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十四年三月四日的晚上,微風輕輕拂過街巷,發出細微的沙沙聲。
久病在床的江東提點刑獄司負責管理車馬的差役鄭鄰正昏昏沉沉地睡著,病痛的折磨讓他的意識時而清醒時而模糊。
就在這時,一陣狂風唿嘯而來,猛烈地撞擊著窗戶,發出劈裏啪啦的聲響,仿佛要將整個屋子都掀翻一般。
鄭鄰被這突如其來的響聲驚醒,他艱難地睜開眼睛,想要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麽事。然而,還沒等他完全看清周圍的情況,兩道黑影如鬼魅般突然出現在他的床前。
借著微弱的月光,鄭鄰驚恐地發現這兩個人身著黑色的官服,麵容冷峻,毫無表情。“鄭鄰,大王要召見你!”
這深更半夜的,怎麽會有如此詭異的事情?鄭鄰隻覺得一股寒意從脊梁骨上升起,他拚命地想掙紮起身逃跑,奈何原本就因久病不愈身體虛弱,再加上受這一嚇,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看著鄭鄰那副驚恐萬分、動彈不得的模樣,那兩個黑衣公人絲毫沒有憐憫之心。他們大步上前,將鄭鄰一把拎了起來,像拖死狗一樣拖著他就往門外走去。
也不知道走了多長時間,估計也走了幾十裏路吧。鄭鄰發現自己被兩個黑衣公人帶到了一座巍峨壯觀、氣勢恢宏的樓閣之前。
這座樓閣高聳入雲,周圍更是環繞著連綿不絕的龐大建築群,占地麵積之廣闊簡直令人瞠目結舌。
然而,讓人感到頗為奇怪的是,這座樓閣與鄭鄰平日裏見到的截然不同。原本應該設置門戶的位置,竟然變成了一級級密密麻麻的階梯,這些階梯一直延伸到樓閣的腰部位置方才停止。
望著眼前這造型怪異的樓閣,鄭鄰心中不禁充滿了疑惑:“這裏到底是什麽地方啊?”
不過,他根本來不及多想,那兩名黑衣公人已經緊緊地挾持住他,開始邁上台階。一步接一步,好不容易走到了台階的盡頭。
這時,出現在鄭鄰眼前的赫然是兩扇鮮豔奪目的紅色大門。緊閉的大門上還鑲嵌著金色的鉚釘,和鄭鄰見過的城門差不多,但更自帶著無與倫比的威嚴。
伴隨著令人心悸的“嘎吱”聲,黑衣公人緩緩推開門。等到鄭鄰他們進去以後,那門又自己嘎吱嘎吱的合上了。
樓閣裏麵,首先映入眼簾的,正對著門的是一處氣勢恢宏、雄偉壯觀的大殿。大殿與樓閣大門之間,則是一處極為寬敞開闊的庭院。
庭院裏,站著很多人,有僧侶道士,也有尋常百姓,甚至還有雞犬牛羊。他們分散在大殿的左右兩邊,還有些身著黑色官服的公人在維持秩序。
那兩個黑衣公人帶著鄭鄰徑自朝大殿走去,但走到殿下以後便停下了腳步,似乎在等待著什麽。
抬頭朝著大殿望去,這時,鄭鄰驚異的發現,在大殿原本的匾額位置,居然掛著一麵巨大的鏡子。
那鏡子光滑如水,能夠清晰地映照出每個人的麵容以及心肝脾肺,就連最細微的毛發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這難道是傳聞中的秦王鏡嗎?鄭鄰瞪大了雙眼,直勾勾地盯著眼前這麵鏡子,完全忘卻了自身所處之地。腦子裏全是往日裏曾聽那些讀書人說過的秦王鏡的故事。
好一會兒之後,大殿裏突然傳出一陣沉穩有力的腳步聲。緊接著,一個身材魁梧的男子出現在鄭鄰的麵前。
這男子身著一襲黑色袞服,袞服上繡著精美繁複的金色紋路;頭上戴著一頂方冠,麵容剛毅,豹頭環眼,散發出一種讓人不敢直視的威嚴之氣。
在他身後,跟隨著一群神色拘謹的小吏,小心翼翼地簇擁著這位袞服男子。
原本挾持著鄭鄰的黑衣公人看到這男子後,如同觸電般迅速鬆開了手,疾步向前,畢恭畢敬地向他深施一禮,齊聲說道:“稟告大王,已按照您的吩咐將鄭鄰帶到此處。”
那袞服男子微微點了點頭,隨後,他緩緩轉動目光,落在了正站在殿下的鄭鄰身上。“你是哪裏人,可知道是因為什麽事來了這裏?”
