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戰勝是展現國威的最好途徑
這個大宋,女妖好多啊 作者:一眼萬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443章 戰勝是展現國威的最好途徑
“攝政王那一攏,真真是將天下軍心都攏住了!”
大營旁邊專門搭建出來的觀望台上,來自大理的使者,當今大理高氏一脈的嫡長子高量成歎息一聲,頗有感觸。
且說大理高氏嫡長子一脈很有意思,作為大理國的實權權臣,甚至於壓迫的皇族段氏抬不起頭來,高家曆代的掌舵者取名都是順著某種規律來的。
從對大理皇室段氏進行了一次廢立而獲得大理宰相之任的高智升那一輩開始,每一位高家的繼承人都是大理國的宰相,幾乎世襲了。
高智升的嫡長子名為高升泰,這家夥甚至於曾經自立為帝,不過後來實在是抵不過大理國人心反噬,又把皇帝位子還給了段氏。
但是也隻是還了個位子給段氏,權柄則是一直由高家把持。
高升泰的嫡長子名為高泰明,高泰明的嫡長子名為高明量,高明量的嫡長子名為高量成。
這一代又一代的,下一代掌舵人取名都是從父親的三個字裏取了前後兩字,以示子承父業,傳承不絕。
而順應著這種規律取名的,日後必然會是大理國的宰相,實際上的大理國掌舵者。
在大理國,皇帝聽皇後的,皇後聽宰相的。
高量成這個名字,一聽就知道未來也是大理國的掌舵人,如今作為使節前來與大宋通好,倒是可以看出大理國目前的態度。
來自於大宋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光複河北及河東,收降西夏,真定府一戰更是徹底打崩了金國的攻勢,使得攻守之勢逆轉。
而大宋攝政王將那把具有非同尋常意義的白石斧頭送迴給了大理,更是讓大理國舉國驚懼。
所以必須得派使節過來,而且必須得派一個有分量的使節。身為大理下一代掌舵人,高量成自然是責無旁貸。
“何止是軍心?六位宰執相公,哪一位不是靠著攝政王的起複才能有如今的威勢?”
聽到了高量成的話,負責接待他的鴻臚寺郎中李猷笑了起來。
而高量成也完全明白他的意思,畢竟來此之前他也真的是做足了功課的。
如今大宋朝的六位中樞宰執,在被攝政王起複前是什麽情況?幾乎全都是此前宋廷政治鬥爭的失敗者!
首相張叔夜在靖康二年權柄全被薅奪,幾乎成了一個閑人。呂頤浩在揚州養病,提舉西京等同於打入冷宮。
許景衡被放在了東南,李綱被放在了荊湖,宇文虛中被放在了關西。說是留守,其實與流放無異,根本對中樞沒有任何影響力。
至於宗澤,本身就是沒根腳的,在靖康元年的時候靠著軍功上位,卻也被康王嫌棄的攆了出來。
這幾個人,如果沒有攝政王的抬舉,如何能端坐在龍頭寶座之上,執掌天下權柄?
就連最近在朝堂上鬧出了不少動靜,堪稱身負東京名望的禦史中丞陳東和侍禦史歐陽澈,原先根本就是一介白身!
不誇張的說,以攝政王對於他們的起複之恩,真想當皇帝了,幾位宰執加禦史中丞要是不提前準備好黃袍,都要被人戳著脊梁骨罵的!
而且攝政王收攏軍心的手段也的確是堪稱前無古人……那座英雄碑一立,現在禦營上下,臨戰皆以赴死為榮!
……
“敢問這位李郎中……太原一戰大宋戰死三萬,大金……偽金戰死超過十二萬,竟然打了個一換四嗎?”
聽到兩人的交談,旁邊來自北方大草原上的蒙兀人部落忽爾紮部落的使節克裏連忙小心的問了一句。
具體的戰損其實應該算是機密的,不過此時此刻,中樞如此大張旗鼓的“歡迎英雄迴家”,也就不在乎什麽機密不機密了。
朝廷現在頗有一番“事無不可對人言”的堂皇豪氣。
“還不夠,攝政王的標準是一漢當五胡。”李猷神色鄭重,“禦營將士們還是要自勉的。”
克裏心中一驚……現在北國蒙兀人跟金國鬧掰了,正在造反呢。每一次軍事上的衝突,蒙兀人與金國鐵騎的戰損比都是驚人的。
常常死十個蒙兀人都不一定能打死一名金兵!這年頭,金人的戰鬥力是實打實的!
