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萬事開頭難
要勘測路線,首先要統一度量衡。
關於度量衡,大明的長度單位有:引、丈、尺、寸、分、厘、毫、絲、忽、裏、尋、常,除了後麵四個,前麵的都是十進製,隻是“尺”分了三種,營造尺、量地尺、裁衣尺三種尺寸,長度不同。
張薔下旨,三種的“尺”采用一種規格,不管是營造尺還是量衣尺,全部一個長度,並要求工部製定標準尺寸,配送到各府縣的官店,民間工匠製作的度量衡,全部要按朝廷發布的標準尺寸來做。
大明的重量單位,一斤等於十六兩,其它的錢、分、厘、毫、絲都是十進製,還有一個“鈞”,一鈞等於三十斤,相當不好用,張薔統統將它們規範為十進製。
最有爭議的是“擔”和“石”,後世許多資料將它們視為一個單位,有說一石等於一百二十斤,有說等於一百六十斤,張薔不管它,規定一擔和一石,都為一百斤,
至於麵積和體積單位,張薔在原來的基礎上,引入了“平方”、“立方”的概念,並在鐵路勘測中使用。
巧合的是,舜華在南洋公司,也統一了度量衡,並不是按後世西方的“米”來製定標準,而是以大明的“尺”為標準,跟張薔的標準一樣。
這些從南洋購買迴來測量工具,用的就是新標準。
關於度量衡標準的知識,張薔隻是簡單講了講,最後對盧象升說:“工部要編印宣傳手冊,並製造標準衡器,下發到各地官店,明年以後,民間工匠打造的衡器,要全部按新標準執行。
接下來的路線勘探,要采用新標準。”
真是累人啊,先知並不是那麽好做的,張薔在心裏吐槽:難怪秦始皇要焚書!“統一”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難。
她麵前的四人,一位是大明的工部侍郎,三位頂級風水師,都是智商超群的人物,單單是測量工具和度量衡標準的解釋,就聽得暈暈乎乎了。
不能再講了……講十遍,也不如實際操作一遍,張薔讓他們拿著幾樣工具,去實地使用,自己也好歇一口氣。
平安對帶望遠鏡的羅盤,很感興趣,第一時間拿起來,對著京師方向觀望。
四位伴讀圍在他身邊,排著隊看稀奇,他們有望遠鏡,卻沒有帶羅盤的望遠鏡。
等他們看過,平安收迴望遠鏡,讓懷恩轉遞給楊應祥:“這是測量工具,不是玩具,楊愛卿,你拿去試試?”
楊應祥雙手接過,舉起來一望,京師與西山之間的角度,一下子在羅盤上標示出來,他高興地道:“好好好!單是羅盤的話,可以測五裏地遠,加上望遠鏡,可以測二十裏地遠!”
平安對四位小夥伴說:“你們去,為三位先生打下手,學習如何記錄測量數據。”
四人領命,跟著三位大師,跑到遠處,練習使用測量工具去了。
平安自己帶著方正化,跟在楊應祥身邊,問他一些如何看風水的問題。
待眾人離去,方以智上前拱手道:“太後講了半日,應是累了,臣準備了茶點,請太後歇息歇息。”
事關太後和天子的飲食,姑姑帶人送上茶水,一套動作下來,行雲流水,準確無誤。方以智這樣做有點冒險,好在方正化和
“方愛卿有心,請拿上來吧。”法容等人,早就檢查過了無事。
聽到太後允許,法容上前,將剛才擺工具的桌案,鋪上雪白的棉布,懷恩讓人搬來幾把椅子擺好,薑
張薔坐在上首,邀請二人坐下飲茶。
方以智推辭道:“太後和盧大人當下,微臣站著就好。”
張薔也不管他,任他站在下首。
“說來慚愧,”盧象升望著一群人走遠的背影,慚愧地說,“臣在礦山、碼頭上建三兩裏長短的軌道,全是憑眼睛測量,沒想到勘測一條鐵路,還需要這麽多的學問。”
“萬事開頭難,”張薔說,“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鐵路是新生事物,一開始就製定好規則,後麵管理起來,才不會發生混亂。”
盧象升和方以智齊齊拱手:“臣受教。”
“標準化好啊,”盧象升說,“工部去年生產的鑽井設備和提水機,同一型號的各種配件,可以隨時替換,維修起來十分簡便,臣準備在蒸汽機械廠,也推廣標準化管理。”
張薔搖頭:“盧愛卿,你是工部侍郎,今日請你來,不隻是讓你在蒸汽機械廠,執行標準化管理,而是你要牽頭,製定新的度量衡管理辦法,以應對接下來的技術進步。”