望著眼前這位身著氣度不凡的袞服男人,鄭鄰隻覺得雙腿像被抽去了筋骨一般,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聲音都開始結巴起來。
“迴……迴大王的話,小的祖籍信州,兩位公爺說大王要召見小的,小的也不知道是怎麽迴事?還請大王明察。”
聽到鄭鄰如此結結巴巴的迴答,那位被尊稱為大王的袞服男子微微皺起眉頭。
這時,隻見一名身形瘦小的小吏快步走上前來,雙手小心翼翼地捧著一本厚厚的小冊子,恭恭敬敬地呈到了袞服男子的麵前。
袞服男子麵無表情地接過了那本冊子,不緊不慢地輕輕翻開,停在了某一頁上。然後,又讓小吏送過筆來。在冊子上畫了畫,似乎是做了個什麽記號,然後又把翻開的冊子遞迴給小吏。
“你且好生看看,是否就是這個‘鄰’字,莫要出差錯才好。”
那小吏恭恭敬敬地接過袞服男子遞迴來的冊子,然後轉過身去快速走進了左邊的偏殿之中。不多時,偏殿裏就有了動靜。
一個身著紅袍,左手持簿右手執筆的男子從偏殿出來,來到袞服男子身旁站定後,臉色陰沉地說:“啟稟大王,此次帶來之人應當是處州鬆陽的鄭林。”
說完之後,那紅袍男子還把手裏的簿子送到了袞服男子的麵前。
袞服男子瞥了瞥眼前的簿子,臉色瞬間變得難看起來,惡狠狠地瞪向那兩名帶著鄭鄰到此的黑衣公人。
“你們這群飯桶!到底有沒有搞清楚狀況?這事兒與這個鄭鄰無關,還不趕快把他給本王送迴去!”
聽到這話,那兩名黑衣公人如遭雷擊,撲通一聲雙雙跪倒在地。不停地向殿前的袞服男子和紅袍男子磕頭。
“小人該死!小人該死啊!請大王恕罪,請大人饒命……”
這時,那紅袍男子也開口了,“還愣著幹什麽?沒聽見大王的吩咐嗎?還不趕緊聽大王的話,把這個鄭鄰送迴去。若再有半點差池,小心你們的腦袋!”
紅袍男子的話音剛落,隻見那兩名原本跪倒在地的黑衣公人,如同觸電一般迅速彈起身子,手忙腳亂地挾住鄭鄰便往門外狂奔而去。
瞧著兩個黑衣公人慌亂的樣子,袞服男子見狀,輕輕地搖了搖頭。拿過紅袍男子手裏的簿子,又瞥了幾眼。
突然,他的臉上微微泛起訝異之色。“咦?此人竟尚有一紀(十二年)之壽元……”
緊接著,他抬起頭來,“去去去!趕快將這鄭鄰給我叫迴來!”
聽到這話,一直在殿前侍立的一名小吏瞬間反應過來。身形一閃,眨眼間便已抵達院子之中。其速度之快,比起方才那兩名黑衣公人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令人咋舌不已。
沒過多久,鄭鄰再次被帶迴到了袞服男子麵前。不過,這時的鄭鄰顯得有些慌了,不知道自己怎麽又被叫了迴來。
看著鄭鄰驚慌的樣子,那豹頭環眼的袞服男子居然還笑了笑,“莫怕,看你的麵相,倒是像個善人。此番叫你迴來,隻是想問一問,平日裏你可曾誦讀過何種經文?”
