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準備哭門去
方以智陪著太後,法容、懷恩公公、薑柔姑姑還有一眾護衛跟在身後,唿啦啦一群人,順著湖邊道路,向人工湖西邊的山穀走去。
張薔望著那道足有十五米高的堤壩,對方以智說:“這道上窄下寬的堤壩,據說是用三合土、夯土和條石砌成的,難怪近二十多年了,還如此堅固。”
方以智也很可惜:“可惜,皇家科學院停滯了十六年,卻讓南洋公司跑在了前麵。”
一行人沿著山邊的小路,來到穀底的一座帶圍牆的院子前,院子的大鐵門,已經鏽跡斑斑,還掛著一把大鎖。
一位隨從上前,提起錘子,三五下砸掉大鎖,推開吱呀作響的大門,幾排房屋出現在眾人眼前。
廠區隱在山下的陰影裏,車間外麵幾排整齊的楊樹,落了滿地的黃葉,三合土地麵上,已經長出稀稀拉拉的荒草,更增添人去樓空的荒涼之感。
走近看,車間裏空空如也,隻有引水槽裏的水流,還在嘩嘩地流淌,一看就是為了利用水力而專門建造的。
“這裏是科學院的紡織研究所,”張薔問方以智,“科學院這次招募了幾位紡織專家?”
“迴太後,會建造水力大紡車的工匠,有兩人,沒有人知道飛梭織布機是什麽樣子的……”
張薔指著一處廠房門頭掛著的“織布車間”幾個字說:“飛梭織布機,一個時辰就能織出一匹布,用水力驅動的話,換人不換機,一台機器工作一天,十二個時辰織十二匹布。
一個熟練的織工,三天織一匹布,十二匹布要織三十六天……”
(南通市郊明代嘉靖元年顧能墓出土的九匹土布,寬度約 40 厘米,但長度不一,短者 570 厘米,長者 775 厘米。)
方以智驚訝得張大了嘴巴,忍不住跺腳道:“這麽好的機器,竟被南洋公司拆走,太後,應該讓他們還迴來!”
張薔苦笑道:“發明飛梭織布機的,是南洋公司的幕後老板,她因為向朝廷敬獻這種織布機,還被封為了瑞昌縣主……不過,南洋公司送迴來的資料裏,有飛梭織布機的圖紙,你的任務是挑選合適的工匠,將飛梭織布機,重新製造出來。”
方以智沒想到,皇家科學院竟擁有如此先進的紡織技術,他正在激動,就聽太後又說道:“而且,這裏紡織的,是羊毛。”
“啊?”方以智沒明白太後的意思,下意識地說道,“大明又不產羊毛,為何要紡織羊毛?”
“這是國家戰略,以後你就知道了。”張薔並沒有多說,轉身離去。
………………………………
從山海關到通州的鐵路,被命名為“京關鐵路”,修築這條鐵路,調動了朝堂和民間的各種資源:
項目總指揮,是工部尚書倪元璐。
勘測組長是欽天監監副楊應祥,由科學院的三位風水師、工部的測繪工匠、城投集團的技術人員組建的測繪大隊,開始勘測路線。
道路平整工程,由當地衛所和府縣負責。
路基建設,由城投集團下屬的路橋公司負責。
枕木和鐵軌的鋪設,由工部和城投集團負責。
五十萬根枕木,木材全部采自大小長白山,由遼東省左布政使楊嗣昌負責采集供應。
工部的鋼鐵廠,負責鍛造鐵軌、生產火車車箱。
蒸汽機械設備廠,負責製造蒸汽機。
工程總預算九百萬兩白銀,相當於大明兩年的賦稅!開平以來,連年災害,減免賦稅的地方越來越多,近兩年的賦稅收入,平均不足兩百萬兩。
要不是有逐年遞增的商稅,和戶部、工部、兵部下屬企業的利潤支撐,朝廷早就入不敷出了。
所以,項目計劃書一出來,朝堂上就掀起一片反對聲音,禦史們痛心疾首地高唿“勞民傷財”, 各科給事中,則聯手駁迴了項目計劃書。
黃宗羲還組織禦史和給事中們,準備“哭諫”:如果太後一意孤行,要建這條鐵路,他們就要學前輩,到左順門哭門去!賦稅是大明的民脂民膏,不能讓太後肆意糟蹋!
平安在張薔的公廳裏,也安放了一套辦公桌椅,此時,母子兩人大眼瞪小眼,他們的禦案上,都堆滿了朝臣們的奏折。
九成是反對建鐵路的,一成支持太後的折子,孤零零地躺在一邊。
平安抓起一本折子,一看後麵的署名,就氣不打一處來:“瞿式耜!學到了錢謙益的學問,卻沒學到老錢的圓滑,看看,老錢還上折子支持修路呢,這是師生反目了?”
