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糧食轉運
聽說今年要運迴來一百萬石稻穀,又了解到,蒸汽大帆船在十天左右,就會打一個來迴,盧象升也不敢怠慢,水師基地的倉庫,根本放不下那麽多糧食,他得趕緊想辦法轉運迴去。
送走袁秉良,他迴到臨時官廳,連夜寫了一份折子交給劉真:“這十三名技術人員,和這六箱子資料,對大明十分重要,你親自押送迴京,本官讓管將軍派一艘二號福船,你走海路上京,比走運河節省一半的時間。”
劉真收好折子,當即領著南洋來的十三名技術人員,帶著皇家科學院的資料,登船而去。
盧象升又撰寫了幾份公文,蓋上欽差大臣的官印,分別發往南京戶部、漕運總督衙門、鎮江府衙等幾個接收糧食的地方官府,請他們安排船隻,到舟山基地,轉運糧食。
又給他的同年,鬆江知府方嶽貢寫了一封私信,請他多派船隻來支援自己。
南京戶部派出漕軍的船隊來運糧,所謂漕軍,就是專門負責運送漕糧的衛所軍,每年從南方運往京師的三百萬石漕糧,就是由他們運送的。
這兩年連年幹旱,他們轉運的糧食,也減少了六成,許多人,為了養家糊口,都跑到捕撈船上當起了水手,現在接到運糧任務,漕軍們又有了工作。
但漕軍的糧船,是內河船,無法去到海上,漕運總督楊一鵬下令,征集浙江船,前往舟山基地運糧。
浙江船,比遠洋航行的福船小,又比內河航行的沙船大,既能在內河通行,又能在近海航行,很適合用來運糧,唯一的缺點,是裝載量隻有漕運船的一半。
為了安排好糧食轉運,盧象升沒有隨捕撈隊去鯨海,而是留在了舟山基地。
數日之後,東海舟山基地的海灣內,再一次舟船雲集,帆影重重,桅杆如林,一片繁忙景象。
盧象升已經在碼頭的十幾處泊位上,安裝了吊架,能從軌道上的平板車上,將糧食袋子直接吊到船上,替代人工搬運,裝卸速度快了十倍不止。
南京戶部的漕軍船隊率先抵達,五花八門,各種裝飾的浙江船足有兩百艘,一看就是從民間征集而來。
漕軍千戶趙毅,一位皮膚黝黑、身材魁梧的武將,率領著數百名精壯士兵,登岸向盧象升報到。
“盧大人,漕軍南京左衛千戶趙毅,奉楊總督之命,前來轉運糧食,請大人吩咐。”聲音洪亮,滿臉的喜悅,有工作,就能有飯吃。
盧象升微笑著點頭,將早已準備好的轉運計劃,和糧倉分布圖遞給他:“趙千戶,此番轉運任務艱巨,需得漕軍鼎力相助。你的任務,是負責南京常平倉的糧食轉運,這批糧食關乎南直隸百姓的溫飽,不容有失。”
趙毅接過圖紙,拱手行禮:“盧大人放心,漕軍上下,定當全力以赴,不負所托。”
漕軍的兩百艘船,日夜不停地裝了兩天,才啟程迴南京。
與此同時,鎮江府、常州府、蘇州府等地的船隻也陸續抵達,大都是從民間征集的淅江船。
各府縣也派了官員們前來接收糧食,誰都知道,盧象升是太後麵前的紅人,年紀輕輕就做到三品高官,妥妥的閣臣接班人,將他交待的工作做好,給這位未來閣臣,留下一個能臣幹吏的印象,還怕升不了官麽?
知府不好意思爭搶,各府同知於是得到這個機會,哪怕暈船,也要來與盧象升商討轉運事宜,整個基地內,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隻有鬆江知府方嶽貢,不顧同僚的非議,親自前來,還帶來自己的親侄子,說是他的幕僚,名叫方文淵,一位舉人,今年會試沒中,迴到他身邊,一邊做幕僚領一份薪水,一邊讀書,準備三年後再戰。
“聽建鬥兄抱怨,劉先生迴了北京,身邊沒有得用的人手,小弟這位侄兒,一直跟在小弟身邊讀書,處事倒是見機,建鬥兄如不嫌棄,留在身邊跑腿也好。”方嶽貢說。
這是提前為侄兒鋪路了,盧象升也不客氣,將手裏的一疊資料,交給方文淵:“正好,碼頭上是鎮江府的船隻在裝貨,你去處理交接事宜。”
方文淵見到盧象升,便被其沉穩幹練的氣度所折服,兩眼都是崇拜的小星星,他雙手接過文件,轉身就去了現場。
“年輕人不錯,敢於任事。”盧象升讚道,他南來之前,太後聽說方嶽貢在鬆江任知府,曾對他說過方嶽貢此人可用的話,兩人又是同年,是大明官場“三同”之一,關係比別的官員,親厚許多。
方嶽貢驕傲地道:“他是我身邊的得力助手,還望建鬥提攜。”
盧象升問:“你把他送到我這裏來,你的海堤還築不築了?”
