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薔沒想到,要將遼東的糧食運迴來,竟是如此艱難,按照現在這種運輸能力,基本上種糧花半年時間,運糧卻要花一年時間,且人畜消耗巨大。
水泥公路也不行,得修鐵路。
盧象升在三年前就開始在碼頭和礦山使用鐵軌,燕京大學開設的物理課,也講述了力學原理。
張薔畫了一疊蒸汽機的圖紙,交給兵工廠的科研團隊去研製,如今兩年過去,她要去看看結果,如果蒸汽機研製成功,明年,她就修一條沈陽到北京的鐵路!
中午,母子倆在乾清宮用午餐的時候,張薔試探著問平安:“平安,下午與娘一起去兵工廠看蒸汽機?”
十一歲的平安,已經長成一位小小少年,臉龐雖仍帶著孩童的圓潤與稚嫩,眉眼間卻流露出超越年齡的沉穩,他眨巴著那雙清亮的丹鳳眼,脆生生地問:“母後,蒸汽機有何用?”
“用處可大了,”張薔放下筷子,接過懷恩遞上來的熱帕子淨手,一邊說,“娘給你打個比方吧,一輛大馬車,一次能拉兩千斤貨,但一台蒸汽機,一次能拉二十萬斤!相當於一百匹馬……”
平安聽了,立即放下筷子:“吃飽了,不吃了,娘,咱們去看蒸汽機。”
下午,張薔母子微服出行,在工部尚書倪元璐的陪同下,來到南郊的兵工廠,工部的科研所,就設在兵工廠內。
曹賓主持的兵杖局,主要是研發和生產火藥,那玩意太危險,已經搬遷到西山,兵杖局的廠房,就成了工部科研所的試驗基地。
“倪愛卿,本宮讓你們尋找的王徵和宋應星,有消息沒有?”張薔記得,前世的曆史上,是有這兩人的,科研所成立的時候,她就下特旨請這兩人進京,工部卻迴複說,查無此人。
難道是她記錯了?不信,吩咐繼續尋找。
“稟太後,仍然未有消息,太後是從何處得知兩人消息的?”倪元璐陪在太後和天子身邊,迴複著太後的詢問。
張薔能說,她是從前世的曆史書上得知的麽?
顯然不能,她說:“也許是本宮記錯了……工部也不缺能幹的工匠,也能按圖紙做出樣品來。”
兵工廠守衛森嚴,四周的護城河,足有六十丈寬,城牆上還架著幾門二號火炮,一看就是朝廷重地,生人勿近。
兵部右侍郎,兵工廠廠長畢懋康早就在大門外迎接:“臣拜見太後,拜見陛下!”
太後和天子突然到訪,他都習慣了,定然是來看新式武器的,他正在心裏撥拉著,有哪些新研製出來的武器,能呈給太後看,就聽太後問道:“畢愛卿平身!本宮今日來看看蒸汽機打造得如何了?”
“迴太後,正在試機,還不太成熟……”
倪元璐一聽就急了:“畢大人,還有哪裏沒弄好?”
太後肯定是急了,不然也不會親自前來,這個項目,是他主持兵工廠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研發的。
畢懋康忙轉身向倪元璐行禮:“下官見過倪大人,迴大人,是汽缸的密封材料不理想……”
說罷,引著三人和一眾護衛,來到科研所的車間,也是原兵杖局的廠房。
寬大的車間裏,擺著一台長六尺,高五尺的大塊頭機器,畢懋康指著它道:“所有部件尺寸,都是按照法安大師的圖紙製作出來的,隻是密封材料不夠耐用,開機後隻能運行一個時辰。”
一個時辰,已經很不錯了,至少打造出來了,隻是還不能投入使用,想象一下火車開動一個時辰,就得停下來更換密封件,滾燙的鍋爐不是說冷下來就能冷下來的……
平安上前,好奇地撫摸著這個巨大的鐵家夥,問畢懋康:“畢愛卿,它是如何拉動車箱的?”
“迴陛下,要拉動車箱,得先給它裝上輪子,還要建造專門的軌道,讓蒸汽機拉著車箱,在鐵軌上移動。”畢懋康接過助手遞過來的一張圖,雙手呈給平安,“陛下請看,這就是蒸汽機工作時候的樣子。”
張薔一看,那幅圖,還是她畫的……
平安見是一個高大的車頭,拉著一條長蛇似的“車箱”,在兩條更長的軌道上行駛,他頓時明白過來,指著車頭道:“這個車頭,就是蒸汽機?”
“迴陛下,正是!”