扔在一邊,又拿起一本,一看:“黃宗羲,看看寫的什麽?‘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想幹什麽?造反嗎?”
少年天子豁然起身:“反動言論,於此為甚!母後,將此人抓起來,下詔獄!”
張薔也不喜歡大明讀書人這種,動不動就上綱上線,喊打喊殺的瘋子行為,以為這樣,皇帝就會妥協嗎?no,no,no!成熟的政治家,從來都是溫文爾雅的,背後下起手來,卻毫不留情。
“這是想搏廷杖呢,”張薔嗬嗬冷笑道,“本宮偏不讓他們如願!”
“母後,這鐵路還修不修啊?”平安擔心地問,“要不,兒臣拿內帑銀子出來修路?”
他還有一個願望,要在太液池邊修一條軌道,那是他老爹朱由校的願望。
“修!”張薔肯定地說,“不能因為禦史們反對,就連正事都不做了?也不用你拿內帑銀子,母後會想到辦法的。”
過了幾天,禦史們見遞上去的折子,又被太後留中,而且並沒有召迴正在勘測路線的人員,工部尚書倪元璐,還出京前往遼東,檢查沿途府縣的人員組織工作,去看枕木準備情況了。
盧象升的蒸汽機械廠建設,也在日夜趕工,城投集團為此,還投入了三個工程隊,要知道當年建城南大街兩側的房屋時,城投集團也才投入兩個工程隊!
還是裕安太後一貫的作風:你吵你的,我做我的。
黃宗羲等一幫年輕禦史,準備學嘉靖朝的前輩們,到左順門哭門去,重新喊出那句整聾發聵的口號:大明養士二百七十年,仗義死節,就在今日!
劉宗周勸不住他,痛心疾首地歎道:“太衝,你這是給家族招禍啊!”
黃宗羲昂然答道:“為國為民,有死而已!如能以學生的區區性命,喚醒太後對百姓的憐憫之心,學生死又何妨?”
其慷慨就義的氣節,直追當年硬剛魏忠賢的楊漣!
瞿式耜也跑來找他的恩師錢謙益:“先生,您身為東林魁首,眼前盡是逐利之徒,朝堂上充滿了銅臭氣,先生應該站出來振臂高唿,集結我東林誌士,還朝堂一片朗朗乾坤,重現眾正盈朝的盛世局麵!”
錢謙益黑著臉走上前,伸手搭在他的額頭上:“起田,你腦子沒發熱吧?”
方以智陪著太後,法容、懷恩公公、薑柔姑姑還有一眾護衛跟在身後,唿啦啦一群人,順著湖邊道路,向人工湖西邊的山穀走去。
張薔望著那道足有十五米高的堤壩,對方以智說:“這道上窄下寬的堤壩,據說是用三合土、夯土和條石砌成的,難怪近二十多年了,還如此堅固。”
方以智也很可惜:“可惜,皇家科學院停滯了十六年,卻讓南洋公司跑在了前麵。”
一行人沿著山邊的小路,來到穀底的一座帶圍牆的院子前,院子的大鐵門,已經鏽跡斑斑,還掛著一把大鎖。
一位隨從上前,提起錘子,三五下砸掉大鎖,推開吱呀作響的大門,幾排房屋出現在眾人眼前。
廠區隱在山下的陰影裏,車間外麵幾排整齊的楊樹,落了滿地的黃葉,三合土地麵上,已經長出稀稀拉拉的荒草,更增添人去樓空的荒涼之感。
走近看,車間裏空空如也,隻有引水槽裏的水流,還在嘩嘩地流淌,一看就是為了利用水力而專門建造的。
“這裏是科學院的紡織研究所,”張薔問方以智,“科學院這次招募了幾位紡織專家?”
“迴太後,會建造水力大紡車的工匠,有兩人,沒有人知道飛梭織布機是什麽樣子的……”
張薔指著一處廠房門頭掛著的“織布車間”幾個字說:“飛梭織布機,一個時辰就能織出一匹布,用水力驅動的話,換人不換機,一台機器工作一天,十二個時辰織十二匹布。
一個熟練的織工,三天織一匹布,十二匹布要織三十六天……”
(南通市郊明代嘉靖元年顧能墓出土的九匹土布,寬度約 40 厘米,但長度不一,短者 570 厘米,長者 775 厘米。)
方以智驚訝得張大了嘴巴,忍不住跺腳道:“這麽好的機器,竟被南洋公司拆走,太後,應該讓他們還迴來!”
張薔苦笑道:“發明飛梭織布機的,是南洋公司的幕後老板,她因為向朝廷敬獻這種織布機,還被封為了瑞昌縣主……不過,南洋公司送迴來的資料裏,有飛梭織布機的圖紙,你的任務是挑選合適的工匠,將飛梭織布機,重新製造出來。”
方以智沒想到,皇家科學院竟擁有如此先進的紡織技術,他正在激動,就聽太後又說道:“而且,這裏紡織的,是羊毛。”
“啊?”方以智沒明白太後的意思,下意識地說道,“大明又不產羊毛,為何要紡織羊毛?”
