極大的限製。
皇帝至高無上,擁有提議權、否決權,對三位丞相和大將軍的任命權,但不得直接插手政務。
換言之,皇帝隻需高高坐在龍椅之上,朝廷交給內閣。
劉協默然好一會兒,道,「皇姐,這樣一來,漢室便能綿延許久?」
他記得以前問過皇姐,如何才能永遠延續下去。
皇姐跟他說了很多話。
那時他不太懂,後來逐漸懂得。
張禎沉吟道,「我也無法肯定,但總比別的好。」
她考慮過很多體製,卻都不太合適,有的過於超前,有的自身有缺陷,有的不現實。
隻能如此。
總之她盡力了。
劉協笑道,「那便這樣罷,我相信皇姐!」
其實他無所謂,因為他早已當上甩手皇帝,還當得很愉悅。
隻是這麽大的事兒,總得替子孫後代問一問。
第490章 大漢律與漢月報
張禎改革官製,基本沒遇到什麽阻礙。
一方麵是因為她執政日久,威望早成,無人與她作對。
況且改製後職權更為清晰、更為細緻,眾人沒有反對的理由。
另一方麵,是因為新的官製創造了大量的官位。
誰家還沒個想入仕的親眷子弟?官位越多,於大家越有利。
因而都抱著支持的態度。
官製定好,下一步便是往裏填人。
張禎自任左丞相,任命王允為右相,賈詡為前相。
八部首官為尚書,另有左、右侍郎。
吏部尚書,任命原冀州知州荀彧,左侍郎許攸,右侍郎原大將軍府幕僚王浩,再將原冀州刺史田豐提為知州,刺史則由朝廷另外派人。
戶部尚書,任命原大司農張義,左侍郎崔丹,右侍郎張禎之兄張祈。
禮部尚書,任命原北海相孔融,「北海相」這類官職,往後予以取締,左侍郎劉表,右侍郎伏完,乃是皇後之父。
刑部尚書,任命荀彧舉薦的陳群,左侍郎袁紹,右侍郎張鬆。
工部尚書,任命墨家傳人台舒,他不會當官沒關係,有幕僚,左侍郎李嚴,右侍郎秦書。
商部尚書,任命諸葛亮,左侍郎法正,右侍郎原侍中鄭習,也是皇甫六郎的表兄。
學部尚書,任命蔡邕,左侍郎蔡琰,右侍郎禰衡。
外事部尚書,由西北經略使曹操兼任,郭嘉兼任右侍郎,諸葛亮兼左侍郎,曹操不在朝中時,他和郭嘉代管外事部。
各部其餘官職,由通過考核的太學生及民間徵召的俊才充任。
但並未一次性到位,空缺著一部分,待有了合適的人選再任命。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所以想分就分吧。
小皇帝大概還不知道一件事,遠征軍各位將領給她和呂布送的年禮,遠超送他的那一份。
寶石金銀、珠玉奇珍,見多了也就那樣,激不起她心頭漣漪。
她更感興趣的,是他們帶迴來的各類種子,糧種、菜種、花種,應有盡有。
劉協又興致勃勃地道,「明年開春,再建十個寶庫!」
張禎不但沒有異議,還要再建五個大糧倉。
明年,遼東三郡的六年免賦期就到了!
