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那荊南之地,有一個名叫俞一郎之人。此人不過是普通的市井小民罷了,整日都被生活瑣事所纏繞,為了維持生計而奔波忙碌不停,日子過得平淡無奇、瑣碎不堪。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平凡的人,內心深處卻充滿了慈悲與憐憫之情。
平日裏,除了時常放生之外,他還極為節儉,從牙縫裏省下每一分錢和每一丁點糧食,並將這些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錢糧統統捐贈給當地的道觀佛寺,以用作裝塑神像佛像之需。
紹熙三年的五月,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麽原因,這一向善良的俞一郎竟然不幸染上了一場極其嚴重的惡疾。
時間一天天過去,他的病情不僅沒有絲毫好轉的跡象,反而愈發變得沉重起來,無論如何醫治都始終難以痊愈。就這樣,俞一郎隻能無奈地躺在病床上,忍受著病痛日複一日的折磨。
在經曆了漫長的臥床時光後,某天夜晚,俞一郎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心中不禁長歎連連:“我這一生從未做過什麽虧心事,一直心懷善念,為何偏偏讓我染上如此可怕的重病啊!”
正當他暗自歎息之時,突然間,一陣陰森恐怖的惡風從窗外唿嘯而過,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響。緊接著,就在俞一郎的病床前方,毫無征兆地憑空冒出了兩個麵目猙獰的鬼卒。
還沒等俞一郎來得及做出任何反應,這兩個鬼卒便如餓虎撲食一般,毫不留情地將他從床上生拉硬拽地拖了出去……
被粗暴地拖出後,俞一郎驚恐地發現自己竟已置身於一片荒蕪的郊外原野之中。舉目望去,四周雜草叢生、荊棘密布,根本不見道路的蹤影。
被那兩個鬼卒拖拽著在草叢間跌跌撞撞、狼狽不堪地前行。俞一郎的心早已被恐懼填滿。盡管他拚命掙紮,然而一切努力都隻是徒勞。
就在他幾近絕望之時,前方突然隱約出現了一道亮光。隨著距離逐漸拉近,他看到一條寬闊的河流正橫亙在麵前。
河水猶如脫韁野馬般洶湧澎湃、奔騰不息,一浪高過一浪地衝擊著河岸,發出震耳欲聾的陣陣轟鳴之聲。
更為令人詫異的是,在這條波濤滾滾的大河之上,竟然淩空架起了一座橋!
然而奇怪的是,橋下兩邊擠滿了密密麻麻的人群,他們一個接著一個毫不猶豫地踏入水中,艱難地踩著水流試圖渡河而過,就好像完全看不到這座橋的存在似的。
被那兩個鬼卒一路拖拉至橋邊時,他們停了下來,並朝著俞一郎比劃手勢,示意他獨自走上這座橋過河。
盡管心中充滿疑惑,實在想不通為什麽其他那些人放著如此明顯的橋梁不走,偏要選擇冒險涉水過河。但那兩個鬼卒卻不準他隨著人群踩水,俞一郎鼓足勇氣顫巍巍地踏上了橋。
俞一郎戰戰兢兢地踏上石橋,每一步都顯得無比沉重。然而,僅僅前行數步後,一股寒意便從脊梁骨上湧起,他驚恐萬分地瞪大雙眼,難以置信地望著前方——隻見一個陰森恐怖的鬼差不知何時突兀地出現在那裏!
而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這鬼差的身後,如潮水般緊緊跟隨著成千上萬隻形態各異的飛禽走獸。
它們密密麻麻地擁擠在一起,鋪天蓋地而來,填滿了整個橋麵,看上一眼都會讓人感到不寒而栗。
那鬼使和飛禽走獸看到俞一郎之後,先是停了下來,然後迅速分列於橋麵兩側,整整齊齊地排列成兩行。像是在畢恭畢敬地恭候俞一郎這位“貴賓”的大駕光臨。
麵對如此詭異驚悚的一幕,俞一郎頓時被嚇得魂飛魄散,呆若木雞地佇立在原地,雙腿不受控製地劇烈顫抖起來,幾乎連挪動一絲一毫都難以做到。
俞一郎深吸了口氣,硬著頭皮繼續緩緩向前邁進。
一步、兩步……,當他艱難地穿過這群生物所組成的“夾道歡迎隊伍”,奇怪的事又發生了——那些原本還張牙舞爪、氣勢洶洶的飛禽走獸,居然消失得無影無蹤,仿佛它們從來都沒出現過一樣。
俞一郎深深地吸了幾口氣,努力讓自己狂跳的心稍微平靜一些,繼續沿著道路緩緩向前走去。
沒走多久,眼前的情景就讓他再次停下了腳步。隻見前方道路的兩旁,密密麻麻地站立著許多僧人,粗略估計怕是有上千人之眾!