結果現在宋軍和金軍打了個一換四還不滿意……也委實讓他由衷的震撼。
“大宋真是國富兵強……”來自於東海日本島的使者源清和夫歎了一口氣,隨後問道,“敢問郎中,我等何時可以覲見攝政王冕下?”
“你們恐怕見不到攝政王的,他平常都不在東京城,今天也是專門為了迎接英魂們才迴來……明天上午,倒是可以帶你們覲見中書令。”李猷應了一句。
沒錯,此時此刻,這座專門搭建出來的觀望台上全都是來自於各國的使節。
大理、蒙兀人、吐蕃各部甚至是日本都有使臣過來。
這些小國都是與大宋有著直接或者間接聯係的,如今宋庭如此勢大,連帶著對於周邊各國的影響也在與日俱增。
鴻臚寺這個原本對於宋庭來說幾乎算是閑職的衙門也開始忙碌起來。
李猷本是太學生出身,在去年朝廷大量提拔官吏的行為中獲得了機會,臨時領了鴻臚寺的差事。
“那位……中書令是個什麽官?”蒙兀人克裏對於中原那一套複雜的官職體係實在是不熟悉,此時是真的有些茫然。
中書令是什麽官?現在的中書令是給宰執們布置作業的……
李猷有些無語,卻一時間也不知道該怎麽跟這位草原蠻子解釋。
大宋的中書令這個官職其實說白了就是皇帝身邊的秘書長,其職位權責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時刻變幻的,主要看皇帝本身對於朝政的把控。
有時候直接任命宰執為中書令,那麽那位宰執便堪稱是眾相之首,真就什麽都能管。
有時候則任命親近內臣為中書令,甚至於很多時候中書令的職位都是空置的。
靖康二年東京建製後,攝政王任命的那位中書令據說是他的正妻。而朝堂上下都知道,那位夫人是攝政王在朝堂上的耳目喉舌。
以他的功績,要在朝堂上安排自己人占據一份權柄,這是理所當然的,也完全符合大宋的政治傳統。更何況有唐時武周先例,並不算出格。
不過這兩年,那位中書令真的是鍛煉起來了。其他的不說,光是兩次大朝會都由她來主持,而且看樣子以後每年大朝會都會由她來主持,乃至於井井有條,眼見著是真的漸漸做出事來,還公認做的很不錯。
那麽那位中書令自然也就有了一份自己的政治底蘊。
反正中樞上下都看出來了,攝政王本身在治政上就是個混子,他是絕對沒耐心老老實實天天在朝堂上班的。
就算真當皇帝,別說什麽從此君王不早朝了,一年到頭都看不到他能在朝堂上出現幾次!
所以沉思片刻,李猷到底還是認真解釋了一番,好讓這些外國使節能夠明白如今的中樞政治格局。
……
嚴整肅穆的英魂入碑儀式之後,便是規模浩大的封賞盛典。攝政王和六位宰執齊聚,保證整個封賞大典的公平公正。
大宋朝的軍功晉升體係是有著一套完善的體係的,隻不過以往根本執行的不怎麽樣,甚至於很多時候都荒廢了。
真要嚴格執行起來,其實很完善。士卒們的軍功可以折算成軍爵,軍爵直接和每個月能領的工資掛鉤。
甚至於軍爵這種東西是可以往後代承襲的,士卒退役了之後,可以選擇讓家族中成年的後代子職繼承軍爵。不過後代繼承的軍爵是要降等的,基本上實行的是類似於推恩令的那一套。
這個體係很容易造成冗兵,所以現在的軍爵製度也有所改換。那就是後代承襲的降等程度加重,但是如果用軍功折算賞錢的話,明顯提升。
換句話說,就是士卒們的後代不能靠著軍爵承襲混日子了,但是士卒們自己領的賞賜變多了。後代子弟要是想從軍,還得靠自己的本事。
……
“攝政王那一攏,真真是將天下軍心都攏住了!”