盡管聽出了袞服男子話語中的善意,然而看到他那張麵帶橫肉笑臉,鄭鄰心中仍不由得一緊,連忙強行按壓住內心的慌亂與不安,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
“迴大王的話,小的曾有幸拜讀《高王經》,也曾誦讀過《觀世音經》。”
“嗯,如此甚好,果真如此啊。”聽聞鄭鄰的答話,袞服男子滿意地點了點頭。
“鄭鄰,你可知道那些平生不修善事人的下場?
麵對袞服男子突如其來的問,鄭鄰茫然地搖了搖頭。
看到鄭鄰這般反應,那袞服男子並未多言,隻是轉過頭去朝著身旁的一名小吏招了招手,“來,你且帶他到各處去走一走,好生見識一番。”
雖然不知道著袞服男子是什麽意思,但他也不敢有絲毫怠慢,緊緊跟上了那個小吏的腳步
剛轉過大殿,鄭鄰瞬間被眼前的景象嚇得魂飛魄散,口中更是不由自主地反複念叨起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在這座大殿的背後,竟然矗立著一排排密密麻麻、粗壯無比的鐵柱。每根鐵柱上,都捆綁著些披枷帶鎖的人。那些人一個個麵容憔悴,身無一物,瘦得皮包骨一般,沒個人樣子。
在鐵柱子的上方,還掛著一個個粉色的牌子,上麵寫著這根柱子上被捆綁的人的罪狀,有的是詛咒,有的是殺生,有的是打架……不一而足。
跟著小吏轉過鐵柱林以後,鄭鄰看到了一處大牢。這座大牢的獄門緊緊關閉著,仿佛將所有的罪惡與黑暗都封鎖在了其中。
緊閉的獄門上鑲嵌著很多金色的鉚釘,門上還畫有張著大嘴的海獸,鋒利的牙齒正咯吱咯吱地咀嚼著一個人形生物,著實駭人。
大牢的遠處,則是兩條迂迴曲折的迴廊。迴廊之中,一些頭戴牛耳襆頭的官員正襟危坐,神情嚴肅地審問著犯人。他們時而高聲嗬斥,時而低聲詢問,整個場麵顯得緊張而肅穆。
就這樣,鄭鄰在小吏的引領下緩緩繞行了一圈。這一路所見所聞,讓他額頭上不知不覺已冒出一層細密的汗珠,後背更是早已被冷汗濕透。
待重新迴到那身著袞服的男子麵前時,鄭鄰的雙腿仍有些微微顫抖。
“可曾看完?”
“迴大王的話,小人已經全部看完了。”
“你既然看完了,那麽迴去以後,一定要像以往那樣行善積德。若是碰見殺生,也要多念觀世音菩薩。這樣既能超度他們,也能為你自己積福。”
聽到袞服男子的告誡,鄭鄰如小雞啄米般連連點頭,忙不迭地迴應道:“大王您放心,小的一定會嚴格按照您所說的去辦!”
見鄭鄰如此誠懇應承下來,袞服男子再次開口說道:“既然明白了,你就趕緊迴去吧。莫要在這耽擱時間。”
於是,鄭鄰就向那袞服男子深深作了一揖,迴身退走。才走得幾步,鄭鄰突然感覺眼前一花,眼前的景致一下就變了。
在他前方不遠處赫然出現了一條分岔道路,兩條小路蜿蜒曲折伸向遠方,不知道通向哪裏。
鄭鄰心中一驚,下意識地迴過頭去張望,卻驚愕地發現剛剛見到的那些東西此刻竟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仿佛從來都未曾存在過一般。
待他再度將頭轉迴來時,岔路口有一個身著白袍拄著拐杖的老頭站在那裏。
鄭鄰定了定神,趕忙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頭施禮問道:“老人家,請問去往饒州應該走哪條路啊?”