“點火試試?”平安高興地道,“朕看看它是如何運行的……”
好奇心害死貓,當鍋爐被點燃,不一會兒,工人打開閥門,蒸汽進入汽缸,推動活塞開始往返運動,帶動外麵的連杆與曲軸,不停地運動,車間裏發出巨大的轟轟聲。
畢懋康指著連杆與曲軸,對平安說:“陛下請看,用這個帶動輪子轉動,就能讓車子跑起來。”
太神奇了,平安圍著蒸汽機轉了一圈,仿佛在看一架新奇的玩具。可惜好景不長,不一會兒,白色的水蒸汽,就從閥門裏冒出來,車間裏頓時彌漫了水氣。
“陛下小心,這水蒸汽很熱,小心被燙著!”畢懋康顧不得尊卑,上前拉開平安,“請太後和陛下,到會議室休息吧。”
張薔也看出來了,閥門上的密封材料,不耐高溫,不一會兒就被水節汽燙化,水節汽泄出,產生的動能降低,所以機器不耐用。
最好的密封材料是橡膠,不知道這時代的西方人,有沒有發現橡膠?有沒有在南洋種植橡膠樹?法安大師這次去南洋,能不能找到橡膠?
能代替橡膠的樹,是杜仲,但杜仲膠不耐高溫,西方早期的蒸汽機,是使用石棉繩。
張薔不知道這時代的大明,有沒有石棉礦,但史書上有“火浣布”的記載,據說,這種火浣布,就是石棉纖維織成的。
“畢愛卿有沒有聽說過‘火浣布’?”來到會議室,法容帶著懷恩,親自用宮裏帶來的水,給太後和天子,還有兩位大人,沏了四杯茶送上來。
倪元璐和畢懋康都習慣了,太後和陛下出行,安保是最重要的。
“火浣布?”畢懋康與倪元璐對視一眼,才低頭道,《列子》書記載,‘火浣之布,浣之必投於火,布則火色,垢則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太後說的是這個?”
倪元璐也道:“《元史》中也有 ‘石絨織為布,火不能燒’的相關記載 ……”
不愧是讀書人,博聞強記,張薔在肯定兩位學霸的記憶力:“兩位愛卿記得不錯,這個‘石絨’,是從一種礦石中提取的,它能耐高溫,是蒸汽機絕佳的密封材料,倪愛卿……”
“臣在!”
“迴去讓人查查工部的檔案,看看有沒有石絨礦的記錄,發動官府和民間的力量,尋找石絨礦,蒸汽機能不能開動,鐵路能否修起來,全在石絨礦上……”
水泥公路也不行,得修鐵路。
盧象升在三年前就開始在碼頭和礦山使用鐵軌,燕京大學開設的物理課,也講述了力學原理。
張薔畫了一疊蒸汽機的圖紙,交給兵工廠的科研團隊去研製,如今兩年過去,她要去看看結果,如果蒸汽機研製成功,明年,她就修一條沈陽到北京的鐵路!
中午,母子倆在乾清宮用午餐的時候,張薔試探著問平安:“平安,下午與娘一起去兵工廠看蒸汽機?”
十一歲的平安,已經長成一位小小少年,臉龐雖仍帶著孩童的圓潤與稚嫩,眉眼間卻流露出超越年齡的沉穩,他眨巴著那雙清亮的丹鳳眼,脆生生地問:“母後,蒸汽機有何用?”
“用處可大了,”張薔放下筷子,接過懷恩遞上來的熱帕子淨手,一邊說,“娘給你打個比方吧,一輛大馬車,一次能拉兩千斤貨,但一台蒸汽機,一次能拉二十萬斤!相當於一百匹馬……”
平安聽了,立即放下筷子:“吃飽了,不吃了,娘,咱們去看蒸汽機。”
下午,張薔母子微服出行,在工部尚書倪元璐的陪同下,來到南郊的兵工廠,工部的科研所,就設在兵工廠內。
曹賓主持的兵杖局,主要是研發和生產火藥,那玩意太危險,已經搬遷到西山,兵杖局的廠房,就成了工部科研所的試驗基地。
“倪愛卿,本宮讓你們尋找的王徵和宋應星,有消息沒有?”張薔記得,前世的曆史上,是有這兩人的,科研所成立的時候,她就下特旨請這兩人進京,工部卻迴複說,查無此人。
難道是她記錯了?不信,吩咐繼續尋找。
“稟太後,仍然未有消息,太後是從何處得知兩人消息的?”倪元璐陪在太後和天子身邊,迴複著太後的詢問。
張薔能說,她是從前世的曆史書上得知的麽?