這些僧人全都雙手合十,麵容嚴肅而莊重,口中低聲念誦著佛號,那聲音如同低沉的梵音迴蕩在空氣中。他們就這樣靜靜地站在道路兩側,仿佛是特意在這裏等待著俞一郎的到來一般。
看到這一幕,俞一郎心中愈發忐忑不安起來。忍不住迴頭望了望身後,卻驚訝地發現來時的路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不見,隻剩下一片茫茫白霧。
無路可退。於是,俞一郎隻好繼續麻著膽子加快腳步,從這群僧人的中間快速穿行而過。
走完這段路程,俞一郎這才長舒了一口氣。然而,還未等他完全放鬆下來,更驚人的景象便猝不及防地闖入了他的視野——在他的正前方,一座高聳入雲、雄偉壯麗的門樓巍然屹立!
門樓氣勢恢宏,雕梁畫棟,美輪美奐,宛如天上宮闕。門樓下方,幾名侍者恭敬地垂手而立,他們身姿挺拔,神情專注,看那模樣顯然已經在此恭候多時。
等到俞一郎走到門樓下,隻見那侍者快步迎上前來,對著俞一郎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禮,然後微微側身抬手示意俞一郎跟著自己走。
見狀,俞一郎也不敢怠慢,趕忙跟緊侍者的腳步。過了門樓,不遠處便是一座雄偉的大殿。
大殿的門正開著,裏麵燈火通明。遠遠望去,殿門上方沒有匾額,不知道是什麽殿。但殿上卻坐著十個身著華麗袞服的人,個個神情肅穆,不怒自威,令人望而生畏。
看著侍者領著自己往大殿裏走,俞一郎就忍不住壓低聲音,“請問,這殿裏都坐的是什麽人啊?”
聽到俞一郎的發問,那侍者沒好氣地白了俞一郎一眼,“大哥,你好生瞧瞧,這可是是地府十王。”
說完之後,那侍者似乎還覺得不夠,“還有那邊,你看到沒有?那兩位就是文武判官老爺。”
聽完侍者這番話語,俞一郎隻覺腦袋裏“嗡”的一聲炸響,整個人瞬間呆住了,身體也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
“我……我竟然來到了地府?這怎麽可能……”俞一郎一臉的驚慌。兩隻腳也開始發軟,差點癱倒在地上。
然而,這時候,那個侍者卻不管俞一郎的反應了,伸出手拽著他往大殿裏走。經過大殿的門檻時,俞一郎一個趔趄,差點絆倒在地上。
等到俞一郎戰戰兢兢的被侍者拉進大殿。俞一郎早已是一臉蒼白,額頭上豆大的汗珠不斷滾落下來,浸濕了他的衣衫。
尤其是走路的時候,兩條腿像篩糠一般抖個不停。腦袋也低得不能再低,幾乎快要縮進褲襠裏麵去了。
引領俞一郎入殿的侍者恭敬地朝著殿上的十位王者拱手行禮,朗聲道:“啟稟各位大王,俞一郎已帶到!”說罷,便退了出去。
瞧著俞一郎惶恐不已的樣子,坐在中間的一位王者微微皺起眉頭,左右環顧了一下,然後開口問道:“堂下所跪之人究竟是誰?”
站在大殿左側的判官連忙向前一步,躬身迴應道:“迴大王,此人名為俞一郎,乃是荊南人士。”
得到判官的答複後,中間的那位王者將視線重新移迴到俞一郎身上,沉聲道:“你可是荊南俞一郎?”