大營旁邊專門搭建出來的觀望台上,來自大理的使者,當今大理高氏一脈的嫡長子高量成歎息一聲,頗有感觸。
且說大理高氏嫡長子一脈很有意思,作為大理國的實權權臣,甚至於壓迫的皇族段氏抬不起頭來,高家曆代的掌舵者取名都是順著某種規律來的。
從對大理皇室段氏進行了一次廢立而獲得大理宰相之任的高智升那一輩開始,每一位高家的繼承人都是大理國的宰相,幾乎世襲了。
高智升的嫡長子名為高升泰,這家夥甚至於曾經自立為帝,不過後來實在是抵不過大理國人心反噬,又把皇帝位子還給了段氏。
但是也隻是還了個位子給段氏,權柄則是一直由高家把持。
高升泰的嫡長子名為高泰明,高泰明的嫡長子名為高明量,高明量的嫡長子名為高量成。
這一代又一代的,下一代掌舵人取名都是從父親的三個字裏取了前後兩字,以示子承父業,傳承不絕。
而順應著這種規律取名的,日後必然會是大理國的宰相,實際上的大理國掌舵者。
在大理國,皇帝聽皇後的,皇後聽宰相的。
高量成這個名字,一聽就知道未來也是大理國的掌舵人,如今作為使節前來與大宋通好,倒是可以看出大理國目前的態度。
來自於大宋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光複河北及河東,收降西夏,真定府一戰更是徹底打崩了金國的攻勢,使得攻守之勢逆轉。
而大宋攝政王將那把具有非同尋常意義的白石斧頭送迴給了大理,更是讓大理國舉國驚懼。
所以必須得派使節過來,而且必須得派一個有分量的使節。身為大理下一代掌舵人,高量成自然是責無旁貸。
“何止是軍心?六位宰執相公,哪一位不是靠著攝政王的起複才能有如今的威勢?”
聽到了高量成的話,負責接待他的鴻臚寺郎中李猷笑了起來。
而高量成也完全明白他的意思,畢竟來此之前他也真的是做足了功課的。
如今大宋朝的六位中樞宰執,在被攝政王起複前是什麽情況?幾乎全都是此前宋廷政治鬥爭的失敗者!
首相張叔夜在靖康二年權柄全被薅奪,幾乎成了一個閑人。呂頤浩在揚州養病,提舉西京等同於打入冷宮。
許景衡被放在了東南,李綱被放在了荊湖,宇文虛中被放在了關西。說是留守,其實與流放無異,根本對中樞沒有任何影響力。
至於宗澤,本身就是沒根腳的,在靖康元年的時候靠著軍功上位,卻也被康王嫌棄的攆了出來。
這幾個人,如果沒有攝政王的抬舉,如何能端坐在龍頭寶座之上,執掌天下權柄?
就連最近在朝堂上鬧出了不少動靜,堪稱身負東京名望的禦史中丞陳東和侍禦史歐陽澈,原先根本就是一介白身!
不誇張的說,以攝政王對於他們的起複之恩,真想當皇帝了,幾位宰執加禦史中丞要是不提前準備好黃袍,都要被人戳著脊梁骨罵的!
而且攝政王收攏軍心的手段也的確是堪稱前無古人……那座英雄碑一立,現在禦營上下,臨戰皆以赴死為榮!
……
“敢問這位李郎中……太原一戰大宋戰死三萬,大金……偽金戰死超過十二萬,竟然打了個一換四嗎?”
聽到兩人的交談,旁邊來自北方大草原上的蒙兀人部落忽爾紮部落的使節克裏連忙小心的問了一句。
具體的戰損其實應該算是機密的,不過此時此刻,中樞如此大張旗鼓的“歡迎英雄迴家”,也就不在乎什麽機密不機密了。
朝廷現在頗有一番“事無不可對人言”的堂皇豪氣。
“還不夠,攝政王的標準是一漢當五胡。”李猷神色鄭重,“禦營將士們還是要自勉的。”
克裏心中一驚……現在北國蒙兀人跟金國鬧掰了,正在造反呢。每一次軍事上的衝突,蒙兀人與金國鐵騎的戰損比都是驚人的。
常常死十個蒙兀人都不一定能打死一名金兵!這年頭,金人的戰鬥力是實打實的!