顯然不能,她說:“也許是本宮記錯了……工部也不缺能幹的工匠,也能按圖紙做出樣品來。”
兵工廠守衛森嚴,四周的護城河,足有六十丈寬,城牆上還架著幾門二號火炮,一看就是朝廷重地,生人勿近。
兵部右侍郎,兵工廠廠長畢懋康早就在大門外迎接:“臣拜見太後,拜見陛下!”
太後和天子突然到訪,他都習慣了,定然是來看新式武器的,他正在心裏撥拉著,有哪些新研製出來的武器,能呈給太後看,就聽太後問道:“畢愛卿平身!本宮今日來看看蒸汽機打造得如何了?”
“迴太後,正在試機,還不太成熟……”
倪元璐一聽就急了:“畢大人,還有哪裏沒弄好?”
太後肯定是急了,不然也不會親自前來,這個項目,是他主持兵工廠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研發的。
畢懋康忙轉身向倪元璐行禮:“下官見過倪大人,迴大人,是汽缸的密封材料不理想……”
說罷,引著三人和一眾護衛,來到科研所的車間,也是原兵杖局的廠房。
寬大的車間裏,擺著一台長六尺,高五尺的大塊頭機器,畢懋康指著它道:“所有部件尺寸,都是按照法安大師的圖紙製作出來的,隻是密封材料不夠耐用,開機後隻能運行一個時辰。”
一個時辰,已經很不錯了,至少打造出來了,隻是還不能投入使用,想象一下火車開動一個時辰,就得停下來更換密封件,滾燙的鍋爐不是說冷下來就能冷下來的……
平安上前,好奇地撫摸著這個巨大的鐵家夥,問畢懋康:“畢愛卿,它是如何拉動車箱的?”
“迴陛下,要拉動車箱,得先給它裝上輪子,還要建造專門的軌道,讓蒸汽機拉著車箱,在鐵軌上移動。”畢懋康接過助手遞過來的一張圖,雙手呈給平安,“陛下請看,這就是蒸汽機工作時候的樣子。”
張薔一看,那幅圖,還是她畫的……
平安見是一個高大的車頭,拉著一條長蛇似的“車箱”,在兩條更長的軌道上行駛,他頓時明白過來,指著車頭道:“這個車頭,就是蒸汽機?”
“迴陛下,正是!”
“點火試試?”平安高興地道,“朕看看它是如何運行的……”
好奇心害死貓,當鍋爐被點燃,不一會兒,工人打開閥門,蒸汽進入汽缸,推動活塞開始往返運動,帶動外麵的連杆與曲軸,不停地運動,車間裏發出巨大的轟轟聲。
畢懋康指著連杆與曲軸,對平安說:“陛下請看,用這個帶動輪子轉動,就能讓車子跑起來。”
太神奇了,平安圍著蒸汽機轉了一圈,仿佛在看一架新奇的玩具。可惜好景不長,不一會兒,白色的水蒸汽,就從閥門裏冒出來,車間裏頓時彌漫了水氣。
“陛下小心,這水蒸汽很熱,小心被燙著!”畢懋康顧不得尊卑,上前拉開平安,“請太後和陛下,到會議室休息吧。”
張薔也看出來了,閥門上的密封材料,不耐高溫,不一會兒就被水節汽燙化,水節汽泄出,產生的動能降低,所以機器不耐用。
最好的密封材料是橡膠,不知道這時代的西方人,有沒有發現橡膠?有沒有在南洋種植橡膠樹?法安大師這次去南洋,能不能找到橡膠?
能代替橡膠的樹,是杜仲,但杜仲膠不耐高溫,西方早期的蒸汽機,是使用石棉繩。
張薔不知道這時代的大明,有沒有石棉礦,但史書上有“火浣布”的記載,據說,這種火浣布,就是石棉纖維織成的。
“畢愛卿有沒有聽說過‘火浣布’?”來到會議室,法容帶著懷恩,親自用宮裏帶來的水,給太後和天子,還有兩位大人,沏了四杯茶送上來。
倪元璐和畢懋康都習慣了,太後和陛下出行,安保是最重要的。
“火浣布?”畢懋康與倪元璐對視一眼,才低頭道,《列子》書記載,‘火浣之布,浣之必投於火,布則火色,垢則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太後說的是這個?”
倪元璐也道:“《元史》中也有 ‘石絨織為布,火不能燒’的相關記載 ……”
不愧是讀書人,博聞強記,張薔在肯定兩位學霸的記憶力:“兩位愛卿記得不錯,這個‘石絨’,是從一種礦石中提取的,它能耐高溫,是蒸汽機絕佳的密封材料,倪愛卿……”
“臣在!”
“迴去讓人查查工部的檔案,看看有沒有石絨礦的記錄,發動官府和民間的力量,尋找石絨礦,蒸汽機能不能開動,鐵路能否修起來,全在石絨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