那位老頭抬起手中的拐杖,朝著左邊的路輕輕一指,“從這裏一直走,就能到饒州。不過你趕緊趕路,慢了的話,怕有豺狼虎豹、毒蟲毒蛇趕上來。”
聽到白袍老頭的話鄭鄰心裏不由地一陣緊張,連忙道謝之後就匆匆踏上了左邊的路,一邊走還一邊不停地四處張望,生怕有老頭說的那些猛獸毒物出來。
但越是走得急,心裏就越是恐慌。鄭鄰還不由自主地跑了起來,唿吸變得越來越急促,跑著跑著,鄭鄰突然眼前一黑,便失去了意識……
也不知道究竟過去了多長時間,鄭鄰隱隱約約聽到耳邊有人說:“大人,這鄭鄰已經昏迷好幾天了,看這樣子恐怕是好不起來了,咱們還是早點做些準備吧……”
這些話語斷斷續續地傳入鄭鄰的耳中,令他的大腦逐漸恢複了一絲清明。
鄭鄰緩緩地睜開雙眼,自己的上司和幾位同僚站在床邊,正低聲商議著是否要提前為他安排後事。
見到鄭鄰蘇醒過來,之前說話的那位同僚臉上露出驚訝的神情,嘴巴張得大大的,半天合不攏。
鄭鄰使出全身力氣,勉強支撐著坐起身子。這時他才發覺自己渾身濕漉漉的,衣服緊緊貼在皮膚上,就好像剛剛從水中被撈出來似的。
他顫抖著伸出手摸了摸額頭,滿手都是汗水。再問問時間,今天已經是初六的晚上了。
聽到病情完全癒全後,修橋補路、口念生佛的事,鄭鄰做的比往日更好,還時常勸導別人行善積德,自己連家業都差點捐出去,這讓提點刑獄司的人都覺得奇怪。
後來,無意中,鄭鄰把這事說了出來。紹興二十六年三月,鄭鄰無疾而終,這時,大家才相信,他真的在冥府走了一遭。
善惡到頭終有報,鄭鄰的這段經曆,慢慢就成了人們口中神秘而又勸誡世人的傳說。
久病在床的江東提點刑獄司負責管理車馬的差役鄭鄰正昏昏沉沉地睡著,病痛的折磨讓他的意識時而清醒時而模糊。
就在這時,一陣狂風唿嘯而來,猛烈地撞擊著窗戶,發出劈裏啪啦的聲響,仿佛要將整個屋子都掀翻一般。
鄭鄰被這突如其來的響聲驚醒,他艱難地睜開眼睛,想要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麽事。然而,還沒等他完全看清周圍的情況,兩道黑影如鬼魅般突然出現在他的床前。
借著微弱的月光,鄭鄰驚恐地發現這兩個人身著黑色的官服,麵容冷峻,毫無表情。“鄭鄰,大王要召見你!”
這深更半夜的,怎麽會有如此詭異的事情?鄭鄰隻覺得一股寒意從脊梁骨上升起,他拚命地想掙紮起身逃跑,奈何原本就因久病不愈身體虛弱,再加上受這一嚇,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看著鄭鄰那副驚恐萬分、動彈不得的模樣,那兩個黑衣公人絲毫沒有憐憫之心。他們大步上前,將鄭鄰一把拎了起來,像拖死狗一樣拖著他就往門外走去。
也不知道走了多長時間,估計也走了幾十裏路吧。鄭鄰發現自己被兩個黑衣公人帶到了一座巍峨壯觀、氣勢恢宏的樓閣之前。
這座樓閣高聳入雲,周圍更是環繞著連綿不絕的龐大建築群,占地麵積之廣闊簡直令人瞠目結舌。
然而,讓人感到頗為奇怪的是,這座樓閣與鄭鄰平日裏見到的截然不同。原本應該設置門戶的位置,竟然變成了一級級密密麻麻的階梯,這些階梯一直延伸到樓閣的腰部位置方才停止。
望著眼前這造型怪異的樓閣,鄭鄰心中不禁充滿了疑惑:“這裏到底是什麽地方啊?”
