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代的人,誰能想到,在關外遙遠的遼東,最便捷的運輸方式,是水運。
鬆遼平原上出產的糧食,從各條大小河流裏匯集到鬆花江上,最終在吉林府堆成了連綿二十裏的糧食垛,每一個糧食垛裏,都裝有兩百石糧食。
吉林府根本沒有能力守護這些糧食,隻得向楊嗣昌求援,楊嗣昌與李延庚、孟兆祥商量後,征發了兩千衛所兵前來服役。
這些糧食要運迴關內,還真是個大問題,真真是無糧也愁,有糧也愁啊。
南邊遼河流域所產的糧食,大部分匯集到遼陽,用船運到海邊,再裝上大福船,走水運到達天津、登州碼頭。
南方豪商們的糧食,直接走海運,運到了江南……
到冬月初,遼東大地又是一片冰天雪地,從空中俯瞰,隻見無數的雪橇車,如蟻群一樣往山海關匯聚。
鏡頭拉近,這些雪橇車,有騾馬拉著的,有狗拉的,還有許多人力拉著的,車上堆著高高的物品,九成是糧食,還有一些是遼東的特產。
農忙結束了,短工們要迴到關內過年,等到明年開春,再來做工。迴家的路上,他們還順便接了運送糧食的活計,不但一路上的夥食有了著落,還能掙一筆銀錢,這是一筆意外之財。
山海關城上,總兵何可綱,正陪著前來考察的農業部長範景文,觀看一看望不到頭的運糧隊伍。
何可綱放下望遠鏡,感歎道:“擱從前,誰知道遼東還能產這麽多糧食啊!”
後金要是踏踏實實地種地,而不是總想著四處掠奪,也不至於亡國……
顯然範景文也想到了這點,二人對視一眼,同時感歎道:天佑大明!
何可綱:“還好有這些迴家的民工,卻為何隻讓他們順路運一趟?讓他們幹到過年不好麽?”
範景文搖頭:“不行,他們迴鄉也不得閑,太後說,未來十幾年,大明將持續幹旱……他們得迴去打井,打深井。”
何可綱不知道深井有多深,但想來比一般的水井更不容易幹涸吧。
範景文要出關往沈陽、吉林去查看糧食收成情況,何可綱為他準備了最新打製的雪橇車,送了十裏之外,揮手告別。
……………………………………
王石頭是保定府清苑縣王家村的農民,今年幹旱,眼看著地裏連種子都下不去,村裏人急得沒法子,都商量著逃荒。
裏正從縣城帶迴消息,說是縣衙組織青壯民工,到遼東開荒種地,每人每年給到五兩銀子,簽契約後,就給家裏三石糧食:一石玉米,一石麥子,一石土豆和紅薯!
王石頭兄弟三人沒分家,父母妻兒加起來,十幾口人,家裏十來畝薄田根本養不活這麽多人,還租種了族長家的三十畝地,才能勉強糊口。
王石頭和二哥立即報了名,後來,聽說女人也能去做工,隻是工錢比男人要少三成,兄弟兩人的妻子也報了名,就為了簽約後的那點糧食,能保孩子們的命。
留下大哥大嫂看家,萬一老天爺下點雨,他們的地裏還能補種一點莊稼……他們不相信,老天爺真的一年不下雨。
王家四人,與村子裏二十幾名青壯男女,隨裏正去到縣衙, 在那裏,王家村二十八人,被一家南方來的豪商挑中,立即簽訂了契約。
王石頭親眼看著大哥趕著牛車,將糧食運迴村子,這才放心地踏上找工之路。
到了遼東,他才知道他的東家,是南方來的一位姓姚的大商人,單是他們這樣的民工,就請了上千人,卻隻派一個管事來指導他們幹活。
沒去遼東之前,王石頭無法想象,一個人的土地,可以大到一眼望不到頭!更無法想象,隻將荒地燒一燒,就將種子撒了下去,簡直是對土地和種子的褻瀆。
他們住在用樹木和蘆葦搭建的棚子裏,每日的工作就是鋤草!鋤草!鋤草!
到了秋天,終於開始收獲,沒想到如此粗放的種植方式,竟然能收獲那麽多糧食!