俞一郎聞聲渾身一顫,哆哆嗦嗦地應道:“小……小人正是俞一郎。”話剛說完,他像是生怕引起什麽不滿似的,又趕忙把頭深深地低垂下去,再也不敢抬起來直視上方的諸位大王以及兩側的文武判官們。
此時,隻聽其中一位王者高聲說道:“速取業鏡來,查看一下此人此生的所作所為。”
聽到王者的話,殿右的那個判官飛速翻動起手中厚厚的簿冊來。片刻之後,那判官終於停下了手上的動作,手持翻開的簿冊,快步走了出來。
“啟稟諸位大王,經過下官仔細查閱,這俞一郎陽壽未盡,尚有一紀之數。”
接著,判官稍稍抬起頭來,繼續說道:“而且,根據記錄顯示,此人生性善良,平日裏樂善好施,常常放生贖救那些被困的生靈。因為受到他的恩惠而得以重新轉世為人的,竟然多達三千餘眾!”
“此外,這俞一郎篤信道佛,一直堅持不懈地積攢錢糧用於供奉神靈。依下官之見,應當為此人增加兩紀的壽命,如此方才能夠彰顯出輪迴之道的。”
說完這番話後,那判官再次深深一躬,然後雙手將手中的簿冊高高舉過頭頂,呈獻給了剛才問話的那位王者。
那位王者微微頷首,伸手接過了判官遞過來的簿冊。翻了幾頁,隨後便將簿冊遞給了坐在自己身旁左右的其他幾位王者傳閱。
一時間,整個大殿內陷入了一片短暫的寂靜之中,眾人皆默默地等待著這些王者們做出最終的決定。
等到簿冊再次被送到自己手中時,那名王者又掃一道冊子裏的記錄。然後抬起頭來左右環顧四周,仿佛是在征求其他諸王對於此事的看法。
而此時,坐在兩側的另外九位王者亦是紛紛點了點頭,表示對判官之前提出的建議表示讚同。
見到眾人都沒有異議,這位王者滿意地笑了笑,隨即將手中的簿冊重新遞還給判官,並輕輕揮了揮手,示意他先迴到自己原本所在的位置上去。
待判官依言歸位後,那名王者清了清嗓子,“俞一郎此人,根據簿冊所記,其本身壽元應為六十三歲,但如今尚有整整一紀(十二年)。既然我等決定為其增壽二紀,就應當速速將他送迴陽間,切不可在此多做耽擱了。”
……過了一會兒之後,便有兩名青衣的童子走進殿內。他們來到俞一郎身前站定,先是恭敬地向在座的各位王者行了一禮,隨後便轉身引領著俞一郎朝大殿之外走去。
隨著距離大殿門口越來越近,俞一郎原本緊繃的心弦也逐漸放鬆下來。自己確實是來到了傳說中的地府,並且還得到了地府諸位以及判官老爺的認可與恩賜。
然而,那兩名身著青衣的童子並未引領著俞一郎循原路折返,反倒是穿過大殿左側的那道月牙形門戶,踏入了一座園子之中。
他們一路前行,這座園子竟逐漸縮小,最終僅剩下一條鋪滿青草的小徑以及若隱若現的院牆。待到行至一處殘垣斷壁之處時,好奇心作祟的俞一郎忍不住朝牆外窺視過去。
誰知就在此時,那兩個童子趁其不備,突然在他身後猛力一推。猝不及防之下,俞一郎一個狗啃泥般向前撲倒在地,狼狽不堪地摔出了園子外。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令俞一郎驚恐萬分,不由自主地發出“哇”的一聲驚叫。
隨著這聲尖叫,俞一郎如同觸電一般,猛地從睡夢中驚醒過來。他驚魂未定地望向窗外,隻見此刻天際已然泛白,晨曦初露。
待俞一郎定下心神後,開始環顧四周並審視自身。突然間,他發現自己的左手不知何時竟然握著幾道用朱砂描繪而成的神秘符文。
這些符文線條繁複,扭曲纏繞在一起,讓人難以辨認其中含義。想來,或許這便是來自地府的判詞吧。
凝視著手中的符文,俞一郎滿心疑惑。他試著活動身子,驚喜地發覺曾經纏身的重病好似消失殆盡,身體前所未有的輕鬆。
這以後,俞一郎愈發積善行德。多年後,俞一郎壽終正寢,時年八十有七。據說他離世時,天空有異象,仿若祥瑞降臨。人們都說,他一生行善,即便到了地府也必受敬重,來世定也是有福之人。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平凡的人,內心深處卻充滿了慈悲與憐憫之情。
平日裏,除了時常放生之外,他還極為節儉,從牙縫裏省下每一分錢和每一丁點糧食,並將這些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錢糧統統捐贈給當地的道觀佛寺,以用作裝塑神像佛像之需。
紹熙三年的五月,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麽原因,這一向善良的俞一郎竟然不幸染上了一場極其嚴重的惡疾。
時間一天天過去,他的病情不僅沒有絲毫好轉的跡象,反而愈發變得沉重起來,無論如何醫治都始終難以痊愈。就這樣,俞一郎隻能無奈地躺在病床上,忍受著病痛日複一日的折磨。
在經曆了漫長的臥床時光後,某天夜晚,俞一郎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心中不禁長歎連連:“我這一生從未做過什麽虧心事,一直心懷善念,為何偏偏讓我染上如此可怕的重病啊!”