不過,他根本來不及多想,那兩名黑衣公人已經緊緊地挾持住他,開始邁上台階。一步接一步,好不容易走到了台階的盡頭。
這時,出現在鄭鄰眼前的赫然是兩扇鮮豔奪目的紅色大門。緊閉的大門上還鑲嵌著金色的鉚釘,和鄭鄰見過的城門差不多,但更自帶著無與倫比的威嚴。
伴隨著令人心悸的“嘎吱”聲,黑衣公人緩緩推開門。等到鄭鄰他們進去以後,那門又自己嘎吱嘎吱的合上了。
樓閣裏麵,首先映入眼簾的,正對著門的是一處氣勢恢宏、雄偉壯觀的大殿。大殿與樓閣大門之間,則是一處極為寬敞開闊的庭院。
庭院裏,站著很多人,有僧侶道士,也有尋常百姓,甚至還有雞犬牛羊。他們分散在大殿的左右兩邊,還有些身著黑色官服的公人在維持秩序。
那兩個黑衣公人帶著鄭鄰徑自朝大殿走去,但走到殿下以後便停下了腳步,似乎在等待著什麽。
抬頭朝著大殿望去,這時,鄭鄰驚異的發現,在大殿原本的匾額位置,居然掛著一麵巨大的鏡子。
那鏡子光滑如水,能夠清晰地映照出每個人的麵容以及心肝脾肺,就連最細微的毛發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這難道是傳聞中的秦王鏡嗎?鄭鄰瞪大了雙眼,直勾勾地盯著眼前這麵鏡子,完全忘卻了自身所處之地。腦子裏全是往日裏曾聽那些讀書人說過的秦王鏡的故事。
好一會兒之後,大殿裏突然傳出一陣沉穩有力的腳步聲。緊接著,一個身材魁梧的男子出現在鄭鄰的麵前。
這男子身著一襲黑色袞服,袞服上繡著精美繁複的金色紋路;頭上戴著一頂方冠,麵容剛毅,豹頭環眼,散發出一種讓人不敢直視的威嚴之氣。
在他身後,跟隨著一群神色拘謹的小吏,小心翼翼地簇擁著這位袞服男子。
原本挾持著鄭鄰的黑衣公人看到這男子後,如同觸電般迅速鬆開了手,疾步向前,畢恭畢敬地向他深施一禮,齊聲說道:“稟告大王,已按照您的吩咐將鄭鄰帶到此處。”
那袞服男子微微點了點頭,隨後,他緩緩轉動目光,落在了正站在殿下的鄭鄰身上。“你是哪裏人,可知道是因為什麽事來了這裏?”
望著眼前這位身著氣度不凡的袞服男人,鄭鄰隻覺得雙腿像被抽去了筋骨一般,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聲音都開始結巴起來。
“迴……迴大王的話,小的祖籍信州,兩位公爺說大王要召見小的,小的也不知道是怎麽迴事?還請大王明察。”
聽到鄭鄰如此結結巴巴的迴答,那位被尊稱為大王的袞服男子微微皺起眉頭。
這時,隻見一名身形瘦小的小吏快步走上前來,雙手小心翼翼地捧著一本厚厚的小冊子,恭恭敬敬地呈到了袞服男子的麵前。
袞服男子麵無表情地接過了那本冊子,不緊不慢地輕輕翻開,停在了某一頁上。然後,又讓小吏送過筆來。在冊子上畫了畫,似乎是做了個什麽記號,然後又把翻開的冊子遞迴給小吏。
“你且好生看看,是否就是這個‘鄰’字,莫要出差錯才好。”
那小吏恭恭敬敬地接過袞服男子遞迴來的冊子,然後轉過身去快速走進了左邊的偏殿之中。不多時,偏殿裏就有了動靜。
一個身著紅袍,左手持簿右手執筆的男子從偏殿出來,來到袞服男子身旁站定後,臉色陰沉地說:“啟稟大王,此次帶來之人應當是處州鬆陽的鄭林。”
說完之後,那紅袍男子還把手裏的簿子送到了袞服男子的麵前。
袞服男子瞥了瞥眼前的簿子,臉色瞬間變得難看起來,惡狠狠地瞪向那兩名帶著鄭鄰到此的黑衣公人。
“你們這群飯桶!到底有沒有搞清楚狀況?這事兒與這個鄭鄰無關,還不趕快把他給本王送迴去!”