方以智同情地望了望盧象升,覺得這位盧大人,就是太後手裏的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
也許是覺得盧大人身上的擔子,確實重了點,太後又說:“你身邊隻有劉真一人,人手也太少了些,去燕京大學招幾名助手嘛,朝廷給他們發工資!盧愛卿這樣的高層,不應該陷在具體的事務裏,要騰出八成的時間和精力,來關注全局。”
官員們身邊的師爺、長隨小廝,由官員自己負責薪資,盧象升年輕能幹,精力充沛,根本不用師爺,有劉真協助他處理雜務就行了。
劉真是劉鳴謙送到盧象升身邊學習的,頭兩年沒有工資, 立了功,太後恩典,給了八品官的工資,隨著官位上升,他的工資也跟著水漲船高。
這就是簡在帝心啊,方以智想,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才能得到盧大人這樣的待遇,連身邊的助手,也能得到朝廷的官職。
“迴太後,臣在舟山轉運糧食的時候,鬆江知府方嶽貢,派他侄兒來身邊幫手,臣走得急,留他在舟山,向楊漕督交接工作,待那邊事了,他就會來京……”盧象升迴道。
“又是一位侄兒!”張薔笑道,“可用的話,工資由朝廷發……方嶽貢的防海堤修得如何了?”
盧象升立即正色道:“現在勞工緊張,民工們都在各家海產加工廠裏幹活,方知府隻有等到鯨海的漁汛結束,再招收民工築堤。”
張薔將目光投向湖麵,似乎看到了更遠的南方:“修築防海堤,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工部不能讓他一個人扛,讓他做進明年的預算裏,本宮覺得,修土堤不如修石堤,修石堤不如修水泥堤。”
“謝太後體恤,臣這就寫信通知他。”
盧象升很忙,張薔並沒有多留,喝了一盞茶,就讓他迴了通州。
然後她對方以智說:“方愛卿,陪本宮去下麵的紡織廠看看。”
要勘測路線,首先要統一度量衡。
關於度量衡,大明的長度單位有:引、丈、尺、寸、分、厘、毫、絲、忽、裏、尋、常,除了後麵四個,前麵的都是十進製,隻是“尺”分了三種,營造尺、量地尺、裁衣尺三種尺寸,長度不同。
張薔下旨,三種的“尺”采用一種規格,不管是營造尺還是量衣尺,全部一個長度,並要求工部製定標準尺寸,配送到各府縣的官店,民間工匠製作的度量衡,全部要按朝廷發布的標準尺寸來做。
大明的重量單位,一斤等於十六兩,其它的錢、分、厘、毫、絲都是十進製,還有一個“鈞”,一鈞等於三十斤,相當不好用,張薔統統將它們規範為十進製。
最有爭議的是“擔”和“石”,後世許多資料將它們視為一個單位,有說一石等於一百二十斤,有說等於一百六十斤,張薔不管它,規定一擔和一石,都為一百斤,
至於麵積和體積單位,張薔在原來的基礎上,引入了“平方”、“立方”的概念,並在鐵路勘測中使用。
巧合的是,舜華在南洋公司,也統一了度量衡,並不是按後世西方的“米”來製定標準,而是以大明的“尺”為標準,跟張薔的標準一樣。
這些從南洋購買迴來測量工具,用的就是新標準。
關於度量衡標準的知識,張薔隻是簡單講了講,最後對盧象升說:“工部要編印宣傳手冊,並製造標準衡器,下發到各地官店,明年以後,民間工匠打造的衡器,要全部按新標準執行。
接下來的路線勘探,要采用新標準。”
真是累人啊,先知並不是那麽好做的,張薔在心裏吐槽:難怪秦始皇要焚書!“統一”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難。
她麵前的四人,一位是大明的工部侍郎,三位頂級風水師,都是智商超群的人物,單單是測量工具和度量衡標準的解釋,就聽得暈暈乎乎了。
不能再講了……講十遍,也不如實際操作一遍,張薔讓他們拿著幾樣工具,去實地使用,自己也好歇一口氣。
平安對帶望遠鏡的羅盤,很感興趣,第一時間拿起來,對著京師方向觀望。
四位伴讀圍在他身邊,排著隊看稀奇,他們有望遠鏡,卻沒有帶羅盤的望遠鏡。
等他們看過,平安收迴望遠鏡,讓懷恩轉遞給楊應祥:“這是測量工具,不是玩具,楊愛卿,你拿去試試?”