正當他暗自歎息之時,突然間,一陣陰森恐怖的惡風從窗外唿嘯而過,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響。緊接著,就在俞一郎的病床前方,毫無征兆地憑空冒出了兩個麵目猙獰的鬼卒。
還沒等俞一郎來得及做出任何反應,這兩個鬼卒便如餓虎撲食一般,毫不留情地將他從床上生拉硬拽地拖了出去……
被粗暴地拖出後,俞一郎驚恐地發現自己竟已置身於一片荒蕪的郊外原野之中。舉目望去,四周雜草叢生、荊棘密布,根本不見道路的蹤影。
被那兩個鬼卒拖拽著在草叢間跌跌撞撞、狼狽不堪地前行。俞一郎的心早已被恐懼填滿。盡管他拚命掙紮,然而一切努力都隻是徒勞。
就在他幾近絕望之時,前方突然隱約出現了一道亮光。隨著距離逐漸拉近,他看到一條寬闊的河流正橫亙在麵前。
河水猶如脫韁野馬般洶湧澎湃、奔騰不息,一浪高過一浪地衝擊著河岸,發出震耳欲聾的陣陣轟鳴之聲。
更為令人詫異的是,在這條波濤滾滾的大河之上,竟然淩空架起了一座橋!
然而奇怪的是,橋下兩邊擠滿了密密麻麻的人群,他們一個接著一個毫不猶豫地踏入水中,艱難地踩著水流試圖渡河而過,就好像完全看不到這座橋的存在似的。
被那兩個鬼卒一路拖拉至橋邊時,他們停了下來,並朝著俞一郎比劃手勢,示意他獨自走上這座橋過河。
盡管心中充滿疑惑,實在想不通為什麽其他那些人放著如此明顯的橋梁不走,偏要選擇冒險涉水過河。但那兩個鬼卒卻不準他隨著人群踩水,俞一郎鼓足勇氣顫巍巍地踏上了橋。
俞一郎戰戰兢兢地踏上石橋,每一步都顯得無比沉重。然而,僅僅前行數步後,一股寒意便從脊梁骨上湧起,他驚恐萬分地瞪大雙眼,難以置信地望著前方——隻見一個陰森恐怖的鬼差不知何時突兀地出現在那裏!
而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這鬼差的身後,如潮水般緊緊跟隨著成千上萬隻形態各異的飛禽走獸。
它們密密麻麻地擁擠在一起,鋪天蓋地而來,填滿了整個橋麵,看上一眼都會讓人感到不寒而栗。
那鬼使和飛禽走獸看到俞一郎之後,先是停了下來,然後迅速分列於橋麵兩側,整整齊齊地排列成兩行。像是在畢恭畢敬地恭候俞一郎這位“貴賓”的大駕光臨。
麵對如此詭異驚悚的一幕,俞一郎頓時被嚇得魂飛魄散,呆若木雞地佇立在原地,雙腿不受控製地劇烈顫抖起來,幾乎連挪動一絲一毫都難以做到。
俞一郎深吸了口氣,硬著頭皮繼續緩緩向前邁進。
一步、兩步……,當他艱難地穿過這群生物所組成的“夾道歡迎隊伍”,奇怪的事又發生了——那些原本還張牙舞爪、氣勢洶洶的飛禽走獸,居然消失得無影無蹤,仿佛它們從來都沒出現過一樣。
俞一郎深深地吸了幾口氣,努力讓自己狂跳的心稍微平靜一些,繼續沿著道路緩緩向前走去。
沒走多久,眼前的情景就讓他再次停下了腳步。隻見前方道路的兩旁,密密麻麻地站立著許多僧人,粗略估計怕是有上千人之眾!