方嶽貢任鬆江知府以來,看到海水倒灌,毀壞內陸的棉田、桑田,讓百姓辛辛苦苦開墾的田地,顆粒無收。百姓失去土地,就失去了生計,有感於此,他下決心要在鬆江府沿海,修築一道防海堤。
他以知府之尊,向鬆江大戶募集銀錢,又寫信向官場的同年們求助,盧象升就被他募去了五十兩銀子。
方嶽貢苦笑道:“你的遠洋捕撈,是救命的大事,小弟的防海堤,隻能等到冬天,征集不願意迴鄉的民工,再修築不遲。”
盧象升想了想:“也好,這些民工出門在外,多掙一份工錢是好事。”
兩人迴到臨時公廳,各府的同知、推官們,上前向盧象升見禮,盧象升拱手還禮:“各位辛苦,待今年的轉運任務完成,本官定向朝廷上折子,匯報各位的功勞。”
眾人紛紛表決心:“下官們份內之事!”
正客套間,有隨從來報:“大人,監測台來報告:今天下午有台風,請大人做好安排。”
大廳裏一時寂靜,沿海地區的官員,誰不知道台風的可怕?在海上遇到台風,十有八九是船毀人亡的結局。
“傳令下去,所有船隻停止轉運,進港避風,人員撤往避風塘。另外,通知各島上的加工廠,立即收拾晾曬的魚幹,避免損失!”
不一會,海上傳來長短不一的螺號聲,一時間,各島上的螺號聲紛紛迴應,竟如戰場衝鋒前的靜謐緊張。
海麵上的船隻,紛紛迴港,海灣內的船隻也趕緊收帆降錨,忙碌的景象,令人提心吊膽,公廳裏的官員們,俱都變了臉色。
兩個時辰後,台風如期而至,頓時狂風怒吼,海麵上巨浪滔天,海灣內波濤洶湧,仿佛要將一切吞噬。
盧象升站在窗邊,望著在風浪中搖曳的船隻,心想,不知道南洋水師的蒸汽船,遇到這樣大的台風,是如何應對的?
由於準備充分,所有船隻均安然無恙。兩日後,台風吹過,轉運工作迅速恢複,方文淵果然沒讓盧象升失望,將糧食裝卸和船隻調度,安排得井然有序,忙而不亂,大大縮短了轉運時間,減少了糧食損耗。
最後一批鬆江府的糧船正在裝卸,袁秉良押送的第二批糧食,又到了碼頭……
聽說今年要運迴來一百萬石稻穀,又了解到,蒸汽大帆船在十天左右,就會打一個來迴,盧象升也不敢怠慢,水師基地的倉庫,根本放不下那麽多糧食,他得趕緊想辦法轉運迴去。
送走袁秉良,他迴到臨時官廳,連夜寫了一份折子交給劉真:“這十三名技術人員,和這六箱子資料,對大明十分重要,你親自押送迴京,本官讓管將軍派一艘二號福船,你走海路上京,比走運河節省一半的時間。”
劉真收好折子,當即領著南洋來的十三名技術人員,帶著皇家科學院的資料,登船而去。
盧象升又撰寫了幾份公文,蓋上欽差大臣的官印,分別發往南京戶部、漕運總督衙門、鎮江府衙等幾個接收糧食的地方官府,請他們安排船隻,到舟山基地,轉運糧食。
又給他的同年,鬆江知府方嶽貢寫了一封私信,請他多派船隻來支援自己。
南京戶部派出漕軍的船隊來運糧,所謂漕軍,就是專門負責運送漕糧的衛所軍,每年從南方運往京師的三百萬石漕糧,就是由他們運送的。
這兩年連年幹旱,他們轉運的糧食,也減少了六成,許多人,為了養家糊口,都跑到捕撈船上當起了水手,現在接到運糧任務,漕軍們又有了工作。
但漕軍的糧船,是內河船,無法去到海上,漕運總督楊一鵬下令,征集浙江船,前往舟山基地運糧。
浙江船,比遠洋航行的福船小,又比內河航行的沙船大,既能在內河通行,又能在近海航行,很適合用來運糧,唯一的缺點,是裝載量隻有漕運船的一半。
為了安排好糧食轉運,盧象升沒有隨捕撈隊去鯨海,而是留在了舟山基地。
數日之後,東海舟山基地的海灣內,再一次舟船雲集,帆影重重,桅杆如林,一片繁忙景象。
盧象升已經在碼頭的十幾處泊位上,安裝了吊架,能從軌道上的平板車上,將糧食袋子直接吊到船上,替代人工搬運,裝卸速度快了十倍不止。
南京戶部的漕軍船隊率先抵達,五花八門,各種裝飾的浙江船足有兩百艘,一看就是從民間征集而來。
漕軍千戶趙毅,一位皮膚黝黑、身材魁梧的武將,率領著數百名精壯士兵,登岸向盧象升報到。
“盧大人,漕軍南京左衛千戶趙毅,奉楊總督之命,前來轉運糧食,請大人吩咐。”聲音洪亮,滿臉的喜悅,有工作,就能有飯吃。
盧象升微笑著點頭,將早已準備好的轉運計劃,和糧倉分布圖遞給他:“趙千戶,此番轉運任務艱巨,需得漕軍鼎力相助。你的任務,是負責南京常平倉的糧食轉運,這批糧食關乎南直隸百姓的溫飽,不容有失。”
趙毅接過圖紙,拱手行禮:“盧大人放心,漕軍上下,定當全力以赴,不負所托。”
漕軍的兩百艘船,日夜不停地裝了兩天,才啟程迴南京。
與此同時,鎮江府、常州府、蘇州府等地的船隻也陸續抵達,大都是從民間征集的淅江船。
各府縣也派了官員們前來接收糧食,誰都知道,盧象升是太後麵前的紅人,年紀輕輕就做到三品高官,妥妥的閣臣接班人,將他交待的工作做好,給這位未來閣臣,留下一個能臣幹吏的印象,還怕升不了官麽?