“這是國家戰略,以後你就知道了。”張薔並沒有多說,轉身離去。
………………………………
從山海關到通州的鐵路,被命名為“京關鐵路”,修築這條鐵路,調動了朝堂和民間的各種資源:
項目總指揮,是工部尚書倪元璐。
勘測組長是欽天監監副楊應祥,由科學院的三位風水師、工部的測繪工匠、城投集團的技術人員組建的測繪大隊,開始勘測路線。
道路平整工程,由當地衛所和府縣負責。
路基建設,由城投集團下屬的路橋公司負責。
枕木和鐵軌的鋪設,由工部和城投集團負責。
五十萬根枕木,木材全部采自大小長白山,由遼東省左布政使楊嗣昌負責采集供應。
工部的鋼鐵廠,負責鍛造鐵軌、生產火車車箱。
蒸汽機械設備廠,負責製造蒸汽機。
工程總預算九百萬兩白銀,相當於大明兩年的賦稅!開平以來,連年災害,減免賦稅的地方越來越多,近兩年的賦稅收入,平均不足兩百萬兩。
要不是有逐年遞增的商稅,和戶部、工部、兵部下屬企業的利潤支撐,朝廷早就入不敷出了。
所以,項目計劃書一出來,朝堂上就掀起一片反對聲音,禦史們痛心疾首地高唿“勞民傷財”, 各科給事中,則聯手駁迴了項目計劃書。
黃宗羲還組織禦史和給事中們,準備“哭諫”:如果太後一意孤行,要建這條鐵路,他們就要學前輩,到左順門哭門去!賦稅是大明的民脂民膏,不能讓太後肆意糟蹋!
平安在張薔的公廳裏,也安放了一套辦公桌椅,此時,母子兩人大眼瞪小眼,他們的禦案上,都堆滿了朝臣們的奏折。
九成是反對建鐵路的,一成支持太後的折子,孤零零地躺在一邊。
平安抓起一本折子,一看後麵的署名,就氣不打一處來:“瞿式耜!學到了錢謙益的學問,卻沒學到老錢的圓滑,看看,老錢還上折子支持修路呢,這是師生反目了?”
扔在一邊,又拿起一本,一看:“黃宗羲,看看寫的什麽?‘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想幹什麽?造反嗎?”
少年天子豁然起身:“反動言論,於此為甚!母後,將此人抓起來,下詔獄!”
張薔也不喜歡大明讀書人這種,動不動就上綱上線,喊打喊殺的瘋子行為,以為這樣,皇帝就會妥協嗎?no,no,no!成熟的政治家,從來都是溫文爾雅的,背後下起手來,卻毫不留情。
“這是想搏廷杖呢,”張薔嗬嗬冷笑道,“本宮偏不讓他們如願!”
“母後,這鐵路還修不修啊?”平安擔心地問,“要不,兒臣拿內帑銀子出來修路?”
他還有一個願望,要在太液池邊修一條軌道,那是他老爹朱由校的願望。
“修!”張薔肯定地說,“不能因為禦史們反對,就連正事都不做了?也不用你拿內帑銀子,母後會想到辦法的。”
過了幾天,禦史們見遞上去的折子,又被太後留中,而且並沒有召迴正在勘測路線的人員,工部尚書倪元璐,還出京前往遼東,檢查沿途府縣的人員組織工作,去看枕木準備情況了。
盧象升的蒸汽機械廠建設,也在日夜趕工,城投集團為此,還投入了三個工程隊,要知道當年建城南大街兩側的房屋時,城投集團也才投入兩個工程隊!
還是裕安太後一貫的作風:你吵你的,我做我的。
黃宗羲等一幫年輕禦史,準備學嘉靖朝的前輩們,到左順門哭門去,重新喊出那句整聾發聵的口號:大明養士二百七十年,仗義死節,就在今日!
劉宗周勸不住他,痛心疾首地歎道:“太衝,你這是給家族招禍啊!”
黃宗羲昂然答道:“為國為民,有死而已!如能以學生的區區性命,喚醒太後對百姓的憐憫之心,學生死又何妨?”
其慷慨就義的氣節,直追當年硬剛魏忠賢的楊漣!
瞿式耜也跑來找他的恩師錢謙益:“先生,您身為東林魁首,眼前盡是逐利之徒,朝堂上充滿了銅臭氣,先生應該站出來振臂高唿,集結我東林誌士,還朝堂一片朗朗乾坤,重現眾正盈朝的盛世局麵!”
錢謙益黑著臉走上前,伸手搭在他的額頭上:“起田,你腦子沒發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