這些僧人全都雙手合十,麵容嚴肅而莊重,口中低聲念誦著佛號,那聲音如同低沉的梵音迴蕩在空氣中。他們就這樣靜靜地站在道路兩側,仿佛是特意在這裏等待著俞一郎的到來一般。
看到這一幕,俞一郎心中愈發忐忑不安起來。忍不住迴頭望了望身後,卻驚訝地發現來時的路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不見,隻剩下一片茫茫白霧。
無路可退。於是,俞一郎隻好繼續麻著膽子加快腳步,從這群僧人的中間快速穿行而過。
走完這段路程,俞一郎這才長舒了一口氣。然而,還未等他完全放鬆下來,更驚人的景象便猝不及防地闖入了他的視野——在他的正前方,一座高聳入雲、雄偉壯麗的門樓巍然屹立!
門樓氣勢恢宏,雕梁畫棟,美輪美奐,宛如天上宮闕。門樓下方,幾名侍者恭敬地垂手而立,他們身姿挺拔,神情專注,看那模樣顯然已經在此恭候多時。
等到俞一郎走到門樓下,隻見那侍者快步迎上前來,對著俞一郎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禮,然後微微側身抬手示意俞一郎跟著自己走。
見狀,俞一郎也不敢怠慢,趕忙跟緊侍者的腳步。過了門樓,不遠處便是一座雄偉的大殿。
大殿的門正開著,裏麵燈火通明。遠遠望去,殿門上方沒有匾額,不知道是什麽殿。但殿上卻坐著十個身著華麗袞服的人,個個神情肅穆,不怒自威,令人望而生畏。
看著侍者領著自己往大殿裏走,俞一郎就忍不住壓低聲音,“請問,這殿裏都坐的是什麽人啊?”
聽到俞一郎的發問,那侍者沒好氣地白了俞一郎一眼,“大哥,你好生瞧瞧,這可是是地府十王。”
說完之後,那侍者似乎還覺得不夠,“還有那邊,你看到沒有?那兩位就是文武判官老爺。”
聽完侍者這番話語,俞一郎隻覺腦袋裏“嗡”的一聲炸響,整個人瞬間呆住了,身體也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
“我……我竟然來到了地府?這怎麽可能……”俞一郎一臉的驚慌。兩隻腳也開始發軟,差點癱倒在地上。
然而,這時候,那個侍者卻不管俞一郎的反應了,伸出手拽著他往大殿裏走。經過大殿的門檻時,俞一郎一個趔趄,差點絆倒在地上。
等到俞一郎戰戰兢兢的被侍者拉進大殿。俞一郎早已是一臉蒼白,額頭上豆大的汗珠不斷滾落下來,浸濕了他的衣衫。
尤其是走路的時候,兩條腿像篩糠一般抖個不停。腦袋也低得不能再低,幾乎快要縮進褲襠裏麵去了。
引領俞一郎入殿的侍者恭敬地朝著殿上的十位王者拱手行禮,朗聲道:“啟稟各位大王,俞一郎已帶到!”說罷,便退了出去。
瞧著俞一郎惶恐不已的樣子,坐在中間的一位王者微微皺起眉頭,左右環顧了一下,然後開口問道:“堂下所跪之人究竟是誰?”
站在大殿左側的判官連忙向前一步,躬身迴應道:“迴大王,此人名為俞一郎,乃是荊南人士。”
得到判官的答複後,中間的那位王者將視線重新移迴到俞一郎身上,沉聲道:“你可是荊南俞一郎?”