土豆和紅薯不是用鋤頭挖的,而是用牛拉著犁鏵,像犁地一樣,將土豆翻出來,後麵的人跟著撿就是……
秋收結束,管事給他們兌現了工錢,還大方地每人送了他們三石糧食:一石小麥、一石高粱、一石土豆和紅薯,邀請他們道:“明年還來啊。”
王石頭與二哥,學著其他人做了一架雪橇車,準備將這些糧食拉迴王家村——明年就算再旱,家裏的父母孩子也餓不死了。
臨出發時,他們被告知,還可以順路幫官府運送糧食,不但管飯,還有工錢拿。
王家兄弟與村裏人一樣,將東家送的糧食,交給女人拉著,男人們都到官府去拉糧食掙錢!
好在一路上有官府的人照應,他們到地方能吃上熱食,雪橇車壞了,也有人及時來修好,時間久了,王石頭自己就能修車了。
經過二十多天的長途跋涉,在冬天二十七這天,他們終於到了山海關。
山海關外,占地兩百畝的牲口交易市場,許多蒙古人趕著牛羊來這裏交易。
王石頭對二哥說:“二哥,咱們也買一頭牛吧,入關後,讓牛拉車,咱們也坐雪橇車迴家,快得很。”
出門大半年,人人歸心似箭。
王二哥望著滿臉凍瘡的妻子和弟妹,心下不忍,又怕牛太貴,便道:“等交了糧,咱們再來看看。”
交割完糧食,兄弟二人每人掙到二兩銀子,與村裏人一起,高興地來市場買牛。
誰知買牛的人太多,一頭黃牛的價格,已經漲到二十七八兩,在他們清苑縣城,十二三兩就能買一頭。
馬匹更貴,王家二嫂舍不得銀子,勸他們道:“遼東都走迴來了,剩下的那點路算啥?實在要買牛,迴保定府再買不遲。”
王石頭的妻子也說:“是啊,辛辛苦苦掙點銀子,還沒捂熱呢,讓他們白白賺去,何苦來?走迴去!”
村裏人也舍不得花三十兩銀子買一頭牛,於是決定走迴清苑縣。
好在交割了官府的糧食,王家兄弟妯娌四人,拉著兩車糧食,於臘月初八這天,終於迴到王家村。
一家人還沒從闔家團園的喜悅中醒來,裏正就上門了:“村裏打深井,青壯們全都去工地上幹活!”
王石頭不解地問:“村裏不是有一口井嗎?還打井?”
裏正道:“打深井,知道不?抽水灌莊稼的那種!縣尊說了,萬一明年還幹旱,就要抽井裏的水上來灌莊稼……”
鬆遼平原上出產的糧食,從各條大小河流裏匯集到鬆花江上,最終在吉林府堆成了連綿二十裏的糧食垛,每一個糧食垛裏,都裝有兩百石糧食。
吉林府根本沒有能力守護這些糧食,隻得向楊嗣昌求援,楊嗣昌與李延庚、孟兆祥商量後,征發了兩千衛所兵前來服役。
這些糧食要運迴關內,還真是個大問題,真真是無糧也愁,有糧也愁啊。
南邊遼河流域所產的糧食,大部分匯集到遼陽,用船運到海邊,再裝上大福船,走水運到達天津、登州碼頭。
南方豪商們的糧食,直接走海運,運到了江南……
到冬月初,遼東大地又是一片冰天雪地,從空中俯瞰,隻見無數的雪橇車,如蟻群一樣往山海關匯聚。
鏡頭拉近,這些雪橇車,有騾馬拉著的,有狗拉的,還有許多人力拉著的,車上堆著高高的物品,九成是糧食,還有一些是遼東的特產。
農忙結束了,短工們要迴到關內過年,等到明年開春,再來做工。迴家的路上,他們還順便接了運送糧食的活計,不但一路上的夥食有了著落,還能掙一筆銀錢,這是一筆意外之財。
山海關城上,總兵何可綱,正陪著前來考察的農業部長範景文,觀看一看望不到頭的運糧隊伍。
何可綱放下望遠鏡,感歎道:“擱從前,誰知道遼東還能產這麽多糧食啊!”
後金要是踏踏實實地種地,而不是總想著四處掠奪,也不至於亡國……
顯然範景文也想到了這點,二人對視一眼,同時感歎道:天佑大明!
何可綱:“還好有這些迴家的民工,卻為何隻讓他們順路運一趟?讓他們幹到過年不好麽?”