那兒的糧食,這六年來一直大豐收,田賦很可觀。
還有諸葛亮那邊,已經完成了清查工作,迴京復命。
總人口近五千萬,比四十多年前,永壽年間的人口略少。
但按照正常規律,應該比那時多幾百萬才對。
沒能增加,就是因為天災人禍。
各州各縣加起來的隱戶數量,竟然有一百多萬,相當於朝廷多得一個州。
並且世族的部曲、僕役也都上了戶籍黃冊,往後須納稅。
也許,五個糧倉不夠,得六個,六六大順。
不,還是建八個吧。
八八八,一路發。
——
沒幾日正旦大朝,比往年更為奢華。
這是盛安七年。
剛開春,張禎便著手一件早已想做的大事,改革官製。
召開數十次小朝會,匯聚朝中公卿,經過三個多月的商討,改舊製為內閣八部軍府製。
八部,指的是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工部、商部、學部、外事部。
前五部不用多說,商部管的是商務,如鹽政。
學部是教育部,管的是太學,以及未來將要建的小學、中學、各種專業學院。
外事部,顧名思義,處理外族、外邦事務。
若有這八部未能涵蓋的單一事項,另置特使。
內閣設三位丞相,左相為尊,右相、前相為輔,統轄八部,治理國政。
軍府,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兵部,最高長官為大將軍,與丞相平級,受內閣節製。
亂七八糟的將軍封號,軍銜軍職,張禎也協助呂布逐一理順。
現有的公卿,如太尉、司徒、太常等,將隻是榮譽虛銜,並無實權,可兼任。
王、侯等爵位,取消封地,保留食邑。
不過,食邑所得,並不是庶民直接交付,而是由朝廷分配。
交過這一項稅賦的庶民,也不必再向朝廷納相應的田賦。
地方上,繼續施行州、郡、縣三級,官吏名稱、級別,也做了一番梳理。
對於君權,做出了極大的限製。
皇帝至高無上,擁有提議權、否決權,對三位丞相和大將軍的任命權,但不得直接插手政務。
換言之,皇帝隻需高高坐在龍椅之上,朝廷交給內閣。
劉協默然好一會兒,道,「皇姐,這樣一來,漢室便能綿延許久?」
他記得以前問過皇姐,如何才能永遠延續下去。
皇姐跟他說了很多話。
那時他不太懂,後來逐漸懂得。
張禎沉吟道,「我也無法肯定,但總比別的好。」
她考慮過很多體製,卻都不太合適,有的過於超前,有的自身有缺陷,有的不現實。
隻能如此。
總之她盡力了。
劉協笑道,「那便這樣罷,我相信皇姐!」
其實他無所謂,因為他早已當上甩手皇帝,還當得很愉悅。
隻是這麽大的事兒,總得替子孫後代問一問。
第490章 大漢律與漢月報
張禎改革官製,基本沒遇到什麽阻礙。
一方麵是因為她執政日久,威望早成,無人與她作對。
況且改製後職權更為清晰、更為細緻,眾人沒有反對的理由。
另一方麵,是因為新的官製創造了大量的官位。
誰家還沒個想入仕的親眷子弟?官位越多,於大家越有利。
因而都抱著支持的態度。
官製定好,下一步便是往裏填人。
張禎自任左丞相,任命王允為右相,賈詡為前相。
八部首官為尚書,另有左、右侍郎。
吏部尚書,任命原冀州知州荀彧,左侍郎許攸,右侍郎原大將軍府幕僚王浩,再將原冀州刺史田豐提為知州,刺史則由朝廷另外派人。
戶部尚書,任命原大司農張義,左侍郎崔丹,右侍郎張禎之兄張祈。
禮部尚書,任命原北海相孔融,「北海相」這類官職,往後予以取締,左侍郎劉表,右侍郎伏完,乃是皇後之父。
刑部尚書,任命荀彧舉薦的陳群,左侍郎袁紹,右侍郎張鬆。
工部尚書,任命墨家傳人台舒,他不會當官沒關係,有幕僚,左侍郎李嚴,右侍郎秦書。
商部尚書,任命諸葛亮,左侍郎法正,右侍郎原侍中鄭習,也是皇甫六郎的表兄。
學部尚書,任命蔡邕,左侍郎蔡琰,右侍郎禰衡。
外事部尚書,由西北經略使曹操兼任,郭嘉兼任右侍郎,諸葛亮兼左侍郎,曹操不在朝中時,他和郭嘉代管外事部。
各部其餘官職,由通過考核的太學生及民間徵召的俊才充任。
但並未一次性到位,空缺著一部分,待有了合適的人選再任命。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