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突生變故
穿越三國,從七擒孟獲開始 作者:梨大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個晚上,諸葛亮仍然像往常一樣熬夜處理著事務。
“丞相,夜深了,您該休息了。”前來送文書的小吏,提醒了一下諸葛亮。
他也是跟隨諸葛亮好幾年的文書了,每個晚上,他都要提醒下諸葛亮,不過諸葛亮也不聽,隻是說句“知道了”,便打發他走。
他也不好說什麽,畢竟諸葛亮是丞相,自己也不能強勸。
諸葛亮揉了揉眼睛,整理了下已經花白的頭發。其實,他今年才五十四歲,可為了國事,操勞至此。
開始看起來一些今日公文之外的其他文件。這些,許多則是各地官員上報上來的一些事情。
這個時代,雖說沒有形成密折製度,不過諸葛亮還是給手下的一些官員交代過,如果有一些自己想陳述的話,可以直接給自己寫信。
諸葛亮看著成都發來的一封由費禕所寫的信,眉頭皺了起來。
其實費禕在之前就寫信幾次,說自己在益州,許多工作很難做,尤其是李嚴,仗著自己在官職地位上比自己和董允高,一些事情往往不同他們商量就直接辦。
這還沒完,譙周現在也開始在益州和一些文人交往了起來,現在譙周在益州儼然成了文人領袖。
而且,有一些傳言,說是未來如果諸葛亮去世,李嚴負責軍務,譙周負責政務。
總之,許多事情很不順心,如果蔣琬在,還能好一些。
而這,也是諸葛亮這次把蔣琬打算調迴成都的原因,畢竟現在水軍已經初步成型了,交給王濬就好,蔣琬有更重要的任務。
還有許多內容,則是涉及到了各個地方軍務,政務的一些細節問題,諸葛亮也是在一一做著批複。
而突然,在拿起一封文書時,諸葛亮暈了過去,他的身子一倒,打翻了衛士在不久前送來的一碗小米飯和餅子。
衛士聽著屋子裏麵動靜不對,立馬衝了進去,隻見諸葛亮倒在了地上,失去了知覺。
“快,叫軍醫官來。”衛士急忙亂了起來。
就在這時諸葛亮勉強交代了一句話:“不要聲張,叫醫官來即可。”諸葛亮剛說完,徹底暈了過去。
第二天,高凡家中。
其實高凡在長安的家,倒離雍州刺史府不遠,這裏原來是長安城一個侯爺的宅邸,多年曆史變遷,現在長安城被漢軍收複,大批達官顯貴跟隨著魏軍撤走,這些房子也空了下來。
於是在諸葛亮的意見下,這些房子也都被分給了長安漢軍中軍官和軍屬。
“李夫人,高將軍在嗎?”李芸正在院子裏做女工,突然一個看起來神情嚴肅的年輕軍官帶著幾個士兵來找高凡。
“你們是?”李芸問了起來,有點擔心,害怕是高凡惹下了什麽事情。
“哦,我們是丞相府來的,有事情找高將軍。”軍官語氣沒什麽變化,隻是冷漠的說著。
“他帶著太守官署裏麵的官員一同視察周邊的棉花田去了,可能得等會兒。幾位先進來,容我招待幾位。”李芸招唿著幾人進來。
“謝夫人好意,我們幾個受丞相所托有要事找高將軍,改日有緣再登門拜訪。”軍官客氣的行了個軍禮,便上了馬急乎乎的向著長安城外而去。
李芸則是一臉擔憂的望著幾個人的身影,她總感覺,好像是出了大事。
高凡最近倒是閑來無事,畢竟這個京兆尹管的是長安城及周邊地區的政務,不過說實話長安城及周邊地區明顯諸葛亮已經做好了詳細的安排。
或者說,在他到任之前,京兆尹這個位置一直是空著的,諸葛亮的官署已經把長安及周邊的事務代管了。
因此高凡才要慢慢交接事務,而這些政務上的交接,高凡交給了對政務更加熟悉的,這次和他一同到長安的楊緒來做,最近也是沒有什麽政務要辦,幹脆帶著人一起視察起了棉花田。
高凡看著長安周邊修建起來的一道道整齊的水渠,農田裏勞作的農民,開心的和鄧艾說:“士載,你在京兆這裏著實做成了一番事業啊。“
“哪裏哪裏,還是高將軍有想法,根據一些試穿了棉衣棉帽的士兵反饋,冬季的保暖效果很好。誰能想到這小小的花朵這麽大的功效。”鄧艾則是商業互捧了起來。
兩人騎著馬一邊閑聊,一邊視察著時,突然路上幾匹軍馬飛速的向這邊過來。
“有什麽緊急軍務嗎,怎麽看那幾人這麽急。”鄧艾遠遠的望過去,有些不解的對高凡說。
“不應該啊,近日沒聽過有什麽軍情啊。”高凡作為高級別的軍官,一些消息知道的比較早,但也沒聽說有戰事。
可這裏是鄉村,相府的騎兵顯然是來找他的。不過他的這個疑問很快被解答了。
“高將軍,我是丞相身邊...”來人喘著粗氣,對著高凡說。
“鄭中郎嘛,我知道你,咱們在相府見過幾次。”高凡記憶力不錯,去過多次相府,裏麵基本的人也被他認全了。
“鄧將軍,此事涉及機密,還請您迴避一下。”這位姓鄭的中郎官如此說。
鄭中郎示意鄧艾在旁邊,有的話不好說。
鄧艾也是有顏色,便立馬走開去和不遠處的一個老農有說有笑的聊了起來。