知府不好意思爭搶,各府同知於是得到這個機會,哪怕暈船,也要來與盧象升商討轉運事宜,整個基地內,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隻有鬆江知府方嶽貢,不顧同僚的非議,親自前來,還帶來自己的親侄子,說是他的幕僚,名叫方文淵,一位舉人,今年會試沒中,迴到他身邊,一邊做幕僚領一份薪水,一邊讀書,準備三年後再戰。
“聽建鬥兄抱怨,劉先生迴了北京,身邊沒有得用的人手,小弟這位侄兒,一直跟在小弟身邊讀書,處事倒是見機,建鬥兄如不嫌棄,留在身邊跑腿也好。”方嶽貢說。
這是提前為侄兒鋪路了,盧象升也不客氣,將手裏的一疊資料,交給方文淵:“正好,碼頭上是鎮江府的船隻在裝貨,你去處理交接事宜。”
方文淵見到盧象升,便被其沉穩幹練的氣度所折服,兩眼都是崇拜的小星星,他雙手接過文件,轉身就去了現場。
“年輕人不錯,敢於任事。”盧象升讚道,他南來之前,太後聽說方嶽貢在鬆江任知府,曾對他說過方嶽貢此人可用的話,兩人又是同年,是大明官場“三同”之一,關係比別的官員,親厚許多。
方嶽貢驕傲地道:“他是我身邊的得力助手,還望建鬥提攜。”
盧象升問:“你把他送到我這裏來,你的海堤還築不築了?”
方嶽貢任鬆江知府以來,看到海水倒灌,毀壞內陸的棉田、桑田,讓百姓辛辛苦苦開墾的田地,顆粒無收。百姓失去土地,就失去了生計,有感於此,他下決心要在鬆江府沿海,修築一道防海堤。
他以知府之尊,向鬆江大戶募集銀錢,又寫信向官場的同年們求助,盧象升就被他募去了五十兩銀子。
方嶽貢苦笑道:“你的遠洋捕撈,是救命的大事,小弟的防海堤,隻能等到冬天,征集不願意迴鄉的民工,再修築不遲。”
盧象升想了想:“也好,這些民工出門在外,多掙一份工錢是好事。”
兩人迴到臨時公廳,各府的同知、推官們,上前向盧象升見禮,盧象升拱手還禮:“各位辛苦,待今年的轉運任務完成,本官定向朝廷上折子,匯報各位的功勞。”
眾人紛紛表決心:“下官們份內之事!”
正客套間,有隨從來報:“大人,監測台來報告:今天下午有台風,請大人做好安排。”
大廳裏一時寂靜,沿海地區的官員,誰不知道台風的可怕?在海上遇到台風,十有八九是船毀人亡的結局。
“傳令下去,所有船隻停止轉運,進港避風,人員撤往避風塘。另外,通知各島上的加工廠,立即收拾晾曬的魚幹,避免損失!”
不一會,海上傳來長短不一的螺號聲,一時間,各島上的螺號聲紛紛迴應,竟如戰場衝鋒前的靜謐緊張。
海麵上的船隻,紛紛迴港,海灣內的船隻也趕緊收帆降錨,忙碌的景象,令人提心吊膽,公廳裏的官員們,俱都變了臉色。
兩個時辰後,台風如期而至,頓時狂風怒吼,海麵上巨浪滔天,海灣內波濤洶湧,仿佛要將一切吞噬。
盧象升站在窗邊,望著在風浪中搖曳的船隻,心想,不知道南洋水師的蒸汽船,遇到這樣大的台風,是如何應對的?
由於準備充分,所有船隻均安然無恙。兩日後,台風吹過,轉運工作迅速恢複,方文淵果然沒讓盧象升失望,將糧食裝卸和船隻調度,安排得井然有序,忙而不亂,大大縮短了轉運時間,減少了糧食損耗。
最後一批鬆江府的糧船正在裝卸,袁秉良押送的第二批糧食,又到了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