範景文搖頭:“不行,他們迴鄉也不得閑,太後說,未來十幾年,大明將持續幹旱……他們得迴去打井,打深井。”
何可綱不知道深井有多深,但想來比一般的水井更不容易幹涸吧。
範景文要出關往沈陽、吉林去查看糧食收成情況,何可綱為他準備了最新打製的雪橇車,送了十裏之外,揮手告別。
……………………………………
王石頭是保定府清苑縣王家村的農民,今年幹旱,眼看著地裏連種子都下不去,村裏人急得沒法子,都商量著逃荒。
裏正從縣城帶迴消息,說是縣衙組織青壯民工,到遼東開荒種地,每人每年給到五兩銀子,簽契約後,就給家裏三石糧食:一石玉米,一石麥子,一石土豆和紅薯!
王石頭兄弟三人沒分家,父母妻兒加起來,十幾口人,家裏十來畝薄田根本養不活這麽多人,還租種了族長家的三十畝地,才能勉強糊口。
王石頭和二哥立即報了名,後來,聽說女人也能去做工,隻是工錢比男人要少三成,兄弟兩人的妻子也報了名,就為了簽約後的那點糧食,能保孩子們的命。
留下大哥大嫂看家,萬一老天爺下點雨,他們的地裏還能補種一點莊稼……他們不相信,老天爺真的一年不下雨。
王家四人,與村子裏二十幾名青壯男女,隨裏正去到縣衙, 在那裏,王家村二十八人,被一家南方來的豪商挑中,立即簽訂了契約。
王石頭親眼看著大哥趕著牛車,將糧食運迴村子,這才放心地踏上找工之路。
到了遼東,他才知道他的東家,是南方來的一位姓姚的大商人,單是他們這樣的民工,就請了上千人,卻隻派一個管事來指導他們幹活。
沒去遼東之前,王石頭無法想象,一個人的土地,可以大到一眼望不到頭!更無法想象,隻將荒地燒一燒,就將種子撒了下去,簡直是對土地和種子的褻瀆。
他們住在用樹木和蘆葦搭建的棚子裏,每日的工作就是鋤草!鋤草!鋤草!
到了秋天,終於開始收獲,沒想到如此粗放的種植方式,竟然能收獲那麽多糧食!
土豆和紅薯不是用鋤頭挖的,而是用牛拉著犁鏵,像犁地一樣,將土豆翻出來,後麵的人跟著撿就是……
秋收結束,管事給他們兌現了工錢,還大方地每人送了他們三石糧食:一石小麥、一石高粱、一石土豆和紅薯,邀請他們道:“明年還來啊。”
王石頭與二哥,學著其他人做了一架雪橇車,準備將這些糧食拉迴王家村——明年就算再旱,家裏的父母孩子也餓不死了。
臨出發時,他們被告知,還可以順路幫官府運送糧食,不但管飯,還有工錢拿。
王家兄弟與村裏人一樣,將東家送的糧食,交給女人拉著,男人們都到官府去拉糧食掙錢!
好在一路上有官府的人照應,他們到地方能吃上熱食,雪橇車壞了,也有人及時來修好,時間久了,王石頭自己就能修車了。
經過二十多天的長途跋涉,在冬天二十七這天,他們終於到了山海關。
山海關外,占地兩百畝的牲口交易市場,許多蒙古人趕著牛羊來這裏交易。
王石頭對二哥說:“二哥,咱們也買一頭牛吧,入關後,讓牛拉車,咱們也坐雪橇車迴家,快得很。”
出門大半年,人人歸心似箭。
王二哥望著滿臉凍瘡的妻子和弟妹,心下不忍,又怕牛太貴,便道:“等交了糧,咱們再來看看。”
交割完糧食,兄弟二人每人掙到二兩銀子,與村裏人一起,高興地來市場買牛。
誰知買牛的人太多,一頭黃牛的價格,已經漲到二十七八兩,在他們清苑縣城,十二三兩就能買一頭。
馬匹更貴,王家二嫂舍不得銀子,勸他們道:“遼東都走迴來了,剩下的那點路算啥?實在要買牛,迴保定府再買不遲。”
王石頭的妻子也說:“是啊,辛辛苦苦掙點銀子,還沒捂熱呢,讓他們白白賺去,何苦來?走迴去!”
村裏人也舍不得花三十兩銀子買一頭牛,於是決定走迴清苑縣。
好在交割了官府的糧食,王家兄弟妯娌四人,拉著兩車糧食,於臘月初八這天,終於迴到王家村。
一家人還沒從闔家團園的喜悅中醒來,裏正就上門了:“村裏打深井,青壯們全都去工地上幹活!”
王石頭不解地問:“村裏不是有一口井嗎?還打井?”
裏正道:“打深井,知道不?抽水灌莊稼的那種!縣尊說了,萬一明年還幹旱,就要抽井裏的水上來灌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