“丞相病了,有要事見你。”鄭中郎嚴肅的說。
“高將軍,多餘的不要問了,去了丞相會給你交代。”鄭中郎見高凡還想說些什麽,擋住了高凡的話頭兒。
“丞相,夜深了,您該休息了。”前來送文書的小吏,提醒了一下諸葛亮。
他也是跟隨諸葛亮好幾年的文書了,每個晚上,他都要提醒下諸葛亮,不過諸葛亮也不聽,隻是說句“知道了”,便打發他走。
他也不好說什麽,畢竟諸葛亮是丞相,自己也不能強勸。
諸葛亮揉了揉眼睛,整理了下已經花白的頭發。其實,他今年才五十四歲,可為了國事,操勞至此。
開始看起來一些今日公文之外的其他文件。這些,許多則是各地官員上報上來的一些事情。
這個時代,雖說沒有形成密折製度,不過諸葛亮還是給手下的一些官員交代過,如果有一些自己想陳述的話,可以直接給自己寫信。
諸葛亮看著成都發來的一封由費禕所寫的信,眉頭皺了起來。
其實費禕在之前就寫信幾次,說自己在益州,許多工作很難做,尤其是李嚴,仗著自己在官職地位上比自己和董允高,一些事情往往不同他們商量就直接辦。
這還沒完,譙周現在也開始在益州和一些文人交往了起來,現在譙周在益州儼然成了文人領袖。
而且,有一些傳言,說是未來如果諸葛亮去世,李嚴負責軍務,譙周負責政務。
總之,許多事情很不順心,如果蔣琬在,還能好一些。
而這,也是諸葛亮這次把蔣琬打算調迴成都的原因,畢竟現在水軍已經初步成型了,交給王濬就好,蔣琬有更重要的任務。
還有許多內容,則是涉及到了各個地方軍務,政務的一些細節問題,諸葛亮也是在一一做著批複。
而突然,在拿起一封文書時,諸葛亮暈了過去,他的身子一倒,打翻了衛士在不久前送來的一碗小米飯和餅子。
衛士聽著屋子裏麵動靜不對,立馬衝了進去,隻見諸葛亮倒在了地上,失去了知覺。
“快,叫軍醫官來。”衛士急忙亂了起來。
就在這時諸葛亮勉強交代了一句話:“不要聲張,叫醫官來即可。”諸葛亮剛說完,徹底暈了過去。
第二天,高凡家中。
其實高凡在長安的家,倒離雍州刺史府不遠,這裏原來是長安城一個侯爺的宅邸,多年曆史變遷,現在長安城被漢軍收複,大批達官顯貴跟隨著魏軍撤走,這些房子也空了下來。
於是在諸葛亮的意見下,這些房子也都被分給了長安漢軍中軍官和軍屬。
“李夫人,高將軍在嗎?”李芸正在院子裏做女工,突然一個看起來神情嚴肅的年輕軍官帶著幾個士兵來找高凡。
“你們是?”李芸問了起來,有點擔心,害怕是高凡惹下了什麽事情。
“哦,我們是丞相府來的,有事情找高將軍。”軍官語氣沒什麽變化,隻是冷漠的說著。
“他帶著太守官署裏麵的官員一同視察周邊的棉花田去了,可能得等會兒。幾位先進來,容我招待幾位。”李芸招唿著幾人進來。
“謝夫人好意,我們幾個受丞相所托有要事找高將軍,改日有緣再登門拜訪。”軍官客氣的行了個軍禮,便上了馬急乎乎的向著長安城外而去。
李芸則是一臉擔憂的望著幾個人的身影,她總感覺,好像是出了大事。
高凡最近倒是閑來無事,畢竟這個京兆尹管的是長安城及周邊地區的政務,不過說實話長安城及周邊地區明顯諸葛亮已經做好了詳細的安排。
或者說,在他到任之前,京兆尹這個位置一直是空著的,諸葛亮的官署已經把長安及周邊的事務代管了。
因此高凡才要慢慢交接事務,而這些政務上的交接,高凡交給了對政務更加熟悉的,這次和他一同到長安的楊緒來做,最近也是沒有什麽政務要辦,幹脆帶著人一起視察起了棉花田。
高凡看著長安周邊修建起來的一道道整齊的水渠,農田裏勞作的農民,開心的和鄧艾說:“士載,你在京兆這裏著實做成了一番事業啊。“
“哪裏哪裏,還是高將軍有想法,根據一些試穿了棉衣棉帽的士兵反饋,冬季的保暖效果很好。誰能想到這小小的花朵這麽大的功效。”鄧艾則是商業互捧了起來。
兩人騎著馬一邊閑聊,一邊視察著時,突然路上幾匹軍馬飛速的向這邊過來。
“有什麽緊急軍務嗎,怎麽看那幾人這麽急。”鄧艾遠遠的望過去,有些不解的對高凡說。
“不應該啊,近日沒聽過有什麽軍情啊。”高凡作為高級別的軍官,一些消息知道的比較早,但也沒聽說有戰事。
可這裏是鄉村,相府的騎兵顯然是來找他的。不過他的這個疑問很快被解答了。
“高將軍,我是丞相身邊...”來人喘著粗氣,對著高凡說。
“鄭中郎嘛,我知道你,咱們在相府見過幾次。”高凡記憶力不錯,去過多次相府,裏麵基本的人也被他認全了。
“鄧將軍,此事涉及機密,還請您迴避一下。”這位姓鄭的中郎官如此說。
鄭中郎示意鄧艾在旁邊,有的話不好說。
鄧艾也是有顏色,便立馬走開去和不遠處的一個老農有說有笑的聊了起來。
“丞相病了,有要事見你。”鄭中郎嚴肅的說。
“高將軍,多餘的不要問了,去了丞相會給你交代。”鄭中郎見高凡還想說些什麽,擋住了高凡的話頭兒。