結果現在宋軍和金軍打了個一換四還不滿意……也委實讓他由衷的震撼。
“大宋真是國富兵強……”來自於東海日本島的使者源清和夫歎了一口氣,隨後問道,“敢問郎中,我等何時可以覲見攝政王冕下?”
“你們恐怕見不到攝政王的,他平常都不在東京城,今天也是專門為了迎接英魂們才迴來……明天上午,倒是可以帶你們覲見中書令。”李猷應了一句。
沒錯,此時此刻,這座專門搭建出來的觀望台上全都是來自於各國的使節。
大理、蒙兀人、吐蕃各部甚至是日本都有使臣過來。
這些小國都是與大宋有著直接或者間接聯係的,如今宋庭如此勢大,連帶著對於周邊各國的影響也在與日俱增。
鴻臚寺這個原本對於宋庭來說幾乎算是閑職的衙門也開始忙碌起來。
李猷本是太學生出身,在去年朝廷大量提拔官吏的行為中獲得了機會,臨時領了鴻臚寺的差事。
“那位……中書令是個什麽官?”蒙兀人克裏對於中原那一套複雜的官職體係實在是不熟悉,此時是真的有些茫然。
中書令是什麽官?現在的中書令是給宰執們布置作業的……
李猷有些無語,卻一時間也不知道該怎麽跟這位草原蠻子解釋。
大宋的中書令這個官職其實說白了就是皇帝身邊的秘書長,其職位權責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時刻變幻的,主要看皇帝本身對於朝政的把控。
有時候直接任命宰執為中書令,那麽那位宰執便堪稱是眾相之首,真就什麽都能管。
有時候則任命親近內臣為中書令,甚至於很多時候中書令的職位都是空置的。
靖康二年東京建製後,攝政王任命的那位中書令據說是他的正妻。而朝堂上下都知道,那位夫人是攝政王在朝堂上的耳目喉舌。
以他的功績,要在朝堂上安排自己人占據一份權柄,這是理所當然的,也完全符合大宋的政治傳統。更何況有唐時武周先例,並不算出格。
不過這兩年,那位中書令真的是鍛煉起來了。其他的不說,光是兩次大朝會都由她來主持,而且看樣子以後每年大朝會都會由她來主持,乃至於井井有條,眼見著是真的漸漸做出事來,還公認做的很不錯。
那麽那位中書令自然也就有了一份自己的政治底蘊。
反正中樞上下都看出來了,攝政王本身在治政上就是個混子,他是絕對沒耐心老老實實天天在朝堂上班的。
就算真當皇帝,別說什麽從此君王不早朝了,一年到頭都看不到他能在朝堂上出現幾次!
所以沉思片刻,李猷到底還是認真解釋了一番,好讓這些外國使節能夠明白如今的中樞政治格局。
……
嚴整肅穆的英魂入碑儀式之後,便是規模浩大的封賞盛典。攝政王和六位宰執齊聚,保證整個封賞大典的公平公正。
大宋朝的軍功晉升體係是有著一套完善的體係的,隻不過以往根本執行的不怎麽樣,甚至於很多時候都荒廢了。
真要嚴格執行起來,其實很完善。士卒們的軍功可以折算成軍爵,軍爵直接和每個月能領的工資掛鉤。
甚至於軍爵這種東西是可以往後代承襲的,士卒退役了之後,可以選擇讓家族中成年的後代子職繼承軍爵。不過後代繼承的軍爵是要降等的,基本上實行的是類似於推恩令的那一套。
這個體係很容易造成冗兵,所以現在的軍爵製度也有所改換。那就是後代承襲的降等程度加重,但是如果用軍功折算賞錢的話,明顯提升。
換句話說,就是士卒們的後代不能靠著軍爵承襲混日子了,但是士卒們自己領的賞賜變多了。後代子弟要是想從軍,還得靠自己的本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