俞一郎聞聲渾身一顫,哆哆嗦嗦地應道:“小……小人正是俞一郎。”話剛說完,他像是生怕引起什麽不滿似的,又趕忙把頭深深地低垂下去,再也不敢抬起來直視上方的諸位大王以及兩側的文武判官們。
此時,隻聽其中一位王者高聲說道:“速取業鏡來,查看一下此人此生的所作所為。”
聽到王者的話,殿右的那個判官飛速翻動起手中厚厚的簿冊來。片刻之後,那判官終於停下了手上的動作,手持翻開的簿冊,快步走了出來。
“啟稟諸位大王,經過下官仔細查閱,這俞一郎陽壽未盡,尚有一紀之數。”
接著,判官稍稍抬起頭來,繼續說道:“而且,根據記錄顯示,此人生性善良,平日裏樂善好施,常常放生贖救那些被困的生靈。因為受到他的恩惠而得以重新轉世為人的,竟然多達三千餘眾!”
“此外,這俞一郎篤信道佛,一直堅持不懈地積攢錢糧用於供奉神靈。依下官之見,應當為此人增加兩紀的壽命,如此方才能夠彰顯出輪迴之道的。”
說完這番話後,那判官再次深深一躬,然後雙手將手中的簿冊高高舉過頭頂,呈獻給了剛才問話的那位王者。
那位王者微微頷首,伸手接過了判官遞過來的簿冊。翻了幾頁,隨後便將簿冊遞給了坐在自己身旁左右的其他幾位王者傳閱。
一時間,整個大殿內陷入了一片短暫的寂靜之中,眾人皆默默地等待著這些王者們做出最終的決定。
等到簿冊再次被送到自己手中時,那名王者又掃一道冊子裏的記錄。然後抬起頭來左右環顧四周,仿佛是在征求其他諸王對於此事的看法。
而此時,坐在兩側的另外九位王者亦是紛紛點了點頭,表示對判官之前提出的建議表示讚同。
見到眾人都沒有異議,這位王者滿意地笑了笑,隨即將手中的簿冊重新遞還給判官,並輕輕揮了揮手,示意他先迴到自己原本所在的位置上去。
待判官依言歸位後,那名王者清了清嗓子,“俞一郎此人,根據簿冊所記,其本身壽元應為六十三歲,但如今尚有整整一紀(十二年)。既然我等決定為其增壽二紀,就應當速速將他送迴陽間,切不可在此多做耽擱了。”
……過了一會兒之後,便有兩名青衣的童子走進殿內。他們來到俞一郎身前站定,先是恭敬地向在座的各位王者行了一禮,隨後便轉身引領著俞一郎朝大殿之外走去。
隨著距離大殿門口越來越近,俞一郎原本緊繃的心弦也逐漸放鬆下來。自己確實是來到了傳說中的地府,並且還得到了地府諸位以及判官老爺的認可與恩賜。
然而,那兩名身著青衣的童子並未引領著俞一郎循原路折返,反倒是穿過大殿左側的那道月牙形門戶,踏入了一座園子之中。
他們一路前行,這座園子竟逐漸縮小,最終僅剩下一條鋪滿青草的小徑以及若隱若現的院牆。待到行至一處殘垣斷壁之處時,好奇心作祟的俞一郎忍不住朝牆外窺視過去。
誰知就在此時,那兩個童子趁其不備,突然在他身後猛力一推。猝不及防之下,俞一郎一個狗啃泥般向前撲倒在地,狼狽不堪地摔出了園子外。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令俞一郎驚恐萬分,不由自主地發出“哇”的一聲驚叫。
隨著這聲尖叫,俞一郎如同觸電一般,猛地從睡夢中驚醒過來。他驚魂未定地望向窗外,隻見此刻天際已然泛白,晨曦初露。
待俞一郎定下心神後,開始環顧四周並審視自身。突然間,他發現自己的左手不知何時竟然握著幾道用朱砂描繪而成的神秘符文。
這些符文線條繁複,扭曲纏繞在一起,讓人難以辨認其中含義。想來,或許這便是來自地府的判詞吧。
凝視著手中的符文,俞一郎滿心疑惑。他試著活動身子,驚喜地發覺曾經纏身的重病好似消失殆盡,身體前所未有的輕鬆。
這以後,俞一郎愈發積善行德。多年後,俞一郎壽終正寢,時年八十有七。據說他離世時,天空有異象,仿若祥瑞降臨。人們都說,他一生行善,即便到了地府也必受敬重,來世定也是有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