楊應祥雙手接過,舉起來一望,京師與西山之間的角度,一下子在羅盤上標示出來,他高興地道:“好好好!單是羅盤的話,可以測五裏地遠,加上望遠鏡,可以測二十裏地遠!”
平安對四位小夥伴說:“你們去,為三位先生打下手,學習如何記錄測量數據。”
四人領命,跟著三位大師,跑到遠處,練習使用測量工具去了。
平安自己帶著方正化,跟在楊應祥身邊,問他一些如何看風水的問題。
待眾人離去,方以智上前拱手道:“太後講了半日,應是累了,臣準備了茶點,請太後歇息歇息。”
事關太後和天子的飲食,姑姑帶人送上茶水,一套動作下來,行雲流水,準確無誤。方以智這樣做有點冒險,好在方正化和
“方愛卿有心,請拿上來吧。”法容等人,早就檢查過了無事。
聽到太後允許,法容上前,將剛才擺工具的桌案,鋪上雪白的棉布,懷恩讓人搬來幾把椅子擺好,薑
張薔坐在上首,邀請二人坐下飲茶。
方以智推辭道:“太後和盧大人當下,微臣站著就好。”
張薔也不管他,任他站在下首。
“說來慚愧,”盧象升望著一群人走遠的背影,慚愧地說,“臣在礦山、碼頭上建三兩裏長短的軌道,全是憑眼睛測量,沒想到勘測一條鐵路,還需要這麽多的學問。”
“萬事開頭難,”張薔說,“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鐵路是新生事物,一開始就製定好規則,後麵管理起來,才不會發生混亂。”
盧象升和方以智齊齊拱手:“臣受教。”
“標準化好啊,”盧象升說,“工部去年生產的鑽井設備和提水機,同一型號的各種配件,可以隨時替換,維修起來十分簡便,臣準備在蒸汽機械廠,也推廣標準化管理。”
張薔搖頭:“盧愛卿,你是工部侍郎,今日請你來,不隻是讓你在蒸汽機械廠,執行標準化管理,而是你要牽頭,製定新的度量衡管理辦法,以應對接下來的技術進步。”
方以智同情地望了望盧象升,覺得這位盧大人,就是太後手裏的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
也許是覺得盧大人身上的擔子,確實重了點,太後又說:“你身邊隻有劉真一人,人手也太少了些,去燕京大學招幾名助手嘛,朝廷給他們發工資!盧愛卿這樣的高層,不應該陷在具體的事務裏,要騰出八成的時間和精力,來關注全局。”
官員們身邊的師爺、長隨小廝,由官員自己負責薪資,盧象升年輕能幹,精力充沛,根本不用師爺,有劉真協助他處理雜務就行了。
劉真是劉鳴謙送到盧象升身邊學習的,頭兩年沒有工資, 立了功,太後恩典,給了八品官的工資,隨著官位上升,他的工資也跟著水漲船高。
這就是簡在帝心啊,方以智想,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才能得到盧大人這樣的待遇,連身邊的助手,也能得到朝廷的官職。
“迴太後,臣在舟山轉運糧食的時候,鬆江知府方嶽貢,派他侄兒來身邊幫手,臣走得急,留他在舟山,向楊漕督交接工作,待那邊事了,他就會來京……”盧象升迴道。
“又是一位侄兒!”張薔笑道,“可用的話,工資由朝廷發……方嶽貢的防海堤修得如何了?”
盧象升立即正色道:“現在勞工緊張,民工們都在各家海產加工廠裏幹活,方知府隻有等到鯨海的漁汛結束,再招收民工築堤。”
張薔將目光投向湖麵,似乎看到了更遠的南方:“修築防海堤,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工部不能讓他一個人扛,讓他做進明年的預算裏,本宮覺得,修土堤不如修石堤,修石堤不如修水泥堤。”
“謝太後體恤,臣這就寫信通知他。”
盧象升很忙,張薔並沒有多留,喝了一盞茶,就讓他迴了通州。
然後她對方以智說:“方愛卿,陪本宮去下麵的紡織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