聽到這話,那兩名黑衣公人如遭雷擊,撲通一聲雙雙跪倒在地。不停地向殿前的袞服男子和紅袍男子磕頭。
“小人該死!小人該死啊!請大王恕罪,請大人饒命……”
這時,那紅袍男子也開口了,“還愣著幹什麽?沒聽見大王的吩咐嗎?還不趕緊聽大王的話,把這個鄭鄰送迴去。若再有半點差池,小心你們的腦袋!”
紅袍男子的話音剛落,隻見那兩名原本跪倒在地的黑衣公人,如同觸電一般迅速彈起身子,手忙腳亂地挾住鄭鄰便往門外狂奔而去。
瞧著兩個黑衣公人慌亂的樣子,袞服男子見狀,輕輕地搖了搖頭。拿過紅袍男子手裏的簿子,又瞥了幾眼。
突然,他的臉上微微泛起訝異之色。“咦?此人竟尚有一紀(十二年)之壽元……”
緊接著,他抬起頭來,“去去去!趕快將這鄭鄰給我叫迴來!”
聽到這話,一直在殿前侍立的一名小吏瞬間反應過來。身形一閃,眨眼間便已抵達院子之中。其速度之快,比起方才那兩名黑衣公人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令人咋舌不已。
沒過多久,鄭鄰再次被帶迴到了袞服男子麵前。不過,這時的鄭鄰顯得有些慌了,不知道自己怎麽又被叫了迴來。
看著鄭鄰驚慌的樣子,那豹頭環眼的袞服男子居然還笑了笑,“莫怕,看你的麵相,倒是像個善人。此番叫你迴來,隻是想問一問,平日裏你可曾誦讀過何種經文?”
盡管聽出了袞服男子話語中的善意,然而看到他那張麵帶橫肉笑臉,鄭鄰心中仍不由得一緊,連忙強行按壓住內心的慌亂與不安,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
“迴大王的話,小的曾有幸拜讀《高王經》,也曾誦讀過《觀世音經》。”
“嗯,如此甚好,果真如此啊。”聽聞鄭鄰的答話,袞服男子滿意地點了點頭。
“鄭鄰,你可知道那些平生不修善事人的下場?
麵對袞服男子突如其來的問,鄭鄰茫然地搖了搖頭。
看到鄭鄰這般反應,那袞服男子並未多言,隻是轉過頭去朝著身旁的一名小吏招了招手,“來,你且帶他到各處去走一走,好生見識一番。”
雖然不知道著袞服男子是什麽意思,但他也不敢有絲毫怠慢,緊緊跟上了那個小吏的腳步
剛轉過大殿,鄭鄰瞬間被眼前的景象嚇得魂飛魄散,口中更是不由自主地反複念叨起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在這座大殿的背後,竟然矗立著一排排密密麻麻、粗壯無比的鐵柱。每根鐵柱上,都捆綁著些披枷帶鎖的人。那些人一個個麵容憔悴,身無一物,瘦得皮包骨一般,沒個人樣子。
在鐵柱子的上方,還掛著一個個粉色的牌子,上麵寫著這根柱子上被捆綁的人的罪狀,有的是詛咒,有的是殺生,有的是打架……不一而足。
跟著小吏轉過鐵柱林以後,鄭鄰看到了一處大牢。這座大牢的獄門緊緊關閉著,仿佛將所有的罪惡與黑暗都封鎖在了其中。
緊閉的獄門上鑲嵌著很多金色的鉚釘,門上還畫有張著大嘴的海獸,鋒利的牙齒正咯吱咯吱地咀嚼著一個人形生物,著實駭人。
大牢的遠處,則是兩條迂迴曲折的迴廊。迴廊之中,一些頭戴牛耳襆頭的官員正襟危坐,神情嚴肅地審問著犯人。他們時而高聲嗬斥,時而低聲詢問,整個場麵顯得緊張而肅穆。
就這樣,鄭鄰在小吏的引領下緩緩繞行了一圈。這一路所見所聞,讓他額頭上不知不覺已冒出一層細密的汗珠,後背更是早已被冷汗濕透。
待重新迴到那身著袞服的男子麵前時,鄭鄰的雙腿仍有些微微顫抖。
“可曾看完?”
“迴大王的話,小人已經全部看完了。”
“你既然看完了,那麽迴去以後,一定要像以往那樣行善積德。若是碰見殺生,也要多念觀世音菩薩。這樣既能超度他們,也能為你自己積福。”
聽到袞服男子的告誡,鄭鄰如小雞啄米般連連點頭,忙不迭地迴應道:“大王您放心,小的一定會嚴格按照您所說的去辦!”
見鄭鄰如此誠懇應承下來,袞服男子再次開口說道:“既然明白了,你就趕緊迴去吧。莫要在這耽擱時間。”
於是,鄭鄰就向那袞服男子深深作了一揖,迴身退走。才走得幾步,鄭鄰突然感覺眼前一花,眼前的景致一下就變了。
在他前方不遠處赫然出現了一條分岔道路,兩條小路蜿蜒曲折伸向遠方,不知道通向哪裏。
鄭鄰心中一驚,下意識地迴過頭去張望,卻驚愕地發現剛剛見到的那些東西此刻竟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仿佛從來都未曾存在過一般。
待他再度將頭轉迴來時,岔路口有一個身著白袍拄著拐杖的老頭站在那裏。
鄭鄰定了定神,趕忙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頭施禮問道:“老人家,請問去往饒州應該走哪條路啊?”
那位老頭抬起手中的拐杖,朝著左邊的路輕輕一指,“從這裏一直走,就能到饒州。不過你趕緊趕路,慢了的話,怕有豺狼虎豹、毒蟲毒蛇趕上來。”
聽到白袍老頭的話鄭鄰心裏不由地一陣緊張,連忙道謝之後就匆匆踏上了左邊的路,一邊走還一邊不停地四處張望,生怕有老頭說的那些猛獸毒物出來。
但越是走得急,心裏就越是恐慌。鄭鄰還不由自主地跑了起來,唿吸變得越來越急促,跑著跑著,鄭鄰突然眼前一黑,便失去了意識……
也不知道究竟過去了多長時間,鄭鄰隱隱約約聽到耳邊有人說:“大人,這鄭鄰已經昏迷好幾天了,看這樣子恐怕是好不起來了,咱們還是早點做些準備吧……”
這些話語斷斷續續地傳入鄭鄰的耳中,令他的大腦逐漸恢複了一絲清明。
鄭鄰緩緩地睜開雙眼,自己的上司和幾位同僚站在床邊,正低聲商議著是否要提前為他安排後事。
見到鄭鄰蘇醒過來,之前說話的那位同僚臉上露出驚訝的神情,嘴巴張得大大的,半天合不攏。
鄭鄰使出全身力氣,勉強支撐著坐起身子。這時他才發覺自己渾身濕漉漉的,衣服緊緊貼在皮膚上,就好像剛剛從水中被撈出來似的。
他顫抖著伸出手摸了摸額頭,滿手都是汗水。再問問時間,今天已經是初六的晚上了。
聽到病情完全癒全後,修橋補路、口念生佛的事,鄭鄰做的比往日更好,還時常勸導別人行善積德,自己連家業都差點捐出去,這讓提點刑獄司的人都覺得奇怪。
後來,無意中,鄭鄰把這事說了出來。紹興二十六年三月,鄭鄰無疾而終,這時,大家才相信,他真的在冥府走了一遭。
善惡到頭終有報,鄭鄰的這段經曆,慢慢就成了人們口中神秘而又勸誡世人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